半年去城府,寤寐溪东扉。
有时得君书,想像抉石猊。
岂知纪渻子,养气如养鸡。
应乡与疾视,一洗三旬非。
我生从穷困,哆侈伤南箕。
鼷鼠亦何物,为用千钧机。
封侯絣澼絖,药等手不龟。
所用有异耳,此言寓非卮。
梅蕾良可人,如椒缀南枝。
芬芳想不晚,太皞方执规。
半年去城府,寤寐溪东扉。
有时得君书,想像抉石猊。
岂知纪渻子,养气如养鸡。
应乡与疾视,一洗三旬非。
我生从穷困,哆侈伤南箕。
鼷鼠亦何物,为用千钧机。
封侯絣澼絖,药等手不龟。
所用有异耳,此言寓非卮。
梅蕾良可人,如椒缀南枝。
芬芳想不晚,太皞方执规。
王之道

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11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玉炉¹冰簟(diàn)²鸳鸯锦³,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lù)(lulu)声,敛眉含笑惊。
译文:华贵的香炉旁,清凉的竹席上,鸳鸯锦被下盖着一对情侣,像并枝的连理同眠共枕,脂粉和着香汗在枕上流淌。窗外响起辘轳的声音,惊醒了温柔乡里的春梦一场,微整的眉间有几分惊怨,含笑的相视里羞见晨光。
注释:¹玉炉:香炉的美称,一作“玉楼”。²冰簟:竹凉席。³鸳鸯锦:织有鸳鸯图案的锦被。⁴山枕:指两端突起似山的凹形枕头。⁵辘轳:井上汲水所用滑车的声音。
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
柳阴轻漠漠¹,低鬓(bìn)蝉钗²落。须作一生拚³,尽君今日欢。
译文:浓浓的柳荫里,淡淡的晨雾迷迷茫茫,残乱的缕缕鬓发,好似青云飞掠过脸庞。蝉钗已簪不住飞乱的流云,三三两两地散落在枕上。她定是拼了一生的激情,才搏得郎君一宵欢畅。
注释:¹漠漠:弥漫的样子。²蝉钗:蝉形的金钗。³一生拚:舍弃一生。拚,舍弃,不顾惜,一作“拌”。

  此词写艳情。它以秾丽的语言描绘艳情,没有丝毫的隐晦,冶雅俗于一炉可谓极小词之能事。这一点,也可算是牛峤自己的风格。

  词中以男女幽会为主要内容,侧重写幽欢过程中的情景和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词风大胆泼辣,淋漓尽致。首句写室内陈设的华丽:玉炉,状香炉之华贵;冰簟,状竹席之晶莹凉爽;鸳鸯锦,状锦被之华美。此词通过首句景物的描写,为一对情人的幽会安排了特定的环境,而且第二句紧接着写幽会,词意径露,不避浅宿,在《花间集》中也是罕见的。然而写欢情也只是到此为止,词人在笔下还是注意分寸的。一下二句。他便宕开一笔写外在因素的侵扰和女主人公细微的心理变化。当他们欢情正恰时,帘外传来一阵辘轳声,划破了长夜的宁静,报道了拂晓的来临。这好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池塘里,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应。“敛眉含笑惊”,就是辘轳声在女主人在感情上激起的波纹。“敛眉含笑”,正尔欢浓,早汲水声传,顿惊晓色,所谓“欢娱嫌夜短”也。简单五个字,概括了女主人公刹那间复杂的感情变化,用笔何其精炼而准确。

  换头一句,从室内写到室外,化浓艳为疏淡。细玩此篇词意,“柳阴轻漠漠”一句并非写一对恋人在柳荫下相会。盖由夜至晓,初日斜照,窗外的杨柳已投下一片阴影。柳阴非但表现了时间的转移,且与起句的“冰簟”相呼应,说明季节已届夏天。何以得知并非写柳荫相会,下面一句可以为证。“低鬓蝉钗落”,语本李商隐《偶题二首》之一:“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钗双翠翘。”可见仍写枕边情事。

  由于下阕仍写室内,故结尾二句便有了着落。一般小词均以景语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此词却以情语取胜。其实如果从严要求的话,这两句不免过于狎昵,作艳语者无以复加,却能备受前人称道,主要是因为它大胆地描写了女子感情生活的热烈追求,直抒胸臆,毫无掩饰,也毫无假借,更没有其他小词中那种欲吐还吝、扭捏作态样子。用今天的话来讲,它还打破了几千年来温柔敦厚的诗教,表现了女主人公爱好个性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一句话,它塑造一个生活中真实、人性未被扭曲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特点的人。就词风而言,则于婉约中具豪放之笔,在唐五代词中极为少见。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99-200 .

mán··bīngdiànyuānyāngjǐn--niújiào

bīngdiànyuānyāngjǐnfěnróngxiānghànliúshānzhěnliánwàishēngliǎnméihánxiàojīng

liǔyīnqīngbìnchánchāiluòzuòshēngpànjǐnjūnjīnhuān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江横渡阔¹烟波晚²,潮过金陵落叶秋。
译文: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注释: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¹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²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liáo)(lì)¹塞鸿²经楚泽³,浅落红树见扬州。
译文: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注释:¹嘹唳:雁叫声。²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落南飞。³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¹帆樯(qiáng)²近斗牛³
译文:夜晚桥梁上的阑珊灯火连接着星光,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杆好像能接触到天上的斗牛星辰。
注释:¹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²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³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今日市朝¹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²
译文:现在集市和朝廷上的风俗已经改变,不用再开口询问迷楼了。
注释:¹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²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宿yángzhōu--shēn

jiānghéngkuòyānwǎncháoguòjīnlíngluòqiūliáosāi鸿hóngjīngchǔ

qiǎnshēnhóngshùjiànyángzhōuqiáodēnghuǒliánxīnghànshuǐguōfānqiángjìndòuniú

jīnshìcháofēngbiànkāikǒuwènlóu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龙洞山农¹叙《西厢》²,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hé)³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jù)也。
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
注释:童心: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性。这里引申为本性;真心。¹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²《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³曷:何,什么。⁴胡然而遽失:为什么很快就失去。遽:急;突然。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盖方其始也,有闻见¹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²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³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zhù)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dǔ)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译文:人启蒙的时候,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去了。久而久之,所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注释:¹闻见:听到的和看到的,指儒家思想。²而以为主于其内:耳闻目睹的东西进入人心,变成了心灵活动的主持者。³扬:发扬。⁴固:本来。⁵见:通“现”。⁶著:显现。⁷达:畅通。⁸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是因为那不是内里含有童心,外显而为美,不是内再忠厚老实的德性而发出的辉光。⁹卒:最终。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¹,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²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³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yān)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¹⁰,更说什么《语》《孟》¹¹乎!
译文: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内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注释:¹工:精巧。²文:写(文章)。³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⁴湮:埋没。⁵诗何必古《选》:《文选》收录的古诗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指南朝梁代萧统编的古诗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古:推崇。⁶变而为近体:指诗歌变由古体变为近体律体。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⁷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⁸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⁹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¹⁰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¹¹《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¹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měng)²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³,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译文: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注释:¹过:过分。²懵懂:糊涂。³察:知晓。⁴道学:指道学家。⁵渊薮:原指鱼和兽类聚居的处所。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⁶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我又从哪里能够找到一个童心未曾失掉的真正大圣人,可以与他谈一谈文章的道理呢?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收录于《焚书》。该文写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5年),主要是用来驳斥耿定向的理论。

  李贽在该文中主要阐述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要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这在当时道学僵化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李贽的“童心“,其实是新儒家学者先天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纯洁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他也是最完美的,最具一切美好的可能性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实则是人的个性和主体价值的自觉。如果丧失了这种自觉的“本心“,那么,人就失去了个体价值,人就不再能以一个真实的主体而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而道学及其教育却使人的这种纯洁“童心“丧失殆尽,丧失人的真实存在的价值:“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总之,由于道学的教育,闻见、道理、名誉等的刺激引诱,人就会失掉其本来的善良本性,从而失去为善的内在根据。反过来说,只有断绝道学教育所灌输的闻见、道理等,才能保证“纯真无伪最初一念之本心“。而所谓闻见道理都来自圣贤之书,即是程朱义理。“多读书识义理“,使仁义道德的说教由耳目闻见入主于身心之中,取代了“童心“,使人们的语言、行为都变得虚伪,“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想由“多读书识义理“的途径达到“内含以章美,笃实生辉光“,只能适得其反。正是这些圣贤之书所传播的“闻见道理“障人“童心“,使人“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正是道学教育败坏人才,败坏政事,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一派虚假。“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 者,又岂少哉?“总是,道学教育使人丧失自然纯朴真挚的“童心“,道学家们都是一伙“失却真心“,专门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的“个人“,他们把社会变成了“无所不假“的欺诈场所。

  李贽从“童心“出发,大胆地揭露了伪道学家的虚伪本质,把“六经“,“《语》、《孟》“等圣经贤传当作一切虚假的总根源,大胆地否定了传统的经典教材。李贽认为这些圣经贤传真伪难考,是非不辨,根本不能奉为经典。“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贤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即便是圣人所说的话,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因而,“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这种观点在当时是十分大胆的,表现了李贽反教条、反传统、反权威的叛逆精神。这对人们摆脱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敢于发露“童心自出之言“,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李贽的时代,正是八股盛行,依经出题作文、代圣人立言,不能表达独立见解的文风泛滥的时代。李贽却认为,“童心“即“真心“是文章的直接本源。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换句话说,即天下最好的文章,都是作者真性实情的流露,性情已真,则其文无所不真。不管什么时代,不拘何种体裁,都显示出作者的精神风貌,都是真有价值的。“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因此,他认为,所读的书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书本知识、读书内容也是日渐其新、日益发展丰富的。所以,只要出于“童心“的作品,不分时代和文体,都应该是读书的内容。甚至认为“东国之秘语,西方之至文,《离骚》、班、马之篇,陶、谢、柳、杜之诗,下至稗官小说,宋元名人之曲“,“申韩之书“等,“肌臂理分,时出新意“。且“摅其胸中之独见“,都可“意人益智“。这种要求广读诸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读书为文的主张,是与其主张自由、解放的思想相一致的。只有这样读书,才能够不受一经一说的约束与专断,避免由于学术上的狭隘性而造成的“圣经贤传“的思想垄断而丧失“童心“。

  但李贽所肯定的“自然之性“的真挚“童心“,是从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出发的,其主要矛头是程朱理学及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这本身也就是陆王心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学术旨趣之一。

  李贽的“童心“在本质上既近阳明又近佛。王阳明道:“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不能加损于毫末也。“ 将李贽的“童心“一比较即可看到,李贽的所谓“童心“受到外来的闻见、道理、名誉等种种刺激引诱以致失去本来面目,即阳明所谓“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李贽所谓“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也即是王阳明所谓“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不能加损于毫末也“。

  从学术关系来看,李贽实也属于王学左派。他在南京时曾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王襞是王艮的儿子,幼闻庭训,王艮在淮南讲学时,王襞长期在左右,对于“乐学“之说尤多发挥。据此可知李贽与泰州学派的渊源,他是得泰州之传。再者,受佛道影响原也是泰州学派的特征之一,这一点,李贽自己也是明白承认的。他在《阳明先生年谱后语》里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不幸年逋四十,为友人李逢阳、徐用检所诱,告我龙溪先生语,示我阳明王先生书,乃知得道真人不死,实与真佛真仙同,虽倔强,不得不信之矣。“李贽的《与马历山书》中,“童心“、“真心“,亦有此意:“人人各具有,是大圆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是明德也,上与天同,下与地同,中与千贤万圣同。彼无所加,我无所损。“

  李贽的《童心说》对于当时文坛的反复古主义起过积极的作用。明代文坛前后七子在作文教育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对前人规步矩随,丝毫没有自家的精神气魄。即便是前七子中最负盛名的李梦阳,钱牧斋也批评他说:“献吉以复古自命,曰:古诗必汉魏,必三谢,今体必初盛唐、必杜,舍是无诗焉。牵率模拟,剽窃于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如童子之洛诵,字则字,句则句,篇则篇,毫不能吐其心之所有,古之人固如是乎?天地之运会,人世之景物,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而必曰汉后无文,唐后无诗,此数百年之宇宙日月,尽皆缺陷晦蒙,直待献吉而洪荒再辟乎?“批评很辛辣。前后七子在程朱理学及八股文风的禁锢之下,“不能吐其心之所有“,相率为假古董。李贽针对文坛颓风,提倡以“真“对“伪“的《童心说》,反复古派最有力的袁宏道,即多受其思想的影响。

  总之,《童心说》以其强烈地反对道学教育及封建名教的束缚,反对权威和僵化,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特征,具有了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它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人的个性和情感,程朱理学摧残人们精神和理智的一种抗争;它提倡个性的自由解放,以及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它是封建名教重压下的人的主体的觉悟;它与初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这种见解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是对文艺批评,还是对教育的理论与实施,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1、 王肇亨.评李贽的《童心说》:《零陵师专学报》,1981:1

tóngxīnshuō

zhì míngdài 

    lóngdòngshānnóng 西xiāng  yún  zhīzhěwèishàngyǒutóngxīn  tóngxīnzhě zhēnxīn ruòtóngxīnwéi shìzhēnxīnwéi tóngxīnzhě juéjiǎchúnzhēn zuìchūniànzhīběnxīn ruòshīquètóngxīn biàn便shīquèzhēnxīn shīquèzhēnxīn biàn便shīquèzhēnrén rénérfēizhēn quányǒuchū tóngzhě rénzhīchū tóngxīnzhě xīnzhīchū xīnzhīchū shī rántóngxīnránérshī 

    gàifāngshǐ yǒuwénjiàncóngěrér érwéizhǔnèiértóngxīnshī zhǎng yǒudàocóngwénjiànér érwéizhǔnèiértóngxīnshī jiǔ dàowénjiànduō suǒzhīsuǒjuéguǎng广 shìyānyòuzhīměimíngzhīhǎo éryángzhīértóngxīnshī zhīměizhīmíngzhīchǒu éryǎnzhīértóngxīnshī dàowénjiàn jiēduōshūshíérlái zhīshèngrén chángshūzāi ránzòngshū tóngxīnzài zòngduōshū tóngxīnérshǐ使zhīshīyāněr fēiruòxuézhěfǎnduōshūshíérfǎnzhàngzhī xuézhěduōshūshízhàngtóngxīn shèngrényòuyòngduōzhùshūyánzhàngxuérénwéi tóngxīnzhàng shìérwéiyán yányóuzhōng jiànérwéizhèngshì zhèngshìgēn zhùérwéiwén wénnéng fēinèihánzhāngměi fēishíshēnghuīguāng qiúyǒuzhīyán  suǒzhě tóngxīnzhàng ércóngwàizhěwénjiàndàowéizhīxīn 

    wénjiàndàowéixīn suǒyánzhějiēwénjiàndàozhīyán fēitóngxīnchūzhīyán yánsuīgōng  fēijiǎrényánjiǎyán érshìjiǎshì wénjiǎwén gàirénjiǎ suǒjiǎ yóushìérjiǎyánjiǎrényán jiǎrén jiǎshìjiǎréndào jiǎrén jiǎwénjiǎréntán jiǎrén suǒjiǎ suǒ mǎnchǎngshìjiǎ ǎirénbiàn ránsuīyǒutiānxiàzhīzhìwén yānmièjiǎrénérjìnjiànhòushìzhě yòushǎozāi  tiānxiàzhīzhìwén wèiyǒuchūtóngxīnyānzhě gǒutóngxīnchángcún dàoxíng wénjiàn shíwén rénwén yàngchuàngzhìwénérfēiwénzhě shī xuǎn  wénxiānqín jiàngérwéiliùcháo biànérwéijìn yòubiànérwéichuán biànérwéiyuànběn wéi wéi 西xiāng  wéi shuǐchuán  wéijīnzhī jiējīnzhìwén érshíshìxiānhòulùn ·yīnshìéryǒugǎntóngxīnzhězhīwén gèngshuōshénmeliùjīng gèngshuōshénme    mèng  

    liùjīng     mèng  fēishǐguānguòwéibāochóngzhī chénwéizànměizhī yòurán kuòmén měngdǒng shīshuō yǒutóuwěi hòuqián suísuǒjiàn zhīshū hòuxuéchá biàn便wèichūshèngrénzhīkǒu juédìngzhīwéijīng shúzhībànfēishèngrénzhīyán zòngchūshèngrén yàoyǒuwéiér guòyīnbìngyào suíshíchǔfāng jiùděngměngdǒng kuòményúněr yàojiǎbìng fāngnándìngzhí shìwéiwànshìzhīzhìlùn ránliùjīng     mèng  nǎidàoxuézhīkǒushí jiǎrénzhīyuānsǒu duànduàntóngxīnzhīyánmíng  yòuānzhēnzhèngshèngréntóngxīnwèicéngshīzhěérzhīyánwénzāi 

关山梦里,归来还又、岁华催晚。马影鸡声,谙尽倦邮荒馆。绿笺密记多情事,一看一回肠断。待殷勤寄与,旧游莺燕,水流云散。
关山梦里,归来还又、岁华催晚。马影鸡声,谙¹尽倦邮荒馆。绿笺(jiān)²密记多情事,一看一回肠断。待殷(yīn)勤寄与,旧游莺燕³,水流云散。
注释:¹谙:熟悉。²绿笺:即绿头笺,是一种笺首饰绿色的纸。³莺燕:借指歌妓。
满罗衫是酒,香痕凝处,唾碧啼红相半。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谁暖?不成便没相逢日,重整钗鸾筝雁。但何郎,纵有春风词笔,病怀浑懒。
满罗衫是酒,香痕凝处,唾碧啼红相半。只恐梅花,瘦(yǐ)夜寒谁暖?不成便没相逢日¹,重整钗鸾(luán)筝雁²。但何郎³,纵有春风词笔,病怀浑懒。
注释:¹“不成”句:不信没有重逢的日子。²钗鸾筝雁:指梳妆与弹筝。钗鸾:即鸾钗,钗之珍贵者。筝雁:乐器。³何郎:指何逊。
这是一首怀旧词。上片写岁暮归来之所思。先写岁暮归来,次写追思旅况。再写过去笔记,“一看一回断肠”,不忍重看。末写旧游星散,无从联系。下片写所眷恋之人。先写当年酒绿灯红,歌舞腾欢,次写独怜梅花寒瘦。再写盼能重见,末言恨未寄诗。词中绮靡香艳,色彩鲜明。辞语工丽,抒情委婉。

shànghuā··yǒu怀huái--zhāngzhù

guānshānmèngguīláiháiyòusuìhuácuīwǎnyǐngshēngānjǐnjuànyóuhuāngguǎn绿jiānduōqíngshìkànhuíchángduàndàiyīnqínjiùyóuyīngyànshuǐliúyúnsàn

mǎnluóshānshìjiǔxiānghénníngchùtuòhóngxiāngbànzhǐkǒngméihuāshòuhánshuínuǎnchéng便biànméixiāngféngzhòngzhěngchāiluánzhēngyàndànlángzòngyǒuchūnfēngbìng怀huáihúnlǎn

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
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¹愁。
译文:庭院里最好不要种树,种了树不管什么时候,总会引人生出无限哀愁。
注释:¹四时:四季。
独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
独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
译文:月亮高照,我独睡在南窗下,虽然看不到庭院种的树,但是今年秋天和去年秋天一样,我还是有那么多的哀愁。

zhǒngshù--

yuánzhōngzhǒngshùzhǒngshùshíchóushuìnánchuángyuèjīnqiūshìqi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