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宿hángzhōubáitáng--yǐng

qiūyuèxiémíngbáitánghánqióngshùcāngcāng

jiāngfēngchèxiǎoshuìèrshíshēngqiūdiǎnzhǎng

李郢

李郢

李郢,字楚望,长安人。大中十年,第进士,官终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老练沉郁为主。代表作有《南池》、《阳羡春歌》、《茶山贡焙歌》、《园居》、《中元夜》、《晚泊松江驿》、《七夕》、《江亭晚望》、《孔雀》、《画鼓》、《晓井》等,其中以《南池》流传最广。 ▶ 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昔人将猎而不识鹘(hú)¹,买一凫(fú)²而去。原上兔起,掷(zhì)³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pán)(shān)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fèn),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nuò)得他兔否?”
译文:从前,有个人准备去打猎,想买一只鹘,但他从来没见过鹘,结果买了一只野鸭。他来到野外荒原,看见一只兔子从草丛中窜出,立刻抛起鸭子让它去追击,鸭子不会飞,一头栽到地上。这人提起来又扔向空中,鸭子又跌在地上。如此扔起跌下三四次,这鸭子忽然摇摇摆摆走到人的面前说起话来:“我是野鸭,杀了吃肉,才是我的本分。为什么把我扔来扔去,让我皮肉受苦呢?”这人惊讶地说:“我以为你是鹘,可以抓兔,怎么会是鸭子呢?”鸭子举起脚蹼,笑着说:“您仔细看看我这手脚,可以捕捉到那兔子吗?”
注释:¹鹘:鸷鸟名。即隼。部分隼属动物的旧称。²凫:野鸭。³掷:抛;投。⁴投:掉落。⁵蹒跚:腿脚不灵便的样子。⁶人语:讲人话。⁷分:工作、职责、权限等的范围。⁸搦:捏,握持,这里是“捉”的意思。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问西湖¹昔日如何?朝也笙(shēng)²,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³干戈,暮也干戈(gē)。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香风绮(qǐ),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cuō)(tuó),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¹⁰
译文:西湖以前是什么样的呢?早上也飘荡着笙歌,晚上也飘荡着笙歌。西湖现在又成了什么样呢?早上是战乱,晚上也是战乱!以前湖畔二十里都是酒楼,到处飘荡着香风,行人络绎不绝、穿戴华美。现在呢,只有两三条打渔船,在夕阳中,在波涛里出没。时光飞逝,人们意志消沉。过去的西湖,成了今天的南柯美梦。
注释:天香引:曲牌名,也叫“蟾宫曲”、“折桂令”。属北曲双调。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六、四、四、四、四、四、七、七、四、四(十句),但第五句以后可酌增四字句。或单用作小令,或用在双调套曲内。¹西湖:指浙江省杭州的西湖。南宋小朝廷曾偏安江左,定都临安。这里以“西湖”代指南宋的京都。²笙歌:笙,簧管乐器。笙歌,笙所伴奏的歌曲。³也:语助词。⁴干戈:指战争。⁵沽酒楼:酒楼。⁶绮罗:有花纹的丝织品,极力形容昔日西湖的繁华。⁷个:前一个语助词,用在某些表时间的词和副词之后;后一个,为量词。⁸光景蹉跎:指光阴白白地流逝过去。⁹消磨:消沉,磨灭。言人们意志消沉。¹⁰南柯:梦。

  这首小令用西湖的“昔日”与“今日”进行对比,写出的是“昔日”的“笙歌”“酒楼”“香风绮罗”,“今日’’ 的“干戈”“渔船”’ “落日沧波”,作品在最后还归结出了总的感受。此曲用事实说话,行文流畅,结构严谨,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素描”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怀旧”的情绪跃然纸上。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三句用自问自答方式描述杭州昔日的繁华,令读者立即想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当年的西湖确实如此繁华。“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同样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现实中的杭州,十年战乱,民不聊生,尽在三句中。从宏观视野的角度,用对比的手法将西湖今昔盛衰的总体印象表现出来,效果极其强烈。

  接着描写湖面和西湖周边的环境,继续用对比的手法。“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二十里沽酒楼”和“两三个打鱼船”简直不可想象的变化。“春风绮罗”和“落日沧波”,又是鲜明的对比。“光景蹉跎,人物消磨。”两句是对前文今日西湖的高度概括,一切美好的光景都随着战乱离去,众多人物,包括文臣武将和才子佳人也都成为历史。“昔日西湖,今日南柯”两句是结尾,对于作品成败是非常关键的。这两句收束有力而苍劲,大好的风景在战乱中消失,大好的城市在战乱中破碎,大好的生活被战乱毁弃,众多大好的生命被战乱夺取,使昔日繁华美好的西湖成为今天的梦境。战乱是这一-切结果的罪魁祸首。故本篇有反战的思想倾向,是很可贵的。

  这首小令并没有直接表达观点,但西湖昔日之繁华安逸与今日之破败荒凉的鲜明对比,正是对战争无言的控诉。全曲语言朴实,纯用白描,情调低沉婉转,有如挽歌。

参考资料:
1、 毕宝魁,尹博著. 元曲三百首译注评[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5,402-403.
2、 墙峻峰注评. 国学经典丛书 元曲三百首[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309-310.
3、 任犀然主编. 元曲三百首彩图全解详注[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379.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¹,酒圣²诗豪³。我到此闲登眺(tiào),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译文: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注释:¹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²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对封建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³诗豪:诗中的英豪。⁴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⁵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⁶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

mǎntíngfāng··tiānfēnghǎitāo--yáosuì

tiānfēnghǎitāoréncéngjiǔshèngshīháodàoxiándēngtiàoyuǎntiāngāoshānjiēshuǐmángmángmiǎomiǎoshuǐliántiānyǐnyǐntiáotiáogōngyínxiàogōngmíngshìledàilǎosēngzhāo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绝顶一茅茨¹,直上三十里。
译文: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注释:¹茅茨:茅屋。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扣关¹无僮(tóng)²,窥(kuī)室唯案几³
译文: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注释:¹扣关:敲门。²僮仆:指书童。³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若非巾柴车¹,应是钓秋水²
译文:主人不是驾着关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注释:¹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²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差池¹不相见,黾(mǐn)²空仰止³
译文: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注释:¹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²黾勉:勉力,尽力。³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¹
译文: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注释:¹“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及兹¹²幽绝,自足荡心耳³
译文: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注释:¹及兹:来此。²契:惬意。³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虽无宾主意,颇(pō)得清净理¹
译文: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注释:¹“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兴尽¹方下山,何必待之子²
译文: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注释:¹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²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xún西shānyǐnzhě

qiūwéi tángdài 

juédǐngmáo zhíshàngsānshí 
kòuguāntóng kuīshìwéiàn 
ruòfēijīncháichē yīngshìdiàoqiūshuǐ 
chíxiāngjiàn mǐnmiǎnkōngyǎngzhǐ 
cǎoxīnzhōng sōngshēngwǎnchuāng 
yōujué dàngxīněr 
suībīnzhǔ qīngjìng 
xìngjìnfángxiàshān dàizhī 
遮莫临行念我频,竹枝留涴泪痕新。
遮莫¹临行念我频,竹枝²留涴(wò)³泪痕新。
译文:临行时恋人叨念颇多、新洒的泪痕斑斑。
注释:¹遮莫:莫要;也许。²竹枝:刘禹锡《长相思》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³涴:本指泥著于物,此指竹枝上附着的斑点。
多缘刺史无坚约,岂视萧郎作路人。
多缘¹刺史²无坚约,岂视萧郎³作路人。
译文:怨自己与所爱女郎无坚约,不然她岂能视自己为路人?
注释:¹多缘:只因。²刺史:指杜牧。《太平广记》卷273“杜牧”条记载杜牧在沈传师幕中时,曾游湖州,见一十余岁的民间美女,遂与女母约定:待我十年、不采然后嫁;并给彩礼。后杜授湖州刺史,与定约之时相隔十四年,女已出嫁三年,杜牧惆怅不已,为《叹花》诗云:“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怒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³萧郎:旧时女子称呼所爱男子。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望里彩云疑冉冉,愁边春水故粼粼。
望里彩云疑冉冉¹,愁边春水故粼(lín)²
译文:在盼望中看到天空的彩云,疑心是你冉冉而来;忧愁无边像春水那样长久地清澈可见。
注释:¹冉冉:柔美渐进的样子。²粼粼:清澈的样子。
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
珊瑚百尺珠千斛(hú)¹,难换罗敷²未嫁身。
译文:无论用多少财宝,也无法换得女郎昔日的未嫁之身。
注释:¹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²罗敷:古代美女常用的名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