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算思算。四假凡躯,干甚厮玩。元来是、走骨行尸,更夸张体段。
思算思算。四假凡躯,干甚厮玩。元来是、走骨行尸,更夸张体段。
明灵慧性真灿烂。这骨骸须换。害风子、不藉人身,与神仙结伴。
明灵慧性真灿烂。这骨骸须换。害风子、不藉人身,与神仙结伴。

shuǐyúnyóu--wángzhé

suànsuànjiǎfángànshénwányuánláishìzǒuxíngshīgèngkuāzhāngduàn

mínglínghuìxìngzhēncànlànzhèháihuànhàifēngzirénshēnshénxiānjiébàn

王哲

王哲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 4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译文:作草就要作兰草,作树就要作松树。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译文:兰花幽香,不会因为风吹就不再散发,松树遇寒冷而不改容姿。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松兰相因依¹,萧艾²徒丰茸³
译文:松树与兰草相因相依,萧艾之类野蒿只是徒然丰茸茂盛。
注释:¹因依:依靠。²萧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喻不肖小人。³丰茸:茂盛。茸:细密貌。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译文:鸡与鸡相并而食,鸾鸟与鸾鸟同枝而栖。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译文:拣起珍珠弃去沙砾,人们只要珍珠与己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译文:远来的客人投靠名士贤人,真值得他们来倾诉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译文:假若怜惜方寸心中所怀,那么等待何人可尽数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¹
译文:虞卿甘愿放弃相国之位,在魏齐有难之时与他一同出行。
注释:¹“虞卿”二句:事见《史记·范睢传》:秦相范睢的仇人魏齐逃亡至赵国,秦昭王逼赵王送魏齐头至秦。否则就出兵攻赵。赵孝成王急忙追捕魏齐。魏齐夜见赵相虞卿。虞卿估计说服不了赵王,乃解其相印,连夜与魏齐一同出逃。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¹
译文:海上那五百壮士,听说田横已死,同日里一起自杀。
注释:¹“海上”二句:事见《史记·田儋传》:刘邦灭项羽称帝后,项羽部下田横率五百人逃入海中小岛,不肯归降。刘邦使赦田横罪而召之,横未至洛阳即自杀,其部下五百人闻之,皆跳海自杀。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译文:如果他们不喜好贤才,哪能流传下来这千古名声。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译文:希望您这与我同心同德之人,对我稍加留意与眷顾。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适¹
译文:寂寞啊十万分的寂寞,刚一出门便迷失方向不知走向何方!
注释:¹适:往,到。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长铗归来乎¹,秋风思归客²
译文:剑高吟“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秋风起我思家之情愈发浓烈。
注释:¹“长铗”句:事见《战国策·齐策四》: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初不受重视,三次倚柱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盂尝君都满足了他的要求。后冯谖出大力报效孟尝君。铗:剑。²“秋风”句:晋人张翰见秋风起,思故乡菰菜、尊羹、鲈鱼脍,辞官回乡。

  这是一首艺术上颇具特色的诗。

  特色一:托物寓意,松兰明志。这首诗首句就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极度赞美“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高洁傲岸的节操。赞颂之情,意犹未尽,诗人又盛赞孤高的鸾风、明洁的珍珠,并以形陋质卑的萧艾、鸡、沙砾等物与之对比映衬,越发使得兰松等物的高风亮节、清操美德熠熠发光。在赞美和鄙视中,诗人托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峻洁孤高的心迹和晚节。表明了自己愤世嫉俗、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李白虽屡遭挫折,困顿穷窘,却仍一如既往:“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第十二),要作“独立自萧飚”的“南山松”(《古风》第四十七),傲然不同,不失孤直本性,不失高尚志节。

  特色二:借事抒怀,用典表情。诗人长安被黜之后,浪迹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处于“寂寂还寂寂”的无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况中。诗人欲向常赞府倾诉衷肠、一吐怀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诗中就借古事,用典故,较好地抒发了这种沉郁深擎的感情。诗人之所以向常赞府“真堪写怀抱”,是因为视其为意趣相投的“同心人”。作为“远客”的诗人是高滔的松兰,作为主人的常赞府也是惜才的“名贤”。“松兰相因浓”,“鸾与鸾同枝”,贤才俊士理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样写,既与诗前句孤高的自我形象紧相勾连,又让主人的“名贤”形象与之相映生辉,为诗人倾吐心事创造了良好的气氛,其落脚点在一个“贤”字上。而诗人向好友“倾倒”的“方寸心”,是用“虞卿弃赵相”、“壮士死田横”、“长铗归来乎”三个典故来表达的。诗人用典喻意极明,将主人“好贤”品德推崇至极点,把自己欲得同情、欲求支持之情表达得更为明白。三个典故侧重点不一,却以一个“贤”字贯通,极精当地披露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怀抱胸襟。

  总之,上述两种手法的运用,使此诗形象生动,寓意深邃。它们既囊括了原物、原典之形象和内涵,又注入了新的形象和内容,诗人处置恰当,熔铸有方,故极生动精确地塑造了诗人鲜明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身深沉含蕴的内在情感。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3-4页

sōngshānzèngnánlíngchángzàn

bái tángdài 

wéicǎodāngzuòlán wéidāngzuòsōng 
lánqiūxiāngfēngyuǎn sōnghángǎiróng 
sōnglánxiāngyīn xiāoàifēngróng 
bìngshí luánluántóngzhī 
jiǎnzhūshā dànyǒuzhūxiāngsuí 
yuǎntóumíngxián zhēnkānxiěhuái怀bào 
ruòfāngcùnxīn dàishuíqīngdǎo 
qīngzhàoxiāng biàn便wèixíng 
hǎishàngbǎirén tóngtiánhéng 
dāngshíhàoxián chuánqiānmíng 
yuànjūntóngxīnrén shǎoliúqíng 
huán chūménsuǒshì 
chángjiáguīlái qiūfēngguī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人语梦频惊,辕(yuán)¹动晓征²
译文:暮宿客店时总是被人语喧闹声频频惊醒,辕铃叮呤准备即将早行。
注释:¹辕铃:驾马的车辕,马颈上的铃声。²晓征:早行。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译文:清晨湿润的露气夹带着尘土飞沙,天边的残月伴随着鸡鸣。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¹五更。
译文:旅途漫漫,远隔家乡千沉之遥,归心迢迢,萦绕他乡夜半五更。
注释:¹折:萦绕。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回怜江上宅¹,星汉近平明。
译文:回首怜望江上曾经栖身的住宅,正是星移斗转天色泛明的时分。
注释:¹江上宅:家人所在的汉阳草堂。

  全诗充分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形象真切地描绘出晓行途中的景色。诗的上半首以写景为主,描写了“飞沙”、“露气”、“残月”、“鸣声”等景物,下半首以抒情为主,情景交融,以景寄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清警空灵,意境幽切深远,语言清新。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两句,是为全诗引子。暮宿客店,一夜数惊,晓梦何以难圆,是因为诗人时时惦念着一早行期在即。犹带着未曾散尽的梦,推门而出,那备好的车马已等候在拂晓的夜色中了。上路了,车轮动处,寂静的黎明中抛下一串分外清脆而有节奏的铃声;这悦耳铃声似在宣告:漫漫长旅又开始了——次句中一个“动”字,兼有启动、催动、响动三义,同时又似传达出一种早起晓行的兴奋,用得非常巧妙熨帖。

  首联由第一句人语惊梦到次句铃催晓征,如同运用“蒙太奇”节奏,取镜由睡榻之上一下摇向户外,紧接着的画面已在行程之中了。就中省去了一系列动作过程,却不给人以突兀之感。首联紧扣“晓行”诗题,用语十分洗练。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两句写晓行所见与所闻。呼吸着黎明湿润的露气,便道轻车,马蹄后,轮辐下,霜迹犹新,尘沙不飞。远远地,几处鸡鸣高低;天际,一弯褪了色的残月正渐渐下行。“露气”与“飞沙”间接一“沉”字,是驿道上尘沙不飞的原因。“残月”与“鸡声”间着一“带”字,更道出月渐下带起鸡鸣声的奇妙关系。“飞沙”两句连在一起读,即十分传神地写出早行人眼中黎明的独特景观。

  句法上,颔联用的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作“露气沉飞沙,鸡声带残月”。所以如此,不仅是由于全诗韵脚应和的需要,同时也为更着意突出一种语言警策的效果。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两句转入诗人内心感受。从汉阳到京都,其间需要路经很多山水。迢递陌路,此行一去,欲问归期未有期,诗人因此顿生百般思绪,真可谓离家愈远而思乡之心愈切。一个“折”字,便写尽了那种愁肠百结的感情。愈是远去,离情愈是在这未央夜、五更天曲曲折折百般萦绕。

  颈联两句由“景”入“情”,刻意托出诗人那种辞家初征、客路怀乡的心情,是为全诗重心所在。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紧承上联,续写诗人五步一太息,十步一回首的情形,渐行渐远的驿车已经走出几程了。掉首复回望,那江畔曾经投宿暂居过的客舍,远远看去就如同隐隐绰绰浮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让人依依留恋。而此时的天际,晨星阑珊;远处那一片朝霞正渐渐扩展,天就要放亮了。

  尾联“回怜”一句,既是颈联怀乡思绪进一步诉诸动作化的表现,同时又于暗中对首联起句所写的客店夜宿作出了照应,而末句所表现的天近平明的情形,实际上也暗寓了诗人天即晓、且振作精神抖擞上路的自我劝慰。

  “晓行”一诗,前半首重在写动态,写景色,笔触生动清警,白描中且能翻出新意。后半首重在写心态,写乡思,所叙低回曲折、沉郁悱恻又不失含蓄,整首诗特别表现出一种对词语的敏感,如首联中的“动”,次联中的“带”,颈联中的“折”等字,都反映了诗人于铸词的刻意锻炼。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1151-1152页
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偏爱元夕。万重缯彩,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宝檠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沙堤远,雕轮绣毂,争走五王宅。
青春何处风光好?帝里¹偏爱元夕²。万重缯(zēng)³,构一屏峰岭,半空金碧。宝檠(qíng)银钰,耀绛幕、龙虎腾掷(zhì)。沙堤远,雕轮绣毂(gǔ),争走五王宅¹⁰
译文:春天最美好的风光在哪里呢?元宵节则是京城里的人们的偏爱。千万重五彩丝绸,建造起一座高如山岭的彩楼,耸出半空,金碧辉煌。各种各样的华美彩灯点缀在红色的帷幕上,多姿多态,有如龙腾虎跃。在长长的平整而开阔的道路上,精致的马车络绎不绝,奔走于王宫贵人们的府邸之间。
注释:御带花:词牌名,调见《六一词》,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¹帝里:都城,此处指汴京。²元夕:即元宵节。³缯彩:彩色的丝织品。缯,丝织物的总称,此处指彩灯。⁴一屏峰岭:指用缯彩所扎的灯山。⁵宝檠:华美的灯。檠,灯架,代指灯。⁶绛幕:红色幕帐。⁷龙虎:指龙形和虎形的彩灯。⁸沙堤:指宰相的府邸。⁹雕轮绣毂:雕饰华美的车,为富贵人所乘坐。¹⁰五王宅:唐睿宗五子之宅。此处指北宋诸府。
雍容熙熙昼,会乐府神姬,海洞仙客。拽香摇翠,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
(yōng)容熙(xī)¹昼,会乐府神姬²,海洞仙客。拽(yè)香摇翠³,称执手行歌,锦街天陌。月淡寒轻,渐向晓、漏声寂寂。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
译文:赏灯的人们个个从容不迫,欢欣快乐,他们在华灯齐放的元宵之夜,以夜为昼纵情玩乐,有美如天仙的歌舞女子的表演,也有扮成海上仙山来客的图画故事。在天子亲临观灯的锦绣大街上,观灯的人群衣着鲜丽,翠袖飘香,摩肩接踵,执手欢歌,如潮水般流动。月光恬淡,寒意轻微,天色已经渐渐破晓,铜壶滴漏之声亦渐渐疏寂。我这正值青春年少的狂热少年意犹未足,不喝个酩酊大醉又怎么会回去呢?
注释:¹熙熙:和乐之貌。²神姬:仙女,指官府中的乐伎。³拽香摇翠:穿戴着染香的罗衣,摆动着翠玉的头饰。⁴锦街天陌:处处锦绣的天街大道。⁵漏声:铜壶滴漏报时的声音。

  全词处处浓墨重彩,勾勒出美轮美奂的帝京气象,既体现出作者的无限激情,又体现出一个年轻官员志得意满的豪俊之气,客观上也展示了仁宗时期国泰民安的熙熙景象。

  上片写元宵节张灯结彩、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当春天重返人间的时候风景哪里最好,词作开篇以设问的形式表达出词人对京城元宵的喜爱之情。接下来,词人以铺叙的笔法具体描述汴京元宵的美丽热闹。“万重”以下二韵五句述元宵张灯结彩的情景,高入云天的彩山,层层叠叠,出神入化,构成了一片崇山峻岭,仿佛把本无山峦的汴京城带进了重峦叠嶂之中,而且是金碧辉煌的仙人之境。数不清的华贵银钮照耀在绛紫色的巨幅帷幕上,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是在仙界还是在人间。绛幕前不时有龙腾虎跃,把汴京的夜晚变成了人与自然、人与天界完全融合的奇幻世界。千万重彩色丝帛搭建成一座座像山岭一样金碧辉煌的彩楼,各式彩灯点缀在红色的帷帐上,还有各式各样的龙形灯、虎形灯,腾挪跳跃,甚是好看。“沙堤”以下几句则述元宵车马。只见长长的道路上,华美的车子来来往往,奔走在王侯贵人们的府第前。

  下片写人们的游乐与狂欢。“雍容”以下六句,述热闹场景。人群熙熙攘攘,街市恍如白昼,还有各种表演,有美若天仙般的女子表演歌舞,还有的表演各种神仙府第的故事。在“锦街天陌”,也就是在京城的锦绣街道上,人们衣着华美,襟袖飘香,携手观灯,一路欢歌。“月淡”句,转写自然环境,月色淡下去了,计时的漏声渐稀,天快亮了。此表明元宵狂欢,夜尽欢未尽,虽然天快亮了,但游玩的人并未散去。末句为青年词人心迹的自我表白:在这样纵情欢游之夜,年少狂热的年轻人当尽兴畅饮,不醉不归。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李之亮注析.欧阳修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202页
2、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62页

dàihuā··qīngchūnchùfēngguānghǎo--ōuyángxiū

qīngchūnchùfēngguānghǎopiānàiyuánwànzhòngzēngcǎigòupíngfēnglǐngbànkōngjīnbǎoqíngyín耀yàojiànglóngténgzhìshāyuǎndiāolúnxiùzhēngzǒuwángzhái

yōngróngzhòuhuìshénhǎidòngxiānzhuāixiāngyáocuìchēngzhíshǒuxíngjǐnjiētiānyuèdànhánqīngjiànxiàngxiǎolòushēngdāngniánshǎokuángxīnwèizuìzěnguī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秾妆,绿檀金凤凰。
竹风轻动庭除¹冷,珠帘月上²玲珑(lóng)影。山枕³(nóng),绿檀金凤凰
译文:竹梢掠过石阶上,带来阵阵寒风,摇碎珠帘上玲珑的月光。山枕隐去了她的浓妆,只看见绿檀枕端,画着一对描金的凤凰。
注释:¹除:台阶。²珠帘月上:是“月上珠帘”的倒装句。³山枕:枕头形状如山。⁴隐:隐没。又作凭依。⁵秾妆:即浓妆。⁶绿檀:指檀枕。⁷金凤凰:指枕的纹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两蛾(é)¹愁黛浅,故国吴宫²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³
译文:蛾眉淡淡地簇拥着忧伤,她虽身在吴宫,心儿却在遥远的故乡。恨春去匆匆春情更浓,画楼更漏声声敲打着她的无眠,无眠的情思里天边又泛起了晨光。
注释:¹蛾:眉,犹言蛾眉。²吴宫:吴地的宫阙。³残点声:即漏壶滴水将尽的声音。表示天将明时,漏尽更残。

  此词写春愁春恨。与温词中的人物身份大多为普泛化的女性不同,此词的抒情主人公则是一位幽居深宫的女子。词的上片仍从景物环境写起。这是一个清幽冷寂的月夜,庭院里的付林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沙沙作响,婆娑的竹影使庭院变得更加幽森清冷;皎洁的月光透过珍珠帘子洒照进来,在地上投下玲珑斑驳的影子。随着月光的指引,方显现出倚凭山枕而卧的女主人公。与另一首同调之作《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所写“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的情景相似,这位倚枕而卧的女子留着“秾妆”,戴着凤凰金钗,隐约透露出她有所期盼的幽微心理。下片则将描写的笔触继续沿着女子的客颜妆饰,进而深入她的内心世界。一双用青黛描画的蛾眉,经过辗转无眠的煎熬已经变得颜色浅淡,眉宇间流溢着愁思,原来她思念的故土——吴国的宫殿已经十分遥远。至此,抒情主人公方显露她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远离故国的宫女。这令读者联想起春秋末期被越王勾践作为政治诱饵献给吴王夫差的越国美女西施。词的末尾,又借拂晓前从画楼外传来的更漏残点之声,抒写女主人公缠绵无尽的春恨与愁情。

  通观全词,山枕、秾妆、绿檀、金凤凰之类有关居处环境和容颜妆饰的描写,仍不脱脂粉气息,但竹风、审月、残点等景物意象的渲染烘托,则构筑了一个凄清幽微的艺术境界,用以抒写女主人公幽怨感伤之情,情致深婉,意境浑成。此词虽然写得是宫怨,但从主人公的怨恨声中,似乎还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现实的某些不满之情。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1-22

mán··zhúfēngqīngdòngtíngchúlěng--wēntíngyún

zhúfēngqīngdòngtíngchúlěngzhūliányuèshànglínglóngyǐngshānzhěnyǐnnóngzhuāng绿tánjīnfènghuáng

liǎngé((éé))chóudàiqiǎnguógōngyuǎnchūnhènzhèngguānqínghuàlóucándiǎnshēng

中原一孤石,地理不知年。
中原¹一孤石,地理²不知年。
注释:¹中原:汉民族居住地域之中心。广义指黄河流域,狭义指河南省一带。²地理:指地理结构、地貌形成。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根含彭泽¹浪,顶入香炉²烟。
注释:¹彭泽:江西省极北一县,濒临长江。此处借指彭泽县南之鄱阳湖。²香炉:香炉峰在庐山,共有四座,此处专指山南秀峰附近之南香炉峰。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崖成二鸟翼(yì)¹,峰作一芙莲²
注释:¹崖成句:意谓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²峰作句:意谓峰峦挺拔高耸,犹如亭亭独立的莲花。芙莲:芙蓉、莲花。
何时发东武,今来镇蠡川。
何时发东武¹,今来镇蠡(lǐ)²
注释:¹东武:一作武城,在河北省清河县东北,此处代指北方、中原。²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蠡即彭蠡,系鄱阳湖之异名,川即长江。
孤石指大孤山,在江西省鄱阳湖出口入长江处,横扼大湖,孤峰独耸,因山形似鞋,故又名鞋山。惠标曾长期云游漂泊,对闽、浙、赣诸省的自然风光相当熟稔、非常热爱,因而写了不少吟咏山水的诗文。这首五言律诗,既有雄伟磅礴的气势,又有凝炼隽永的韵味,用明快流利的节奏,形象生动的比喻,准确精炼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背景,形容出一座石峰的瑰丽英姿。全诗清新明朗、玲珑剔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