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无远近,隐处入双松。落景明寒渚,虚烟暝远峰。
秋声无远近,隐处入双松。落景明寒渚,虚烟暝远峰。
孤舟清夜笛,何处暮天钟。不识山阴路,苍茫翠几重。
孤舟清夜笛,何处暮天钟。不识山阴路,苍茫翠几重。

huàhuìwēn--wánghàn

qiūshēngyuǎnjìnyǐnchùshuāngsōngluòjǐngmínghánzhǔyānmíngyuǎnfēng

zhōuqīngchùtiānzhōngshíshānyīncāngmángcuìzhòng

王翰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 4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在官¹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²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³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译文:我在朝廷居官时一直说想要闲居,而辞官闲居时又留恋起了在官的日子,在人前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曾把历史纵观:又有哪一个在朝廷居官者没遇到过灾难?楚国大夫屈原居官被放逐而只能在云梦泽旁吟赋哀叹;伍子胥在吴国居官被诬陷而饮剑,血染衣冠; 楚霸王项羽一代枭雄乌江自刎而倒在了天地间。咸阳集市上,秦丞相李斯遭人陷害亦被满门抄斩。这几个人都千方百计保平安而不能平安,这怎能像我心中的陶渊明那样逍遥散漫?
注释:沽美酒兼太平令:双调曲牌名。由【沽美酒】(前五句)和【太平令】(后八句)两个小令组成。¹在官:即居官,封建时代的大小官员通称为在官人员。²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境内。项羽曾在乌江边自刎。³干休:指白白地被杀害。⁴丞相:指秦国丞相李斯,助秦始皇削平六国,为秦皇朝的开辟立下功勋,后为赵高所害,腰斩于咸阳市。⁵散诞:自由自在。

  这首小令以为民时的矛盾心理着笔,一连引出四个历史人物—屈原、伍子胥、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告诫人们切不可为官,当官必遭殃,还是像陶渊明那样过隐居生活为好。全曲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和谐而豪爽。

  曲中作者慨叹仕途的险恶,表达了毅然隐居、远祸全身的愉快心情。此曲先写自己辞官前后的思想活动,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接着纵观往古,列举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对屈原、伍员、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同时借古喻今,说明官场丝毫不值得留恋。最后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彻底与官场决裂。

  前三句开门见山,写出自己辞官前后的思想活动。“在官时只说闲”,说明时刻考虑辞官,而且这个念头早就萌发了。虽然归隐是出于无可奈何,其实他并没有忘却世情,一旦退居之后,对官场的留恋之情便油然而生。作者虽处在这样极为矛盾的心理状态中,但是在别人面前,还要故作镇静,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曲文开头,仅用寥寥几笔,就真实地把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来,使人感到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为了得到从矛盾中解脱、求得心灵上的闲适恬静答案,作者纵观往古,从中寻找。他列举出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里用了两组对仗工整而又有变化的合璧对偶句子,对屈原、伍员、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同时也借古喻今,揭露了仕途的险恶。从而催人猛省:官场丝毫不值得留恋。最后两句通过对比,既总结了上文,又表示隐居不出的决心。“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颇含哲理,耐人寻味。下句中的“五柳庄”,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陶渊明归隐后,门前种五株柳树,并以五柳先生自况。后遂用“五柳”等喻称归隐、隐居,亦借以形容环境幽雅,隐居闲适。这里表明张养浩自已要像陶潜那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彻底与官场决裂。至此,作者才像冲破樊笼的鸟儿,显得逍遥自在,自豪和愉快。

  这是一首带过曲,由两支小令组成,前五句为《沽美酒》,后八句是《太平令》,一韵到底,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曲词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全篇句式,参差中见整饬,整齐中又有变化,再加上句句押韵,构成和谐而豪迈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558-559页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62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译文: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 一作:明年)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¹绕凤池²。(下年 一作:明年)
译文: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注释:¹龙孙:竹笋的别称。²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xīnzhú

zhèngxiè qīngdài 

xīnzhúgāojiùzhúzhī quánpínglǎojiànwèichí 
xiàniǎnzàiyǒuxīnshēngzhě shízhànglóngsūnràofèngchí  (xiàniánzuò míngnián )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众人耻贫贱,相与¹尚膏腴。
译文:世人都以贫贱为耻,都相互追逐荣华富贵。
注释:¹相与:相互。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tián)¹
译文: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注释:¹畋渔:打猎和捕鱼。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山泽情晦(huì)(míng)¹,归家暂闲居。
译文: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注释:¹晦暝:昏暗。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满园植葵藿(huò)¹,绕屋树桑榆。
译文:满园里种满了葵与藿,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注释:¹葵藿:指葵与藿,圴为菜名。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
译文: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译文: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日与南山老,兀(wù)¹倾一壶。
译文: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
注释:¹兀然:突兀的样子。

tiánjiāxìngshǒuèr--chǔguāng

zhòngrénchǐpínjiànxiāngshànggāoqínghàodàngsuǒzàitián

shānshíhuìmíngguījiāzànxiánmǎnyuánzhíkuíhuòràoshùsāng

qínquèzhīxiánxiángsuǒyuànzàiyōuyóuzhōuxiànxiāng

nánshānlǎoránqīng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¹而友²之。淮(huái)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³,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未尝相接也。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¹⁰
译文:江南有一位贤人,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淮南有一位贤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一般人所说的那种贤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这两位贤人,不曾互相往来,不曾互相交谈,也没有互相赠送过礼品。他们的老师和朋友,难道都是相同的吗?我注意考察他们的言行,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竟是多么少呀!应该说,这是他们学习圣人的结果。学习圣人,那么他们的老师和朋友,也必定是学习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难道会有两样的吗?他们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注释:同学: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一首:一篇。子固: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著有《元丰类稿》。¹慕:仰慕。²友:与......交朋友,动词。³正之:孙侔,字正之,一字少述。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丧父,事母至孝。多次被人推荐,曾授校书郎扬州州学教授。⁴相过:拜访,交往。过,访问。⁵相语:交谈。⁶辞:这里指书信往来。⁷币:帛,丝织品,这里指礼品。⁸若:和,与。⁹考:考察、观察。¹⁰适然:理所当然的事情。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译文: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怀疑我的话。回到江南,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话。于是我知道被人们认为是贤人的人,他们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子固作《怀友》¹一首遗(wèi)²予,其大略³欲相扳(pān)以至乎中庸(yōng)而后已。正之盖亦常云尔。夫安驱徐行,轥(lìn)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堂,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译文:子固写了一篇《怀友》赠给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帮助,以便达到中庸的标准才肯罢休。正之也经常这样说过。驾着车子稳步前进,辗过中庸的门庭而进入内室,除了这两位贤人还能有谁呢?我过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达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们左右奔走。在他们的帮助下前进,大概能够达到目的。
注释:《¹怀友》:原文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其文云:“因介卿(即介甫)官于扬,予穷居极南······为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介卿家。”²遗:赠送。³大略:大体上。⁴扳:同“攀”,援引。⁵至乎中庸:语本曾巩《怀友》“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中庸:儒家奉行的道德标准,认为不偏为中,不变为庸,即不偏不倚,循常守旧。⁶安驱:稳稳当当地驾车。⁷轥:车轮碾过。⁸造于:到达。⁹昔:昔日。
噫!官有守,私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yī)¹!官有守²,私³有系,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jǐng),且相慰云。
译文: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职守,由于个人私事的牵挂,我们之间不能经常相聚,作《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互相告诫,并且互相慰勉。
注释:¹噫:唉,表示感叹。²守:职守,工作岗位。³私:私人。⁴系:牵系,系念。⁵警:警策,勉励。

●全文层次
  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自发端至“其相似也适然”。内容是介绍作者两位友人的共同特征:“非今所谓贤人者”,“学圣人而己”。尽管他们素不相识,所师所友也不同,然而,他们的言行极其相似。这就表明,他们“学圣人”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境界。第二层,自“予在淮南”到“辅而进之,其可也。”同是“学圣人”,“既相似,又相信不疑”,而作者也是有志于“学圣人”的,他们共同努力,“辅而进之”。第三层,至结尾。声明作文的缘故。由于“会合不可以常”,难得经常聚首交流,所以,作文“相警”亦“相慰”。“相警”足见其重道,“相慰”足见其重情。《同学一首别子固》的表现形式,颇具特色。文章题曰“别子固”,但是,一开始便以曾巩和孙侔相提并论,称赞他们是“学圣人”而有成的“贤人”,而且是“非今所谓贤人者”。作者写正之即是写子固,交互辉映。

●构思特点
  这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不单从曾巩与自己的关系着笔,而是引出一位各方面情况与曾巩神合的孙正之作为映衬,分别从作者自己与曾、孙两人的关系着笔,形成平行的双线结构。这样来体现“同学”的主题,是比较新颖独特的。

  文章一上来就分别介绍“江之南”、“淮之南”的两位贤人曾子固和孙正之。强调他们都不是当今世俗所说的那种贤人,暗示下文的同学于圣人;同时又分别点明“予慕而友之”,将自己和曾、孙两人分别挂上了钩,暗示了三人趣尚的一致,为下文两人之相似、师友之相同张本。作者在《送孙正之序》表示:“予官于扬,得友日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这正是他们三人志趣契合的基础。

  接着,作者又转而强调,这两位自己所仰慕的朋友和贤人,他们之间却从来未曾相互拜访、交谈,或互致书信礼物。三个排句,蝉联而下,把双方未曾识面的意思强调得非常突出。既然如此,“其师若(与)友,岂尽同哉?”这一问自在情理之中。下面又一转:“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这就有些超越常理了。既未谋面,师友又不尽同,何以两人竟如此相似?这就不能不推出下面的结论:“学圣人而已矣。”为了使这一论断更确切不移.作者又进而论证:既然同学于圣人,那么他们的师友,也一定是学圣人的;圣人的言行都是相同的,同学于圣人的人,各方面都很相似,就是很自然的了。这一层,一步一转,从未曾相识说到师友的不同,再转出两人的相似,最后揭出同学圣人的正意。纯用抽象的逻辑推理,丝毫不涉及两人的具体行事,但他们“同学”于圣人这一点却被论证得很有说服力。正是在这里,作者揭示出“同学”的深刻涵义。真正意义上的“同学”在于同道,在于同学于圣人,而不在形迹上曾否相过、相语、相接。这也正是作者一开头所说的他们与“今所谓贤人者”有区别的具体涵义。既然如此,仰慕而分别与之相交的作者自己,其为“同学”也自在不言中了。

  文章的第二段,从“相似”进一步引出了“相信”,作者分别向两人谈到对方,尽管他们从未有过交接,却都相信作者的介绍。这种“相信”,似又超乎常情。但这正表现出“同学”于圣人的贤人之间那种超越空间、不拘形迹的神交,那种高度的相互信任。而曾、孙两人对作者的“相信”也就不言而喻。

  文章的第三段从两位贤人的共同志向引出作者追随他们的愿望。首先提到曾巩赠给自己的《怀友》一文,表示要携手共进,至乎“中庸”,然后捎带一笔,正之盖亦常云尔”,照应上文“相似”之论。并进而指出,能达中庸之境的,除了他们再没有别人。这正是“同学于圣人”的表现。曾巩先在《怀友》(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所载)中,诉说自己少而学,不得师友,望圣人之中庸而未能至。“尝欲得行古法度士与之居游,孜孜焉考予之失而切剧(磨)之。皇皇四海,求若人而不获。自得介卿。然后始有周旋激恳、摘予之过而接之以道者;使予幡然其勉者有中,释然其思者有得矣,望中庸之域,其可以策而及也”。可惜彼此远隔,会少离多,切磨之效不深。本篇这一段,正与子固殷殷求友之意相呼应,又提出孙正之正是其所渴望相交的最佳人选。至于作者自己,则谦虚地说从来不敢自期其必能到圣人中庸的境界,但愿在他们的帮助下朝这个方向努力。到这里,把三人“同学”于圣人以至乎“中庸”的意思完全表明了。

  末段以抒情之笔收束,正面点出题中“别”字。在官为职守所拘,在私有人事牵系,彼此不能经常在一起,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怀友》说:“思而不释,已而叙之,相慰且相警也。”这里也说:“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朋友之问,互赠文字,以为学之道相策勉,以交谊之诚相慰藉,此篇是个很好的榜样。

●写作手法
  此文出现了许多重复句式,如“江之南有贤人焉”、“淮之南有贤人焉”等句,作者这样写意在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自己所说的贤人跟世俗所说的贤人有所不同。他所说的贤人是以“学圣人”为务的,这些贤人的目标是“至乎中庸而后已”,而世俗所说的贤人仅仅是就才学而言,二者的差别一目了然。此文写“别子固”,但多数篇幅以正之作陪,交互映发,错落参差。此文笔情高奇,淡而弥远,令人寻味无穷。

  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陪衬法的运用。文章一开始便以曾巩和孙侔相提并论,称赞他们是学习圣人而言行一致的“贤人”,表示自己与他们志同道合,要互相勉励,以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因此,文章题为“别子固”,却处处以孙正之陪说,写正之即是在写子固,反复强调,交互映发,错落参差,结构紧凑,而不显得单调重复。文章淡淡写来,却显得情真意笃。

  在修辞方面,运用排比手法。如开头几句,以整齐的排比句写曾、孙二贤。第二段的排比句稍有变化,文章显得既整饬又灵活。这种写法是为了说明贤德之士,不必同师,只要效法圣人,便能殊途同归,从而突出了君子同道而合的主题。

  文章从江南、淮南二贤人言行相似入手,自然引出同学圣人之意。然后紧扣“同学”二字,从共同学习圣人之道上立意。共同学习圣人,就会志同道合,言行相似,相互信任,友谊长存。这也正式建立朋友之间牢固友谊的基础。最后以相互攀引而共同登上圣人殿堂来互相勉励,更显示出作者志向远大,思想高尚。子固、正之二人言行相似,互相映衬,为文章增色不少。文中排比句的反复运用,长短句的交错出现,也增强了文章的语言美。

参考资料:
1、 王兆鹏,黄崇浩编选.王安石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77-178页
2、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269-1271页
3、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0:第386页
4、 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08:第93页
5、 马秀娟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王安石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1页
6、 秦旭卿等注译.古文观止 注译(下册):花城出版社,2008.1:第994页

tóngxuéshǒubié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āngzhīnányǒuxiánrényān  fēijīnsuǒwèixiánrénzhě éryǒuzhī huáizhīnányǒuxiánrényān zhèngzhī fēijīnsuǒwèixiánrénzhě éryǒuzhī èrxiánrénzhě wèichángxiāngguò kǒuwèichángxiāng wèichángxiāngjiē shīruòyǒu jìntóngzāi kǎoyánxíng xiāngzhě shǎo yuē xuéshèngrénér  xuéshèngrén shīruòyǒu xuéshèngrénzhě shèngrénzhīyánxíng yǒuèrzāi xiāngshìrán 

    zàihuáinán wèizhèngzhīdào zhèngzhī huánjiāngnán wèidàozhèngzhī wèirán yòuzhīsuǒwèixiánrénzhě xiāng yòuxiāngxìn 

    zuò huái怀yǒu shǒuwèi lüèxiāngpānzhìzhōngyōngérhòu zhèngzhīgàichángyúněr ānxíng lìnzhōngyōngzhītíng érzàotáng shěèrxiánrénzhěérshuízāi fēigǎnyǒuzhì yuàncóngshìzuǒyòuyāněr érjìnzhī  

     guānyǒushǒu yǒu huìcháng zuò tóngxuéshǒubié xiāngjǐng qiěxiāngwèiyún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huàn)¹山市²,邑(yì)³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yǔ)与同年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¹⁰近中无此禅院¹¹。无何¹²,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¹³,始悟¹⁴为山市。未几¹⁵,高垣(yuán)(pì)(nì)¹⁶,连亘¹⁷六七里,居然城郭¹⁸矣。中有楼若者¹⁹,堂若者²⁰,坊若者²¹,历历在目²²,以²³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²⁴,城市依稀²⁵而已。既而²⁶风定天清,一切乌有²⁷,惟危楼²⁸一座,直接²⁹(xiāo)³⁰。楼五架,窗扉³¹³²洞开³³;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注释:¹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²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³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⁴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⁵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⁶同年:共事的年或志同道合的友年。⁷饮:喝酒。⁸青冥: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⁹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¹⁰念:想。¹¹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¹²无何:不久,不一会儿。¹³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¹⁴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¹⁵未几: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¹⁶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¹⁷连亘:连绵不断。¹⁸居然城郭: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¹⁹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²⁰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²¹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²²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²³以:用。²⁴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²⁵依稀:隐隐约约。²⁶既而:不久。²⁷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²⁸危楼:高楼。危,高。²⁹直接:连接。³⁰霄汉:云霄与天河。³¹窗扉:窗户。³²皆:都。³³洞开:敞开。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¹。又其上,则黯然缥(piāo)(miǎo)²,不可计其层次矣。而³楼上年往来屑(xiè),或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如拳如豆,遂¹⁰不可见。
译文: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仅仅如星星一般大小;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注释:¹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²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³而:然后。⁴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⁵或:有的年。⁶凭:靠着。⁷不一状:形态不一。⁸逾时:过了一会儿。⁹倏忽:突然。¹⁰遂:终于。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年烟市肆¹,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¹年烟市肆:年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初生阶段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消退阶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