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昔有皇,肇济黎蒸。先天创物,景命是膺。降及群后,迭毁迭兴。
伊昔有皇,肇济黎蒸。先天创物,景命是膺。降及群后,迭毁迭兴。
邈矣终古,崇替有徵。
邈矣终古,崇替有徵。
在汉之季,皇纲幅裂。大辰匿晖,金虎曜质。雄臣驰鹜,义夫赴节。
在汉之季,皇纲幅裂。大辰匿晖,金虎曜质。雄臣驰鹜,义夫赴节。
释位挥戈,言谋王室。
释位挥戈,言谋王室。
王室之乱,靡邦不泯。如彼坠景,曾不可振。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王室之乱,靡邦不泯。如彼坠景,曾不可振。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启土虽难,改物承天。
启土虽难,改物承天。
爰兹有魏,即宫天邑。吴实龙飞,刘亦岳立。干戈载扬,俎豆载戢。
爰兹有魏,即宫天邑。吴实龙飞,刘亦岳立。干戈载扬,俎豆载戢。
民劳师兴,国玩凯入。
民劳师兴,国玩凯入。
天厌霸德,黄祚告衅。狱讼违魏,讴歌适晋。陈留归蕃,我皇登禅。
天厌霸德,黄祚告衅。狱讼违魏,讴歌适晋。陈留归蕃,我皇登禅。
庸岷稽颡,三江改献。
庸岷稽颡,三江改献。
赫矣隆晋,奄宅率土。对扬天人,有秩斯祜。惟公太宰,光翼二祖。
赫矣隆晋,奄宅率土。对扬天人,有秩斯祜。惟公太宰,光翼二祖。
诞育洪胄,纂戎于鲁。
诞育洪胄,纂戎于鲁。
东朝既建,淑问峨峨。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东朝既建,淑问峨峨。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衮服委蛇。
思媚皇储,高步承华。
思媚皇储,高步承华。
昔我逮兹,时惟下僚。及子栖迟,同林异条。年殊志比,服舛义稠。
昔我逮兹,时惟下僚。及子栖迟,同林异条。年殊志比,服舛义稠。
游跨三春,情固二秋。
游跨三春,情固二秋。
祗承皇命,出纳无违。往践蕃朝,来步紫微。升降秘阁,我服载晖。
祗承皇命,出纳无违。往践蕃朝,来步紫微。升降秘阁,我服载晖。
孰云匪惧,仰肃明威。
孰云匪惧,仰肃明威。
分索则易,携手实难。念昔良游,兹焉永叹。公之云感,贻此音翰。
分索则易,携手实难。念昔良游,兹焉永叹。公之云感,贻此音翰。
蔚彼高藻,如玉如兰。
蔚彼高藻,如玉如兰。
惟汉有木,曾不逾境。惟南有金,万邦作咏。民之胥好,捐狂厉圣。
惟汉有木,曾不逾境。惟南有金,万邦作咏。民之胥好,捐狂厉圣。
仪刑在昔,予闻子命。
仪刑在昔,予闻子命。

jiǎshī--

yǒuhuángzhàozhēngxiāntiānchuàngjǐngmìngshìyīngjiàngqúnhòudiéhuǐdiéxìng

miǎozhōngchóngyǒuzhēng

zàihànzhīhuánggānglièchénhuījīnyàozhìxióngchénchíjié

shìwèihuīyánmóuwángshì

wángshìzhīluànbāngmǐnzhuìjǐngcéngzhènnǎijuànsānzhémín

suīnángǎichéngtiān

yuányǒuwèigōngtiānshílóngfēiliúyuègànzàiyángdòuzài

mínláoshīxìngguówánkǎi

tiānyànhuángzuògàoxìnsòngwéiwèiōushìjìnchénliúguīfānhuángdēngchán

yōngmínsǎngsānjiānggǎixiàn

lóngjìnyǎnzháiduìyángtiānrényǒuzhìwéigōngtàizǎiguāngèr

dànhóngzhòuzuǎnróng

dōngcháojiànshūwènééqiúmíngtónggōngzhǐgǔnwěishé

mèihuángchǔgāochénghuá

dǎishíwéixiàliáozichítónglíntiáoniánshūzhìchuǎnchóu

yóukuàsānchūnqíngèrqiū

zhīchénghuángmìngchūwéiwǎngjiànfāncháoláiwēishēngjiàngzàihuī

shúyúnfěiyǎngmíngwēi

fēnsuǒxiéshǒushínánniànliángyóuyānyǒngtàngōngzhīyúngǎnyīnhàn

wèigāozǎolán

wéihànyǒucéngjìngwéinányǒujīnwànbāngzuòyǒngmínzhīhǎojuānkuángshèng

xíngzàiwénzimìng

陆机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 1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塞草晚才青,日落箫笳动,戚戚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
(sài)草晚才青,日落箫笳(jiā)¹动,戚(qī)²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
译文:傍晚时塞外的草才慢慢变青,夕阳落下,箫笳之声便在大漠上蔓延开了。入夜后自己的心情更加悲伤无助,只得催促引渡妻子的梦魂来到边塞。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撰《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¹箫茄:管乐器名。²戚戚:悲伤的样子。
小语绿杨烟,怯踏银河冻,行尽关山到白狼,相见惟珍重。
小语绿杨烟,怯(qiè)踏银河冻¹,行尽关山到白狼²,相见惟珍重。
译文:彼此轻声细语地交谈,绿杨早已被一片寒雾笼罩,河水已经结冰,不敢踏脚,行遍了关山,才找到了在白浪河的丈夫,见面了才知道情谊是多么贵重。
注释:¹银河冻:此处谓河水已结冰。²白狼:即白狼河,今辽宁省之大凌河。

  该词上阕写催其成梦的塞上情景,下阕写梦中温馨睛景。结句语淡而情浓,缠绵委婉之罕,颇含悠然不尽之意。

  上阕写催其成梦的塞上情景。起二句勾勒了落寞寂寥的大漠风光。天色欲晚,塞草青青,箫笳在落日映照的黄昏里,悲声阵阵。笳是边地独有,其声悲切寨苦。箫则不独于边地,江南江北皆有,但大漠箫声更显沉郁苍凉,李白《忆秦娥》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谓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将秦娥从梦中惊醒。有了凄冷的边塞氛围后,当写特殊氛围下的个人体验了。

  “戚戚凄凄入夜分,催度星前梦”。 “慨槭凄凄”出自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谓自己入夜后愁惨的心情。既是愁惨,那么也会像李易安一样,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但是容若没有“三杯两盏淡酒”,他是“催度星前梦”,即催促引度妻子的梦魂来到边塞,与自己相会。“星前梦”一语,大概是借用了汤显祖《牡丹亭·游魂》“生生独行无那,此夜星前一个”的句意而加以发挥。《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传世之作,小说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纳兰在此处用以指代夫妻情深,是以纵使关山阻隔,也愿梦魂相聚。

  下阕写梦中温馨睛景。 “小语凄杨烟,怯踏银河冻”。河水已经结冰,行人不敢踏脚,凄杨也早已被一片寒雾笼罩,但是日夜思念之妻此时却来到了身边,与词人轻声细语地交谈:可天寒路远,她怎么来到这里,一定是行遍了关山,才找到了在白浪河的丈夫的,真是路途遥遥,关山难度,十分艰辛。然而好不容易相见了,却只道了一声珍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130-131页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
朝搴(qiān)¹苑中兰,畏彼霜下歇²
译文:早晨到园子里摘兰花,担心秋霜会把花朵摧残。
注释:¹搴:取。彼:指木兰等花草。²霜下歇:经霜冻而凋谢。歇,衰竭。
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
(míng)还云际宿,弄¹此石上月。
译文:晚上回到高入云际的别墅中休息,玩赏着山石上婆娑的月影,难以入眠。
注释:¹弄:玩。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
鸟鸣识¹夜栖,木落知风发。
译文:窗外传来归鸟疲倦的叫声,它们在寻找栖息的树干,树叶飘落,簌簌作响,是凉风在寒林中回旋。
注释:¹识:知。
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
异音同致听¹,殊响²俱清越³
译文:身居山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清晰入耳,听来各具异趣,又都那么悠扬,那么清远。
注释:¹致听:传到耳朵里使能听见。²异音、殊响:指上两句所说鸟声、树叶声、风声等。³清越:清脆悠扬。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妙物¹莫为赏,芳醑(xǔ)²谁与伐³
译文: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却无人同我一起欣赏,这满壶香醇的美酒,又有谁能与我同醉共欢。
注释:¹妙物:指上文兰、云、月、鸟、木、风等景物。²芳醑:芳香的美酒。³谁与伐:谁与我共同品赏其美味。伐,赞美。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xī)¹
译文:远行的朋友依然迟迟不归,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渐褪尽,东方已经朝霞初染。
注释:¹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以美女喻友人,表达了缺少知音的落寞情绪。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开头四句,便有许多精彩。欲写夜宿,先说朝游,笔调来得舒缓。劈头而下、突兀而起,也是一种写法,但那比较适合激烈冲荡的情绪。像这诗要表达幽深情趣,便需缓缓引入。好似游山先渡水,才觉得味道悠长。但前二句不仅是个入题的铺垫,也是诗情的动因。“朝搴苑中兰”,语出《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这是隐喻的写法,包涵着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的意味。谢灵运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贬出永嘉,辞官暂隐,在于他是很难接受的人生挫折,难免有才智之士不能为世所容的怨艾与自怜,这情绪便在“朝搴苑中兰”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因此乃有暮宿石上、流连光华的举动。倘无前二句,全诗就变单薄了。后二句中,“云际宿”一则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又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诗意,透出孤独无侣、似有所待的怅惘。归结到“弄此石上月”,一个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石上月”不是天上月,那是流动着的如水如雾的一片,那是轻柔宛曼的乐章。石的清凉,诗人的忧郁,都写在这音乐中了。

  将四句诗连贯起来,可以发现一、三句同二、四句,均是松散的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趋近;“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趋近。你单是读,未必要多想什么,自会觉得有一种风姿、一种韵调轻轻摇曳、回环飘荡而来,恰与月华的流动重合。总之,这四句诗的语言具有相当丰富而又完整统一的功能,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接着四句,是对夜景的欣赏。——但又很难说是夜“景”,很难说是“欣赏”。这是用听觉在感受夜,并由感受而渐渐潜入自然的深处。张玉谷《古诗赏析》说:“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这“神理”指什么,他却没有讲清楚。首先应该说,夜景不是不能用目光观赏,也不是不能写好,古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描绘视界中的夜景,非着力不可,人和自然容易处在分离的状态,其效果与此诗所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先看前二句: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这二句已经很好地写出了山夜的气氛。因为声音是变动着的,时生时消,起伏不定,它比山林沟壑等固定的形体更能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这也许就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吧。

  但后二句却是更深入的体验。这二句互文见意,是说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所谓“异音”、“殊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是鸟儿的鸣叫,枯叶的飘落,还是不息的山溪,断续的虫吟。什么都是,什么也都不是。诗人称那些声音为“异音”、“殊响”的时候,已经不是说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人的奇异感觉。正因为这是一种感觉,那些声音也被改变了,放大了,成为“俱清越”的音调。换句话说,在诗人凝神静听山夜中各种声响的时候,那些声响唤起了人心深处的某种幻觉;以这幻觉感受那些声响,它们也变得与平时不同。这样,似乎在人的生命的深处与自然的深处形成某种神秘的沟通。确实,人们对人和自然,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常常凭借着神秘的感受力去体验自然。像谢灵运这样敏锐的诗人,他的体验也比常人来得丰富。

  按照通常的写法,谢灵运的诗在描摹景物之后,总有一段哲理性的议论。此诗的最后四句收结,却不是如此。他只是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最后两句仍是用《九歌·少司命》诗意,原诗说:“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谢灵运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这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这里面其实有双重的内涵:一方面,谢灵运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以谢灵运的性格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

  魏晋南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时代。而自我意识加强的必然结果,就是孤独感的产生和强化。于是,投向自然,谋求个人与自然的沟通,又成为从孤独感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之一。谢灵运这首诗,就是把孤独感,以及孤独中人与自然的感通和追求志同道合者的情绪,构造成美好的意境。尽管他的其它山水诗也有类似的表现,但都比不上这首诗单纯而优美。所以,在诗史上,这也是一首很有意义的作品。它可以说明:诗歌是怎样随着人的感情生活的丰富复杂化而变得丰富复杂起来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67-669

shíményánshàng宿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zhāoqiānyuànzhōnglán wèishuāngxiàxiē 
mínghuányún宿 nòngshíshàngyuè 
niǎomíngshí luòzhīfēng 
yīntóngzhìtīng shūxiǎngqīngyuè 
miàowéishǎng fāngshuí 
měirénjìnglái yángē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暮境¹难禁日月催,腊醅(pēi)²初见拆泥开。
译文:晚年境况禁不住时间摧残,腊月酿制的酒才刚刚打开。
注释:¹暮境:晚年的境况。²腊醅:腊月酿制的酒。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压车麦穗(suì)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译文: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阵阵袭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薄饭蕨(jué)(wēi)¹端可饱,短衫纻(zhù)葛亦新裁。
译文:粗茶淡饭的确可以吃饱,粗布麻衣一样裁剪穿着。
注释:¹蕨薇: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宦涂¹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译文:自古仕途多忧患,暮年能从事农业生产实在是快乐的呀!
注释:¹宦涂:指官场仕途。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阴¹垂野²草青青,时有幽花³一树明。
译文:春天的阴云笼罩着草色青青的原野,偶尔有一树野花冒出头来,在眼前豁然一亮。
注释: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¹春阴:春天的阴云。²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³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晚泊(bó)孤舟古祠(cí)¹下,满川²风雨看潮生。
译文:晚间将小舟独泊在古庙下边,只见满河风雨,潮水渐渐上涨。
注释:¹古祠:古旧的祠堂。²满川:满河。

  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两句则是说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0-111
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2-53

huáizhōngwǎntóu--shùnqīn

chūnyīnchuícǎoqīngqīngshíyǒuyōuhuāshùmíng

wǎnzhōuxiàmǎnchuānfēngkàncháoshēng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日落征途¹远,怅然临古城。
译文:日落时远望,路途还很遥远,怅然之间,登临苍凉的古城。
注释:¹征途:远行的路途。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颓墉(yōng)¹寒雀集,荒堞(dié)²晚乌惊。
译文:崩塌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
注释:¹颓墉:崩塌的城墙。²堞:城墙上的矮墙。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萧森灌木上,迢递¹孤烟生。
译文:城下连片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的炊烟。
注释:¹迢递:形容遥远。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霞景¹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译文: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
注释:¹霞景:指透过云霞的日光。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¹可平!
译文: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哪里能就此消失!
注释:¹安:怎么,哪里。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首联“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紧扣题目,直抒胸臆。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诗人在怅然间,登临苍凉的古城,心情更加寂寥。一开篇诗人就借眼前实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正所谓“樵童牧竖,并皆吟讽”。他同类题材创作,如《郢城怀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总辔临秋原,登城望寒日。”都类此。

  中间三联由首联生发,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次联“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衰败的城墙头,晚归的鸟雀、乌鸦聚集在一起悲鸣着,不时又阵阵惊起,“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城下灌木丛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远处,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阳的余照,原野的露气洗净了傍晚的昏暝,显得明媚一些。诗人内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一个“余”字,一个“晚”字,仍然抑郁着写景抒情的基调:“霞景”虽明艳,但毕竟是“余照”;“露气”虽清新,但毕竟是“晚清”。

  经过中间三联写景抒情手法的精心铺垫,诗就自然地过渡到尾联的强烈抒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意谓:肃杀的秋风固然可以使万物凋败,而我的心志岂能就此消失!结得极妙,呼应首联,如果说开始的“怅然临古城”,只是诗人淡淡的自我喟叹,抒发内心的惆怅落寞,那结束的“此志安可平”却是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抗议。

  此诗风格刚健,语言洗练,与魏征的《述怀》、虞世南的《结客少年场行》都是初唐诗坛不可多得的佳篇。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8-10
2、 郑旭颖.通往盛唐的两条道路——宇文所安笔下的初唐诗、盛唐诗.浙江大学,2006

qiūwǎndēngchéng--bǎiyào

luòzhēngyuǎnchàngránlínchéng

tuíyōnghánquèhuāngdiéwǎnjīng

xiāosēnguànshàngtiáoyānshēng

xiájǐnghuànzhàochéngwǎnqīng

qiūfēngzhuǎnyáoluòzhìānp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