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二千石,高车驾青骊。
车前陈曲盖,车後建朱旗。
金鼓鸣两傍,壶浆拥通逵。
所以重威惠,所仰抚惸嫠。
景亳实钜屏,往俾国相之。
国相称疾还,正值民阻饥。
朝廷急恤养,选守莫与宜。
君尝曲海陵,政绩为众推。
今授辄辞命,大夫多飞绥。
屡上不得请,饬驭俄轻齎。
既体尧舜仁,又答稷禼知。
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郊原枣已剥,场圃黍可治。
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
何当过苦县,肯暇观旧碑。
古者二千石,高车驾青骊。
车前陈曲盖,车後建朱旗。
金鼓鸣两傍,壶浆拥通逵。
所以重威惠,所仰抚惸嫠。
景亳实钜屏,往俾国相之。
国相称疾还,正值民阻饥。
朝廷急恤养,选守莫与宜。
君尝曲海陵,政绩为众推。
今授辄辞命,大夫多飞绥。
屡上不得请,饬驭俄轻齎。
既体尧舜仁,又答稷禼知。
八月风渐高,木叶将披披。
郊原枣已剥,场圃黍可治。
必期宽赋敛,无乃息疲羸。
何当过苦县,肯暇观旧碑。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2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风萧萧¹兮易水²寒,壮士³一去兮不复还。(复还 一作:复反)
译文: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注释:¹萧萧:指风声。²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³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探虎穴兮¹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此句疑为后人补作)
译文: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注释:¹兮:语气助词。

  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的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

shuǐ

míng xiānqín 

fēngxiāoxiāoshuǐhán zhuàngshìhuán  (huánzuò fǎn )
tànxuéjiāogōng yǎngtiānchéngbáihóng  (wéihòurénzuò )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东岳云峰起,溶溶¹满太虚²
译文:乌云从东山上涌起,就像山峰一样!滚滚而来,简直要塞满整个天空。
注释:¹溶溶:形容乌云盛多。²太虚:指天空。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¹
译文:雷声阵阵,将小燕子们惊起。大雨倾盆,河里的鱼儿也要吓得躲到水底。
注释:¹幕燕、河鱼:均典出《左传》,无特别含义,仅指普通的燕子和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座对贤人¹酒,门听长者²车。
译文:如此雨夜,我独自面对好酒深感寂寞,除了雷雨声,就只有门外时不时的车马声了。
注释:¹贤人:指浊酒。《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白酒即浊酒,是一种酿造酒。清酒则为蒸馏酒。又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²长者:这里指显贵者,《史记·陈丞相世家》:“家乃负郭穷巷,然门多,有长者车辙”。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译文:很不好意思,这样的天气还请您赏光,路上太泥泞,就烦请您骑马来吧。
杜甫从兖州到任城小住,其间与任城许主簿时有来往,在一个雷雨天,他写了这首诗派人送给许主簿,邀请他骑马前来寓所共饮,这就叫“走邀”。诗中以周围自然事物因雷雨而造成的动荡不安情境来反衬诗人自己在雨天的寂寞感,并表达了对许主簿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1、 孙潜.《杜诗全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duìshū怀huáizǒuyāoshí簿gōng--

dōngyuèyúnfēngróngróngmǎntài

zhènléifānyànzhòuluò

zuòduìxiánrénjiǔméntīngzhǎngzhěchē

xiāngyāokuìnìngdàojiēchú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长安¹少年游侠²客,夜上戍(shù)³看太白
译文:长安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注释:¹长安:一作“长城”。²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³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⁴太白:太白星,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陇头¹明月迥(jiǒng)²临关,陇(lǒng)上行人³夜吹笛。
译文: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注释:¹陇头:陇山。借指边塞。²迥:远。³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关西¹老将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愁,驻马²听之双泪流。
译文: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注释:¹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²驻马:使马停下不走。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huī)¹偏裨(pí)²万户侯。
译文: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注释:¹麾下:即部下。²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苏武才为典属国¹,节旄²落尽³海西头。
译文: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注释:¹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²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指旌节。³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⁴海西:一作“海南”。

  此诗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非常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诗中虽未明言关西老将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在诗中,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在十句诗中,作者这三种类型的人物,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93-95

lǒngtóuyín

wángwéi tángdài 

chángānshàoniányóuxiá shàngshùlóukàntàibái 
lǒngtóumíngyuèjiǒnglínguān lǒngshàngxíngrénchuī 
guān西lǎojiàng shèngchóuzhùtīngzhīshuānglèiliú 
shēnjīngxiǎobǎizhàn huīxiàpiānwànhóu 
cáiwéidiǎnshǔguó jiémáoluòjìnhǎi西tóu 
丝丝香篆浓于雾,织就绿阴红雨。乳燕飞来傍莲幕,杨花欲雪,梨云如梦,又是清明暮。
丝丝香篆(zhuàn)¹浓于雾,织就绿阴红雨。乳燕飞来傍莲幕²,杨花欲雪,雨云如梦,又是清明暮。
注释:¹香篆:香上刻有记时间的篆文。此处言燃着后的香篆,散出比雾还浓的烟。²莲幕:亦作“莲花幕”。
屏山遮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鳞瞑羽迷谁与诉。好段东风,好轮明月,尽教封侯误。
屏山遮(zhē)断相思路,子规啼到无声处。鳞瞑(míng)羽迷¹谁与诉。好段东风,好轮明月,尽教封侯误。
注释:¹鳞瞑羽迷:这句的意思是鱼雁瞑迷,不能为我传书,思念之情向谁诉说呢?
此词抒写闺中怀人之情。上片写景。香篆雾浓,“织就绿阴红雨”。燕傍莲幕,杨花似雪,梨云如梦,清明即将过去。下片写春闺怀人。鱼雁鲜通,此情谁诉?辜负了春风明月,大好时光。于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想感情,便自然地流露出来。全词委婉缠绵,秾艳多姿。

qīngàn··xiāngzhuànnóng--gāoè

xiāngzhuànnóngzhījiù绿yīnhóngyànfēiláibàngliányánghuāxuěyúnmèngyòushìqīngmíng

píngshānzhēduànxiāngziguīdàoshēngchùlínmíngshuíhǎoduàndōngfēnghǎolúnmíngyuèjǐnjiàofēnghóu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páo)¹为文惠君²解牛³,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xiǎng)然,奏刀騞(huō),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¹⁰
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注释:¹庖丁: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²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³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⁴踦: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⁵砉然:砉,又读xū,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⁶向,通“响”。⁷騞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⁸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⁹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¹⁰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文惠君曰:“嘻¹,善哉!技盖(hé)²至此乎?”
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注释:¹嘻:赞叹声。²盖:通“盍(hé)”,何,怎样。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¹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²止而神欲³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¹⁰(qìng)¹¹之未尝,而况大軱(gū)¹²乎!良庖岁更刀,割¹³也;族¹⁴庖月更刀,折¹⁵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¹⁶于硎(xíng)¹⁷。彼节¹⁸者有间(jiàn)¹⁹,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²⁰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²¹,吾见其难为,怵(chù)²²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ò)²³然已解,如土委地²⁴。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chóu)(chú)满志,善²⁵刀而藏之。”
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说:“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注释:¹进:超过。²官知:这里指视觉。³神欲:指精神活动。⁴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⁵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⁶导大窾: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⁷因:依。⁸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⁹技经:犹言经络。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经,经脉。¹⁰肯:紧附在骨上的肉。¹¹綮:筋肉聚结处。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¹²軱:股部的大骨。¹³割:这里指生割硬砍。¹⁴族:众,指一般的。¹⁵折:用刀折骨。¹⁶发:出。¹⁷硎:磨刀石。¹⁸节:骨节。¹⁹间:间隙。²⁰恢恢乎:宽绰的样子。²¹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²²怵然:警惧的样子。²³謋: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²⁴委地:散落在地上。²⁵善:揩拭。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¹焉。”
译文: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注释:¹养生:指养生之道。

  作者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此文在写作上采用多种手法,结构严密,语言生动简练,体现了庄子文章汪洋恣肆的特点。

  第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

  第二段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第三段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不过庄子所说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客观上又揭示了人在实践中如何达于自由的问题。文中所说的“天理”、“固然”,若引申开来看,亦可理解为人们面临的外界客观事物。它虽然会给企望达于自由的人们带来这种那种限制或妨碍,但睿智的人们又不是在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只要认识它,顺应它,就能够如庖丁那样自由洒脱。对此,庄子曾作过一番极为精妙的分析:“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节”固然不可逾越,但毕竟有间隙,这就为人们“游刃”提供了天地,只要善于在这一天地里施展本领,是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游刃”二字,活现出解牛者合于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神化境界。当然,对于“固然”的认识并非一劳永逸,即使庖丁那样技艺高超者,每逢筋骨盘结处,总是谨慎从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毫不懈怠才是。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庄子正是通过庖丁其言其艺,揭示美是一种自由的创造。这种美的创造必须实现合规律(“因其固然”)与合目的(“切中肯綮”)的统一,以达到自由自在(“游刃有余”)的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则是创作必备的心境,强调要排除一切感官纷扰,全神贯注,这与《庄子·达生》篇中梓庆削鐻时所说的“斋以静心”,“忘吾有四枝形体”,是一致的。此种“心斋”、“坐忘”境界,与近现代西方美学注重的“静观”、“观照”殊途而同归,不过却早于叔本华、尼采两千一百多年。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9-112
2、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38-40
3、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10-11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