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万叶翠色鲜,春风吹尽枝上绵。
五里长亭更短亭,古人今人千万情。
中闺美人念离别,罗衾晓寒梦分绝。
陌上杨柳春生枝,陌上行人春不归。
千叶万叶翠色鲜,春风吹尽枝上绵。
五里长亭更短亭,古人今人千万情。
中闺美人念离别,罗衾晓寒梦分绝。
陌上杨柳春生枝,陌上行人春不归。
徐照

徐照

徐照(?~1211)南宋诗人。字道晖,一字灵晖,自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家境清寒,一生未仕,布衣终身,以诗游士大夫间,行迹扁及今湖南、江西、江苏、四川等地。宁宗嘉定四年卒。徐照是“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宗姚合、贾岛,题材狭窄,刻意炼字炼句。据叶适说,他是“四灵”中首先反对江西派而提倡晚唐诗的诗人。他主要写近体诗,五律尤多。徐照一生有三种爱好:嗜苦茗、游山水、喜吟咏。死后朋友出钱为他安葬。 ▶ 2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鸡鸣紫陌¹(shǔ)²寒,莺啭(zhuàn)³皇州春色阑(lán)
译文:雄鸡啼唱,大路上洒满黎明的寒光。黄莺鸟鸣声婉啭,京城处处是一派暮春景象。
注释:¹紫陌:指京师的街道。²曙光:破晓时的阳光。³啭:婉转的叫声。⁴皇州:京都。阑:尽。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金阙(què)¹晓钟开万户²,玉阶³仙仗拥千官。
译文:宫里的晓钟敲过,千门万户一齐开敞,天子的仪仗排列在玉阶两边,环拥着百官进入朝堂。
注释:¹金阙:皇宫金殿。²万户:指皇宫中宫门。³玉阶:指皇宫中大明宫的台阶。⁴仙仗:天子的仪仗。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花迎剑佩¹星初落,柳拂旌(jīng)²露未干。
译文:殿前花色与佩剑的闪光交加辉映,天边的晨星才刚刚消隐。飘扬的旌旗轻拂着柳枝,枝头还沾带着夜来的清露。
注释:¹剑佩:带剑、垂佩绶,都为高官之饰物,此指禁卫军的武装。²旌旗:旗帜的总称。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独有凤凰池上客¹,阳春²一曲和皆难。
译文:凤凰池上歌一曲阳春白雪,谁想唱和可真会知难却步。
注释:¹凤凰池上客:指贾至。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²阳春:古曲名,即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后以之比喻作品高妙而懂得的人很少。

  杜甫、王维、岑参三首和《早朝大明宫》,其艺术成就都超过了贾至的原作。在诸和诗之中,杜甫的和诗以其格律谨严而著称,王维的和诗以其气象阔大而驰名,至于岑参的这首和诗,则以其押韵奇险、属对精工与用语之典丽而深获历代论者之盛誉。

  诗一开头,先由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春仙仗拥千官”,与王维和诗的颔联一样,岑诗颔联联写的也是早朝时的场面:伴随着金銮殿里传出的朝钟声,一扇扇宫门依次而开;在汉自玉台春两侧排列着皇家的仪仗,文武百官们按部而朝见皇帝。“金阙”、“玉春”,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璧辉煌和雕栏玉砌。以“金”对“玉”,以“万”,对“千”,其对仗典雅精工,又与早朝时庄严整肃之朝仪相谐。因此若论气象之阔大,岑诗此联诚逊于王诗,若沦辞藻之富丽与对仗之精工,则岑诗又在王诗之上。

  岑诗的颈联颇得后世论者之青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其著《诚斋诗话》中论及贾至等人的这组早朝大明宫唱和诗时曾说:“和此诗者,岑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最佳。”在杜甫、王维均参与唱和的情况下,岑诗此联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不容易的。此联的佳处即在于它既写了早朝的场面又抓住了时间早这一特点,既呼应贾至的原作又表现出岑诗的语言特色: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作为一首早朝诗,应处理好“早”与“朝”之关系,即在空问上应围绕朝见之场面来写,在时间上又要体现出一个“早”字。贾、杜、王三人的唱和诗,均以首联写早朝之时间,以中二联写一早朝之场面,唯岑诗此联能将“花迎剑佩”、“柳拂族旗”之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之时辰融为一体,以一联表现了他人需两联才能交待清楚的内容。作为一首和诗,岑诗此联的景物描写又与贾至原诗互为呼应,进一步充实了对春色的描写。不过贾至的原作中,写景与朝见结合得不紧密,结果出现了首二联写景,颈联写朝见,尾联倡和的格局,对于一首早朝诗来说,其中心不突出,显得本末倒置。因此,王维在和其诗时,以中二联写朝见场面,突出了重点。但王诗也有不足,即忽视了贾至原作中的春色描写,与之呼应不紧。观王诗,竟通篇于春色未着一字,反倒用了不少笔墨不厌其详地一再写君臣之服饰,首联已云“翠云裘”,颈联又写“衮龙”,颔联则先写“衣冠”,又继以“冕旒”,语意颇嫌重复,而不腾出笔墨来呼应一下贾诗中之春色。前人对此有“衣冠冕旒,句中字面复见”之讥(《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虽说王诗成就很高,此等不足毕竟是瑕不掩瑜,但相比之下,总是不如岑诗之唱和得体、一呼应紧密而又能避免其中心不突出之缺陷。最后,此联之语言亦颇能体现岑诗之特色。纵观贾、杜、王三诗之颈联,均有御炉香烟等字样,可见在早朝诗中写香烟之类已成司空见惯之例。岑参显然不满足于此等俗套,故全诗无一语道及御炉香烟而于此联写出了“剑”、“旗”、“星”、“露”等较之其他三作显得很新奇的景语。所谓边塞诗人与宫廷诗人之别,于此大概亦可略见一斑。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的结尾,响应贾至的倡议:唯有身居凤池的中书省贾舍人,你这一曲高雅的阳春自雪和起来实在困难。说和诗难,倒不仅仅是出于对贾至的恭维,或是表现自己的谦逊,这“难”字确实流露出岑参内心的真实感受。一同和诗的王维、杜甫,都是久负盛名的大诗人,与之同和一诗确实不易。王维久任朝官,写起宫廷唱和诗来简直是轻车熟路;杜甫做诗刻苦,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尤长于律诗。诗友在某种意义上又是诗敌,同和一诗实寓有一较短长之意,因此在这场高水平的竞赛中若无高超的手段是根本不可能争先的。后人在评价这组唱和诗时多以岑参此诗为最佳,其致胜之诀不外乎下列三点:

  其一曰“押韵奇险”。写宫廷诗,古人多以富丽之辞藻充做韵脚,如贾诗之“御炉香”、“侍君王”、杜诗之“醉仙桃”、“有凤毛”、王诗之“拜冕旒”、“衮龙浮”等,均是其例。岑参不排斥富丽之辞藻,但更偏爱奇丽之辞藻,体现在此诗之韵脚上,便是“曙光寒”、“春色阑”、“和皆难”、“露未干”等出乎人们意料的辞藻与奇特的押韵。在宫廷诗中,“寒”、“阑”、“干’、“难”等韵脚是不大有人问津的,更不用说以之作为早朝诗的韵脚了,这些词汇,通常是用以表现衰残之景的,将它们写入早朝诗中而不减损富丽堂皇之气,需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稍一不慎,便成败笔,在前人看来这简直是在走独木桥,故称这些韵脚为险韵。正是在这种他人通常不敢尝试之处,岑参成功地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后世公认的奇特的艺术效果。具体说来,“寒”通常会引起人们的蜷曲畏缩之感,但岑诗的“鸡鸣紫陌曙光寒”给人的感觉便全然不同,雄鸡一唱天下白,黑暗即将让位于光明,那鸡鸣令人振奋,那曙光令人憧憬,那暮春清晨的微寒令人惬意。奇妙的艺术效果的取得就在于诗人在以“寒”为韵脚时恰当地进行了搭配,这一点在“阑”、“干”、“难”等韵脚上同样得到了体现。“阑”本用于几写残景,但诗人配之以“春色”、配之以“莺啭”,效果便截然相反。春阑不同于秋阑,花虽疏而叶更茂,红虽瘦而绿益肥,加之以流莺百咐,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其他如,’干”、“难”等韵脚,均各有妙用。在美学领域中,也处处存在着辨证法。岑诗中这几个韵脚,押得虽险而丽,虽丽又奇,颇能体现岑诗尚奇丽之特点。

  其二曰“对仗精工”。对于律诗来讲,中二联对仗即已足矣,岑诗多用一联对仗,意在与早朝时那种左右分班、文武对列的朝仪相协调一致,以诗歌形式上的工整表现诗歌内容即早朝场面的严整。另外前人已经指出,此诗首联以“紫”对“皇”,极为典丽,岑参此诗对仗之精于此亦可见一斑。在这四首唱和诗中,论对仗之精工典丽,唯杜诗可与岑参此诗相敌。

  其三曰“辞藻典丽堂皇”。岑参虽尚奇丽,但并不排斥典丽堂皇之语。在岑参此诗中,虽然有若于奇险之韵脚,但也有不少典丽堂皇之造语,其例如“紫陌”、“皇州”、“金阙”、“玉春”等,绝不亚于其他三诗。早朝诗毕竟要写宫廷气象,若一味追求奇险就有可能破坏诗中画面的和谐。岑诗虽押险韵而未过份,又用了若干典丽堂皇之辞藻表现宫廷气象,恰到好处地取得了平衡。其诗虽奇而又未离格,达到了奇不离正,正中有奇,得心应手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孟庆文.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南海出版公司,1991:402-407

fèngzhōngshūshèrénjiǎzhìzǎocháomínggōng

cénshēn tángdài 

míngshǔguānghán yīngzhuànhuángzhōuchūnlán 
jīnquèxiǎozhōngkāiwàn jiēxiānzhàngyōngqiānguān 
huāyíngjiànpèixīngchūluò liǔjīngwèigān 
yǒufènghuángchíshàng yángchūnjiēnán 
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徽茫越峤,但半沍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
瘦筇(qióng)¹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湿粉楼台,酽(yàn)²城阙(què),不见春小吹到。徽茫越峤(qiáo)³,但半沍(hù)云根,半销沙草。为问鸥边,而今可有晋时棹(zhào)
译文:江面平,雪早晴,风已小,我住着竹杖像被人呼唤着登临吴山。在其上近处楼台亭阁都披上了银装,笼罩在浓重的寒色之中,尚不见半点桃红柳绿的痕迹。远处的山峦一半罩在云雾之中,一半被白雪覆盖,山上的草木也都不见了。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如此江山》《五福降中天》。¹筇:竹杖。²酽寒:犹严寒。³越峤:泛指江浙一带的山峦。⁴沍:同“冱”,冻结。⁵晋时棹:指王徽之夜雪访戴之事。《世说新语》载:晋王徽之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忆戴逵,遂乘舟访之,至门而返二或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
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将花插帽,向第一峰¹头,倚空长啸。忽展斜阳,玉龙²天际绕。
译文:故人稀少的清寒,让我想起了多少往事!寂寞孤独,朝朝暮暮,我吟梅花自遣怀。我将花插于帽上,向着吴山山头,仰天长啸。忽然地看见远方斜阳,霞光映照雪山明丽发光。
注释:¹第一峰:指吴山,在今浙江杭州。²玉龙:指雪。张元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上片写江南雪景。“瘦筇如唤登临去,江平雪晴风小。”开头二句写登临的兴致和原因。“如唤”二字下得好,表现出词人的逸兴豪情。“江平雪晴风小,”说明正是登临观雪景的好时机。“湿粉楼台,酿寒城阙,不见春红吹到。”这三句写登临所见的近景。“微茫”三句,是登临所见远景。这一带峰峦相属,有瑞石山、宝月山、峨嵋山、浅山、金地山等。“为问”二句,由景入情,忽然怀念起友人来了。作者化用王徽之雪夜访友这个典故。王子猷访戴是因雪景兴之所之,又同在越地,因此词人化用这个典故,表达期待友人来访,或趁雪后去拜访友人,都很贴切。借用这一典故,一方面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切,同时它又表现了词人登临观雪霁时的逸兴豪情,很有些疏狂豪放的意态。

  下片主要抒情。“清愁几番自遣,故人稀笑语,相忆多少!”三句,承接上片,写对友人的忆念。因听不到朋友亲切的笑语,惆怅之情萦绕于怀,竟至难以排遣,可见情谊之深厚。接着“寂寂寥寥,朝朝暮暮,吟得梅花俱恼”三句,进一步写思念之苦。梅花常于雪天开放,它是春天的使者。古代文人赞赏梅花的气节风骨,常常相携赏梅、咏梅。因此梅花又是友谊的媒介和见证。文人常以梅花为题寄托友情或离愁。南朝陆凯寄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宋姜夔《暗香》词云:“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吟得梅花但储”可能是从姜夔词境化出的。“俱恼”者,人与梅皆烦恼也。无知的梅花与人一样,也为离别而愁绪满怀,这同“红萼无言耿相忆”如出一辙,“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词人故作豪情,登高呼啸,以排遣因离愁所造成的郁闷。宋代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词云:“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将花插帽”盖脱胎于此。它紧承“吟得梅花俱恼”句,突然宕开一笔,由抑郁转向疏狂,拓展了词境。南宋初,金主完颜亮南侵,声称欲“立马吴山第一峰”。“第一峰”之名由此而得。词人登临吴山,便是身在第一峰头,正是金主完颜亮当年望尘莫及之处。这里特地点出“第一峰头”含有自夸豪壮的意味。这“将花插帽,向第一峰头,倚空长啸”三句,将词人疏狂的意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情貌毕现。结尾二句,“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诗中“玉龙”喻雪神。后人常以玉龙喻雪,也借喻雪山。清代张四科《大雪宿盘豆驿》词云:“天际玉龙夭矫,一片荆山弄寒色。”即把玉龙比作雪山。“忽展斜阳,玉龙天际绕”,点明了“望隔江霁雪”的词题。词人忽见斜阳穿破云层,洒下一片霞光,把远处的雪山映照得明丽动人。这幅雪山夕照图,境界阔大,色泽艳丽,气韵生动,恰又衬托了词人的逸兴豪情。以景语作结,词境更为蕴藉。

  总观全篇,由景人情,再由情人景。词以登临观雪景起笔,以雪山夕照收结,首尾一体,紧扣词题。上片主要写景,下片着重抒情,而景与情的转换过渡自然,又互相映照渗透,熔景与情于一炉。尤其下片“将花插帽”数句刻画词人疏狂豪放的形象,虎虎有生气,简直呼之欲出,更为词篇增色。较之一般触景伤怀的吟唱,风格意境迥然有别。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鉴赏辞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699
2、 马兴荣、朱惠国.梅影笛歌·风雅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407
3、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431

tiān··shānwàngjiāngxuě--è

shòuqiónghuàndēnglínjiāngpíngxuěqíngfēngxiǎo湿shīfěnlóutáiyànhánchéngquējiànchūnhóngchuīdàohuīmángyuèjiàodànbànyúngēnbànxiāoshācǎowèiwènōubiānérjīnyǒujìnshízhào

qīngchóufānqiǎnrénxiàoxiāngduōshǎoliáoliáocháocháoyínméihuānǎojiānghuāchāmàoxiàngfēngtóukōngzhǎngxiàozhǎnxiéyánglóngtiānrào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偶登眺(tiào)¹。凭²小阑(lán)、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晴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miǎo)。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译文:偶然登高远望,倚靠着小小的栏杆,正是艳阳天,天气刚刚放晴,到处都是繁花盛草。远处山峰重峦叠嶂,山间云雾慢慢消散,海水缓缓涨潮,风平浪静烟波浩渺。村庄院落被袅袅青烟环绕,不知道谁家翠绿的树上传来几声鸟鸣。
注释:¹登眺:登高远望。²凭:倚靠;靠着。
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旅情悄¹。远信沉沉,离魂杳(yǎo)²。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chóu)(chàng)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³残照。
译文:旅行途中渐渐生起忧愁。远方的人音信全无,只觉思绪幽远。看着这样的景色不免伤怀,整日沉默无言,不知道向谁诉说。想到旧日的欢乐不知道在哪里,将来的约会也没有着落,岁岁年年,青春不再,便心生惆怅。满眼含泪,望向心上人居所的方向,只隐隐看到残阳与天边残留的晚霞。
注释:¹悄:忧愁的样子。²杳杳:幽远的样子。³断霞:残余的晚霞。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昔别黄鹤楼¹,蹉(cuō)(tuó)²淮海³秋。
译文:昔日你我在黄鹤楼分别之后,我一直游离在淮海一带,大好时光也全都虚度。
注释:¹黄鹤楼:故址原在湖北武昌黄鹄矾上。²蹉跎:失时。³淮海: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¹
译文:想当年,你我在洞庭湖分离,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分散各方,如同落叶一样各自飘零。
注释:¹各散洞庭流:此句言如汇入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各自分散。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中年不相见,蹭(cèng)(dèng)¹游吴越。
译文:时值中年依然没能再相见.失意的我独自一人在吴越漫游。
注释:¹蹭蹬:失意,不得志。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何处我思君?天台¹绿萝²月。
译文:我在什么地方恩念你呢?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绿萝的时候。
注释:¹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²绿萝:即女萝、松葛,地衣类植物。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会稽(jī)¹风月好,却绕剡(shàn)²回。
译文:会稽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剡溪水在周围萦回。
注释:¹会稽:今浙江绍兴。²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南。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译文:云山仿佛是从那海上生出来,水清如镜,人行走在水边,就像是在镜子中走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¹
译文:自从北渡浙江以后,十年的时间都在楚王的宫殿楼台上饮酒吟诗,沉醉不已。
注释:¹楚台:楚地的楼台。古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荆门¹²屈宋,梁苑³(zōu)
译文:才智压倒了那荆门的屈原、宋玉,也可以令梁园的邹阳和枚乘倾倒。
注释:¹荆门:荆州荆门山。²倒:压倒。屈宋:屈原与宋玉,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是荆州人。³梁苑:西汉梁孝王的兔园。⁴倾:超越。⁵邹枚:邹阳和枚乘,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曾做过梁孝王的宾客。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苦笑我夸诞¹,知音安在哉?
译文:才华如此卓绝,却不见知音在何处,对此我只能苦笑。
注释:¹夸诞:浮夸放诞。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大盗¹割鸿沟²,如风扫秋叶³
译文:而今时局动乱,安禄山叛军猖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注释:¹大盗:指安禄山。²鸿沟:今河南贾鲁河。曾是楚汉的分界线。³如风扫秋叶:此句形容安史叛军破坏的厉害。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吾非济代¹人,且隐屏风叠。
译文: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
注释:¹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中夜¹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译文:夜半时分,我仰望天空,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见。
注释:¹中夜:夜半。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¹
译文:明天我就要拂衣归去了,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注释:¹永与海鸥群:此句指归隐。

  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其所以退也,非所谓“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乃报国无门也。

  开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二句,飘然而来,写的是公元726(开元十四年),诗人离开蜀中,自湖北顺江而下,在金陵、扬州一带漫游的往事。屈指算来,流光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自己仍然功业无成,一个“昔”,一个“蹉跎”,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俱飘”二句,牵入王判官。自己与王判官分手,就像落叶随风飘散,又像洞庭湖的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

  这一别就是多年。青年惜别,至中年仍未能相见。自己虽曾于公元742(天宝元年),得道士吴筠举荐,应诏赴京,但至公元744(天宝二载),便为谗言所中,而赐金还山。自己于是再次放浪江湖,漫游吴越。这里用了一个“蹭蹬”,蹭蹬者,失道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悲愤心情。

  当诗人政治上失意之时,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给诗人以心灵的慰藉。那天台山上翠绿的藤萝,剡溪水面清朗的风月,海上变幻的云山,水中清彻的倒影,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然而置身于山水风月之间。有一件事诗人始终未能忘却,那就是“思君”,时时思念自己的朋友王判官。

  李白极重朋友交谊,尤致慨于知音之难得。诗人是很自负的,认为自己的才气,足可以倾倒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在梁孝王门下为客的邹阳、枚乘。但世人多笑我浮夸放诞,我的知音究竟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只有您王判官是我的知音,可惜这样的知音是太少了。

  “大盗’’以下急转,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当前的现实。“大盗”者,窃国之盗也,指安禄山。“割鸿沟”言其侵占地方之广,“扫秋叶”言其为害之烈。而被扫一方以“秋叶”喻之,也隐约可以见出诗人对唐军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的不满。

  “济代”即济世,唐人避李世民(唐太宗)讳而改。“吾非济代人”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且隐屏风叠”是作者此时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越是这样的时刻,诗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尽管夜中长望,仍然是思君不见,这更使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怅惘。但无论如何,诗人决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隐居的道路,永远与自由飞翔的海鸥为友。这一愿望诗人曾经多次表述过,但诗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而这次的表述却是面临着国难当头、自己却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现实,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本诗的情调便于豪放和旷达之中又带有激愤和伤感。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
2、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9页
3、 宋绪连、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341页
4、 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309页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
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

péisòngzhōngchéngchāngyǐn怀huái--bái

qīngjǐngnánlóufēngliúzàichāng

gōngàiqiūyuèchéngxìngzuòchuáng

lóngyínhánshuǐtiānluòxiǎoshuāng

xīnháiqiǎn怀huáizuìsh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