瞑目荒山裹,携家万里来。
旅茔犹借地,儿哭不胜哀。
裂甑妖难测,藏舟事可猜。
大贤应有后,天道信悠哉。
瞑目荒山裹,携家万里来。
旅茔犹借地,儿哭不胜哀。
裂甑妖难测,藏舟事可猜。
大贤应有后,天道信悠哉。
刘子翚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 5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寺忆曾(céng)¹游处,桥怜²再渡时。
译文:想起以前曾经游览过的修觉寺和桥,这次重游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注释:后游:即重游(修觉寺)。¹曾:一作“新”,一作“重”。²怜:爱。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江山如有待¹,花柳自无私。
译文: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等着我的;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
注释:¹有待:有所期待。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野润烟光¹薄,沙暄(xuān)²色迟。
译文: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注释:¹烟光:云霭雾气。²暄:暖。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客愁全为减,舍此¹复何之²
译文: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注释:¹此:指修觉寺。²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后游》是杜甫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由于心态的不同,旧地重游往往会有绝异的感受,在《游修觉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后游》中,杜甫却又客愁全减。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可爱的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或游客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或游客去领略欣赏。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这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两句则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诗人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这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全诗以感慨作结:“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表面看来好像这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更为感人的效果。此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78-179
2、 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18-519

hòuyóu

 tángdài 

céngyóuchù qiáoliánzàishí 
jiāngshānyǒudài huāliǔ 
rùnyānguāng shāxuānchí 
chóuquánwèijiǎn shězhī 
万雉云边万马屯,筑来直欲障胡尘。
万雉(zhì)¹云边万马屯,筑来直欲障(zhàng)胡尘。
译文:为了防备北方的胡人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长城又高又长,上接云霄,沿边屯扎着千军万马。
注释:秦纪:史书中有关秦国历史的部分。《史记》有《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¹万雉:形容极高极长。城三丈长一丈高为一雉。
谁知斩木为竿者,只是长城里面人。
谁知斩木为竿¹者,只是长城里面人。
译文:他怎么也无法预料后来起义推翻秦政权,却个个都是在长城内安家的人。
注释:¹斩木为竿:指陈胜、吴广等起义。

  这首咏史诗,就秦始皇筑万里长城事发表议论。前两句写筑城。第一句说长城高而广,城上屯扎着千军万马,铺陈城的高大稳固,守城的人众多,难以撼动。次句说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外部胡人的侵略,巩固自己的政权,以便于“一世而达万世”,永保帝业。三、四句突转,说秦始皇只知道危险来自外边,自以为有了长城,便可高枕无忧,却不知道体恤人民,结果酿成内乱,激起民变,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政权没多久就完结了。诗揭示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规律:内政不修,对人民残酷压迫,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外部的侵扰倒是其次的。当时宋朝对人民的压榨也很厉害,百姓怨声载道,诗人在这里明是咏史,也是针对现实,对统治者发出警告。

  咏史诗所咏如果是前人没咏过的史实,就应该述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直接发表议论;如果所咏是熟事,务必转换角度,翻出新意,切忌人云亦云。胡仲参这首诗所咏是秦以暴政失国,这个题目,前人已经作了许多论述,所以这首诗擒住修筑长城备胡这一点,肯定长城的高广及防御功能,然后生发开去,牵出对立面,说秦始皇刻意预防的地方倒没出什么问题,他没想到的地方反而成了导致亡国的关键。这样组织材料加以议论,便给人以思考,也给人以新鲜感。

  胡仲参这首诗的构思布局,与唐章碣的《焚书坑》有些相同。章碣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秦始皇提防书生,结果灭秦的人恰是不读书的人,与胡诗一样,都是从相反处做文章。元人陈孚有首《博浪沙》诗,是从正面做文章的,也很有趣味,诗云:“一击军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说秦始皇收尽民间铁,铸成十二金人,没想到仍然有大铁椎在,使他差点丧命。由此可见,诗材遍地皆是,只要细心挖掘,就能找到好的题目。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04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5-286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shē)¹
译文:除夕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回乡之路远隔万里长路狭。
注释:¹赊:遥远。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雪声偏傍(bàng)¹竹,寒梦不离家。
译文:雪花飒飒作响偏落竹林旁,凄寒之夜几番梦回总关家。
注释:¹傍:靠。这里指雪花飘落。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晓角¹分残漏(lòu)²,孤灯落碎花³
译文:破晓的号角替代残夜漏声,孤灯将要燃尽掉落碎芯花。
注释:¹角:号角。分:区分。²漏: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简称“漏”。³碎花:喻指灯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二年随骠(piào)¹,辛苦向天涯。
译文:这两年离家在外跟随骠骑,艰辛劳苦岁暮还滞留天涯。
注释:¹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开头两句写除夕守岁,直坐到三更已尽。这是诗人在离乡万里,思归无计的处境中独坐到半夜的。一个“尽”字,一个“赊”字,对照写出了乡思的绵长,故乡的遥远。一个“仍”字,又透露出不得已而滞留他乡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三更以后诗人凄然入睡,可是睡不安稳,进入了一种时梦时醒的朦胧境地。前句说醒,后句说睡。“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晓角声残漏”。写所闻。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声”,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声,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最后一联和首联相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收结全诗。骠骑,是骠骑将军的简称,汉代名将霍去病曾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戎昱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对诗中所表现的乡愁并没有说破,可是不点自明。特别是中间两联,以渲染环境气氛,来衬托诗人的心境,艺术效果很强。那雪落竹林的凄清音响,回归故里的断续寒梦,清晓号角的悲凉声音,以及昏黄孤灯的断碎余烬,都暗示出主人公长夜难眠、悲凉落寞、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表现了这首诗含蓄隽永、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81-382

guìzhōu--róng

zuòdàosāngèngjǐnguīréngwànshē

xuěshēngpiānbàngzhúhánmèngjiā

xiǎojiǎofēncánlòudēngluòsuìhuā

èrniánsuíbiāoxīnxiàngtiān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孤舟¹相访至天涯²,万转云山³路更赊(shē)
译文: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
注释:¹孤舟:孤独的船。²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³云山:高耸入云之山。赊:遥远。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欲扫柴门¹迎远客²,青苔³黄叶满贫家
译文: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注释:¹柴门:原指用荆条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陋室。这里借指作者所住的茅屋。²远客:远方的来客。³青苔:苔藓。⁴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⁵贫家:穷人家。谦称自己的家。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

chóujià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zhōuxiāngfǎng访zhìtiān wànzhuànyúnshāngèngshē 
sǎocháiményíngyuǎn qīngtáihuángmǎnpínjiā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几日行云¹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mù)。百草千花寒食²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译文:这几天,他像流云飘哪里?忘了回家,不顾芳春将逝去。寒食路上长满了野草闲花。他车马又在谁家树上系?
注释:¹行云:此指所思情郎。²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依依 一作:悠悠)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¹?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译文:泪眼倚楼不断自言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他相遇?纷乱春愁如柳絮,梦中到哪寻他去?
注释:¹泪眼二句:陈廷焯《词则·大稚集》卷一:“‘双燕’二语映首章。”

  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百草千花”,用辞也典丽双关,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颇带鄙薄意识。“香车”,代丈夫的行踪。车子停在谁家树下,意指丈夫在谁处冶游。这样写,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楼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耐人反复寻味。

  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她眼含泪水,倚立楼头,不免如痴如呆,独自念念叨叨。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频独语”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种伤心欲狂的精神状态清晰地刻画出来。“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言语,这一问极写女主人公之痴。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问燕燕无语,这令她多么惆怅,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凌乱无序。这里词人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其纷乱。“悠悠梦里无寻处”,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着他,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但梦却那般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情意缠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

  这首词连用了三个问句:“几日行云何处去?”“香车系在谁家树?”“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一次比一次问得更迫切,从而描绘出女主人公越到后来越濒近绝望的心情。这是一种层层加码式的手法。双燕尚懂得归来而人却不知,离愁被春光撩拨得像悠悠扬扬的柳絮,漫天飞舞,使你在梦里也觅不到踪迹。作者以轻灵缥缈之笔写朦胧梦境,怨而不怒,蕴藉深婉,可谓别开新境。

参考资料:
1、 蔡厚示,黄拔荆著.南唐二主暨冯延巳词传李璟、李煜、冯延巳: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04
2、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5:44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29
4、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8:154-155

quèzhī ·xíngyúnchù

féngyán dài 

xíngyúnchù wàngquèguīlái dàochūnjiāng bǎicǎoqiānhuāhánshí xiāngchēzàishuíjiāshù 
lèiyǎnlóupín shuāngyànláishí shàngxiāngféngfǒu liáoluànchūnchóuliǔ mèngxúnchù  (zuò yōuyōu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