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疏嘉节得阳重,病守西园此又逢。且奉宾欢穷胜事,莫悲秋色动衰容。
萧疏嘉节得阳重,病守西园此又逢。且奉宾欢穷胜事,莫悲秋色动衰容。
管喧银字凌歌席,菊碎金铃上醉钟。何必更临高处会,北楼深古近骑峰。
管喧银字凌歌席,菊碎金铃上醉钟。何必更临高处会,北楼深古近骑峰。

zhòngjiǔwǎndēngshānlóu--hán

xiāoshūjiājiéyángzhòngbìngshǒu西yuányòuféngqiěfèngbīnhuānqióngshèngshìbēiqiūdòngshuāiróng

guǎnxuānyínlíngsuìjīnlíngshàngzuìzhōnggènglíngāochùhuìběilóushēnjìnfēng

韩琦

韩琦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遥羡风流顾恺(kǎi)¹,爱翻新曲²复残棋³
译文:钦慕顾恺之卓尔不群,悠闲地过着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
注释:¹顾恺之:东晋时无锡人,博学多才。²翻新曲:谱制新乐曲。³复残棋:下棋老手在棋枰上棋子完局后,能再摆出原来某一阶段的残局。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家临绿水长洲苑¹,人在青残短簿祠(cí)²
译文:家在绿水之畔长洲苑,人能在青山之边短簿祠徜徉。
注释:¹长洲苑: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²短簿祠:《吴郡志》:“短簿祠在虎丘云岩寺。寺本晋东亭献穆公王珣及其弟珉之宅,珣居桓温征西府时号‘短主簿’,俗因以名其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¹时。
译文:芳草逐渐青绿,正逢归来的燕子;百花凋谢委地,已过了浴蚕的时节。
注释:¹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cuō)(tuó)¹满鬓(bìn)²
译文:整整一个春天不能游山玩水,遗憾只能任苦闷白了双鬓。
注释:¹蹉跎:白费时间。²丝:借指白发。

  所谓“吴门故人”,是指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残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相反,作者汪碗却羁身宦途,不能尽游赏之乐。

  这首诗首联先引用故人,表现对顾苓所选择的隐居生涯的钦羡之情。颔联写顾苓隐居地的名胜,再进一步抒发自己对顾苓的羡慕与向往。颈链则紧承上联,从季节景物入手,又写顾苓隐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机。尾联最后表达出作者对仕途生活厌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

  诗的开头两句“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表明了对顾苓所选择的隐居生涯的钦羡之情。将顾苓直接比作才华绝世的顾恺之,更为充沛地肯定了顾苓的人品才学;以谱制新曲、复录棋局概括顾苓的生活乐趣,更能衬托出自己宦途的忙碌无聊。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残短薄祠”,这两句写顾苓隐居地的名胜,进一步抒发自己对顾苓的羡慕与向往。长洲苑与瓶簿祠都是苏州的游览胜地,“绿水”、青残”描绘出了环境的优美动人,“家临”,“人在”则刻画出了顾苓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残之中的自得。仿佛人与爱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无阻隔,这正是作者所向往、所追求的人生乐趣。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这两句紧承上联,从季节景物入手,写顾苓隐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机。作者选择春天的景象,芳草、归燕、落花、浴蚕,使生活充满诗意,充满春的气息。这与作者所处的官场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是作者对仕途生活厌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苦恨”两字有力,“蹉跎”一词真实感人。作者内心的苦恼烦闷、仿徨、矛盾,通过这四个字贴切准确地揭示了出来。明知这是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明知这与自己的志趣相违背,却不能与之彻底决裂,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当事者才能品味得出。所以作者写来也就分外的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943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岁落¹众芳歇²,时当大火³流。
译文: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
注释:¹岁落:光阴逝去。²众芳歇:花草已凋零。³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霜威出塞¹早,云色渡河秋²
译文: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注释:¹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²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¹楼。
译文:夜夜秋梦都缠绕着威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
注释:¹故国:家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思归若汾水¹,无日不悠悠。
译文: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注释:¹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

  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梦”指作者的归乡之梦,“边城”指太原。对于一个远行在外作客他乡的游子来说,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思归之情悠然而生,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只能绕着边城的月亮来旋转。“故国”指故乡。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却归心似箭,诗人的那颗心早已飞回了故乡的家园。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521-522
2、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0-191

tàiyuánzǎoqiū

bái tángdài 

suìluòzhòngfāngxiē shídānghuǒliú 
shuāngwēichūsàizǎo yúnqiū 
mèngràobiānchéngyuè xīnfēiguólóu 
guīruòfénshuǐ yōuyōu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取决 一作:取次)
锋镝(dí)¹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²。(取决 一作:取次)
译文:枪刀剑戟,牢笼囚禁,我都从容地经历过,仍然不能使我停止弹琴放歌。
注释:¹锋镝:形声。从金,啇声。本义:箭的尖头。泛指:兵器(枪刀剑戟)。²弦歌:依琴瑟而歌咏。引自《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为德音。”。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死犹未肯输心¹去,贫亦岂能奈我何!
译文:即便遭遇到死的威胁,我尚且不会屈膝求全,贫穷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注释:¹输心:交出真心,此指内心屈服。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译文:二十两棉花的破被盖在身上,用三根松木烹煮着空空的铁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
译文:就算是严冬我也堂堂正正地过,怎能相信人间胜算多呢?

shānyǒng

huángzōng qīngdài 

fēngláoqiújuéguò ránfèixián  (juézuò  )
yóuwèikěnshūxīn pínnéngnài 
niàn廿liǎngmiánhuāzhuāngbèi sāngēnsōngzhǔkōngguō 
dōngshìtángtáng xìnrénjiānshèngzheduō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江上气早寒,仲秋始¹霜雪。
译文:江上早寒,仲秋时节就已经霜结雪降。
注释:后渚(zhǔ):地名,在建业(今南京)城外江上。¹始:初。
从军乏衣粮,方冬与家别。
从军乏衣粮,方¹冬与家别。
译文:我要从军远征,却又缺衣少粮,严冬已渐渐逼近,却不得不与家人分别,挥泪北上。
注释:¹方:将。
萧条背乡心,凄怆清渚发。
萧条军¹乡心,凄怆清渚发。
译文:离乡背井,心情落寞凄怆,乘船从后渚出发,驶向远方。
注释:¹军:离开。
凉埃晦平皋,飞潮隐修樾。
凉埃¹晦平皋(gāo)²,飞潮³隐修樾(yuè)
译文:征尘飞扬,弥漫了前方的高地,浪潮高高地卷起,遮住了长长的树影,一片水花茫茫。
注释:¹凉埃:尘埃。²皋:水边的高地。³飞潮:飞卷的浪潮,可能是比喻飞扬的尘土。⁴修樾:高树交成的树荫凉。
孤光独徘徊,空烟视升灭。
孤光¹独徘徊,空烟²视升灭。
译文:孤独的太阳,在空中缓缓地移动,漫漫江雾,时而在前面飘聚,时而又消失空中。
注释:¹孤光:指日光。²空烟:江面上空的雾气。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
途随前峰远,意逐后云结¹
译文:眺望前方的山峰,倍觉路途的遥远,回顾身后的阴云,更添离别的忧伤。
注释:¹结:聚集。
华志分驰年,韶颜惨惊节。
华志¹²驰年,韶颜³惨惊节
译文:美好的志向,就在这终年的奔走劳顿中消失,青春的容颜,因惊叹于季节的变化而变得惨淡无光。
注释:¹华志:美好的志愿。²分:分散,消失。³韶颜:美好的容颜。⁴节:节序。
推琴三起叹,声为君断绝。
推琴三起叹¹,声为君²断绝。
译文:每念及此,总要引起无尽的叹息,只好推开瑶琴,不让那揪心的琴声再响。
注释:¹三起叹:反复叹息。三,言其多。²君:黄节说是作者自指。

  这首诗的结构也很别致。第一、二两节各六句:第一节写别家上路时情景,第二节写途中所见景物及自己主观心情随客观景物之变化而变化的心理活动。“华志”二句自为一节,是前两节的一个小结。“推琴”二句又成一节,似用旁观者口吻结束全诗。这是作者从主观世界中跳出来,故意用客观叙述来“冷处理”,从而让读者于言外去品味诗人内心的苦况。

  在第一节中,有两个表时间的虚词与一般讲法有异。一是“仲秋始霜雪”的“始”,作“初”解。余冠英先生《汉魏六朝诗选》注云:“近人用‘始’字有迟久而后得的意思,此不同。”其说是。诗句译成口语,应该是“刚到仲秋时节就开始出现霜雪了”。另一是“方冬与家别”的“方”,“方冬”,指初入冬,而不是将入冬。这里有个节序的先后问题。“江上”二句写今年寒意来得早,阴历八月就下霜落雪了。这时要出门从军,必须把衣食准备得充足些;偏偏作者因家境困穷,缺乏衣粮;但又不能不动身,只好在冬初辞家远行了。鲍诗的特点就在于平平写起,闲闲引入,看似寻常笔墨,而诗意却亲切感人。此诗正是这种典型写法。于是接下来写五、六两句:寒冷的初冬,已是满目萧条,偏偏又在缺衣少食的经济条件下离乡背井,从后渚动身时内心当然要充满凄怆了。这六句纯以质朴平实的描写来打动读者,遣辞造句,似乎全不着力。这与第二节锤炼字句、刻画景物的写法几乎判若泾渭。但作者却把这两节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乍读时觉得何以一诗之中风格顿异;其实这正是鲍照写诗善于变化,力图用语言的浅显与生涩来对读者施加影响,从而使读者的感受随诗人笔锋而转移的地方。

  第二节,“凉埃晦平皋”者,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的尘埃把空阔平旷的皋原给掩蔽了,显得模糊晦暗,使作者无法向远处瞻眺。这是陆景。“飞潮隐修樾”者,腾跃的江潮遮住了诗人的视线,两岸修长的树影仿佛都隐没了。这是江景。于是作者乃置身于一片迷茫和惊涛骇浪之中了。吴汝纶以“凉埃”二句比喻世乱,看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从军”,而目之所接,身之所经,却是晦暗的前途和惊险的处境,自然会产生来日茫茫吉凶未卜的预感。所以这首诗的景语似乎并非纯客观的描写,而是近于比兴的。所以前人大都认为这一句是作者自喻。“空烟”正在包围着太阳,因此吴汝纶认为这一句“喻世事之变幻”“视升灭”者,眼看着这一簇烟雾忽而升起、忽而消逝之谓。总观这四句景语,还有个动与静相对配合的特点。“凉埃”虽非静态,但比起“飞潮”来,相对地却要静一些;而“孤光”虽在独自徘徊,比起“空烟”的倏尔升起、忽然消灭来,相对地说也算是静态。这就比以纯动与纯静相对照来得空灵生动得多。古人写诗总是在发展中有所前进。鲍照写景,就比谢灵运以前的人进步很多,像这种相对的动与静的配合在鲍照以前的诗人笔下就很少见到。而到了王维,干脆有静无动,只把宏观的壮伟场面如照像一般摄入诗中,其胆识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前人,即所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也。

  四句景语之后,再虚写两句以为收束。“途随前峰远”者,“前蜂”为眼中所见,要达到那里还有一大段路程,作者心里是有数的,所以用了个“远”字。而这一句又含有前路无涯,茫然无所归适之意。“后云”者,指已经被抛在身后的重云叠雾。行人虽已走过了那一段“空烟升灭”的地带,可是那郁积的云层仍压在心头,给自己带来了迷惘与怅恨,所以诗人的思绪仍在追逐着它,从而使内心郁结不释。王夫之以“发心泉笔”四字评价鲍照,“发心”者,心细如发之谓;“泉笔”者,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之谓。用来形容此诗的中间六句,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华志”二句写得很吃力。“华志”犹美志,它是鲍照自己创造的词汇。这句是说自已虽有美好的志愿,却被无情的岁月给搅散、打乱了。“惊节”与“驰年”为对文,指使人吃惊的节序变化。这句是说,自己的青春已被令人吃惊的时光给弄得凄惨暗淡,无复当年的蓬勃朝气了。这就把客观上时空的变化和主观上壮志的销磨融成一体,综合地化为无限感慨。诗写到这里,已届尾声,本可结束。但作者意犹未尽,乃变换一个角度,用最后两句收束全篇。

  以上所写,从作者离家远行说起,并把旅途所感抽绎出来,全属主观抒情之笔。但在汉乐府和汉魏古诗中却另有一种写法,即把主观抒情的内容用客观口吻给描述出来,宛如借旁观者之口来为抒情主人公说话。鲍照此诗结尾实用此法。在大段的羁旅行役的描写之后,忽然转到弹琴上来。好像作者已结束了旅程,在到达目的地后把所见所思通过弹琴表达出来。这就把直接的主观抒情做了间接的客观处理,前面写的种种思想感情仿佛是事过境迁的一番追溯。但作者并没有把主观抒情部分做纯客观的处理,只是把距离拉开了一点而已。因为从诗意看,弹琴者仍是作者本人。这末二句说,作者把一腔心事通过琴音来表达,但弹到这里,由于过于伤心而弹不下去了,只能推琴三叹,琴声亦如有情,遂因弹琴者之凄怆感慨而戛然中止。这在作者看,这样写可能增加了有余不尽的回味。但这种把笔势宕开的结尾,其艺术效果究竟如何,则仁智所见亦各不相同。如方东树就说:“收句泛意凡语。”认为这样结尾反而弄巧成拙。作者本意原为创新,但衔接得过于突兀,加上这一手法也并不新奇,反倒成为败笔。故方氏之见似亦未可忽视也。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781-784

hòuzhǔ

bàozhào nánběicháo 

jiāngshàngzǎohán zhòngqiūshǐshuāngxuě 
cóngjūnliáng fāngdōngjiābié 
xiāotiáobèixiāngxīn chuàngqīngzhǔ 
liángāihuìpínggāo fēicháoyǐnxiūyuè 
guāngpáihuái kōngyānshìshēngmiè 
suíqiánfēngyuǎn zhúhòuyúnjié 
huázhìfēnchínián sháoyáncǎnjīngjié 
tuīqínsāntàn shēngwèijūnduànjué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shēn)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tāo)
译文:她肩细若削成,几乎纤丽到了难以承受数条丝带的地步。
注释:琵琶: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侁:行貌。肩如削: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胜:禁得起。绦:用丝编织的带子。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tán)(cáo)
译文:身上独特的香味依然留在琵琶的凤尾里,琵琶上架弦的格子里也还残留着她怀抱时的余温。
注释:天香:芳香的美称。凤尾:指琵琶上端安放弦柱的部位,其形如凤尾。檀槽:琵琶上架弦的格子,以檀木做成。后也用以代指琵琶。

  这是作者为悼念亡妻昭惠皇后周娥皇而作的悼亡诗。此诗写出了作者见物思人,回忆起妻子生前弹琵琶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全诗巧用想象、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描写细腻,生动感人。

  首琵琶是周后的公公李璟赠给周后的,是李璟对儿媳超凡绝伦的弹奏艺术的奖赏,是周后生前的心爱之物。其次,它是周后临终前赠给丈夫李煜的绝别之物,是周后音容笑貌的化身,李煜对此珍重异常。

  看见爱妻生前喜欢的琵琶,李煜自然就想到爱妻生前演奏琵琶的模样,她肩细如削,身上的丝带索索作响,让人沉醉。“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这两句对妻子弹奏琵琶的描写十分细腻,犹如人在眼前,琵琶声声声入耳。

后两句诗尤其富有意味。“天香留凤尾”是实写,写诗人确确实实嗅到了琵琶上爱妻的余香;“余暖在檀槽”则是虚写,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恍惚之间,李煜感到爱妻仿佛刚弹奏一曲,琵琶上还残留她的余温。檀槽上其实不可能有余温了,但李煜忽觉此情此景才刚刚发生,事实却是这水不可能重来。泪雾散去,出现在诗人眼前的只是这冰冷的琵琶,真情由此而出。

  妻子死后,人去楼空,睹物思情,寻常的小物件也能勾起往日的绵绵情思。可以想象,他独自一人拿着琵琶,轻轻抚摸,那琵琶上似乎都还遗留着妻子的芬芳和温暖。李煜用非常丰富的细节来表达无尽的哀思,无一句谈及思念,而思念已在细节间展露无遗。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116-117
2、 孙江南.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

shūbèi

 dài 

shēnjiānxuē nánshèngshùtāo 
tiānxiāngliúfèngwěi nuǎnzàitánc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