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交加晓夜奔,昆崙顶上定乾坤。真镜里,实堪论,叆叆红霞晓寂门。
日月交加晓夜奔,昆崙顶上定乾坤。真镜里,实堪论,叆叆红霞晓寂门。

shíshǒuxuányòng--yán

yuèjiāojiāxiǎobēnkūnlúndǐngshàngdìnggānkūnzhēnjìngshíkānlùnàiàihóngxiáxiǎomén

吕岩

吕岩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竹子挺拔秀立,生命力强,加之有志向高洁,卓然不群的象征之意,历来是文人墨客丹青画手乐以歌咏描绘的对象。白居易这首《画竹歌》,通过对好友萧悦所画竹枝的再现与评价,赞扬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思想。

  协律郎:官名,正八品上,属太常寺,掌管音律。萧悦: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人,善画竹。在杭州住过一段时期,与白居易过从甚密。

  诗的开头四句落笔平直,首先告诉读者,竹子是最难以描绘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多少丹青妙手为此耗尽了自己的毕生心血,却鲜有画得和真竹相似者。而协律郎萧悦却独能下笔逼真,可谓绘竹第一人。以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探求萧悦独得画竹之秘原因的好奇心。

  接着,诗人从三个方面表现萧画的非凡不俗之处:一是将萧画与他人所画作对比,从而表现萧氏所画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而他人所画竹身粗壮,臃肿不堪,枝叶萎靡,毫无生气。这是从侧面,以他人之画的拙劣来衬托萧画的不凡。其二是正面描写萧画竹子的环境、神态。野塘水边,埼曲岸侧,森森然有竹两丛,挺拔秀立。所谓“野塘水边埼岸侧”,是极力表现画面的野趣、奇趣。因为野塘曲岸,更容易形成一种远离人间烟火、超越世俗的气氛,与人格化的竹枝更相吻合。下文“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是从画面的细处描写,是画中竹枝的特写镜头。婵娟是形容竹子神态的秀美,左思《吴都赋》:“其竹则檀栾婵娟,玉润碧鲜。”不失筠粉态,是指其逼肖真竹,表明图画连青嫩带粉的鲜态及在风惊烟锁的特殊环境中,摇曳多姿、萧洒脱俗的婀娜神态都毕现无遗。由于画得如此逼真,竟使诗人怀疑这不是画,而是真实的生长于泥土之中的竹子了,他回忆起在天竺寺前、湘妃庙里曾经见到过这样的竹子。这是第三层描写。“低耳静听疑有声”堪称是诗人的神来之笔,因为只有现实中的竹子才会在风吹之下发出婆娑之声。萧氏所画竟能使人产生这样的错觉,看来“丹青以来唯一人”之誉诚非虚言。

  诗的最后一部分是感叹如此绝妙的绘画,竟然少有人赏识,诗人与画家只有相顾失笑,嘘唏感慨一番。然而岁月难驻,时光易逝,身怀绝技的画家已是手颤眼花,满头华发的老人了。这幅画便是他的绝笔之作。自此以后,再想求得他的画已是难乎其难了。言语之间充满了对画家的珍惜之情,无形中也抬高了这幅画竹的价值。

  诗的开头曾评价萧氏画竹能够“下笔独逼真”,诗中通过萧画与别人所画的对比,萧画本身的神态和真实的竹子三个方面对“逼真”二字作了具体描述,可谓层层递进,结构严谨。关于“逼真”的好处,朱自清先生认为,“这个‘真’固然指食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论逼真与如画》)宋人苏轼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也就是说,只追求形似并不足奇,写活,传神,有幽姿远韵,才是逼真的要求。白居易这首诗在描述萧悦的创作过程时曾说:“不根而生从意生”,也就是说萧氏事先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将个人意趣与大自然融而为一,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也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

huàzhú--bái

zhízhīzhōngzhúnánxiějīnsuīhuàshìzhě

xiāolángxiàzhēndānqīngláiwéirén

rénhuàzhúshēnféiyōngzhǒngxiāohuàjīngshòujiéjiésǒng

rénhuàzhúshāoléichuíxiāohuàzhīhuódòng

gēnérshēngcóngshēngsǔnérchéngyóuchéng

tángshuǐbiānànsēnsēnliǎngcóngshíjīng

chánjuānshīyúnfěntàixiāojǐnfēngyānqíng

tóukànshìhuàěrjìngtīngyǒushēng

西cóngjīngjìnérjiànshěngxiàngtiānzhúqiánshíshàngjiàn

dōngcóngjīngshūqiěháncéngxiāngfēimiàozhōngkàn

yōu姿yuǎnshǎorénbiéjūnxiāngkōngzhǎngtàn

xiāolángxiāolánglǎoshǒuchànyǎnhūntóuxuě

yán便biànshìjuéshícóngjīnzhúyóunán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浩汗¹(shuāng)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译文:大风夹杂着霜雪猛烈地肆虐在天地之间,泡着热水或者围着火炉烤着火,也没有丝毫暖意。
注释:¹浩汗:形容盛大繁多。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zé)国龙蛇冻不伸¹,南山瘦(shòu)柏消残翠。
译文:河海像龙蛇一样冻得不得伸展,连四季常青的松柏都退去了绿色,显得消瘦了许多。
注释:¹伸:舒展开。
文中诗人抒发的寒冬下触景生情,主旨就是表达了冷、冬季得严寒。若是还有深意,那就只能找下当时的时代环境了,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可能还存有战士对归家的向往吧,冬日思乡,更感冷冽。

dōng

cénshēn tángdài 

hàohànshuāngfēngguātiān wēnquánhuǒjǐngshēng 
guólóngshédòngshēn nánshānshòubǎixiāocáncuì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lìn)¹得花饶²,初开恐是妖。
译文:当初租赁房舍,哪想到竟有牡丹满院,一开花便绚丽无比,莫非是妖精变现!
注释:¹赁宅:租赁他人的宅院。²饶:丰富。又犹娇,“娆”的本字,佳美的意思。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粉光深紫腻¹,肉色退红²娇。
译文:紫花丰腴,光泽均匀细腻,红花鲜艳,羞退靓女胭脂面。
注释:¹腻:润滑有光泽。²退红:粉红色。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燋。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zhì)(zhuó)¹
译文:但愿和风惠顾,让牡丹姣颜久驻,只担心烈日无情,把它烤成焦烂。
注释:¹炙燋:晒干。燋,同“灼”,火烧。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可怜零落¹蕊,收取²作香烧。
译文:可惜花期已过,收起凋零花瓣,且待烧出香气缭绕的轻烟和火焰。
注释:¹零落:凋谢飘落。²收取:收拾集起。

  牡丹、娇贵富丽,红妆异香,有天香国色、倾国倾城之称。或写花,衬以美人,或写人,衬以娇花;或者人花合写,彼此交融,李白的《清平调》就是一篇杰作,而“春风拂槛露华浓”似乎成了绝唱。总之,这都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对美的追求。王建此诗,正可谓此尽其致。

  首联“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租赁别人的房宅,本来也是随遇而安,无所好挑剔的,可没想到竟有那么丰饶的牡舟花。一个“得”字,正好表现出他那种喜出望外的得意神情。恰因为得自意外,所以初开之时,便唯恐它是妖了。美人之所以让入心旋不守,神魂颠倒,完全在于她的妖冶妩媚;牡丹含苞初绽,鲜艳欲滴,其荡人心魄,决不下于美人之妖态,只这一句就把社丹写活了。

  颔联承“妖”写来。‘“粉光”、“肉色”俱是美人动人之处,粉光丽质,滑若凝脂、肉色性感,柔若无骨,这恰是美人的妖态,也同样是花的妖态。“深紫”、“退红”均属壮丹艳冶之色,而这又正好使作者联想起美人的“粉光”和“肉色”来。用“腻”和“娇”二字,直把花作人写,人、物浑然一体,确实表达出了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青春美色的克星是无情的岁月,而娇花名卉的厄运却正是风吹日晒,风吹就会落掉,日炙以致枯焦。怜香惜玉,多情善感的诗人,于赁宅得以名花的为患难之交,定不肯失之交臂,于是他千祈祷,万忧愁:“且愿风留著,唯愁日炙燋。”

  这里既可见出诗人追求美是何等的执着、也可明白牡丹是多么的富丽可爱,以致让诗人倾倒如是。然而自屈原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托物讽喻便成为中国抒情诗的一大传统,所以个中不仅有香花的摇落之悲,还有美人的迟暮之叹,更有诗人身处乱世的命运之感。

  花儿被吹落,被炙燋了,可她那一缕芳心,仍然楚楚可怜,只有香如故。这位“零落”的诗人,拾起了“零落”的花蕊,回到屋里把它当香烧了。也不知是花的香气陪伴着他,还是他陪伴着香气,直是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扮清,景中寓情,情里含景,以人写花,以花写人,花、妖、作者三位一体,句句写花,而又无一处不在写人,堪称大手笔。尤其末联,自怜自爱,自伤身世,是花,是妖,也是诗人。形象感人,咀嚼无尽。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489-490

suǒlìnzháidānhuā--wángjiàn

lìnzháihuāráochūkāikǒngshìyāo

fěnguāngshēnròu退tuìhóngjiāo

qiěyuànfēngliúzhewéichóuzhìjiāo

liánlíngluòruǐshōuzuòxiāngshāo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未会牵牛¹意若何²,须邀(yāo)织女弄金梭(suō)³
译文:不明白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
注释:¹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²若何:怎么样。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³金梭:梭子的美称。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年年乞与人间巧¹,不道²人间巧已多。
译文: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很多了。
注释:¹“年年”句: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果,祝贺她夫妇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戏。乞与,赐给。²不道:没有料到。

  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的这种主理的诗,对那些喜好唐诗的人来说,常有味同嚼蜡之感。但诗如能用简捷的句子,深刻地表达一种哲理,也不能不说有其特殊的妙趣。杨朴的这首《七夕》,就是具有这种妙趣的哲理诗。

  诗的作者从牛郎、织女七夕踏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发端,别出新裁,表达了作者独到而又深刻的见解。“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前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这两句来得非常奇,出人意料,因为很多人把把牛郎织女的神话作为美妙的故事来接受,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从未提出过质疑。以为神胜过人,天上的仙女自然比人间的一切都要聪明许多。但诗人却对此表示怀疑。前两句的这种怀疑只涉及到神话故事本身,但这已足以造成悬念。这两句为诗的末联所发的奇论,做了有力的铺垫。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这两句是说:每年人们都要在七月七日晚上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实际上,人间的智巧己经是很多了,多得有点可怕。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诗人赋予末一行诗中的“巧”的含义已经不同于第三行诗中“巧”的含义。恰是这种新的含义,不无道理,但又非常出人料想地拓宽了诗思的领域,这就便诗的情思和哲理向更深处开掘,一使诗具有了横空出世、奇崛诡辩之美。当人间充分运用他的机巧来进行勾心斗角的时候,要邀织女来已无意义。从四句诗的整体和诗情的深入来看,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表现得很是恰当、巧妙、深刻。

  杨朴在那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思想和见识是很深刻的,加之诗语简练、晓白、朴实,就使诗思凝重、洗练,富有趣味。

参考资料:
1、 沈祥源.千家诗助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62
2、 贾三强.千家诗新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125-126
3、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97-98

yáng sòngdài 

wèihuìqiānniúruò yāozhīnòngjīnsuō 
niánniánrénjiānqiǎo dàorénjiānqiǎoduō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唐欧阳¹询尝²³,见古碑(bēi),晋索靖(jìng)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下马伫立¹⁰,及¹¹疲,乃¹²¹³(qiú)¹⁴坐观,因¹⁵宿¹⁶其旁,三日¹⁷¹⁸去。
译文:欧阳询曾经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当他)走到离古碑几百步时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就住宿在古碑旁,守在碑前多日才离去。
注释:¹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²尝:曾经。³行:出行。⁴书:写。⁵驻:停留。⁶良久:许久。⁷去:离开。⁸复:再。⁹反:通“返”,返回,归来。¹⁰伫立:长时间地站立。¹¹及:等到。¹²乃:就。¹³布:摊开;铺开。(名词作动词)¹⁴裘:皮衣; 皮草。¹⁵因:于是。¹⁶宿:过夜。¹⁷三日:泛指多日,几日。¹⁸数: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