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烟连海掀风色,辽雁秋稀音信隔。王孙芳草不成归,绿遍天涯无路陌。
惊烟连海掀风色,辽雁秋稀音信隔。王孙芳草不成归,绿遍天涯无路陌。
悬悬愁眼迷云北,到处登临怀故国。夕阳楼上好青山,只是黄昏留不得。
悬悬愁眼迷云北,到处登临怀故国。夕阳楼上好青山,只是黄昏留不得。
郑文焯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晚清官员、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 2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宝马天街路,烟篷海浦心。
宝马天街¹路,烟篷²海浦(pǔ)³心。
译文:人骑宝马走在天街大路,心随小舟驶向湖水迷濛。
注释:¹天街:都城的街道。²烟篷:烟中船帆,指船。³海浦:原意为通海之口,此处泛指三江五湖。
非关爱京口,自是忆山阴。
非关爱京口¹,自是忆山阴²
译文:并非不爱京口山川美,家乡时时浮现脑海中。
注释:¹京口:镇江。²山阴:诗人的家乡。陆游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高兴余飞动,孤忠有照临。
高兴¹余飞动,孤忠²有照临³
译文:君情志高远而壮采飞动,自有皇天明察你的孤忠。
注释:¹高兴:形容情志高远。²孤忠:得不到理解的忠诚。³照临:指上天(兼指皇帝)照察。
浮云付舒卷,知子道根深。
浮云¹付舒卷²,知子道根³深。
译文:世事如浮云,任其变幻无穷,你道根深厚,定能应付从容。
注释:¹浮云:喻身外之事,如功名富贵、进退荣辱等。²舒卷:展开卷起,谓变幻无穷。³道根:修道人的根基。
京尘成岁晚,江雨送人归。 
京尘成岁晚,江雨送人归。
译文:京城的官场充满尘俗,淅沥的江雨送人归去。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家。
万紫千红莫谩(mán)¹,今朝粉蝶过邻家。
译文:万紫千红的景色不需过分地夸,今天有只蝴蝶飞别邻居家去了。
注释:¹谩夸:空自夸赞。谩,通“漫”。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yáng)帝难邻张丽华。
译文:王昭君不幸遇到了画家毛延寿,改变了命运,炀帝容不下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把她处死了。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¹红日又西斜。
译文:深深的小院白白地锁住了青春,而野外的红日又到了快落时候了。
注释:¹平原:广阔平坦的原野。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小桥流水闲村落,不见啼莺有吠(fèi)蛙。
译文:村边小桥流水景色虽美但村里己萧条无人住了,连流莺都沒有只有青蛙在叫。

shěnshítiánluòhuāshī

tángyín míngdài 

wànqiānhóngmánkuā jīnzhāofěndiéguòlínjiā 
zhāojūnpiānmáoyánshòu寿 yángnánliúzhānghuá 
shēnyuànqīngchūnkōngbáisuǒ píngyuánhóngyòu西xié 
xiǎoqiáoliúshuǐxiáncūnluò jiànyīngyǒufèi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收锦字,下鸳(yuān)¹,净拂床砧(zhēn)夜捣衣。马上²少年今健否?过瓜时³见雁南归。
译文:将织好的回文诗收起来,走下织机。到了夜晚,把捣衣石和床架擦拭干净,连夜给丈夫捣制寒衣。不知从军守边的丈夫身体是否健壮安康。现在役期已满,为什么不见南飞大雁带来返乡的音信。
注释:¹鸳机:织锦机的美称。²马上:即马上少年,指从军的年轻夫婿。³瓜时:指役期已满之时。

  此词以简炼概括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思妇形象,抒写了闺中少妇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思。词的上片起三句写了思妇的两组动作。概括了思妇一天一夜的辛勤劳作,这样一个勤劳、贤慧的思妇的形象便惋然眼前了。可词人没有把笔触停留刻画思妇如何不惮辛苦、日夜劳作这一浅层,接下去两句即进而向着思妇的精神世界作深入的开掘,写她一边捣衣一边忐忑不安地思忖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该词既有民歌情味,又以清婉见长,给人印象颇深。

  上片起三句写了思妇的两组动作。“锦字”用典。《晋书·列女传》载前秦时,窦滔被流放到边疆地区,其妻苏蕙思念不已,遂织锦为回文旋图诗相寄赠。诗图共八百四十字,文辞凄惋,宛转循环皆可以读。“鸳机”是织机的美称。李商隐《即日》诗云:“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白天光线充足,故思妇忙着织锦,及至黄昏,不能作此细活了,乃收拾下机。然而夜晚自有月光可以利用,思妇还舍不得休息,于是又将大石板擦拭干净,连夜捣衣,准备捎给戍边的良人。只此“收锦”、“下机”、“拂砧”、“捣衣”一连串动作,便概括了思妇一天一夜的辛勤劳作,而这辛勤劳作,又无不是为了征夫,这样一个勤劳、贤慧的思妇的形象便惋然眼前了。

  可词人没有把笔触停留刻画思妇如何不惮辛苦、日夜劳作这一浅层,接下去两句即进而向着思妇的精神世界作深入的开掘,写她一边捣衣一边忐忑不安地思忖着“马士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七字,是点睛之笔。此句中用了《左传·庄公八年》里的一个典故:是年齐襄公派将军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当时正值瓜熟,襄公便许诺明年瓜熟之时派人去替换他们。谁知一年期满,襄公却自食其言,不准他们回来。用此典说明这一类言而无信、随意延长戍卒役期的行径尚继续,故尔思妇还得日织锦字,夜捣寒衣,征夫仍须防秋于塞上,捱冬于边头。论其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则前四句皆是直笔,至此收尾处使一折笔,便有含毫不尽之妙。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译文: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注释: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幽人¹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译文: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注释:¹幽人:幽隐之人。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草露不辞芒屦(jù)¹湿,松风偏与葛(gé)²轻。
译文: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注释:¹芒屦:草鞋。²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临流欲写猗(yī)¹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译文: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注释:¹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遭谪边多年。刘瑾败后,官至兵部尚书。但其安邦定国大志终不得伸展,心中自然苦闷,故有夜不入眠,寻幽解闷之举。《龙潭夜坐》便是此种心境的写照。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首联写“花香”、“溪声”引动诗人游兴。此处开篇点题,扣住“夜坐”落笔,先从嗅觉、听觉写起,“花香”扑鼻而不知所自,“溪声”充耳却隔着石林茅屋。夜深人静,“花香”、“溪声”自然格外清晰,但又都笼罩在夜色朦胧之中,让人感知得到,而捉摸不着,充满神奇的力量,令人向往,激发了诗人的游兴。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此联写诗人月夜独游。诗人这里自称幽人。明月当空,诗人踏着月光,在龙潭附近夜游。四周一片幽静,唯有山中栖息的鸟儿不时发出鸣叫。这里,诗人意在表现月夜的孤寂空廓,但不从寂静无声上用力,而是特意地写了声响,以反衬周围环境的空旷幽邃,达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使自然界充满生命的意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这一联写诗人徜徉在大自然中的轻松快慰的心境,颇似陶渊明的田园归隐情调。诗人踏着“草露”,迎着“松风”,不怕草鞋打湿,任凭风吹衣飘,虽有露冷风凉之感,但诗人向往归隐生活,一派隐逸风情跃然纸上。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尾联抒发生不逢时的感慨和对大江南北壮丽风光的热爱。孔子在《古琴操》中有《猗兰操》,哀伤生不逢时。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后,因小人陷害,以功成罪。作此诗时,正是他伤不逢时的时候,所以借《猗兰操》琴曲名来抒发心中的烦忧。但正当他面对大江,想要发泄不满时,大江南北的壮丽山河,又使他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足见诗人的胸怀是坦荡豁达的。

  全诗写龙潭夜景,一片清幽,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厌倦世俗官场,眷然归与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殷海国.《古代山水诗名篇赏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89-290

lóngtánzuò

wángshǒurén míngdài 

chùhuāxiāngqīng shílínmáoshēng 
yōurényuèchūměiwǎng niǎoshānkōngshímíng 
cǎomángshī湿 sōngfēngpiānqīng 
línliúxiělán jiāngběijiāngnánxiànqíng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满园花菊郁(yù)金黄¹,中有孤丛²色似霜。
译文: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注释:¹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²孤丛:孤独的一丛。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还似今朝(zhāo)歌酒席,白头翁(wēng)¹入少年场。
译文: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注释:¹白头翁:诗人自谓。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8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2-193

chóngyángshàngbái

bái tángdài 

mǎnyuánhuājīnhuáng zhōngyǒucóngshuāng 
háijīnzhāojiǔ báitóuwēngshàoniánch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