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聊假便衰残,上冢都忘涉路难。坐卧俏能伸手足,坚完诚可避风寒。
小车聊假便衰残,上冢都忘涉路难。坐卧俏能伸手足,坚完诚可避风寒。
搴帷自不希前躅,凭轼时还遂一观。暂得容身终未稳,退归乘此始为安。
搴帷自不希前躅,凭轼时还遂一观。暂得容身终未稳,退归乘此始为安。
韩琦

韩琦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汉族,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天圣进士。初授将作监丞,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熙宁八年卒,年六十八。谥忠献。《宋史》有传。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 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
一郡(jùn)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¹是清明。
译文:一个地方官清闲的职位唯有(团练)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节日只是清明节。
注释:¹冷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是闲愁触处生。
译文:春去春来什么时候是尽头,闲恨闲愁所到之处就萌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yú)(jiá)斗身轻。
译文:燕子和黄鹂争相鸣叫,柳絮和树荚竞相飞扬。
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脱衣换得商山¹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译文:脱去官服换来隐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独自笑吟《离骚》中的诗句。
注释:¹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诗人、散文家。因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这首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今属陕西商洛)任团练副使时所作。

  诗题点明诗意、诗境,透露出诗人的谪宦之苦。

  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颔联表面上看是恼人的春,实际上是让诗人惊心的“闲”。颈联的“夸”与“斗”两字生动传神,用拟人手法凸显春天的生趣,同时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被贬愁绪与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希望回归自然、脱离世俗的愿望。

  尾联用了商山四皓、屈原《离骚》的典故,诗人情绪变得十分洒脱,既来之则安之,不如将满腔郁闷出之于“笑”,和着《离骚》饮酒赏春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整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在被贬愁绪中自我排遣、寻求旷达洒脱并享受隐士生活的心境,言浅情深、意味深长。

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清清湿簟纹。论,半生名利奔。窥吟鬓,江清月近人。
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清清湿簟(diàn)¹。论²,半生名利奔。窥(kuī)³吟鬓(bìn),江清月近人。
译文:秋夜凉如水,天河白似银,风露浸湿了竹席上的花纹。仔细评说,前半生为名利而奔波劳累。窥视着映入清澈的江水中的白发,唯有江中的月影与人亲近。
注释:南吕:宫调名,南吕宫为元曲常用宫调之一。金字经:曲牌名,北曲入南吕宫。¹簟纹:竹席上的花纹。簟,竹席。²论:评论、评定。³窥:偷看。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高楼贺监¹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译文:这座高楼是贺监昔日曾经攀登过的,墙壁上他的笔迹仍然犹如龙虎奔腾。
注释:¹贺监:唐贺知章尝官秘书监,晩年自号秘书外监,故称。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中国书流尚皇象¹,北朝文士重徐陵²
译文:国都的书法崇尚皇象,北朝的文人则看重徐陵。
注释:¹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²徐陵: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善于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yīng)¹
译文:偶然因为独自得见而惊讶,只遗憾不能与贺监生同时而佩服他。
注释:¹伏膺:伏,通“服”。谓倾心,钦慕。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译文:只担心笔迹被尘埃流转磨损,再三珍重地嘱咐山僧要好好照看。

luòzhōngběilóujiànjiāncǎoshūshī--liú

gāolóujiāncéngdēngshàngzōnglóngténgzhōngguóshūliúshànghuángxiàng

běicháowénshìzhònglíngǒuyīnjiànkōngjīnghèntóngshí便biànyīng

wéikǒngchénāizhuǎnmièzàisānzhēnzhòngzhǔshānsēng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北山¹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译文: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注释:¹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试 一作 始)
相望¹²登高,心随雁(yàn)飞灭³。(试 一作:始)
译文: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注释:¹相望:互相遥望。²试:一作“始”。³“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mù)¹起,兴是清秋²发。
译文: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注释: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²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沙行 一作:沙平)
时见归村人¹,沙行²渡头³歇。(沙行 一作:沙平)
译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注释:¹归村人:一作“村人归”。²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³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洲 一作:舟)
天边树若荠¹,江畔(pàn)²如月。(洲 一作:舟)
译文: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注释:¹荠:荠菜。²洲:又作“舟”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何当¹(zài)酒来,共醉重阳节²
译文: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注释:¹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²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二句从晋代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脱化而来,点明”自怡悦“,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两句起,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心中悲戚,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

  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谓:“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涵涵然有云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潜评孟诗为“语淡而味终不薄”,实为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同“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是颇为近似的。这也代表了孟诗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

  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一起共度佳节。“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细细品尝,够人玩味。

参考资料:
1、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6-77 .

qiūdēnglánshānzh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běishānbáiyún yǐnzhěyuè 
xiāngwàngshìdēnggāo xīnsuíyànfēimiè  (shìzuòshǐ )
chóuyīn xìngshìqīngqiū 
shíjiànguīcūnrén shāxíngtóuxiē  (shāxíngzuò shāpíng )
tiānbiānshùruò jiāngpànzhōuyuè  (zhōuzuò zhōu )
dāngzàijiǔlái gòngzuìchóngyángjié 
於穆清庙,肃雝显相。
(wū)¹²清庙³,肃雝(yōng)
译文:美哉清静宗庙中,助祭高贵又雍容。
注释:¹於:赞叹词,犹如现代汉语的“啊”。²穆:庄严、壮美。³清庙:清静的宗庙。⁴肃雝:庄重而和顺的样子。⁵显:高贵显赫。⁶相:助祭的人,此指助祭的公卿诸侯。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济济¹多士²,秉³文之德
译文:众士祭祀排成行,文王美德记心中。
注释:¹济济:众多。²多士:指祭祀时承担各种职事的官吏。³秉:秉承,操持。⁴文之德:周文王的德行。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对越¹在天²,骏³奔走在庙。
译文:遥对文王在天灵,奔走在庙步不停。
注释:¹对越:犹“对扬”,对是报答,扬是颂扬。²在天:指周文王的在天之灵。³骏:敏捷、迅速。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pī)¹显不承(zhēng)²,无射(yì)³于人斯
译文:光辉显耀后人承,仰慕之情永无穷。
注释:¹不:通“丕”,大。²承:借为“烝”,美盛。³射:借为“斁”,厌弃。⁴斯:语气词。

  “诗”有“四始”,是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具体提出来的。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他的话不一定可靠,而“四始”云云,据说又是来自鲁诗之说。而作为毛诗学说思想体系的《毛诗序》,却又仅仅把风、小雅、大雅和颂四种诗类作为“四始”。其实,自古以来虽然都讲“四始”,而他们的说法又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的。他们重视“四始”,实际代表了他们对整部《诗经》编辑思想体系的根本看法。按照毛诗的观点,整部《诗经》,都是反映和表现王道教化的,所以郑玄笺说:“‘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因此,每类诗的第一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根据毛诗的解释,司马迁所说的四篇“始诗”都是赞“文王之道”、颂“文王之德”的。周文王姬昌,在殷商末期为西伯,在位五十年,“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阴行善”,招贤纳士,致使吕尚、鬻熊、辛甲等贤士来归,并先后伐犬戎、密须、黎国、邘及崇侯虎,自岐下徙都于丰,作丰邑,奠定了周部族进一步壮大的雄厚的基础。(见《史记·周本纪》)他在世时,虽然没有实现灭殷立周、统一中原的宏愿,但他的“善理国政”,却使周部族向外显示了信誉和声威,为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的伐纣兴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在周人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威德普被、神圣而不可超越的开国贤君。《诗经》中很多诗篇歌颂、赞美他,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升歌《清庙》。”《礼记·祭统》:“夫人尝禘,升歌《清庙》,……此天子之乐也。”《礼记·孔子燕居》:“大飨,……两君相见,升歌《清庙》。”《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登歌《清庙》。”可见,它的意义已不只是歌颂和祭祀周文王本人了。

  然而,这篇“颂始”,到底是叙写的什么内容,历代的《诗经》学者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毛诗和鲁诗认为是祭祀文王,咏文王之德。而《尚书·洛诰》以为是合祭周文王、周武王时用的歌舞辞,是周人“追祖文王而宗武王”的表现。可是郑玄笺提出清庙乃“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庙也”,文王只是“天德清明”的象征而已。于是也就有人认为《清庙》只是“周王祭祀宗庙祖先所唱的乐歌”(高亨《诗经今注》),并不一定是专指文王。不过,从“四始”的特点来看,说是祭祀文王的乐歌,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4-646
2、 李瑾华.《周颂·清庙》的主旨及思想意义[J].宁夏社会科学,2005,03

qīngmiào

míng xiānqín 

qīngmiào yōngxiǎnxiàng 
duōshì bǐngwénzhī 
duìyuèzàitiān jùnbēnzǒuzàimiào 
xiǎnchéng 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