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贵贪荣逐利名,追游醉后恋欢情。
贪贵贪荣逐利名,追游醉后恋欢情。
年不永,代君惊,一报身终那里生。
年不永,代君惊,一报身终那里生。

shíshǒuzuòshén--yán

tānguìtānróngzhúmíngzhuīyóuzuìhòuliànhuānqíngniányǒngdàijūnjīngbàoshēnzhōngshēng

吕岩

吕岩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 1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qiān)(wéi)¹拜母河梁²去,白发愁看泪眼枯(kū)³
译文: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
注释:¹搴帷:掀起门帘,出门。²河梁:桥,替代送别地。³枯:干涸。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惨惨¹柴门²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注释:¹惨惨:幽暗无光。²柴门:树枝编的门,替代贫苦人家。
诗的第一句“搴帷拜母河梁去”,即掀开门帘,告诉老母,儿就要起程动身了。但因为是游幕谋生,(游幕是指旧时知识分子离开本乡到外地寻求教学或投向官府求职)这种告别是无一定目的的,所以只能说河梁去。一方面是老母难离,另一方面因生活所迫又不得不离,这种既难舍又无奈情景,暗示了作者极为痛苦的心情。诗的第二句“白发愁看泪眼枯”在即将告别老母外出的时候,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表达对老母难分难舍的情感,而是著笔于老母此时的情状:白发苍苍,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还容得着说吗?一切伤心,都隐藏在老母的这张面孔之中,离不得舍不得,却不得不离,不得不舍。这种情感的磨难,真令人寸肠欲断,撕肝裂肺。至此,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诗的第三句“惨惨柴门风雪夜”,转入了告别老母的时空环境,作者用“柴门”“风雪夜”两个最简单的词儿,极其概括典型地告诉人们,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的凄楚难熬。作者在另外的地方也有过贫穷潦倒的描述,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如果说那还只是一种对贫愁的感叹,那末“柴门”“风雪夜”则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了。风雪因柴门而更为肆虐,柴门因风雪而更为难忍,此时向老母告别,除了“惨惨”还有什么可说呢?最后,作者集愧疚,自责,痛恨于一身,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慨。这种感慨是极为凝重的,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而变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正义控诉,对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老者的深切同情,对天下不孝子女的严厉谴责,这是由个人情感到整体理念的升华,它从生育学角度告诫世人,养子无用,不如不养。因此,《别老母》诗,比起那些爱母,敬母的直描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为爱母作品中不朽的绝唱。

biélǎo

huángjǐngrén qīngdài 

qiānwéibàiliáng báichóukànlèiyǎn 
cǎncǎncháiménfēngxuě shíyǒu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春江¹(miǎo)²抱樯(qiáng)³流,烟草(róng)一片愁。
译文:暮春时节的长江水面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笼罩在烟霭之中的繁草,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¹催日下城头。
译文:回望江宁,只看见柳花飞尽,城头春旗在黄昏中招展,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
注释:¹春旗:春日之旗。

  此诗前两句归舟所见大江、岸上之景,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环境;后两句写作者造访不遇返回时的怅惘之情。全诗借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暮春之景,融入诗人对长辈尊敬盼见而未见之悠长不尽愁情,情景相融,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即写归舟所见大江的情景。第一句写江水,“春江”点出时令,“渺渺”点出水面的辽阔。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流去。春江浩荡,水光接天,江面上飘着一片白帆,景象极美。然而江面愈是宽阔,愈衬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而这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如同舟中也载着诗人的万斛烦愁。表面上全是写景,实际上是景中寓情。
 
  次句写岸上。“茸茸”点出花草的柔密茂盛,从下文“柳花”来看,可知此时已是暮春,春草已经长得非常繁盛,此刻被笼罩在烟霭之中,迷迷茫茫,就像充满了哀愁一样。春草连绵不绝,哀愁也无尽无休。以上两句写景物,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些景物中,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境界,烘托出他的失望心情。

  访人不遇,使人怅恨。所以临归去时,即使明知已没有希望,诗人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向被访者居住的地方或方向频频回首,这是访人不遇的一种普遍心理。诗人此次离开江宁,不知何日才能再来,所以不可能掉头不顾。然而回望江宁,惟见柳花乱飞,城头春旗招展,太阳已快落山,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柳花吹尽”说明凝望的时间已久;“春旗催日”则是说落日已在城头所建的旗帜之下,春旗迎风飘扬,好像在催促它快快落去。纷纷乱飞的柳花使人心烦,落日的余辉告诉人时间已晚,夜色将临,没有可能见到所访之人了。诗人心中的怅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样远,那样深,那样悠长不尽。

  全诗通篇四句,采用融情入景、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深得唐人风致,用春江、归帆、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意象渲染了一种苍茫迷离的氛围,烘托出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304-305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春姿。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懒妆斜立澹(dàn)¹春姿。
注释:¹澹:也写作“淡”。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五湖水色掩西施。
月落溪穷清影在,日长春去画帘垂。五湖水色掩西施。

  “冰骨”两句,绘出屏中梅树之貌。两句脱胎于成语“冰清玉洁”,赞梅树之格调高雅。“木兰”,即木兰舟的省称。此言自己在观赏了友人的舟中梅屏后,感受到屏中梅枝玉骨冰清傲霜斗寒般的气质。“懒妆”一句,以梅拟人,写出梅枝的神韵。此句也是从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句中化出,赞屏中梅枝活似佳人之天生丽质,虽懒于梳妆打扮,然淡然而立,尽占春色,不愧为“东风第一枝”之称。此亦是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赞梅枝也。  

  “月落”两句,紧扣上片结句而生发开去。林逋《山园小梅》有“暗香浮动月黄昏”句,词人另辟蹊径,写自己对月落后溪边梅枝的感受:月儿虽然已沉没在小溪的尽头,梅枝的倩影却能长留在溪畔。此非影留,实是词人感情所系也。接着词人转而写实,言日长天久春天也会过尽,然而绘有“东风第一枝”的梅屏,却长留在舟中。“五湖”句,既点出“舟”字,也复赞梅屏。“五湖”,即太湖。西施曾从范蠡游五湖,此言李中斋小舟载着的梅屏,在千顷太湖的水色掩映下如西子之畅游五湖般的更显婀娜多姿。全词紧扣“舟中梅屏”,拟人状物反复咏叹,形神皆备,根本没有“用事下语太晦,人不可晓”(沈义父《乐府指迷》)之病。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我觉秋兴¹(yì)²,谁云秋兴悲?
译文:我觉得感怀秋日会使人放逸,谁却说使人悲愁呢?
注释:¹秋兴:因秋起兴。²逸:安逸恬乐。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山将¹落日去,水与晴空宜²
译文:群山带走斜阳落日,绿水与蓝天相映成趣。
注释:¹将:带的意思。²宜:适合,协调。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jī)¹
译文:用玉壶装上鲁酒,为君送行请君暂且驻马。
注释:¹驻金羁:犹停马。金羁,用金镶制的马络头,这里指马。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歇鞍(ān)(qì)古木¹,解带挂横枝²
译文:把马停放在古树旁,解下锦带挂在横出的树枝上面。
注释:¹憩古木:在古树下休息。²横枝:横生的树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歌鼓¹川上亭²,曲度³神飙(biāo)吹。
译文:水中尧祠亭歌鼓齐鸣,曲调悠扬远飞云天。
注释:¹歌鼓:唱歌打鼓。²川上亭:水上的亭子,指尧祠亭。³曲度:曲调。这里指音乐。⁴神飙:疾风。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云归碧海¹夕,雁没²青天时。
译文:日暮时云霭渐退向天边,大雁消失在茫茫的青天中。
注释:¹碧海:绿色的大海。²没:消逝。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相失¹各万里,茫然²空尔思³
译文:我们三人分别相距万里,茫然之中只有愁思种种。
注释:¹相失:离散的意思。²茫然:犹惘然,惆怅貌。³空尔思:徒然思念你们。尔,指杜、范二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调,别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

  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即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落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有的正在安置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带挂在横生的树枝上,大家开怀畅饮,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欢快的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响彻云霄。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宴席到这时,已是高潮。接着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这两句既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又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宜。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最后,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李白这首诗,既是送别,又是抒情,把主观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写的各种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尤其可贵的是,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5-296

qiūjùnyáotíngshàngyànbiéquēfànshì--bái

juéqiūxìngshuíyúnqiūxìngbēi

shānjiāngluòshuǐqíngkōng

jiǔbáisòngxíngzhùjīn

xiēānjiědàiguàhéngzhī

chuānshàngtíngshénbiāochuī

yúnguīhǎiyànméiqīngtiānshí

xiāngshīwànmángránkōngěr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百里阴云覆(fù)雪泥¹,行人只在雪云西。
译文:大雪纷飞,路途泥泞,百里阴云浓重。我应召前往梓州幕府,告别亲人,一路西行。
注释:¹雪泥:积雪融化,道路泥泞。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¹碧野鸡²
译文:希望在途中做一个还乡梦,却被鸡鸣无端惊醒。定是陈仓的碧野鸡,打破了雪夜黎明的宁静。
注释:¹陈仓:县名,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改名宝鸡。²碧野鸡:糅合陈仓故城宝鸡神祠及益州之碧鸡之神。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这两句先写冬日的阴冷景象并点明诗人的去向。“阴云”可连绵延续“百里”,亦见冬日昏暗无光之极。“覆”字又状尽阴云低垂之态。“雪泥”写初冬的雪易于溶化,落地之后和泥土融成“雪泥”,使路程更为难行。这句诗表面摹写路途雪泥交加的冬景,实则以此灰暗的色调揭示自己离别友人时依恋不舍的压抑心情。由于诗人此番赴兴元入令狐楚幕下,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令狐楚是文宗时的朝廷元老,又是一位有名的骈文家。李商隐第一次谒见他时年仅十六岁。十年来不断得到他的奖掖和资助,以致使李商隐得以迅速成长并考上进士。所以诗中不宜过多渲染消极气氛,故而次句“行人只在雪云西”就显得比较飘洒、轻捷。上句已言“阴云”有百里之阔,现又言诗人只在“雪云西”,故今日虽一时分别,却无须多时即能重新见面。因为兴元只在长安附近,往返极易。这句诗一改前句沉滞的气氛,使诗作的情感顿时转为温馨起来,仿佛是诗人在劝慰友人:你我之间只有一云之隔,无须过度悲伤,来日自有重聚之时。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又抒发了自己对亲朋友人的殷殷深情。一方面李商隐对于令狐楚邀其入幕,并且可能导致从此仕途通达,是极感兴趣的;但另一方面,他对亲人特别是母亲,还有弟妹及其他亲朋也是十分眷恋的,因此才拖延了入幕的时间。以上李商隐在对待亲情和仕宦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便是这首诗后两句的创作思想基础。他既为自己能大展宏图而兴奋不已,同时亦情不自禁地沉缅于天伦之乐和友情相聚之中,故人还未到兴元,就在诗中流露出浓厚的乡情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可以说很有李商隐初期诗作秾丽挺拔的特色。在叙述离情别意之时,这首诗同其他不少离别诗有较多的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叙述离情别意时能够做到豁达而不过于伤感缠绵,同时还杂揉进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显得颇为飘逸别致。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833-834页

西nánxíngquèxiāngsòngzhě--shāngyǐn

bǎiyīnyúnxuěxíngrénzhǐzàixuěyún西

míngcháojīngháixiāngmèngdìngshìchénc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