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妇德成,綵衣欢笑过浮生。含虚台上寻仙侣,濑口愁人月自明。
八十三年妇德成,綵衣欢笑过浮生。含虚台上寻仙侣,濑口愁人月自明。

fāngyànānrénxiàntàijūnhuángshìwǎnèr--huángshang

shísānniánchéngcǎihuānxiàoguòshēnghántáishàngxúnxiānlàikǒuchóurényuèmíng

黄裳

黄裳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60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桃源¹一向²³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lún)
译文:吕逸人隐居之地方,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
注释:¹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人隐居之处。²一向: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³绝:断绝,隔绝。⁴风尘:指尘俗的世事。⁵柳市:汉长安地名。此亦借指吕逸人隐居之处。⁶隐沦:隐士,隐居之人。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到门不敢题凡鸟¹,看竹²何须³问主人。
译文:来访未遇主人,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人。
注释:¹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²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³何须:何必,哪里还用。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城上青山如屋里¹,东家流水入西邻。
译文: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内一样,东邻流动的水流入西边邻居。
注释:¹屋里:室内。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闭户¹(zhù)书多岁月,种松²皆老作龙鳞(lín)³
译文:主人在这里著书立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亲手栽种的松树已经很老了,树的表皮都像龙鳞一样。
注释:¹闭户:闭门,关门。²种松:栽种松树。³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终南山,常相唱和,以后,两人又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事迹未详。这首诗极赞吕逸人闭户著书的隐居生活,显示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访何须问主人。”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访”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访,坐车直造其门观访,“讽啸良久”。而此诗“何须问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联借用典故,来表示对吕逸人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里”,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1-172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天高云淡,望断¹南飞雁。不到长城²非好汉,屈指³行程二万。
译文: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¹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²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³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¹漫卷²西风。今日长缨(yīng)³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注释:¹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²漫卷:任意吹卷。³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⁴在手:在共产党领导下。⁵缚住:擒住。苍龙: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⁶苍龙,毛泽东注:此处指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猛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参考资料:
1、 徐四海著. 毛泽东诗词鉴赏[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12.第96-97页

qīngpíngyuè ·liùpánshān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tiāngāoyúndàn wàngduànnánfēiyàn dàochángchéngfēihǎohàn zhǐxíngchéngèrwàn 
liùpánshānshànggāofēng hóngmànjuǎn西fēng jīnchángyīngzàishǒu shízhùcānglóng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舆粻,牛繫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彍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元和六年¹正月乙丑²(huì)³,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fù)草为船,载糗(qiǔ)(yú)(zhāng),牛繫(xì)(è)¹⁰下,引¹¹帆上樯¹²。三揖(yī)穷鬼而告之曰:“闻¹³¹⁴行有日矣¹⁵,鄙人不敢问所涂,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盂¹⁶,子啜(chuò)¹⁷一觞(shāng)¹⁸,携朋挈(qiè)¹⁹(chóu)²⁰,去故就新,驾尘彍(kuò)²¹,与电争先,子无底²²²³之尤²⁴,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译文:元和六年正月三十日,主人让名叫星的仆人结扎柳条为车,捆草为船,装上干粮,套好牛车,升起帆船,向穷鬼三次作揖并对他们说:“听说你们即将起程,不敢问你们要走哪条路,悄悄准备了车船,装了干粮,今天是吉时良辰,去哪里都是吉利的。请你们吃一顿饭,喝一杯酒,带领你们的朋友伙伴,离开旧寓去住新的住所,车扬尘,风鼓帆,比电光还迅速。你不至长久住在这里长久怨恨,我有资助送行的情谊,你们是否打算马上就走呢?”
注释:送穷: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后人在正月的晦日(月末)这一天,把稀饭和破衣陈列在门外祭奠他,号为“送穷”。穷,这里是困穷的意思,是说在社会生活中不得意。¹元和六年:即公元811年。元和,唐宪宗年号。²乙丑:这里指正月三十日。³晦:每月最后一天。⁴主人:指作者自己。⁵使:派。⁶星:奴仆名。⁷结柳作车:用柳条编结成车。⁸糗:古代的一种干粮,米或麦炒熟后磨制成的粉。⁹粻:米粮。¹⁰轭:驾车时架在牲畜颈上的曲木。¹¹引:牵引。¹²樯:帆船上的桅杆。¹³闻:听说。¹⁴子:您,指穷鬼。¹⁵行有日矣:马上要走的意思。¹⁶子饭一盂:请您吃一顿饭。饭,这里作动词用,吃的意思。¹⁷啜:饮。¹⁸觞:酒器。¹⁹挈:领,带。²⁰俦:同伴,同一类人。²¹彍风:乘风。彍,张大。²²底:停止。²³滞:逗留。²⁴尤:过错。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欻嚘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xū)(chuā)¹(yōu)²,毛发尽竖,竦(sǒng)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³,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齑(jī)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xiù)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chóu),子苟备知,可数已不¹⁰?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译文:屏气细听,好像听到一种如咏似泣细碎不清的声音,让人不禁毛发都竖起来了,耸肩缩脖。那声音似有似无,过了好一会儿才能听分明。似乎有人说:“我和你相伴已经有四十年了。你在幼年时,我没有嫌弃你的幼稚无知,你读书耕田,求官职与功名,我始终跟随你,不改初衷。门户的神灵,呵我叱我,我忍受屈辱包涵容忍,心仍然专注于你,从没有想到别处去。你贬官广东,那里气候潮湿蒸闷,不是我的乡土,所以各种鬼都来欺负我。你在太学任国子博士那四年间,下饭的早餐是切碎的菜、晚餐是一把盐,只有我在保护你,别人都嫌弃你。从当初到如今,我不曾离开你,心里没有去别处的打算,嘴里也没有说过要走的话,你从哪里听到传闻,说我即将离去?一定是先生听信了谗言,存心和我疏远。我是鬼而不是人,哪里用得着车船,只需用鼻子嗅闻食物的气味便可果腹,干粮也是舍弃不带的。我孤身一人,谁是我的朋友伙伴?你如果全都知道,可否一一加以数说?你如果全都说出来,那就可称为圣人智者;真实情况既已揭露,我敢不躲开吗?”
注释:¹砉欻:声音细碎。²嚘嘤:声音夹杂。³孩提:幼儿。⁴我叱我呵:即呵叱我。⁵包羞:忍耻。⁶诡随:不得不假装顺从,也是忍气吞声的意思。⁷我非其乡:我不是这个地方的本地鬼。⁸朝齑暮盐:形容饮食清苦。齑,切碎的菜。⁹齅:“嗅”的古字。¹⁰不:同“否”。
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liè)¹手覆羹²,转喉³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伤害;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jué)(yǎo),高挹(yì)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zhī)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jiá)¹⁰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zhì)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é)¹¹造讪(shàn)¹²,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译文:主人回答说:“你以为我真的不知道吗?你的伙伴,不是六也不是四,居十去掉五,满七减去二,各有主张,自有名字,使我动手就惹祸,一说话就触犯忌讳。凡是能使我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都是你们的主意。其一名叫智穷:刚强高尚,厌恶圆滑而喜欢正直,耻于做奸诈之事,不忍心伤害别人;其二名叫学穷:轻视术数名物一类学问,探究幽深微妙的道理,摄取各家学说,掌握精神要领;其三名叫文穷:一种技巧也不擅长,文章怪怪奇奇,不能在当时实施,只能用以自娱;其四名叫命穷:影子和体形不一样,脸丑心美,牟利退居人后,负责争于人先;其五名叫交穷:待朋友忠心耿耿,倾吐肺腑,抬起脚后跟站立盼望对方的到来,对方却把我视为仇敌。这五种穷鬼,是我的五种祸患。你们使我忍饥受冻,惹得别人起讹传造讥讽,你们能使我沉迷,别人离间不了。早上悔恨我的行为,傍晚却又恢复故态。你们卑劣无耻地纠缠我,刚把你们赶走转眼又回到我身边。”
注释:¹捩:扭,转。²覆羹:把汤翻到地上。³转喉:说话。⁴触讳:触动忌讳。⁵矫矫:方正的意思。⁶亢亢:高尚的意思。⁷摘抉:研究。⁸杳:深远。⁹微:微妙。¹⁰戛:敲打。¹¹讹:谣言。¹²讪:毁谤。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liáng)¹(yǎn)²³,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xiá)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携持琬(wǎn)(yǎn),易一羊皮,饫(yù)于肥甘,慕彼糠糜(mí)。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于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
译文:话没说完,五鬼就一起张眼吐舌,跳跃翻滚,拍手顿脚,互相瞧着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慢慢地对主人说:“你们知道我们的名字和我们的全部作为了,驱赶我们让我们走,实在是小聪明大糊涂。人生一辈子,有多长久?我们替你树立名声,可以流传百世。小人和君子,他们的心意是不同的。只要不趋时适俗,才和天理相通。携持美玉,却只换一张羊皮;吃饱了美好的食物,倒羡慕那糠粥,这世上理解你的人,谁能超过我们呢?你虽然遭到贬斥,我们也不忍心疏远你,如果你不相信我们的话,请你从《诗》《书》等经典中找到答案。”
注释:¹跳踉:跳跃。²偃:仰面跌倒。³仆:俯身跌倒。⁴黠:机灵,狡猾。⁵痴:呆笨。⁶琬琰:美玉。⁷饫:饱食。⁸甘:甜。⁹糠糜:糠粥。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¹之上座²
译文:主人于是垂头丧气,拱手称谢,把那柳条编的车、草扎的船烧掉,请穷鬼在贵客的座位上坐下。
注释:¹延:引进。²上座:贵宾的座位。

  这篇文章模仿扬雄《逐贫赋》的写法,借主人与“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的对话,以幽默嘲戏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君子固穷”的个性和形象,抨击了庸俗的人情世态,抒发了内心的牢骚和忧愤。文章开头写主人一本正经地恭送穷鬼的离去。随后,作者以三个自然段叙述自己不当穷而穷的意蕴,借穷鬼与自己的对话来抒发内心的郁闷与不平。最后出人意料地以“留穷”作结。全文意蕴上寓庄于谐,文字上寓谐于庄,情节波澜起伏、变化莫测,语言生动有趣、形神兼备,是体现韩愈奇崛文风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寻常的祭祀活动写起,说主人吩咐仆人在夜里把五个穷鬼送走,可是穷鬼不但不走,反而历数它与主人之间的密切关系。紧接着,穷鬼把自己四十多年来追随主人备尝艰苦的经历和自己的耿耿忠心诉说之后,责备主人听信谗言备船备车逐它们远去,并要求主人“尽言”之,即要求主人把理由说清楚。主人便把心中的牢骚娓娓道来,说是穷鬼使自己变得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不合世俗潮流。再者,主人在讲述历经的五穷时,使用的“矫矫亢亢”“傲数与名”“不专一能”“影与形殊”“磨肌戛骨”等词,强烈地嘲讽了自己不合于世。但是主人话没说完,五鬼就告诫主人:这实为糊涂之举。人生短暂,荣华富贵只是一时的,而英名却是百世流传的。在主人遭到贬斥时,五鬼不忍心疏远他,他不应该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抛弃穷鬼。最后,主人若有感悟,便垂头丧气、拱手称谢,不但没有送走穷鬼,反而把他们尊为贵客——“延之上座”。

  文章写“送穷”,实则是“留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变化莫测,富有戏剧性,实在妙趣横生。语言生动有趣,模物状情,形神兼备,特别是寓庄于谐,反语迭出。因此,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性的讽刺文章,绝非“以文为戏”这般简单。它是出于士人睿智的反思,是对于儒家操守的明为质疑,实为宣扬的产物,不可认为是一般的笔墨游戏。

  这篇《送穷文》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揭示了士人生存窘境,道德品行才能上的“富有”及现实的失遇不得志——“穷”的冲突,也肯定了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士人之“穷”不等于物质的贫乏,它是更高一层的存在意义上的“穷”。千古文人之“穷”不出于韩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穷。它包涵了士人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小到个人交友大到命运穷通,这是出于韩愈对于儒士个人生存困境细致入微的分析。

  《送穷文》的艺术魅力在于五穷是韩愈总结个人经历所得。其“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的“智穷”由上书郑余庆辩诉笞责军人一事可印证;“傲数与名”之“学穷”指韩愈不屑于研究数与名,而热衷于对孔孟之道的追求;“文穷”指韩愈文章不与世俗同调,只求畅意自肆;“命穷”指做事认真负责,不谋私秘;“交穷”直率的个性,容易得罪他人。韩愈以诙诡之笔抒发了抑郁不得志的愤慨,留下了这篇千古奇幻之文。自嘲的笔调,戏剧性的对白,诙谐的风格,奠定了《送穷文》的文学成就。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 等.韩愈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3-111
2、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12-916
3、 刘敏敏.浅谈咏贫类文学——以韩愈《送穷文》为中心.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3).

sòngqióngwén

hán tángdài 

    yuánliùniánzhēngyuèchǒuhuì zhǔrénshǐ使xīngjiéliǔzuòchē cǎowéichuán zàiqiǔzhāng niúèxià yǐnfānshàngqiáng sānqióngguǐérgàozhīyuē  wénxíngyǒu réngǎnwènsuǒ qièchuánchē bèizàiqiǔzhāng shíliáng xíngfāng fàn chuòshāng xiépéngqièchóu jiùxīn jiàchénguōfēng diànzhēngxiān zhìzhīyóu yǒusòngzhīēn děngyǒuxíng  

    bǐngqiántīng wényīnshēng ruòxiàoruò yōuyīng máojìnshù sǒngjiānsuōjǐng yǒuér jiǔnǎimíng ruòyǒuyánzhěyuē   shínián zàihái  xuégēng qiúguānmíng wéishìcóng biànchū ménshénlíng chì bāoxiūguǐsuí zhìzài qiānnánhuāng shuòshī湿zhēng fēixiāng bǎiguǐlíng tàixuénián zhāoyán wéibǎo rénjiēxián chūzhōng wèishǐbèi xīnmóu kǒujuéxíng tīngwén yúndāng shìxìnchán yǒujiàn guǐfēirén ānyòngchēchuán xiùchòuxiāng qiǔzhāngjuān dānshēn shuíwéipéngchóu gǒubèizhī shǔfǒu néngjìnyán wèishèngzhì qíngzhuàng gǎnhuí  

    zhǔrényìngzhīyuē  wéizhēnzhī zhīpéngchóu fēiliùfēi zàishí mǎnchúèr yǒuzhǔzhāng míng lièshǒugēng zhuǎnhóuchùhuì fánsuǒshǐ使miànzēng yánwèizhě jiēzhīzhì   míngyuēzhìqióng jiǎojiǎokàngkàng yuánfāng xiūwéijiān rěnshānghài míngyuēxuéqióng àoshǔmíng zhāijuéyǎowēi gāoqúnyán zhíshénzhī yòuyuēwénqióng zhuānnéng guàiguài shíshī zhī yòuyuēmìngqióng yǐngxíngshū miànchǒuxīnyán zhònghòu zàirénxiān yòuyuējiāoqióng jiá chūxīngān dài zhìchóuyuàn fánguǐ wéihuàn hán xīngézàoshàn néngshǐ使 rénnéngjiàn zhāohuǐxíng rán yíngyínggǒugǒu huán  

    yánwèi guǐxiāngzhāngyǎnshé tiàoliángyǎn zhǎngdùnjiǎo shīxiàoxiāng wèizhǔrényuē  zhīmíng fánsuǒwéi lìng xiǎoxiáchī rénshēngshì jiǔ míng bǎishì xiǎorénjūn xīntóng wéiguāishí nǎitiāntōng xiéchíwǎnyǎn yáng féigān kāng tiānxiàzhī shuíguò suīzāochìzhú rěnshū wèixìn qǐngzhìshīshū  

    zhǔrénshìchuítóusàng shàngshǒuchēngxiè shāochēchuán yánzhīshàngzuò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¹有蓷(tuī)²,暵(hàn)³乾矣。有女仳(pǐ),嘅(kǎi)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¹⁰矣!
译文: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槁。有位女子遭遗弃,内心叹息又苦恼。内心叹息又苦恼,嫁人不淑受煎熬。
注释:¹中谷:同谷中,山谷之中。孔疏:“中谷,古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此类也。”²蓷:益母草。³暵其:即“暵暵”,形容干枯、枯萎的样子。暵,晒干。⁴仳离:妇女被夫家抛弃逐出,后世亦作离婚讲。⁵嘅其:即“嘅嘅”。嘅,同“慨”,叹息之貌。⁷嘅:别,分别。⁸叹:叹息。⁹遇人:逢人,嫁人。遇,相逢,不期而会。¹⁰艰难:困难。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xiū)¹矣。有女仳离,条²其啸(xiào)³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译文: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焦。有位女子遭遗弃,抚胸叹息又长啸。抚胸叹息又长啸,嫁人不淑多苦恼。
注释:¹脩:干枯,败坏。一说长。²条:深长。³啸:号,呼叫,悲啸之声。⁴不淑:不善。一说无用。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¹矣。有女仳离,啜(chuò)²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³
译文: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焦。有位女子遭遗弃,抽噎哭泣泪不干。抽噎哭泣泪不干,悔恨莫及空长叹。
注释:¹湿:将要晒干的样子。²啜:哽噎抽泣貌。³何嗟及矣:同“嗟何及矣”。嗟,悲叹声。一说句中助词。何及,言无济于事。及,与。郑笺:“及,与也。泣者,伤其君子弃己。嗟乎,将复何与为室家乎?”

  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吟咏,突出主题: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妇女在春秋时代被男子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忘恩绝情的丈夫,最终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下场。可见中国妇女地位的低微,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益母草是中草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益母草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现代也常用益母草作妇女病治疗调养之用。益母草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摆在一块,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太悲惨。因此,“中谷有蓷”一句,是起了隐喻作用、感情引导作用和启发联想作用。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觉悟的感叹。被薄幸丈夫抛弃,她不仅仅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结论。这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吟唱出来,当然是对更多已婚未婚妇女的提醒和劝告。在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身上,仍然保留着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这正是她灵魂中清醒而坚强的一面,启迪着人们。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39-141

zhōngyǒutuī

míng xiānqín 

zhōngyǒutuī hàngān yǒu kǎitàn kǎitàn rénzhījiānnán 
zhōngyǒutuī hànxiū yǒu tiáoxiào tiáoxiào rénzhīshū 
zhōngyǒutuī hànshī湿 yǒu chuò chuò jiē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玄宗回马¹杨妃死,云雨²难忘日月新。
译文:杨妃死后玄宗銮驾又回帝京,夫妻之间的恩爱虽难忘却,而国家却已一新。
注释:¹回马:指唐玄宗由蜀还长安。²云雨: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引申为男女欢爱。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¹又何人。
译文:处死杨妃也是玄宗英明决策,不然就会步陈后主亡国后尘。
注释:¹景阳宫井: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边。南朝的昏昧陈后主陈叔宝听说隋兵已经攻进城来,就和宠妃张丽华、孙贵嫔躲在景阳宫井中,结果还是被隋兵俘虏。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首两句写玄宗“回马长安”时,杨妃死已多时,意谓“重返”长安是以杨妃的死换来的。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怀“云雨”之情。“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在景阳宫的井中,终为隋兵所虏的事,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抑扬分明。诗对玄宗有体谅,也有婉讽。玄宗的举动虽胜陈后主,但所胜实在无几。

  此诗首句的“玄宗回马”,指大乱平定、两京收复之后,成了太上皇的玄宗从蜀中回返长安。其时距“杨妃死”已很久了。两下并提,意谓玄宗能重返长安,正是牺牲杨妃换来的。一存一殁,意味深长。玄宗割舍贵妃固然使局势得到转机,但内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贯穿于他的后半生,尽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怀死去的杨妃,这就是所谓“云雨难忘”。“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可喜下长恨相兼,写出了玄宗复杂矛盾的心理。

  诗的后两句特别耐人玩味。“终是圣明天子事”,有人说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际识大体,有决断,堪称“圣明”,但从末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来看,并非如此。“景阳宫井”用的是陈后主的故事。当隋兵打进金陵,陈后主和他的宠妃张丽华藏在景阳宫井内,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虏。同是帝妃情事,又同当干戈逼迫之际,可比性极强,取拟精当。玄宗没有落到陈后主这步田地,是值得庆幸的,但要说“圣明”,也仅仅是比陈后主“圣明”一些而已。“圣明天子”扬得很高,却以昏味的陈后主来作陪衬,就颇有几分讽意。只不过话说得微婉,耐人玩味罢了。

  但就此以为诗人对玄宗毫无同情,也不尽然。唐时人对杨妃之死,颇有深责玄宗无情无义者。郑诗又似为此而发。上联已暗示马嵬赐死,事出不得已,虽时过境迁,玄宗仍未忘怀云雨旧情。所以下联“终是圣明天子事”,“终是”的口吻,似是要人们谅解玄宗当日的处境。

  此诗对玄宗有所婉讽,亦有所体谅,可谓能“出己意”又“用意隐然”,在咏史诗中不失为佳作。

wéi

zhèngtián tángdài 

xuánzōnghuíyángfēi yúnnánwàngyuèxīn 
zhōngshìshèngmìngtiānshì jǐngyánggōngjǐngyòu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