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不择交,倾怀未尝悔。非吾相知心,亦有中获罪。
衰老不择交,倾怀未尝悔。非吾相知心,亦有中获罪。
谁能若楸柏,雪霜不变改。自念孤剑心,炯然镇长在。
谁能若楸柏,雪霜不变改。自念孤剑心,炯然镇长在。
识君始恨晚,及此将十载。相与忘形骸,依然见乐恺。
识君始恨晚,及此将十载。相与忘形骸,依然见乐恺。
翔凤刷羽仪,天真辉文彩。清泉浚长源,滥觞已自倍。
翔凤刷羽仪,天真辉文彩。清泉浚长源,滥觞已自倍。
乘间辄相过,慰我胸傀礧。使我意轩昂,脱我中心痗。
乘间辄相过,慰我胸傀礧。使我意轩昂,脱我中心痗。
今君官南州,扬帆尽淮海。腰绶盘青緺,儿衣间缯綵。
今君官南州,扬帆尽淮海。腰绶盘青緺,儿衣间缯綵。
兰羞当及时,倚门方有待。一值归飞鸿,寄声尚无怠。
兰羞当及时,倚门方有待。一值归飞鸿,寄声尚无怠。

sòngsūnyuán--liúbān

shuāilǎojiāoqīng怀huáiwèichánghuǐfēixiāngzhīxīnyǒuzhōnghuòzuì

shuínéngruòqiūbǎixuěshuāngbiàngǎiniànjiànxīnjiǒngránzhènzhǎngzài

shíjūnshǐhènwǎnjiāngshízàixiāngwàngxíngháiránjiànkǎi

xiángfèngshuātiānzhēnhuīwéncǎiqīngquánjùnzhǎngyuánlànshāngbèi

chéngjiānzhéxiāngguòwèixiōngguīléi使shǐxuānángtuōzhōngxīnmèi

jīnjūnguānnánzhōuyángfānjǐnhuáihǎiyāoshòupánqīngguāérjiānzēngcǎi

lánxiūdāngshíménfāngyǒudàizhíguīfēi鸿hóngshēngshàngdài

刘攽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9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庭菊飘黄玉露浓,冷莎偎砌隐鸣蛩,何期良夜得相逢?
庭菊飘黄¹玉露浓,冷莎(suō)偎砌²隐鸣蛩(qióng)³,何期良夜得相逢⁵?
译文:庭中的菊花舞弄着它的金黄,滴滴露水如玉珠在花瓣上滚动,清凉的莎草偎依着清凉的石阶,隐住了蟋蟀高歌求欢的身影。不知今夜是什么吉祥的时辰?想不到在这美景中与你相逢!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双调四十二字,五平韵。¹菊飘黄:指菊花开放。²冷莎偎砌:指莎草沿着庭前台阶生长。³蛩:蟋蟀。⁴期:料想。⁵良夜相逢:指梦中相见。
背帐风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
背帐风摇红蜡滴,惹香暖梦绣衾重,觉来枕上怯晨钟¹
译文:帐后的红烛滴下鲜红的蜡泪,闪烁的光焰摇动着夜的清风,暖暖的熏香暖暖的绣被,温暖着甜蜜的合欢之梦。醒来在枕上回味梦里的欢愉,怕听那一声又一声的晨钟。
注释:¹“觉来”句:谓晨钟催晓,好梦难长,故而言怯。

  此词围绕着梦境描写,赋咏闺中女子离别相思之苦。

  上片开头两句交代深秋午夜清冷衰残之景,渲染出寂静的环境氛围,由此引出女子的梦境。“何期良夜得相逢”流露出梦遇情郎的幸运之感,朝思暮想的心愿终于在梦境中得遂。

  下片则转而描写闺房之内温馨静谧的景物,但是结末一句“觉来枕上怯晨钟”,美梦醒来,更觉惆怅,更见思妇的愁情伤怀。

  作品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在真幻世界间徘徊,描写梦境极其婉转,由现实环境的静谧,我们可以感受到梦境的温柔和甜美;梦境消失之后,她又“怯”晨钟,点出了女子此种梦多而又怕梦的复杂心绪,由梦境之和美更觉现实之孤单。将思妇的愁怀表现得含蓄蕴藉,余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后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注评》:凤凰出版社,2008.5:第189~190页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清风店¹南逢父老,告我己巳(sì)²年间事。
译文:在清风店南面遇见了一个老人家,他告诉我己巳年的事情。
注释:石将军:石亨,渭南人。后恃功高,日益骄纵,下诏狱,以谋反罪论斩,死于狱中。¹清风店:在今河北省易县。石亨追瓦剌军于此。²己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zú)¹尚带勤王²字。
译文:清风店北面还留有古战场的遗迹,留下的箭头还带着“勤王”的字样。
注释:¹遗镞:留存下来的箭头。²勤王:地方官吏起兵救援危难之中的王朝。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忆昔蒙尘¹实惨怛(dá)²,反覆³势如风雨至。
译文:回想起被人侵略实在是悲惨,侵略者的军队象疾风骤雨般袭来。
注释:¹蒙尘:天子出走曰蒙尘,此处指英宗被也先所俘虏。²惨怛:伤痛。³覆:一作“复”。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紫荆(jīng)¹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译文:紫荆关那里白天吹起了号角,幽朔上空杀气弥漫,杀声震天。
注释:¹紫荆关:在今河北省易县的紫荆岭上。这一年十月,也先挟持明英宗攻陷紫荆关,向北京进兵。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胡儿饮马彰义门¹,烽火夜照燕山云。
译文:瓦剌的士兵彰义门外饮马,战斗的烽火照亮了燕山的夜空。
注释:¹彰义门:京城九门之一。当时瓦剌军曾攻彰义门,被明军击退。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内有于尚书¹,外有石将军。
译文:城内有于谦尚书守城,城外有石亨将军领兵杀敌。
注释:¹于尚书:即于谦。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hān)战。
译文:石亨的军队来势如闪电,若奔雷,在晴朗的天空下,在野外空旷的地方与敌人激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¹清风店。
译文:朝廷的军队都守不住紫荆关,老百姓又怎么能保住清风店呢?
注释:¹岂保:怎能保。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译文:敌人杀来,孩子拉着爹爹,大人背着小孩,四散奔逃,哭声震天,朔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¹屋上看旌(jīng)(máo)²
译文:小孩子躺在床上就能听见战鼓和号角的声音,乡下人站在屋顶上就能看见军队的旗帜。
注释:¹野人:乡下人。²旌旄,泛指军中旗帜。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译文:这时,石亨将军提着戈挺身而出,杀敌人就像割草和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追北¹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译文:追击瓦剌军队回来,已经是血染钢刀,此时,上天也为之惊呆。
注释:¹追北:追逐败逃的敌人。北,败北,这里这里作名词用。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¹古来少。
译文:敌人的侵略终于被扫平,石亨叔侄的英雄事迹古来少有。
注释:¹父子英雄:指石亨及其侄石彪。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单于¹痛哭倒马关²,羯(jié)³半死飞狐道
译文:瓦刺的首领在倒马关痛哭,因为他的士兵多死在飞狐关。
注释:¹单于:本为匈奴最高首领称号,此处借指瓦剌部首领。²倒马关: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³羯奴:这里是对瓦剌的蔑称。⁴飞狐道:又名飞狐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和蔚县交界处。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译文:到处是敲锣打鼓欢庆胜利,家家杀牛备酒犒劳军队。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休夸汉室嫖(piáo)(yáo)¹,岂说唐家郭子仪。
译文:石亨将军的功绩可以和汉代的霍去病,唐朝的郭子仪相媲美。
注释:¹嫖姚将:指霍去病。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前后六此击败匈奴,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译文:转眼六十年过去了,每次经过此地仍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译文:在落日的照耀下,在暮云的映衬下,古战场上的尸骨显得惨白,漫漫黄沙,景象惨淡,让行人发愁。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yōng)¹
译文:行人折下战场旁的一根柳枝,下马坐在那里望着居庸关。
注释:¹居庸口:居庸关,在今北京市平昌县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却忆千官迎驾¹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译文:想起那么多的官员迎接英宗回来,场面如此隆重,人是那么多。
注释:¹迎驾:指瓦剌同意放回英宗,明朝派人迎接英宗回京。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译文:国家有幸出现了一位明主,就要兴盛,重新开始建设国家。
注释:载造:同“再造”,指国家破败之后,重新缔造。图:版图,地图。
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xiāo)雄不数云台¹士,杨²石齐名天下无!
译文:而石亨将军的功绩应该被朝廷记住,这样的战功是天下少有。
注释:¹云台:汉代所建高台。汉明帝为追念前代功臣,曾命人在台上画了邓禹等二十八位大将军的肖像。²杨:指杨弘。明代保家卫国的功臣之一。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¹
译文:可是现在他的战功没有人记得,让人心寒,将来还怎么能有石亨这样的人为国效力,抵御外辱呢?
注释:¹胡:当指鞑靼。明中叶前后,鞑靼为主要外患。

  此诗歌颂石亨的这一段战迹,诗人的用心在于借怀念石亨以呼唤现实生活中抗敌卫国的英雄。全诗分三部分。

  开篇四句是全诗的一个引子,诗人自述,当他来到清风店南时,当地父老向他讲述了在上一个己巳年发生在店北的那一场战事。“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锻尚带勤王字”二句,不仅在空间上展开,指明古战场的方位,以及上次战争的遗迹,而且在时间上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诗作从第五句起也就顺势折入对己巳年间战争的回忆。

  自“忆昔蒙尘实惨怛”至“岂说唐朝郭子仪”共三十句,是全诗的主干部分。这部分用笔的特点在于,不作泛泛的叙述,而是采用绘形绘色的再现,“忆惜”句点出八月间英宗被俘一事,“蒙尘”谓天子被俘。“反覆”句写再次进攻。时间已到十月。“反覆”是一再的意思,十月间的进攻已非首次,所以这样说。“势如风雨至,脱胎于高适《燕歌行》的“胡骑凭陵杂风雨”,铁骑来袭,犹如风雨骤至,极言其迅猛。继而写敌兵一路过关夺隘,直通京师城下:“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关头昼吹角”表明此关已落入敌手,幽州和朔方因之笼罩在浓重的战争气氛之中。彰义门前胡儿饮马。烽火烛天,意味着京城已危在旦夕。在写足敌方以后,转写石亨一面。“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以“若雷电”形象地写出石亨的军队奔进之速与气势之壮,由此不难想见士气之高昂。“天清野旷”四字,本于杜甫《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句。“天清”言天时,“野旷”说地利。这两句从主客观两方面表明决战的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条件都已具备,似乎只待短兵相接了。出乎意料的是,用笔上忽然荡开,插入对战区百姓情况的描写。据历史记载,在清风店保卫战中,百姓们同仇敌忾,投石助战。诗中写“野人屋上看旌旄”可见对战事的关心;“吾民岂保清风店”,更有毁家纤难的慷慨气概。但描写的侧重点则在于战事带给百姓的恐惧与灾难,“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展天风怒号”便是这方面的典型诗句。写百姓的若难,从另一角度加强了对战争氛围的渲染,更为进一步写石亨作好铺垫,见出石亨抗击入侵之敌既是保卫明王朝的需要,也是救民于水火的义举。对石亨的直接描写,着墨不多,但很有层次感而且写得相当精彩。“挺戈出”,是石亨刚一露面时的英姿;“杀敌不异草与蒿”,写他“有我无敌”,猛勇冲杀;“追北归来血洗刀”,写他杀伤甚多,胜利返回。“白日不动苍天高”,一句相当深入而细致地表现了石亨等人在血战之后突然抬头时的特定感受,也是拟人化了的“白日”“苍天”在见到人间的厮杀场面时感到吃惊以至变得出神的表现。杨慎在《空同诗选》中于此七字旁加圈,见出他对这一神来之笔的句子是颇为欣赏的。“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从敌人一面说石亨的战功;“处处欢声嗓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从百姓一面写克敌制胜引起的广泛而又热烈的反响。主干部分开始时写敌人,表现的是敌入的嚣张;写百姓,侧重于写出战争环境中百姓的痛苦。至这一部分行将结束、再次写到敌人与百姓时,敌人已是溃败之师,百姓已沉爱子欢乐的气氛之中,从而与中间正面有写石亨的主要笔墨互相呼应,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上展示并歌颂了石亨的战功。“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朝郭子仪”在前面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沦、抒情。西汉时霍去病六击匈奴,战功卓著;唐朝郭子仪,大破安禄山,有再造唐室之功,引霍、郭作比,且以“休夸”、“岂说”加以比较评价,意谓石亨决不霍之下,可见诗人对己巳年间进行保卫战的石亨评价之高。

  从“沉吟此事六十春”至诗末共十四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全诗的语气由开篇的第一人称,至中腹改用第三人称,至此重又改为第一人称。写法上,由倒叙历史重又拉回到现实。诗人途经古战场,时间已是六十年后的另一个已巳年,其时正当日暮,“黄云落日”下,“古骨”暴露于野,砂飞石走,景象惨淡。诗人下马折柳,席地而坐,向东北方向的居庸关的所在地遥望,在想像中出现了景泰元年(1450)八月千官迎驾的热烈场面。瓦剌统领也先在己巳年战败后,挟英宗诱和不成,不得已于下一年将英宗送还北京。诗中称英宗为“中兴主”,虽不免夸大,但从歌顷石亨战功的角度写到英宗的回归,还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枭雄”二句,由前之写英宗,仍复转回到石亨身上。以杨石并提,重点在石亨,杨弘为连类而及。此二句意在以汉明帝时的中兴功臣作比,突出石亨力挽狂澜的砥柱作用。诗的结尾落到“安得弄生此辈西备胡”,诗人抚今忆昔,回顾历史,日的正是为了呼唤现实中的英雄。

  诗的构想宏大,结构紧凑,熔深沉与悲壮为一炉。感情真挚,抒写真切,六十年前的事件写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沉雄蹈厉,振奋人心。诗的意境深沉,情绪激昂,一时如雷如电,一时如火如风,一时如泣如诉,感人甚深。特别是策马古战场,折柳坐望居庸关一节,感怀沉思,哨然长叹,神情声貌跃然纸上,充分显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患。

参考资料:
1、 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44-448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2-115
3、 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二分册: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323-325

shíjiāngjūnzhànchǎng--mèngyáng

qīngfēngdiànnánfénglǎogàoniánjiānshì

diànběiyóucúnzhànchǎngshàngdàiqínwáng

méngchénshícǎnfǎnshìfēngzhì

jīngguāntóuzhòuchuījiǎoshājūnshēngmǎnyōushuò

éryǐnzhāngménfēnghuǒzhàoyànshānyún

nèiyǒushàngshūwàiyǒushíjiāngjūn

shíjiāguānjūnruòléidiàntiānqīngkuàngláihānzhàn

cháotíngshījīngguānmínbǎoqīngfēngdiàn

qiānzichùtáoshēngzhèntiānfēnghào

érchuángtóujiǎorénshàngkànjīngmáo

jiāngjūnshítǐngchūshācǎohāo

zhuīběiguīláixuèdāobáidòngcāngtiāngāo

wànyānchénjiànsǎoziyīngxióngláishǎo

dāntòngdàoguānjiébànfēidào

chùchùhuānshēngzàojiājiāniújiǔkàowángshī

xiūkuāhànshìpiáoyáojiāngshuōtángjiāguōzi

chényínshìliùshíchūnjīngguòlèimǎnjīn

huángyúnluòbáishācǎndànchóuxíngrén

xíngrénláizhézhànchǎngliǔxiàzuòwàngyōngkǒu

quèqiānguānyíngjiàchūqiānchéngwànxiàhuángdōu

gānkūnjiànzhōngxìngzhǔyuèzhòngkāizàizào

xiāoxióngshùyúntáishìyángshímíngtiānxià

yángshíjīnānzàishēngbèi西bèi

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九日驰驱¹一日闲²,寻君不遇又空还。
译文:又逢每旬休假一日的时候,我驱马驰向前,去小访你,没有遇到你只扑了个空。
注释:休暇日:即休假日。王侍御:不详,应是诗人同僚。¹九日驱驰:九天忙碌。²一日闲:一天休息。唐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怪来¹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²雪满山。
译文:怪不得你的诗作,清雅入骨思情深远,原来你家大门就对着山溪和满山白雪。
注释:¹怪来:难怪、怪不得。来,语助词。²寒流:指山溪。

  唐代文人大都喜欢广交天下同仁。他们最喜欢的是去拜访认识的老朋友,或慕名造访不认识的高人。有时朋友不在,不能见面,当然会惆怅万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那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不得一见的怅然与失落,千年之后还让人们回味无穷。访人不遇是很让人扫兴的,但也有一些诗人恰恰相反,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诗意。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虽然不见斯人,却能尽探访之兴,大有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高情逸致。韦应物这首诗也是此类,虽然没见到朋友,却有意外收获。

  诗人是在一个很特别的日子里去拜访朋友的,这个日子就是“休日”。九天之后,终于盼来了休息日,漫长等待之后的放松,让人欣喜兴奋。这里“九日”与“一日”、“驱驰”与“闲”对举,能够强烈的表达这个休息日的难能可贵,与诗人对这个日子的期盼与兴奋。

  难得的一个休假,诗人决定去拜访一下朋友,和朋友聊聊天,或许是最好的放松。然而,结果却是天公不作美,朋友不在,实在令人惆怅,这里加一又”字,更增添了这种失望与惆怅,原来诗人此前曾经来拜访过一次,没有见到,失望而归。这次,满心欢喜,满以为定不落空谁料想又一次落了个空。

  虽然朋友不在,他却恋恋不舍,久久不肯离去,是欣赏起朋友的住处来。诗人游目四顾,但见屋舍周围白雪皑皑,一片洁白。门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冬日更显得清冷绝俗。这真是一个不染人间烟火的所在。至此,诗人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哦,怪不得他的诗越来越清高脱俗,原来是雪山寒流陶冶的结果啊。这是一个独到的发现,但仔细一想,“门对寒流雪满山”并非“诗思清入骨”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门对寒流雪满山”并不一定就会导致“诗思清入骨”。因此诗人想说的仅仅是朋友“诗思清入骨”而已。至此,才明白原来诗人是在含蓄地赞美朋友的诗歌造诣。

  即便如此,也不难看出,诗人对“门对寒流雪满山”的欣赏与羡慕。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第270页

xiūjiǎ访fǎngwángshì--wéiyīng

jiǔchíxiánxúnjūnyòukōnghái

guàiláishīqīngrénménduìhánliúxuěmǎnshān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广文¹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²,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³。有司敛(liǎn)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kuí)(lěi)拔出之才,其一累黍(shǔ)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jiē)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wěi)¹⁰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¹¹,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¹²,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译文:广文馆的曾巩,来自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淘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也淘汰不录取。侥幸遇到好考官,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好像录取和淘汰都不关自己的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么办法。”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注释:曾巩: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¹广文:广文馆。唐、宋均设广文馆,掌教国子监中学习进士业的学生。²太学:宋代国学之一,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庶人中俊异者皆可入学。³进于有司:指赴礼部应进士试。有司,此处指礼部。⁴敛:聚集。⁵操尺度:掌握衡量弃取文章的标准。⁶概以一法:用同一标准衡量。概,衡量。⁷魁垒拔出:高超特出。《汉书·鲍宣传》:“朝臣无有大儒骨鲠,自首耆艾,魁垒之士。”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魁垒,壮貌也。”⁸累黍:古代用黍粒为计量基准,这里指极小的数量。⁹非己事:与自己无关。¹⁰诿:推卸责任。¹¹自任其责:自己承担责任。¹²失手:发生差错。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¹,其大者²固已魁垒,其于小者³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jiù)而菑(zī)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译文:哎!考官所掌握的真的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还是将他淘汰,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的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才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注释:¹业:学业。²大者:指见识,思想。³小者:指文章技巧。⁴不非同进:不非议一同进考的学子。同进,同求进取者。⁵广其学而坚其守:扩充自己的学识,坚持自己的操守。⁶咎岁:责怪年成不好。⁷菑播:耕耘播种。菑,除草。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曾生橐(tuó)¹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²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³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译文: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看到的这些文章,使我感到,曾巩可凭这些文章怜悯考官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注释:¹橐:口袋。这里用作动词,携带的意思。²求:访求,有赏识的意思。³辱:谦词,犹言承蒙。⁴顾:探望,访问。⁵吊有司:意思是试官不选拔曾巩是一件严重的损失。吊,伤痛,与“贺”相对。

  文章首先揭示了主试部门所规定的录取标尺有问题:“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就是说主试部门只规定了唯一的一种衡文的尺度,只要应试文章的体式风格不合这种尺度,即使内容再好,艺术成就再高,也概不人选。这必然造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文风,使天下举子对此时风趋之若鹜,而真正有志于改革形式主义文风,继承韩愈、柳宗元优秀传统的真才实学之士,受到排斥废黜,从而形成考场的流弊。

  但是任何原则毕竟要由人来执行,当时的主考官员执行录取原则,者从两方面做了揭示。其一,所谓“良有司”这种人是能够识别文章的好坏的,但他们奉“一法”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是严格选拔文章之“中尺度”者,对文章“不中尺度”的人,明知人家落第是冤枉的,也不肯录取。充其量只是表面上做出点假惺惺的同情惋惜姿态,实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文章惟妙惟肖、人木三分地刻画了这种人对人才所摆出的冷酷虚伪的嘴脸。但问题还不止于此,严重的是当时的社会舆论对此也不加谴责,却一味为主考官员推卸责任:“皆曰:‘其不中,法也。’”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主考官员因循守旧的陋习。其二,更不幸的是,有些主考官员连当时规定的唯一尺度也掌握不好。这样,即使是按既定尺度写应试文章的举子,也会因主考官的误判而落第,造成“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的后果。

  在揭示考场流弊的基础上,作者痛切愤慨地提出质问:“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实际是否定了主管考试部门所操之“法”,谴责了主考官员因循陈规陋习,不思改革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行文至此,作者才以曾巩落第为例,指出这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可怪”的现象,既为曾巩鸣不平,也表达了他本人要求改革考场流弊的迫切愿望。事实上,欧阳修也是这样做的,《宋史·欧阳修传》载:“知嘉韦占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欧阳修置流俗于不顾,大胆改革考场陋习,无疑是对当时人才的解放。据《宋史·曾巩传》载,曾巩恰恰就是“中嘉祐二年进士第”的。两相对照,孰是孰非,非常明显。说到底,这关系到如何正确地负责任地替国家识别、选拔人才的问题。本文的价值正在于提出了这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根本大计。

  正因为作者的视野开阔,立脚点高,所以在这篇送人落第归乡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落第者表示廉价的同情。相反,对曾巩“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大加赞扬:“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这里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人才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才是对人才的最大爱护与扶植。作者以农夫不因遭逢灾年而中止农事为例,肯定了曾巩决定返乡,“思广其学而坚其守”的行为,并满怀信心地预言曾巩必有发达之日。这是对曾巩最大的激励。

  文章的最后,追述了作者结识曾巩的始末,表达了自己发现了曾巩这样品学皆优的人才的喜悦心情,对京师之人及主考部门官员不能赏识曾巩表示了莫大的遗憾:不仅写得亲切有味,而且发人深思。结句一“吊”一“贺”这对反义词的运用,揭示了对待人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而作者那种以赏识、扶植天下俊才为己任的文坛领袖的形象,也就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显现了出来。

  整篇文章不仅立意高迈,而且写得极有章法。如揭示考场流弊,就用了“剥笋皮”式的层层“曝光”的方法,在内在逻辑上也就是层层推进,层层深入,然后归结到主考官员因循陋习、不思改革这一重心上来;从而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态度形成反差对照,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即如何正确地、负责任地替国家识别与选拔人才的问题,可谓丝丝入扣,天衣无缝。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欧阳修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116-118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从香山俯石磴(dèng)行柳路,不里许,碧云¹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碧(xià)²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dàn)³。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guō)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zā)池红酣(hān),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jǔ)(xiā)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¹⁰静燥关其老少耶?
译文:从香山寺沿着石阶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也是这样。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注释:¹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²碧:裂缝。³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⁴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⁵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⁶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⁷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⁸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⁹刺泼:鱼击水声。¹⁰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