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恶少罢探丸,桴鼓声沉禁网宽。
三尺旧章闲玉律,八行优诏下金銮。
帝临宣室方前席,民值唐年恥画冠。
终日讼庭无一事,早调伊鼎佐汤盘。
长安恶少罢探丸,桴鼓声沉禁网宽。
三尺旧章闲玉律,八行优诏下金銮。
帝临宣室方前席,民值唐年恥画冠。
终日讼庭无一事,早调伊鼎佐汤盘。
杨亿

杨亿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 5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劫火何曾燎一尘?侧身人海又翻新。闲拈寸砚磨砻世,醉折繁花点勘春。
劫火何曾燎(liáo)一尘¹?侧身人海又翻新²。闲拈寸砚磨砻(lóng)³,醉折繁花点勘(kān)
译文:劫火哪里曾燎掉一粒微尘?我在人海戒慎立身岁月又翻新。闲时以磨墨写作消磨时间,醉中折繁花识别领略春天。
注释:即事:作者奏劾李鸿章“丧心误国”,被陷罪罢官。这首词写在罢言之后,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作者不屈的品格。即事,迎新年即事。¹劫火何曾燎一尘: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出现的大火,后泛指大灾难,这里指当时的战乱和朝廷的恶势力。一尘,一粒微尘之意,作者自比。²侧身人海又翻新:侧身人海,在人海中戒慎立身,语出黄景仁《都门秋思》中“侧身人海叹栖迟”句。翻新,翻新岁月,指新年来临。³闲拈寸砚磨砻世:砻,磨。闲暇时用砚磨墨消磨时间。⁴醉折繁花点勘春:点勘,校勘,这里是识别领略之意。
闻柝夜,警鸡晨。重重宿雾锁重闉。堆盘买得迎年菜,但喜红椒一味辛。
闻柝(tuò)¹,警鸡晨²。重重宿雾锁重闉(yīn)³。堆盘买得迎年菜,但喜红椒一味辛。
译文:晚上睡觉注意听警盗的柝声,晨鸡一叫便像祖逖惊醒起舞,只见重重隔夜雾封锁重重城门。盘中堆放着买来的迎年菜,只喜欢红辣椒的味道辣辛。
注释:¹闻柝夜:柝,晚上警盗的用具。²警鸡晨:即闻鸡起舞,是说作者仍关心国家大事。³重重宿雾锁重闉:宿雾,隔夜的雾。闉,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重闉,城外曲城的重门,也泛指城门。这里暗指皇宫。

  甲午战争时期,身居军政枢要的李鸿章只求苟且身计,畏葸懦怯,战机屡误。极力主战,生性抗直的文廷式上疏弹劾。这自然遭到前者的嫉恨,被陷罪削职。这首词即作于罢官之后。词通过迎接新年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表现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屈的品性。

  开篇借佛家语,以反问起: “劫火何曾燎一尘?”“劫火”,佛家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后一般用为乱世灾难。这里有指当时战乱和朝中恶势力双重意思。“一尘”,味词意当以一粒微尘自喻。作者以“何曾”诘问,显示自己遭劫不灭,即不屈服于朝廷恶势力的迫害。若引道家语,解“一尘”为一世亦通,但联系下句“侧身人海”,似取前说为妥。“侧身人海”是说在人多处戒慎立身,出黄景仁《都门愁思》“侧身人海叹栖迟”句。这里写出削职后栖隐人群的处境,正与上句“一尘”相应。“翻新”,岁月翻新,指新春到来,点题目“即事”。“翻新”前着一“又”字,非惟状时光迅速,也表示,年虽翻新,而故我仍在,禀性依然的意思。这句从上句转出,以艰险处境中身志不屈作为对“劫火何曾燎一尘”的回答。下两句具体写削职后赋闲的生活状况; “闲拈寸砚磨砻世”,“磨”与“砻”皆为磨碎物品的用具,全句谓在磨墨写作中消闲时间; “醉折繁花点勘春”,“点勘”,校勘,谓折取繁花来识别领略春天的到来。上句“闲拈”,悠闲之中透着才志不获所用的怨愤,故下句接以“醉折”,是以酒浇愁的意思。两句一递一进,表层的放达自适,正深掩着被迫害处境的悲慨。对文廷式这样一个正统儒士来说,“进亦忧,退亦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雄心抱负无论如何是掩饰不住的,下片“闻柝夜,警鸡晨”便道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柝”,夜间警盗之具,“闻柝夜”是说夜间睡不着觉,警觉地听着外面柝的敲击声; “警鸡晨”,用刘琨、祖逖二人闻鸡起舞的典故。两句表明虽家居赋闲,但时刻关心国事,随时准备着为国效力。然而现实情况怎样呢? “重重宿雾锁重闉”。 “重重宿雾” ,比喻朝廷恶势力的强大; “闉”, 城内重门,指皇宫。皇帝被众多的奸佞之臣包围着,自己纵有雄心壮志,也无计上达天听,出而为国效力。这句写出当时黑暗的政治局势,表现了作者“有怀投笔,无路请缨”的悲哀。尽管如此,他也决不准备向恶势力妥协,末两句“堆盘买得迎年菜,但喜红椒一味辛”,回扣迎新年即事的主题。他在众多的年菜之中格外喜欢红椒的辛辣,当然不仅指食味所好,而是以之自况抗直不曲的性格,表明要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品性节操。末句借物喻志,新警醒目。

  这首词截取迎接新春的片断,在时事国难背景上寄写身世遭际,题作“即事”,实为言志。词看去闲散淡宕,却处处绵里藏针,孤傲不驯。风格峭拔,高韵独标。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zhètiān ·shì

wéntíngshì qīngdài 

jiéhuǒcéngliáochén shēnrénhǎiyòufānxīn xiánniāncùnyànlóngshì zuìzhéfánhuādiǎnkānchūn 
wéntuò jǐngchén chóngchóng宿suǒchóngyīn duīpánmǎiyíngniáncài dànhóngjiāowèixīn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¹天。
译文:古人认为秋天是悲伤的,我却认为未必如此,轻微的寒意,正好是令人舒适的天气。
注释:¹可人:合人意。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绿池落尽红蕖(qú)¹²,荷叶犹开最小钱³
译文:绿色池塘里的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荷叶。
注释:¹红蕖:蕖是荷花。红蕖,就是红色的荷花。²却:在这里是完、尽的意思。³最小钱:新出荷叶才像小铜钱那么大。
这首小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

qiūliángwǎn

yángwàn sòngdài 

qiūkānbēiwèirán qīnghánzhèngshìréntiān 
绿chíluòjìnhóngquè yóukāizuìxiǎoqián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¹(pàn)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²
译文: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注释:¹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²折:断。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横笛¹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²天山雪。
译文: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¹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²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 黄铭新. 蒙读唐诗鉴赏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358-359
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89-790
柳梢淡淡鹅黄染,波面澄澄鸭绿添,及时膏雨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人甜。
柳梢(shāo)淡淡鹅黄¹染,波面澄(chéng)澄鸭绿²添,及时膏雨³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tì)人甜。
译文:柳树梢染上了淡淡的鹅黄色,清清的水波新添了淡淡的绿色,春天细细的小雨纤细绵绵,门半掩着,里面有人被春天困住而甜甜地睡眠。
注释:阳春曲:又名喜春来、惜芳春,属中吕宫曲调,也可入正宫。¹鹅黄:淡黄色,喻柳色。²鸭绿:形容清清的水色。³膏雨:甘霖。⁴廉纤:形容小雨。⁵殢:困扰,纠缠不清。

yángchūn··chūn--wángqīng

liǔshāodàndànéhuángrǎnmiànchéngchéng绿tiānshígāoliánxiānménbànyǎnchūnshuìréntián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辛勤得茧不盈¹筐,灯下缫(sāo)²恨更长。
译文:辛勤劳苦获得的蚕茧不满筐,深夜里煮蚕抽丝恨比丝更长。
注释:¹盈:满。²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中抽出丝来。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zhuó)¹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译文:贵人们穿绫罗哪知道养蚕苦,他们只是贪恋衣上的绣鸳鸯。
注释:¹著:穿衣。

  这首诗第一句写养蚕的辛勤劳苦。诗人在这里没有过多地描写养蚕的过程,只是用“辛勤”与“得茧不盈筐”互相对照,突出了蚕事的艰辛。人们心中充满了怨恨,因此诗人在下句说这些养蚕人“灯下缥丝恨更长”。这句诗用茧丝来比喻蚕农的恨,既形象又贴切。劳动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丝织布,每一缕丝都是蚕农辛酸的记录,但是他们享受不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劳动果实被统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们心中充满了怨恨,那每一声织机的声响都是劳动人民的叹息,都是劳动人民的诉说。

  第三句诗锋一转,写穿绫罗绸缎的贵人。他们穿着华美的衣服,然而他们哪里知道蚕农和织妇的辛酸,他们只知贪爱绣在绸缎上的鸳鸯图案。这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更为明显,更清楚地点明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写出劳动人民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的愤恨和鄙视,诗的社会意义就更深刻,社会作用更广泛了。

  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前两句同后两句构成对比,使诗意更加鲜明,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使诗的主题揭示得更加深刻。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45-246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6-307

yǒngcán

jiǎnggōng dài 

xīnqínjiǎnyíngkuāng dēngxiàsāohèngèngcháng 
zhuóchùzhīláichù dàntānshàngxiùyuāny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