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今朝愈,城南野寺滨。石崖阴欲冻,沙路莹无尘。
百病今朝愈,城南野寺滨。石崖阴欲冻,沙路莹无尘。
松老枝垂地,溪清水见人。僧瓶送煎茗,泉冽味尤新。
松老枝垂地,溪清水见人。僧瓶送煎茗,泉冽味尤新。
方回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 27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中原当日三川震,关辅回头煨烬¹。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译文:想当年金人南犯,北宋灭亡,三川之地受到金人的践踏,关中一带都被焚烧殆尽。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日日期望宋朝能收复失地,振煨国家。
注释:《桃源忆故人》:又名《虞美人》、《胡捣练》。¹煨烬:即灰烬。燃烧后的残余。
秋风霜满青青鬓,老却新丰英俊。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秋风霜满青春鬓,老却新丰英俊¹。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
译文:多年过去,有志之士只能在萧瑟的秋风中渐渐衰老,两鬓渐白。可叹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
注释:¹新丰英俊:化用王维《观猎》诗“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诗意。

  词人看到《华山图》中的华山巍峨屹立,瑰奇险峻,雄峙于北方大地,不禁浮想联翩,热血沸腾。宋室丧国之耻,山河破碎之悲,顿时涌上心头,题写了本篇。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上片简练概括地写出了北宋所遭受的丧权辱国的大事。“中原”二句,写1141年(绍兴十一年)12月,宋高宗赵构听信秦桧谗言,同意求和,与金商定割让京西唐、邓二州及陕西南、秦二州之半给金,双方以大散关为界。陕西大部沦于敌手,仅余四州,华山亦蒙胡尘。这是使三川(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灵宝以东伊、洛流域及北汝河上游地区一带)震动的奇耻大辱。结果自古以来作为三秦地区天然屏障的雄关险岭就失去作用,无异于化为灰烬,“关辅”一句即是指此。“泪尽两河”二句,指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金人攻陷南宋两河地区(河北、河东)一事,曾为保卫这一带浴血奋战的抗金志士莫不痛哭流涕,这又是一件令人悲愤不已的奇耻大辱。把恢复、中兴当作自己毕生事业的词人当然更是痛彻心肺。

  下片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投降派当权,残酷迫害和打击主战派,词人也屡遭排挤,闲置在家,岁月蹉跎,青丝成霜。昔日的英雄,壮志消磨,而收复大业,仍然无人过问,沦于敌手的千仞华山,依然难以回归。词人看到华山图,怎能不满腔激愤呢?

  全篇抒发了词人对宋室沦亡的悲叹和对收复失地的企盼,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麻木不仁的气愤和英雄失路的苦闷。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洋溢着献身的报国激情,是豪放词中的一支奇葩。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气尽前溪舞¹,心酸子夜歌²
译文:看罢一阕前溪舞,直让人回肠断气,吟诵一曲子夜歌,心里好不酸苦烦忧。
注释:¹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²子夜歌:晋乐曲名。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峡云¹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译文:巫山的行云到哪里去寻觅,像沟水般东西分流,也让人无可奈何。
注释:¹峡云:三峡山高云低,传巫山神女在焉,此借指巫山神女。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shuò)雁传书¹绝,湘篁(huáng)染泪²多。
译文:朔雁一只只飞来,却不见传来音讯,湘江上一株株斑竹,有多少眼泪洒在上头。
注释:¹朔雁传书:指苏武以雁传书之事。²湘篁染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篁:泛指竹子。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无由见颜色¹,还自托微波²
译文:可怜我总也见不到他的容颜,只有把一腔衷情,寄托给这江上的微波。
注释:¹颜色:容颜,面色。²托微波:言无路可通,故借诗以通情愫。

  这首诗表面上如诗题所明,是写离思,主要抒写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怨恨离人的不通音讯,写得情调悲怆。

  首联即写情人离去后主人公的心酵气绝。《前溪舞》和《子夜曲》皆为悲伤的作品,是被遗弃者的哀怨之作。这里引入诗中,即是离思之苦,心里有担心被遗弃之痛。颔联仍化用典故,写难以寻觅爱人踪影、东西分离相隔如沟水东西分流而无可奈河的痛苦心理。此联运用典故和即实写景巧妙融合,不露痕迹,从字句看就是写实景,是看不出用典的,这是李商隐诗用典得心应手的表现。颈联写书信断绝。和主人公的以泪度日,化用湘妃竹的典故渲染伤心痛苦至极。结联仍作希冀之词,一片深情希望通过江水给恋人捎去自己的问候。

  此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是李商隐借失恋女子寄意而为,前六句极写自己的凄苦,第七句一转,第八句仍作希冀之词,希望令狐绹能加以提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已。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62-364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662

--shāngyǐn

jǐnqiánxīnsuānzi

xiáyúnxúngōushuǐ

shuòyànchuánshūjuéxiānghuángrǎnlèiduō

yóujiànyánháituōwēi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常棣(dì)¹之华²,鄂(è)³(pī)(wěi)。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译文:高大的棠棣树鲜花盛开时节,花萼花蒂是那样的灿烂鲜明。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不如兄弟间那样相爱相亲。
注释:¹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蔷薇科落叶灌木,花粉红色或白色,果实比李小,可食。²华:即花。³鄂:通“萼”,花萼。⁴不:“丕”的借字。⁵韡韡:鲜明茂盛的样子。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死丧之威¹,兄弟孔怀²。莫³(xí)(póu)矣,兄弟求矣。
译文:生死存亡重大时刻来临之际,兄弟之间总是互相深深牵挂。无论是谁流落异乡抛尸原野,另一个历尽苦辛也要找到他。
注释:¹威:畏惧,可怕。²孔怀:最为思念、关怀。孔,很,最。³莫:高平之地。⁴隰:低湿之地。⁵裒:聚集。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jí)(líng)¹在莫,兄弟急难。每²有良朋,况³也永叹。
译文:鹡鸰鸟在原野上飞走悲又鸣,只有血亲兄弟之间才能在陷入危难时互相帮助。那些平日最为亲近的朋友们,遇到这种情况最多长叹几声。
注释:¹脊令:通作“鹡鸰”,一种水鸟。水鸟今在莫野,比喻兄弟急难。²每:连词,虽然。³况:更加。⁴永:长。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兄弟阋(xì)¹于墙²,外³其务(wǔ)。每有良朋,烝(zhēng)也无戎
译文:兄弟之间在家里有可能争斗,但是每遇外侮总能鼎力相助。倒是那些平时最亲近的朋友,在最关键时刻往往于事无补。
注释:¹阋:争吵。²墙:墙内,家庭之内。³外:墙外。⁴御:抵抗。⁵务:同“侮”。⁶烝:长久。一说为发语词。⁷戎:帮助。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¹
译文:死丧急难和杂乱之事平息,一切将归于安定井然有序。遗憾的是此时此刻亲兄弟,竟不如朋友那样感情默契。
注释:¹友生:友人。生,语气词,无实义。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bīn)¹尔笾(biān)²,饮酒之³(yù)。兄弟既具,和乐且孺(rú)
译文:陈列好盘盏布好丰盛宴席,尽情地饮酒欢宴不醉不休。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到底是血脉相连一家骨肉。
注释:¹傧:陈列。²笾、豆:祭祀或燕享时用来盛食物的器具。笾用竹制,豆用木制。³之:犹是。⁴饫:宴饮同姓的私宴。一说酒足饭饱。⁵具:通“俱”,俱全,完备,聚集。⁶孺:相亲。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妻子好合¹,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²,和乐且湛(dān)³
译文:夫妻们亲密无间志同道合,就好比婉转悠扬琴瑟协奏。兄弟们亲亲热热聚在一起,是那样和谐欢乐永久永久。
注释:¹好合:相亲相爱。²翕:聚合,和好。³湛:喜乐。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¹尔室家,乐尔妻帑(nú)²。是究³是图,亶(dǎn)其然乎?
译文:井然有序地安排家庭关系,把老婆孩子打发欢欢喜喜,前前后后认真考虑究根底,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
注释:¹宜:安,和顺。²帑:通“孥”,儿女。³究:深思。⁴图:思虑。⁵亶:信,确实。⁶然:如此。

  全诗八章,可分五层。首章为第一层,先兴比,后议论,开门见山,倡明主题。“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兴中有比;而诗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寓议论于抒情的点题之笔,既是诗人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家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他们看来,“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颜氏家训·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们更重兄弟亲情。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更深刻揭示了《小雅·常棣》主题的历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为第二层。诗人通过三个典型情境,对“莫如兄弟”之旨作了具体深入的申发,即:遭死丧则兄弟相收;遇急难则兄弟相救;御外侮则兄弟相助。这可能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这三章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点。事例的排列由“死丧”、“急难”到“外御”,从而由急而缓、由重而轻、由内而外,构成一个颇有层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审美效果。其次,采用对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现加以对照,更见出兄弟之情的诚笃深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又更深一层:即使兄弟墙内口角,遇到外侮,也会不假思索一致对外。“阋于墙”与“外御其务”,两句之间没有过渡,情绪和行为的转变即在倾刻,有力表现出手足之情出于天然、发自深衷。由转折手法构成的这一典型情境,因表现了最无私的兄弟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典故成语。

  第五章自成一层。如果说,前面是诗人正面赞颂理想的兄弟之情,这一层则由正面理想返观当时的现实状况;即由赞叹“丧乱”时的“莫如兄弟”,转而叹惜“安宁”时的“不如友生”。“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这叹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实根据的。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手足相害的事频频发生。《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难定论;但有一点可肯定,诗人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且有警世规劝之意。不过,这是在宴饮的欢乐气氛中所唱之诗,因此,在短暂的低沉后,音调又转为欢快热烈。

  六、七章为第四层,直接描写了举家宴饮时兄弟齐集,妻子好合,亲情和睦,琴瑟和谐的欢乐场面。第七章“妻子”与“兄弟”的对照,包含了诗意的递进:“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则“和乐且湛”。诗人似明确表示,兄弟之情胜过夫妇之情;兄弟和,则室家安,兄弟和,则妻孥乐。末章承上而来,卒章显志。诗人直接告诫人们,要深思熟虑,牢记此理:只有“兄弟既翕”,方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兄弟和睦是家族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明理规劝之意,更为明显。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23-326

cháng

míng xiānqín 

chángzhīhuā èwěiwěi fánjīnzhīrén xiōng 
sāngzhīwèi xiōngkǒnghuái怀 yuánpóu xiōngqiú 
lìngzàiyuán xiōngnàn měiyǒuliángpéng kuàngyǒngtàn 
xiōngqiáng wài měiyǒuliángpéng zhēngróng 
sāngluànpíng ānqiěníng suīyǒuxiōng yǒushēng 
bīněrbiāndòu yǐnjiǔzhī xiōng qiě 
hǎo qín xiōng qiědān 
ěrshìjiā ěr shìjiūshì dǎnrán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朝登百丈峰¹,遥望燕支²道。
译文: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注释:¹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²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汉垒(lěi)¹青冥(míng)²间,胡天³白如扫。
译文: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注释:¹汉垒:汉军营垒。²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³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忆昔霍(huò)将军¹,连年此²征讨。
译文: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注释:¹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²此:一作“北”。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匈奴¹终不灭,寒山徒草草²
译文: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注释:¹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²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唯见¹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译文: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注释:¹唯见:一作“唯有”。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晋武轻后事¹,惠皇²终已昏。
译文: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注释:¹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²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豺狼塞瀍(chán)¹,胡羯(jié)²争乾坤。
译文: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注释:¹瀍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²胡羯:指北方少数民族。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四海如鼎沸,五原¹徒自尊。
译文: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注释:¹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而今白庭¹路,犹对青阳门²
译文: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注释:¹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²青阳门:晋宫门名。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朝市¹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译文: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¹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
2、 《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唐诗一万首精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78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西山¹白雪三城²³,南浦(pǔ)清江万里桥
译文: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注释:¹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²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³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南浦:南郊外水边地。⁴清江:指锦江。⁵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海内风尘¹(zhū)²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译文: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飘摇。
注释:¹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²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惟将迟暮¹供多病²,未有涓(juān)³答圣朝。(惟 通:唯)
译文: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注释:¹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²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³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¹萧条。
译文: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注释:¹日:一作“自”。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万。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万”“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参考资料:
1、 张忠纲.杜甫诗选:巴蜀书社,2004:174-175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wàng

 tángdài 

西shānbáixuěsānchéngshù nánqīngjiāngwànqiáo 
hǎinèifēngchénzhū tiānlèishēnyáo 
wéijiāngchígōngduōbìng wèiyǒujuānāishèngcháo  (wéitōng wéi )
kuàchūjiāoshí kānrénshìxiāot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