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无三亩地,四面水连天。
行向楼高处,却如身在船。
野花春渚外,山色海云边。
一任人来往,兹怀亦浩然。
园无三亩地,四面水连天。
行向楼高处,却如身在船。
野花春渚外,山色海云边。
一任人来往,兹怀亦浩然。
徐玑

徐玑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 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 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 1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人生只合梁园¹住,快活煞(shà)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yān)(zhi)²雨。说宣和³锦片繁华,辇(niǎn)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译文: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注释: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¹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²胭脂坡:唐代长安地名。³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⁴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⁵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⁶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⁷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白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绕池闲步¹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译文:闲来无事围着水池散步看鱼儿游来游去,正好遇到小童在船上钓鱼。
注释:¹闲步:散步。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一种爱鱼心各异¹,我来施食²³垂钩。
译文:同是一样地喜欢鱼但想法却各不相同,我是来给鱼儿喂食,你是来垂钩钓鱼。
注释:¹异:不同。²施食:丢食,给食物,喂食。³尔:你,指小孩。

  此诗描绘了一幅平淡普通的生活场景,池畔观鱼,有儿童在垂钩钓鱼,有感而发,表现了同时喜欢鱼却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绕着池塘,踱着方步,悠闲地观赏鱼游,风悠悠、水悠悠,心悠悠、神悠悠,鱼儿也悠悠。“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鱼群喁喁唼唼,看着“我”把食料悄悄地抛,轻轻地丢,却不料碰上了娃娃们两两三三要来此垂钩。他们扶短竿,抛长线,投香饵,下锈钩,把大鱼挂裂了腮,把小鱼撕破了喉,一池平明的水搅得腥风儿起,膻味儿浮。

  同样一种爱鱼心,而反映在目的上、表现在行动中却是这样的不相同,各持一端,互不相让。爱鱼之心人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食,盼它长大;“你”却垂钩钓鱼,为图乐。两种心情是何等不同啊!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极易发人深思,从中引出各种“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参考资料:
1、 章月根主编. 学而时习之 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10.第28页
2、 葛军主编. 小学生古诗词赏析大全[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08.第158页

guānyóu

bái tángdài 

ràochíxiánkànyóu zhèngzhíértóngnòngdiàozhōu 
zhǒngàixīn làishīshíěrchuígōu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¹²烟渚(zhǔ)³,日暮客新。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注释:¹移舟:划动小船。²泊:停船靠岸。³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⁴客:指作者自己。⁵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¹²天低树³,江清月近人
译文: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¹野:原野。²旷:空阔远大。³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⁴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宿jiànji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zhōuyānzhǔ chóuxīn 
kuàngtiānshù jiāngqīngyuèjìnrén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¹罗帐²。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³叫西风。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地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注释:¹昏:昏暗。²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³断雁:失群孤雁。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听雨僧(sēng)¹下,鬓(bìn)已星星²也。悲欢离合总无情³,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译文:而今人至暮年,两鬓斑白,独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想到人世的悲欢离合,似乎总是那样的无情,既然如此,又何必感慨呢?就任随那窗外的雨,在阶前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注释:¹僧庐:僧寺,僧舍。²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³无情:无动于衷。⁴一任:听凭。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幅画面:“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它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尽管这属于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第二幅画面:“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联系了诸多意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有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尔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显示他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方位名词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词的一大特点。“少年听雨歌楼上”,追欢逐乐,无忧无虑,正是作者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因而一个“上”字,正好暗合作者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壮年听雨客舟中”,这时期的作者,进士及第不久,南宋灭亡,他不肯仕元,开始了漂泊生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家庭生活既已失去,离乱生活,使他惟有感时伤怀,于客舟中听潇潇冷雨,吹瑟瑟西风,看辽阔的江面堆满铅灰色的云,失群孤雁传来凄厉的哀鸣,心境一何愁苦悲凉!但这时的处境与暮年相比,还未到达极端孤寂的境地,因而用一“中”字,倒也贴切。“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白发老者的他,已经尝遍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大半生坎坷遭遇的折磨,几乎使他到了麻木的地步,悲欢离合,已经无法掀动他感情的涟漪,因而他能够听任檐前冷雨一直滴到天明。作者真的已经麻木不仁、万念俱灰了吗?如果四大皆空,又为什么彻夜难眠呢?可见作者的忧愁痛苦不仅没有得到解脱,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另一种形式的愁苦,是情感的内敛与深化。这时一个“下”字,自然与作者风烛残年的境遇高度一致。三个方位名词,也许并非刻意安排,但作者一生的际遇,确实能从这三个方位名词上看出端倪,不是吗?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季娜.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měirén ·tīng

jiǎngjié sòngdài 

shàoniántīnglóushàng hóngzhúhūnluózhàng zhuàngniántīngzhōuzhōng jiāngkuòyún duànyànjiào西fēng 
érjīntīngsēngxià bìnxīngxīng bēihuānzǒngqíng rènjiēqián diǎndàotiānmíng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晋太元¹中,武陵²人捕鱼为业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¹⁰,落英¹¹缤纷¹²。渔人甚¹³异之¹⁴,复¹⁵¹⁶行,欲¹⁷¹⁸其林。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注释:¹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²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³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⁴缘:沿着,顺着。⁵行:前行,走。⁶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⁷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⁸夹岸:溪流两岸。⁹杂:别的,其他的。¹⁰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¹¹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¹²缤纷:繁多的样子。¹³甚:很,非常。¹⁴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¹⁵复:继续。¹⁶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¹⁷欲:想要。¹⁸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林尽水源¹,便²³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¹⁰数十步,豁然开朗¹¹。土地平¹²¹³,屋舍¹⁴(yǎn)¹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¹⁶¹⁷。阡(qiān)陌交通¹⁸,鸡犬相闻¹⁹。其中往来²⁰种作,男女衣着²¹,悉²²如外人²³。黄发垂髫(tiáo)²⁴,²⁵怡然²⁶自乐。
译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注释:¹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林:代指桃花林。尽:消失(词类活用)。²便:于是,就。³得:发现。⁴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⁵若:好像……似的。⁶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⁷:起初,刚开始。⁸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⁹复:又,再。¹⁰行:行走。¹¹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¹²平:平坦。¹³旷:开阔;宽阔。¹⁴屋舍:房屋。¹⁵俨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¹⁶之:这。¹⁷属:类。¹⁸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¹⁹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²⁰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²¹衣着:穿着打扮。²²悉:全,都。²³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²⁴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²⁵并:都。²⁶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见渔人,乃大惊¹,问所从来²。具³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¹⁰妻子¹¹(yì)¹²来此绝境¹³,不复¹⁴出焉¹⁵,遂¹⁶与外人间隔¹⁷。问今¹⁸是何世,乃¹⁹不知有汉,无论²⁰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²¹具言²²所闻²³,皆叹惋²⁴。余²⁵人各复延至²⁶其家,皆出酒食。停²⁷数日,辞²⁸²⁹。此中人语(yù)³⁰云:“不足³¹(wèi)³²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译文: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注释:¹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就。大:很,非常。²从来:从……地方来。³具:全都。⁴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⁵要:通“邀”,邀请。(通假字)⁶咸:副词,都,全。⁷问讯:打听消息。⁸云:说。⁹先世:祖先。¹⁰率:率领。¹¹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¹²邑人:同县的人。¹³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隔绝。¹⁴复:再,又。¹⁵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¹⁶遂:于是。¹⁷间隔:隔断,隔绝。¹⁸今:现在。¹⁹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²⁰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²¹为:对、向。²²具言:详细地说。²³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²⁴叹惋:感叹,惋惜。²⁵余:其余,剩余。²⁶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²⁷停:停留。²⁸辞:辞别。²⁹去:离开。³⁰语:告诉。³¹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³²为:介词,向、对。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既出¹,得其船,便扶向路²,处处志之³。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人随其往,寻向所志¹⁰,遂¹¹迷,不复¹²得路。
译文: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注释:¹既:已经。²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³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⁴及:到达。⁵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⁶诣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⁷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⁸即:立即。⁹遣:派遣。¹⁰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¹¹遂:终于。¹²复:再。¹³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高尚¹²³,闻之,欣然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¹高尚:品德高尚。²士:隐士。³也:表判断。⁴欣然:高兴的样子。⁵规:计划,打算。(词类活用)⁶未果:没有实现。未:没有。果:实现。⁷寻:不久。⁸终:死亡。⁹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táohuāyuá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ìntàiyuánzhōng língrénwéi yuánxíng wàngzhīyuǎnjìn féngtáohuālín jiāànshùbǎi zhōngshù fāngcǎoxiānměi luòyīngbīnfēn rénshènzhī qiánxíng qiónglín 

    línjìnshuǐyuán biàn便shān shānyǒuxiǎokǒu fǎng仿ruòyǒuguāng biàn便shěchuán cóngkǒu chūxiá cáitōngrén xíngshùshí huòránkāilǎng píngkuàng shěyǎnrán yǒuliángtián měichí sāngzhúzhīshǔ qiānjiāotōng quǎnxiāngwén zhōngwǎngláizhòngzuò nánzhuó wàirén huángchuítiáo bìngrán 

    jiànrén nǎijīng wènsuǒcónglái zhī biàn便yāohuánjiā shèjiǔshāzuòshí cūnzhōngwényǒurén xiánláiwènxùn yúnxiānshìqínshíluàn shuàirénláijuéjìng chūyān suìwàirénjiàn wènjīnshìshì nǎizhīyǒuhàn lùnwèijìn rénwèiyánsuǒwén jiētànwǎn rényánzhìjiā jiēchūjiǔshí tíngshù  zhōngrényún  wèiwàiréndào   (jiànzuò jué )

    chū chuán biàn便xiàng chùchùzhìzhī jùnxià tàishǒu shuō tàishǒuqiǎnrénsuíwǎng xúnxiàngsuǒzhì suì  

    nányángliú gāoshàngshì wénzhī xīnránguīwǎng wèiguǒ xúnbìngzhōng hòusuìwènjīnzh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