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为吟成癖,官闲乐有馀。
病惟亲笔墨,贫亦卖琴忆。
别奠临西野,春风入故庐。
悠悠想精魄,如赋约台初。
祗为吟成癖,官闲乐有馀。
病惟亲笔墨,贫亦卖琴忆。
别奠临西野,春风入故庐。
悠悠想精魄,如赋约台初。
徐玑

徐玑

徐玑(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浙江温州永嘉松台里人。祖籍福建晋江安海徐状元巷人,唐状元徐晦之裔。“皇考潮州太守定, 始为温州永嘉人”。福建晋江徐定第三子,受父“致仕恩”得职,浮沉州县, 为官清正,守法不阿,为民办过有益之事。“诗与徐照如出一手,盖四灵同一机轴,而二人才分尤相近”(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录》)有《二激亭诗集》。 亦喜书法,“无一食去纸笔;暮年,书稍近《兰亭》”(叶适《徐文渊墓志铭》)后改长泰令,未至官即去世。 ▶ 16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门有车马宾,金鞍曜朱轮。
译文:门前车马喧腾,有乘着朱轮金鞍的贵宾经过。
谓从丹霄落,乃是故乡亲。
谓从丹霄(xiāo)¹落,乃是故乡亲。
译文:他说他从朝廷而来,回归故乡,见到故乡的人感到亲切。
注释:¹丹霄:指朝廷。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呼儿扫中堂,坐客论悲辛。
译文:我赶紧呼唤自己的小儿子打扫中堂招待客人,坐在一起共同谈论人生的悲辛。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对酒两不饮,停觞泪盈巾。
译文:我们相对而坐,桌上的两觞酒还没饮尽,暂时停下酒杯就泪流满面了。
叹我万里游,飘飘三十春。
叹我万里游,飘飖三十春。
译文:我哀叹自己漂泊万里,已经三十年过去了。
空谈帝王略,紫绶不挂身。
空谈帝王略,紫绶(shòu)¹不挂身。
译文:可怜我的半生,空谈王霸之略,却始终没有得到过朝廷的重用,从没做过朝廷重员。
注释:¹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它来系官印。
雄剑藏玉匣,阴符生素尘。
雄剑藏玉匣(xiá),阴符¹生素尘。
译文:我的雄剑空藏在玉匣之中,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兵书上浮满了灰尘,也好久没有人听我谈论这些用兵之策了。
注释:¹阴符:古兵书名。泛指兵书。
廓落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kuò)¹无所合,流离湘水滨。
译文:在朝廷中没有人和我的意见相同,我只得一样流离到湘水之滨。
注释:¹廓落:孤寂貌。
借问宗党间,多为泉下人。
借问宗党¹间,多为泉下人。
译文:真正懂得我的知己,多已是泉下之人了。
注释:¹宗党:宗族,乡党。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生苦百战役,死托万鬼邻。
译文:生来苦于百战,在征战中死去的人太多太多了,死去之后可以与万人做邻居。
北风扬胡沙,埋翳周与秦。
北风扬胡沙,埋翳(yì)¹周与秦。
译文:北风扬起胡沙,掩埋了周秦两朝。
注释:¹埋翳:掩埋,掩盖。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大运且如此,苍穹宁匪仁。
译文:运势尚且如此,何况是在茫茫苍穹间渺小的世人?
恻怆竟何道,存亡任大钧。
(cè)(chuàng)竟何道,存亡任大钧¹
译文:心里无限伤感凄怆,又能说什么呢?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存亡随从天意吧。
注释:¹大钧:指天或自然。
《门有车马客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表达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无奈与愤慨。
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三眠¹未歇,乍到秋时节。一树斜阳蝉更咽,曾绾(wǎn)(bà)²离别。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
译文:三眠柳枝条还在风中飘荡,秋天就突然降临了。斜阳余晖洒在树梢上,树上寒蝉幽咽。经过灞陵离别,飞絮已经飘落水面成为浮萍,落叶被风吹卷,空留下悲凉凄切。
注释:¹三眠:三眠柳,即柽(chēng)柳(又名人柳)。此柳的柔弱枝条在风中摇曳,时时伏倒。²灞陵:即霸陵,汉文帝之墓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倩他说。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长条莫轻折,苏小恨¹,倩²他说。尽飘零、游冶³章台客。红板桥空,湔(jiān)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
译文:不要轻易折断柳枝作离别,因为离别的怨恨还要由它来诉说,那些在章台游玩的人来来往往,如同飘零的柳枝一般。如今送别的红板桥上空空荡荡,游春浣裙的女子也已经离去,只留下清晓的风伴着残月。
注释:¹苏小恨:喻与情人离别之怅恨。²倩:请、请求。³游冶:追求声色,寻欢作乐。⁴章台:此处指妓楼舞馆。唐韩翊以《章台柳》诗寻访柳氏,诗以章台借指长安,以章台柳暗喻长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将章台街喻指娼家聚唇之所。⁵红板桥:红色木板的桥。诗词中常代指情人分别之地。⁶湔裙人:代指情人或某女子。

  该词上片写弱柳初秋,一派凄切悲凉之景。下片借柳托恨,抒发无限楼空人去,孤苦无依之感。作者借景抒情,以秋天的萧瑟,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凉之感。

  上片开始,点名时节,“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时令为初秋时分,一个“乍”字刻画出了秋天的突然而至,为写离别之苦展开铺垫。此处虽然没有写道离别,也没有刻画离别,但却从一个“乍”字,就凸显出了离别的伤感。

  “树斜阳蝉更咽,曾绾灞陵离别。”伤感蔓延开来,离别便顺理成章地牵引出来,夕阳西下,在树梢上的太阳,更显得日落西山的迷茫。而后面一句, 则是直接描写柳条变得枯黄,柳叶凋零,柳絮早已化作浮萍随风而逝,秋天真的到来了。“絮已为萍风卷叶,空凄切。”纳兰兀自悲切,感伤这季节的无情和人世间无情的变更。

  而到了下片,纳兰却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来,他轻柔地写道“长条莫轻折。”不要轻易地折断柳条诉说离别,离别虽有遗憾,但只要不告别,内心便依然充满温情。而后一句“苏小恨,倩他说。”则是在写一代名 妓苏小小。苏小小的爱情故事凄婉动人,离别是这个故事的主题,纳兰用苏小小的典故写出自己的惆怅与伤感,他达到了托物抒怀、借景言情的目的。

  而后的两句,自然也是围绕离别而写:“尽飘零游冶章台客。红板桥空,湔裙人去,依旧晓风残月。”词写到这里,颇有几分柳永的风范,但纳兰更显得干脆,既然红桥之上,离别已经无法挽回,那么就干脆道别了吧。就让自己与这晓风残月,独自相守,为离去的人祝福。这首词写出了词人悲凉的心境。

  该词咏秋初之柳,作为咏柳之作,纳兰以写景开始,以抒情终结。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在万物调零的秋天,词人在一片美景中悲哀地感伤,整首词的情致极为凄婉,是首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潘婷主编.纳兰词 超值精装典藏版:万卷出版公司,2016.01:第284页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 人过之则探鷇,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
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 人过之则探鷇(kòu)¹,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
译文:喜鹊知道一年中哪个季节常常刮风,于是将原本在高大树端上的巢迁到低矮路旁的树枝上。这样大人经则的时候就会发现巢中的雏鸟,而小孩经则时又会挑破巢子的鸟蛋。喜鹊虽然知道防备长远的危难,却忘记了防止眼下的祸患。
注释:¹鷇:待母哺食的雏鸟。
携将玉友寻花寨,看褪梅妆等杏腮,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携将玉友¹寻花寨²,看褪梅妆³等杏腮(sāi),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且唱喜春来。
译文:宴会后,携带美酒步出楼台找寻美景,看红梅褪妆,又看杏花初开。不要跟随刘晨、阮肇到天台。天台山的仙洞那么狭窄,难以尽兴,还不如先唱一曲《喜春来》。
注释:¹玉友:酒名,这里泛指美酒。²花寨:指有美景的地方。³梅妆:即梅花妆。⁴杏腮:杏花像美人的香腮一样红润。⁵刘阮到天台:刘是刘晨,阮是阮肇。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景色秀丽。

  这首曲子描述宴会后赏花的逸兴。

  春宴过后,携扶友人带着美酒步出楼台观花,看过褪妆的红梅,又观刚刚开放的杏花,面对此情此景,作者诗情满怀,联系自己的身世,发出了感慨:“休随刘阮到天台。仙洞窄!”在这里作者表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但又要高出刘、阮一筹,决不隐逸避世,而是要担当起编撰金史的历史重任。这一句点题,说明了全曲的主旨。

  元好问自金亡后,一直不仕,在故乡构筑野史亭,专心致志,纂修金史,修成《壬辰杂编》《中州集》,保存了金代的作品和史料。作者在饮宴赏春时,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实在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4
2、 赵其钧.元曲举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3、 蔡践解译.元曲全鉴(典藏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2-3
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小山压大山¹,大山全无力²
译文:小山压着大山,大山无力反抗。
注释:¹山:契丹文字中通“汗”,即“可汗”,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的尊称。²无力:一作“无气”。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羞见故乡人¹,从此投外国²
译文:羞于见故乡人,从此投奔外国。
注释:¹故乡人:一作“本邦人”。²投外国:指投奔后唐。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概括了作者的处境,由此引出了后两句被迫出走他国的原因。这是一首十分巧妙的隐喻诗,全诗意象鲜明,隐喻深微。

  《立木海上刻诗》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也是今存最早的辽代五言古绝。这一首诗的意思是,既然自己无力抵住他人的压迫,只好躲避。耶律倍本为皇太子,按说继皇帝位者应是自己,可帝位却偏偏落在自己的弟弟德光身上,德光不仅没有因哥哥之让位而厚待兄长,反而见疑兄长欲加害之,这就是“小山压大山”;而自己虽为兄长,但却无力对抗作为皇帝的弟弟,所以说“大山全无力”。两句诗概括了自己所处的地位,说明了自己走适他国的原因。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辽代诗歌》中指出:“山是契丹小字,其义为可汗,与汉字之山形同义异。”把契丹文与汉文融合在同一个比喻中,是一种很特殊的比兴手法,也是一首典型的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融合的诗作。

  此诗写自己在弟弟的猜忌、倾轧下走投无路的遭际,以及逃奔异国、亡命海外之时的悲凉凄楚的情怀,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同根相煎、骨肉相残的现实。虽然它在艺术技法上尚欠火候,有些生硬、粗糙和平直,带有契丹人开始学习作汉语诗时尚欠成熟的痕迹,但仍不失为一首能体现契丹、汉文化碰撞交融、优势互补的佳作,有着独特的审美功能和当时其他汉语诗无法替代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田意可. 论辽代帝王后妃诗[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第6卷(5):92-95.
2、 刘达科. 辽金元绝句诗探骊[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63-6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