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幡旗近国门,州民迎望若云屯。家风自有东阳咏,主道新移北海樽。
太守幡旗近国门,州民迎望若云屯。家风自有东阳咏,主道新移北海樽。
红锦臂韝观粉质,涂金珂勒驾朱轩。他时傥使春秋对,莫以周襄出郑论。
红锦臂韝观粉质,涂金珂勒驾朱轩。他时傥使春秋对,莫以周襄出郑论。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日里飏(yáng)¹朝彩,琴中伴夜啼。
译文:白天,乌鸦要在太阳里把光辉和温暖普照大地,夜晚还要伴着琴声啼叫。
注释:¹飏:字通“扬”,展扬、发扬。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上林¹如许树,不借一枝栖(qī)
译文:多么好的乌鸦啊,上林苑里那么多的树木,却没有它可托身的枝条。
注释:¹上林: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此处泛指帝王的园囿。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qián)¹空落落²,岁月³去堂堂
译文: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
注释:除夜:指公元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除夕。¹乾坤:指天地,即空间。²空落落:空洞无物。³岁月:时间。⁴堂堂:跨步行走的样子。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末路¹惊风雨²,穷边³饱雪霜
译文: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
注释:¹末路:指己被俘囚,不望生还,走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²惊风雨:指有感于当年战斗生活的疾风暴雨。³穷边:极远的边地。此就南宋的辖区而言,称燕京 为穷边。⁴雪霜:指囚居生活的艰难困苦。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译文: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无复屠(tú)苏梦¹,挑灯夜未央²
译文: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注释:¹屠苏梦:旧历新年,有合家喝“屠苏酒”的习惯。²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

  写作此诗时作者已经被关押整整三路,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然而,高官厚禄不能软服,牢狱苦难不能屈服。他衰鬓霜染,意志弥坚。牢房冰冷潮湿,饮食艰涩难咽,妻儿宫中服役,朝廷苟且投降等惨痛的现实,令文天祥感受到人生末路穷途的困厄艰难。他用一支沉甸甸的笔,蘸着热血和心泪,写就了这首悲而不屈的短诗。

  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路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chú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qiánkūnkōngluòluò suìyuètángtáng 
jīngfēng qióngbiānbǎoxuěshuāng 
mìngsuíniánjìn shēnshìwàng 
mèng tiǎodēngwèiyāng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¹(pàn)路。杵(chǔ)²昏昏,鼓声叠叠³,预赏元宵舞。
译文:残雪还没有全都融化,梅花已经凋残零落。黄昏时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记起临安华丽的楼阁,路边歌声不断,鼓声不绝于耳,元宵之夜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正体双调六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五仄韵。辛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字稼轩。元夕韵:辛弃疾元夕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¹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丽的楼房,多富贵家妇女所居。²杵歌:本筑土时唱的夯歌,宋元时杂曲之一。³叠叠:重复,重叠。此谓鼓声连续不断,不绝于耳。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天涯客鬓(bìn)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¹。今夜上元²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³处。
译文:漂泊天涯的我只能遥想此夕宫中在海上举行传柑宴会,希望能作梦中之游。今夜的元宵的在哪里度过才好呢?身处连山茅屋之中,面对着寒冷的炉灶破败的墙壁,只能观赏那青荧的渔火了。
注释:¹“海上”句:宋临安被占,赵昺遁湖广,后至厓山,屋山临海。赵昺立朝二年,正月十五亦当许传柑。“海上传柑”当指此。梦中去,谓赵昺旋败,传柑事只如一梦而去,此寓有故国之思。²上元: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³青荧:泛指青光或白光。

  这首词上片忆昔,通过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宵节的热闹景象,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下片抚今,写如今国破家亡、沦落天涯,写出作者对往日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上片回忆往昔。

  开篇二句,从眼前节候节物着笔,写元宵节的环境氛围。严冬余威尚未消退,残雪未尽,梅花凋残零落,黄昏时刮风下雨,春寒料峭。恶劣的气候,暗淡的黄昏,令人压抑、沉闷,难以尽兴游赏,从而勾起对昔日元宵节的回忆。

  “长记”四句,叙写昔日首都临安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周密《武林旧事·大礼》载:“每队各有歌头,以彩旗为号,唱和杵歌等曲以相。”又说:“禁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这里作者特点“小红楼”、“杵歌”、“预赏”,说明作者所“长记”的元宵不是一般的元夕,而是南宋朝廷观灯的往事。“杵歌昏昏,鼓声叠叠”,极写昔日元宵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腾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与向往。

  下片抚今。

  过片宕开一笔:“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这里写出国破家亡、沦落天涯,无以寄身的凄惨和难脱的愁绪。过去上元夜于宫中宴臣,贵戚宫人得以黄柑相遗的美好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梦中去”三字,进一步写出作者对往日元宵的眷恋,对故国的缅怀与痛悼。以上所写,既突出昔元宵节的美好,又反衬出今年元宵节的凄凉。

  所以作者接下去有由昔而今、由梦境而回到现实,自设问答:“今年上元何处度”设问,应片头“天涯客鬓愁成缕”句,领起下文。接着以“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作答,说明今年元夕不是在都城临安的“小红楼畔”,而是在“乱山茅屋”之中;不是往日“杵歌昏昏,鼓声叠叠”的繁华,而是面对着“寒炉败壁”,孤苦凄凉;自然自己所观赏的也不是“火树银花流溢的繁灯焰火,而是青荧的令人发愁的“渔火”,满目凄楚的元宵节物出而已。着末写出悲惨处境,悲愤几极。

  此词拙朴无华,词意凄婉,情调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易蓉,陈扬燕编著.宋代节序词研究与欣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04月:183

qīngànyòngxīnjiàxuānyuányùn--liúchénwēng

xuěxiāowèijǐncánméishùyòufēngsònghuánghūnzhǎngxiǎohónglóupànchǔchuànchuànshēngdiédiéshǎngyuánxiāotiānbìnchóuchénghǎishàngchuángānmèngzhōngjīnshàngyuánchùluànshānmáohánbàihuǒqīngyíngchù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乔木¹幽人三亩宅,生刍²一束向谁论?
注释:¹乔木:高大树木。²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白屋¹可能无孺子,黄堂²不是欠陈蕃。
注释:¹白屋:古代平民住屋不施采,故称白屋。²黄堂:太守之堂。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zitáng--huángtíngjiān

qiáoyōurénsānzháishēngchúshùxiàngshuílùn

téngluógànyúnxiāoxīnjìnjiǔzūn

báinéngzihuángtángshìqiànchénfān

rénlěngdànjīnrénxiàoshuǐniánniándàojiùhén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胡风吹朔(shuò)雪,千里度龙山。
译文: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
注释:龙山:即逴龙山,因地处极北,天气严寒。后遂用为咏雪之典。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集君¹瑶台²上,飞舞两楹(yíng)前。
译文: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
注释:¹君:国君。²瑶台: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美玉砌的楼台。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¹²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译文:然而洁白的雪啊,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
注释:¹兹:这个。²晨:清晨。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译文: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哪有冰清玉洁的白雪容身之处呢?

  该诗以北国皎洁的冬雪自喻。全诗八句,四句为一节,而一节中的每两句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结构看,简括而谨严,没有枝蔓,没有铺排,十分凝炼。诗意也极醒豁,一望可知,毫无隐曲;然而层次井然,转折分明。虽属摹仿前人,在鲍照诗集中却是精心刻意之作。

  开头两句写远在北方的雪被胡地寒风吹越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落到帝都所在。三四两句写雪的形象美观动人,“集君瑶台上”写静止的雪,“飞舞两楹前”写动荡的雪,笔意虽平淡朴实,却把雪的丰姿写得十分具体。“君”即国君,“瑶台”字面用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试想,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自然很壮观。《文选》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云:“两楹之间,人君听治正坐之处。”可见“两楹前”即皇帝的正殿之前。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景象也很美。这两句虽说是景语,实涵“比”的成分。说详下。

  夫用雪自喻,较易理解。其洁白晶莹,正象征人品的高尚纯洁。北国多雪,本属自然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从阴寒幽僻的朔漠吹到帝王的殿堂之上呢?这就隐寓着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鲍照出身于微贱的寒门,想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雪虽皎洁却来自遥远的荒漠,不可能轻易进入帝王所居之地。所以作者于此诗的第三、四句,特意把下雪的场面安排在以帝王宫殿为背景的地方,这实际上寄托了鲍照希望跻身朝廷、与豪门权贵分享政权的理想,当然其中也不无追名逐势往上爬的庸俗成分。但读者从诗人以雪自喻这一点来体会,至少会感到鲍照虽“心存魏阙”,却还没有低声下气到对权贵豪门摧眉折腰的地步。

  然而这第一节只是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下面四句突然一个转折,跌入了另一境界。即春日一旦来临,在艳阳天气里,只允许桃李争妍斗胜;而这时的雪,纵使高洁得一无尘滓,也没有容身之地了。此诗好就好在:“艳阳天”和“桃李妍”,原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一般人心目中,它应该属于值得肯定的良辰美景的范畴;然而作者却把它当作高洁无滓的白雪的对立面。于是这明媚春光。桃李缤纷的场景一下子便成为名利场中趋炎附势的象征,使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下竟对绚丽妍美的“艳阳天”产生了庸俗尘下之感。这就是诗人不同凡响的大手笔了。正由于这样的写法,才更加显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也自然体会到寒士阶层命运的可悲和身世的凄凉。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鲍照之学刘桢,乃是形神兼备地学,学得有血肉、有筋骨。诗中所体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仍是刘宋时代的鲍照而非建安时代的刘桢。这种摹仿与学习,实际上是由继承而求得发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每况愈下。悟彻此理,始可与言诗也已。

xuéliúgōnggànshǒu ·sān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fēngchuīshuòxuě qiānlóngshān 
jūnyáotáishàng fēiliǎngyíngqián 
chénwéiměi dāngyànyángtiān 
yànyángtáojié jiǎojiéchéng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