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自是孤根非暖地,
一声南雁已先红,神女霜飞叶叶同。自是孤根非暖地,
莫惊他木耐秋风。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莫惊他木耐秋风。暖烟散去阴全薄,明月临来影半空。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

hóngshù--róng

shēngnányànxiānhóngshénshuāngfēitóngshìgēnfēinuǎn

jīngnàiqiūfēngnuǎnyānsànyīnquánbáomíngyuèlínláiyǐngbànkōng

zhǎngdòngtíngqiānwànshùzhàoshānhéngyángzhōng

吴融

吴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吴融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2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¹溶漾(yàng)都净。柳径无人,堕(duò)絮飞无影。汀(tīng)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mèi)²,撷(xié)³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译文:绿色的原野与天相接,青色的天空笼罩水面,白茫茫的江水波光浮动,一派明澈洁净净。岸边柳荫小路上空无一人,柳絮随风飘荡,地上不留一点踪漾。站在船头望去,越过水中的小洲看到落日下归家的人群:妇女们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其中有人步履轻盈,涉浅水而来,在春天夜晚时登上停靠于雾气笼罩的洲渚停船上。
注释:剪牡丹:《宋史·乐志》十七,教坊有女弟子舞队,第四日佳人剪牡丹队,调名本此。双调一百零一字,仄韵。¹素色:白色,指白茫茫的江水。“净”字是形容水的明澈洁净。²修巾薄袂:长的毛巾,薄的衣袖,指妇女春日装束。³撷:拾取。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彩绦(tāo)朱索¹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²响双槽³,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译文:她们刚刚整理完身上的彩带红绳,聚合于船仓彩绘的屏障内。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如同醉意上了琵琶女的面颊,她们美艳的双眉紧紧聚拢。我还是尽情地听吧: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⁴《昭君怨》琵琶曲。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
注释:¹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是女子的装饰物,这里使借代手法,以偏概全,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²金凤:曲名。³双槽:槽,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这里指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进:用以描述琵琶声。⁵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这首词的上片写日暮时分,游春女子纷纷回家,告别了白日的繁喧,万籁俱寂。下片写词人在舟中听琵琶女弹奏“今古幽思”之曲的情景,曲尽意犹存,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该词用铺叙手法写景,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作者善于雕词琢句,用典精妙。

  上阙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野绿连空”,见词人站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作者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着一个“垂”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此句本自谢朓诗“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上三句,词人以其拿手的炼字功夫,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作者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这里。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作者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烟”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过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

  接下来一句为“金凤响双槽”。“金凤”代指琵琶。本出乐史《杨太真外传》:“妃子琵琶逻逤檀,寺人白季贞使蜀还献。其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故苏轼《宋叔达家听琵琶》诗云:“半面犹遮凤尾槽。”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

  “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

  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

  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

  “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晋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词境从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出。

  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作者并没有一味摹仿,而是另出新意。在艺术上除了善于炼字炼句之外,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可以说,对慢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对铺叙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作出了贡献,开了风气之先。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撰写. 宋词鉴赏辞典 珍藏本 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62-166.

jiǎndān ·zhōuzhōngwénshuāng

zhāngxiān sòngdài 

绿liánkōng tiānqīngchuíshuǐ róngyàngdōujìng liǔjìngrén duòfēiyǐng tīngzhōuluòrénguī xiūjīnmèi xiéxiāngshícuìxiāngjìng jiělíng yānzhǔchūnmíng 
cǎitāozhūsuǒxīnzhěng 宿xiùpíng huàchuánfēngdìng jīnfèngxiǎngshuāngcáo tánchūjīnyōushuíxǐng pánxiǎoluànzhūbèng jiǔshàngzhuāngmiàn huāyànméixiāngbìng chóngtīng jìnhànfēi jiāngkōngyuèjìng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在官¹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²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³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译文:我在朝廷居官时一直说想要闲居,而辞官闲居时又留恋起了在官的日子,在人前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曾把历史纵观:又有哪一个在朝廷居官者没遇到过灾难?楚国大夫屈原居官被放逐而只能在云梦泽旁吟赋哀叹;伍子胥在吴国居官被诬陷而饮剑,血染衣冠; 楚霸王项羽一代枭雄乌江自刎而倒在了天地间。咸阳集市上,秦丞相李斯遭人陷害亦被满门抄斩。这几个人都千方百计保平安而不能平安,这怎能像我心中的陶渊明那样逍遥散漫?
注释:沽美酒兼太平令:双调曲牌名。由【沽美酒】(前五句)和【太平令】(后八句)两个小令组成。¹在官:即居官,封建时代的大小官员通称为在官人员。²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境内。项羽曾在乌江边自刎。³干休:指白白地被杀害。⁴丞相:指秦国丞相李斯,助秦始皇削平六国,为秦皇朝的开辟立下功勋,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⁵散诞:自由自在。

  这首小令以为民时的矛盾心理着笔,一连引出四个历史人物—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告诫人们切不可为官,当官必遭殃,还是像陶渊明那样过隐居生活为好。全曲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和谐而豪爽。

  曲中作者慨叹仕途的险恶,表达了毅然隐居、远祸全身的愉快心情。此曲先写自己辞官前后的思想活动,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接着纵观往古,列举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对屈原、伍员、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同时借古喻今,说明官场丝毫不值得留恋。最后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彻底与官场决裂。

  前三句开门见山,写出自己辞官前后的思想活动。“在官时只说闲”,说明时刻考虑辞官,而且这个念头早就萌发了。虽然归隐是出于无可奈何,其实他并没有忘却世情,一旦退居之后,对官场的留恋之情便油然而生。作者虽处在这样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但是在别人面前,还要故作镇静,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曲文开头,仅用寥寥几笔,就真实地把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使人感到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为了得到从矛盾中解脱、求得心灵上的闲适恬静答案,作者纵观往古,从中寻找。他列举出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里用了两组对仗工整而又有变化的合璧对偶句子,对屈原、伍员、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同时也借古喻今,揭露了仕途的险恶。从而催人猛省:官场丝毫不值得留恋。最后两句通过对比,既总结了上文,又表示隐居不出的决心。“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颇含哲理,耐人寻味。下句中的“五柳庄”,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陶渊明归隐后,门前种五株柳树,并以五柳先生自况。后遂用“五柳”等喻称归隐、隐居,亦借以形容环境幽雅,隐居闲适。这里表明张养浩自已要像陶潜那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彻底与官场决裂。至此,作者才像冲破樊笼的鸟儿,显得逍遥自在,自豪和愉快。

  这是一首带过曲,由两支小令组成,前五句为《沽美酒》,后八句是《太平令》,一韵到底,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曲词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全篇句式,参差中见整饬,整齐中又有变化,再加上句句押韵,构成和谐而豪迈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558-559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62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¹吾亦见真吾。
译文:树木凋零,江河干涸,群山一片萧瑟;在这辽阔的天地间,我正可以看清“真我”的本质。
注释:¹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坐对韦编¹灯动壁,高歌夜真雪压庐。
译文:我坐在那儿,展开书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在墙上,墙壁好像也跟着在晃动;半夜时分高声朗诵着书籍,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
注释:¹韦编:这里指书籍。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译文:地上的火炉里,炭在燃烧,锅里正在煮着茶,我就在四壁放满了图书的空间里读书。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译文: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天地孕育万物之心。

shíshū ·

wēngsēn sòngdài 

luòshuǐjìnqiān jiǒngránjiànzhēn 
zuòduìwéibiāndēngdòng gāobànxuě 
chádǐngpēnghuóhuǒ qīngchēngshūzhě 
shūzhīchùxún shùdiǎnméihuātiānxīn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
译文:因为喜爱你那青葱的秀色,所以把你移种到这个地方来。
注释:李十五栖筠:李栖筠,安西节度府判官。
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
不曾台¹上种,留向碛(qì)²中栽。
译文:不曾被植种于御史台中,只能栽于这沙漠之中。
注释:¹台:指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²碛:沙漠。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
脆叶曾门柳,狂花笑院梅。
译文:柏树傲视那叶片脆弱易折的门前柳树,嘲笑那花朵滥放媚俗的院内梅花。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cuī)
译文: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霜冷露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呈给友人,是用以互相勉励之意。

  开篇二句叙述移栽柏树的原因,言辞极为朴实、淡雅,颇有古韵。“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以如此恬静、闲适的笔触引领全文,令人如处炎炎夏日,避身于柏树浓阴之下,一股清凉之气溢满全身,令人心驰神往。

  颔联二句是诗人对这株柏树命运的叹惜:“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很明显这是诗人引以自喻,即自己不能被任用于朝堂,只好兀兀效力于边塞。其实,柏树无论栽于何处,那“青青”秀色是不变的,也正如诗人不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居身于边塞之远,都能时时以报国为己任,其高风亮节如翠柏常青,千载而后浓阴仍能荫庇后人。

  “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二句运用了拟人和倒装的修辞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那些窃居高位,却不思加强自身修养、为国为民,只是一味地饰言媚上、互相倾轧、争权夺势的无耻之徒的蔑视与嘲笑。

  最后,“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夸赞柏树有四季常青的优良品质,足以傲视严寒。同时也是诗人自明心志,表达了任何挫折困难都无从磨灭自己一心为国的志向。

  全诗清新、秀雅,颇有建安风骨之气象。先写移栽的原因,饱含着对柏树青葱本色的赞赏;承此而叹惜柏树的命运,又蕴涵对其不弃沙漠之地,仍然茁壮成长的钦佩之情,转而贬斥杨柳与梅花的无聊、纤弱,更衬出柏树的不同凡响;最后高扬柏树的岁寒本色。全诗的意境也同这柏树之品质的升华一样登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99-200页

使shǐyuànzhōngxīnzāibǎishùzichéngshíyún--céncān

àiěrqīngqīnggēnlái

céngtáishàngzhǒngliúxiàngzhōngzāi

cuìménliǔkuánghuāxiàoyuànméi

chóusuìwǎnshuāngnéngcuī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苍苍雾连空,冉冉¹月堕(duò)水。
译文:漾漾雾气在空中弥漫,月亮慢慢地沉落水中。
注释:邵伯湖:湖名,在江苏省中部,位于扬州北面,北接高邮湖。¹冉冉:慢慢地。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飘飖(yáo)¹双鬓风,恍惚²无定止。
译文:阵风不停地吹动我的双鬓,我的船飘荡着恍恍惚惚地向前行驶。
注释:¹飘飖:飘荡。²恍惚:迅疾或疾速。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译文:风鼓动船帆,船只轻快地航行用不着摇桨,哗哗惊浪始终在耳边震响。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江湖日浩荡,行役¹方未已。
译文:天天面对着浩浩荡荡的江湖,我的旅程才刚开始,前程正长。
注释:¹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羁栖在愁绝,况乃中夜起。
(jī)(qī)¹在愁绝,况乃中夜起。
译文: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
注释:¹羁栖:作客他乡,寄寓他方。

  这首诗前二句写湖上:夜空景象,写的是远景,着重从视觉来写;后四句写湖面上的风势与浪声,写的是近景,着重写听觉上景物;诗的最后四句抒怀,着重抒发了诗人南下途中羁旅的情怀。此诗借景抒怀,情思勃郁,意蕴浑厚,格调高古。

  “苍茫雾连空,冉冉月堕水。”此写湖上夜景。邵伯湖北接广阔的高邮湖,两个湖到了晚上上,水气蒸腾、扩散,形成茫茫大雾,像是与天相接一般,辽阔无垠,一片灰白。开篇第一句就把湖上夜晚的特有景观勾勒了出来,它宛然“帘幕无重数”的大舞台布景,宏阔气派,又飘忽朦胧如梦如幻。紧接着出台的便是洞府仙子月姑娘,她皎洁如玉、脉脉含情仿佛被这洁净浩秒的湖水所招引,“冉冉”而下,不偏不倚,像要“堕”入这湖水的怀中,尽情地沐浴一番。

  开头两句看似寻常,实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蕴含丰富,耐人寻味。诗人一是选用了“连”字写雾使人感到雾在弥漫,已与高空融为一体;一是选用了“堕”字写月,月本是静物,由于船行很快,船上人看月却疑惑月在直“堕”,这是因为视觉造成的心理错觉起了作用,也反映了船行月移相对运动的感觉。诗利用这种错觉化静为动,显得别有趣味。同时“望”有沉重感,是诗人心情的自然流露。眼前景致虽美,但不与诗人内心情感吻合,此请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因此“堕”字下得有分量,与结句“愁”字遥相呼应,使得诗情前后浑然不可分割。

  以上二句,还只是邵伯湖的大背景,再下四句,则是“夜过”邵伯湖的正题了。这四句都着力在一个“风”字上。“飘翻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这风吹来,恍恍惚惚,不知所起、不知所迄不知何时方休,这正是湖上风的特色;但休说它“恍惚”,它还真有力量,吹乱了船头诗人的双鬓,这还是其小者也。“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这才是湖上风八面威风的时候。“不用楫”,是说风大大了,鼓足了船帆,船再也不必靠划桨助行了。既轻快,又惊险。风使船飞驶,船一任风播弄,只听惊涛骇浪拍击着船板。捱过了这样的时刻,诗人马上提起笔来,记下这夜过邵伯湖的难忘之景。可以说,促使诗人写作此诗的,不是雾、不是月,而是这湖上的风。从全诗的情绪看,诗人对这风似乎并无好感,但这四句实在是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得的妙句,不管诗人主观感情如何,它们都为邵伯湖增色不少。

  最后四句抒发诗人内心情感。“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诗人由运河至高邮湖、邵伯湖,水面日益宽阔,水势日益盛大,而行程正处中途,远远没有结束。按理最象越来越开阔,心情也应越来越畅快,可“方未已”三字所表露的却是对长久栖身他乡水上的无限厌倦,含有赶快终止这种动荡不安的羁旅生活的企盼。所以,末了诗人不禁感慨道:“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这两句一方面紧扣“衣”,一方面点明“愁”,题意遂获得了突出。

  以浩大开阔的自然境界衬托诗人忧愁郁闷的情怀,这也是以乐景写哀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主观内心情绪在起作用,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客观物象也就难免不染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对前面所写的雾、月、风、浪和烟波浩渺的江湖,就都可以理解为是诗人“愁”的感情载体,都不免附有“愁”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8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