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欲纵目,桥上建横亭。野水茫茫白,群山点点青。
高僧欲纵目,桥上建横亭。野水茫茫白,群山点点青。
客帆风送叶,渔火夜遗星,看尽朝昏景。天涯一画屏。
客帆风送叶,渔火夜遗星,看尽朝昏景。天涯一画屏。
李甲

李甲

李甲,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中曾记述,李景元在元符(1098—1100)年间曾任武康县令;词存九首,见《乐府雅词》卷下。 ▶ 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¹连江²夜入吴³,平明送客楚山(gū)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¹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²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³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⁴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明即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⁵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⁶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⁷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¹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²在玉壶(hú)³
译文: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¹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²冰心:比喻纯洁的心。³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著名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受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rónglóusòngxīnjiàn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hánliánjiāng píngmíngsòngchǔshān 
luòyángqīnyǒuxiāngwèn piànbīngxīnzài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自君镜奁来,入妾怀袖中。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临行剪中衣,是妾亲手缝。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肥瘦妾自思,今昔得毋同?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自别思见君,情如春酒浓。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今日见君面,仍觉心忡忡。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揽镜妾自照,颜色桃花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开箧持赠君,如与君相逢。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妾有钗插鬓,君有襟当胸。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双悬可怜影,汝我长相从。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虽则长相从,别恨终无穷。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对面不解语,若隔山万重。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自非梦来往,密意何由通!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昨夕入君室,举手搴君帷。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举头见明月,明月方入扉。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

  光绪十六年(1890),黄遵宪在伦敦任驻英使馆参赞,以乐府杂曲歌辞《今别离》旧题,分别歌咏了火车、轮船、电报、照相等新事物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的自然现象。诗人巧妙地将近代出现的新事物,与传统游子思妇题材融为一体,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学技术之昌明,表现出当时人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因此,《今别离》既是乐府旧题,又反映了今人——近代人别离的意识,是当时“诗界革命”和黄遵宪“新派诗”的代表作品。

  从结构上看,四诗各自独立成篇:首篇写轮船、火车载人远去;次写抵达异域后,以电报向家人报平安;三写寄相片以慰离愁;四写思妇,欲梦佳期,而东西半球昼夜相反,眠起不同,佳期难梦。但在内在逻辑上,四诗又一线贯穿,首尾相衔,是一组小型组诗,表现了“今别离”的特点和近代人相思别离的全过程。

  古、今别离的不同,首先在于别离时所用交通工具的不同。不同的交通工具所激发的离情别绪,就有快慢、浓烈、强度和类型的不同。第一首咏火车、轮船,即以古代车舟反村,以当今火车、轮船的准时、迅速,表现近代人离情别绪的突发与浓烈。全诗的核心是一组对比——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别离,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钧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看一个“快乘轻气冲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既已别离,辄起相思。相思何以慰——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遂过渡到咏电报的第二首。

  “朝寄”、“暮寄”,寻常家书而已。但驰书之快,迅疾如电,又与通常家书不同。其不同处有四:一非君手书;二无君默记;三无亲呢语;四经“三四译”,已难尽如人意——实是近代电报通讯的特点,以思妇的口吻道出,又贴切、自然而有新意。更有甚者,“只有斑斑墨”以下六句,诗人竟以南朝乐府民歌中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以斑斑墨、门前树及江南水乡常见的藕与丝,来描写与电报有关的电讯器材和电讯设施。“斑斑墨”,写的是电码;“两行树”,写的是电线杆;“中央亦有丝”,借莲藕之丝写电线中央的铜丝;“两头系”,写的是相隔万里之遥的两座电讯大楼。藕断丝(谐思)连,仅是谐音比喻;而电线丝却真的能传递相思之情,这比借丝之喻又进了一层。整首诗以思妇接到远行丈夫电报来驰骋想像,展开内心独白,把相思之情与电报的特点高度融合在一起,如刘燕勋所说:“结想俱匪夷所思,直入化境矣。”

  别离愈久,思念愈切,慰尔相思,除电报外,还寄来照片——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遂又写照片。

  古代别离,虽朝思暮想,却不能面见。经过长时间的别离,倘若“今日见君面”,则一定是夫妻重逢,“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时的通讯往来,常常是片言只语,雁字鱼书而已,感情的表现形式也仅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或“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虽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方法,却从不用在“—种相思,两处闲愁”上。近代则不同,因为出现了照相术,故能见照片上的的“君面”,虽然不是真的相逢。不过,即使把“君”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悬挂在一起,以便“汝我长相从”,但实际上仍隔着千山万水,别恨无穷。或者不如说,由于收到“对面不解语”的照片,反更易惹起自己一般浓浓的相思离别之情。于是,此首便由“自非梦往来,密意何由通”转入第四首。

  思妇收到电报,怨无寻常并坐语,况经三四译;收到照片,恨对面不解语,仍觉忧心忡忡,自觉“密意”难通,于是寄希望于“梦”。忽然,她又想到,由于“君”与“妾”之间“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昼夜既相背,眠起即不同,“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处“举头见明月”,君处“侵晓刚披衣”。彼此既不相闻,故“魂梦难相依”。连梦也做不到一块,这比起以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相思可以“梦佳期”的张九龄,以及自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东坡来,不仅“以至思而抒通情,以新事而合旧格,质古洲茂,隐恻缠绵”,且确是咏古人未见之物,发古人未发之情,“辟古人未曾有之境”(陈三立语)。

  这组诗的佳处,自然还不止以上所说,诗人以其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将新事物成功地溶入古典诗歌的氛围中,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不过,那些弥漫着古色古香的诗句,在本诗中只起着“旧瓶”的作用,未能与其所装的“新酒”媲美,所以,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参考资料:
1、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第1592—159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jīnbié--huángzūnxiàn

biéchángzhuǎnlúnwànzhōu

yǎnjiànshuānglúnchízēngzhōngxīnyōu

yǒushānchuānyǒuchēzhōu

chēzhōuzàibiéxíngzhǐyóuyóu

jīnzhōuchēbìngshēngchóu

míngzhījǐngshāochóumóu

zhōngshēngshíqǐngshǎoliú

suīyǒuwànjūnduòdòngràozhǐróu

tóufēngwèishíyóu

sòngzhěwèifǎnjūnzàitiānjǐntóu

wàngyǐngshūjiànyānyǎoyōuyōu

guīdìngliúzhì

suǒyuànjūnguīshíkuàichéngqīngqiú

cháopíngānxiāng

chíshūxùnyúnshìjūnsuǒ

fēijūnshǒushūyòujūn

suīshǔhuāmíngzhīshuíqiánmínwěi

xúnchángbìngzuòwèixīnshì

kuàngjīngsānnéngrén

zhǐyǒubānbānshìlínxínglèi

ménqiánliǎngxíngshùdàotiān

zhōngyāngyǒuyǒuliǎngtóu

jūnshūduànshízhì

měibǎishūdàoshíyǒu

xiāngwén使shǐróngyáncuì

āndiànguāngshǎnzhìjūnpáng

kāihándòngfēnmíngshìjūnróng

jūnjìngliánláiqiè怀huáixiùzhōng

línxíngjiǎnzhōngshìqièqīnshǒufèng

féishòuqièjīntóng

biéjiànjūnqíngchūnjiǔnóng

jīnjiànjūnmiànréngjuéxīnchōngchōng

lǎnjìngqièzhàoyántáohuāhóng

kāiqièchízèngjūnjūnxiāngféng

qièyǒuchāichābìnjūnyǒujīndāngxiōng

shuāngxuánliányǐngzhǎngxiāngcóng

suīzhǎngxiāngcóngbiéhènzhōngqióng

duìmiànjiěruòshānwànzhòng

fēimèngláiwǎngyóutōng

húnjiāngzhījūnzhuīsuí

piāoráncānghǎiwèifēngwēi

zuójūnshìshǒuqiānjūnwéi

wéijiànrénxiǎngjūnjiùzhěnchí

jūnhúntǎngxúnhuìmiànnán

kǒngjūnhúnláishìqièmèishí

qièshuìjūnhuòxǐngjūnshuìqièzhī

xiāngwénānguàichángcānchà

tóujiànmíngyuèmíngyuèfāngfēi

shíxiǎngjūnshēnqīnxiǎogāng

jūnzàihǎizhījiǎoqièzàitiānzhī

xiāngsānwànzhòuxiāngbèichí

miántóngshíhúnmèngnánxiāng

zhǎngnéngsuōduǎnnéngfēi

zhǐyǒuliànjūnxīnhǎizhōng

hǎishuǐshēnshēnnánliàngxiāng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
虚舟¹纵逸²(zhào)³,回复遂无穷。
译文:时光流逝如同飞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注释:¹虚舟:空船,这里可解释为“轻舟”。²逸:快疾、迅速的意思。³棹:长的船桨,是划船的工具。
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发岁¹始俯仰²,星纪³奄⁴将中⁵。
译文:刚过开年俯仰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注释:¹发岁:开岁,一年之始。²俯仰:形容时间短暂。俛,同“俯”。³星纪:星次名,这里指癸丑年(413年)。古代星岁纪年法,把周天划为十二分次,每分次有一专名,星纪即其中之一。岁星运行一个分次,就是一年。⁴奄:通“淹”,忽然的意思。⁵将中:将到年中,指五月。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
南窗罕¹(cuì)²物,北林荣且丰³
译文:南窗罕见憔悴枯木,北面树林一片繁荣。
注释:¹罕:罕见,稀少。²悴:憔悴,这里是枯萎的意思,指干枯之物。³荣且丰:繁荣茂盛。荣和丰,都有茂盛的意思。
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神萍¹²时雨,晨色奏³景风
译文:雨神及时泻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注释:¹神萍:雨师。一作“萍光”,一作“神渊”。²写:同“泻”,倾注。³奏:通“凑”,聚集。⁴景风:古代指祥和之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既来孰不去¹?人理²固有终。
译文:人既生来谁能不死?人生规律必然有终。
注释:¹来、去:喻指生、死。²人理:人生的道理。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居常待其尽¹,曲肱(gōng)²岂伤³
译文:生活清贫等待命尽,弯臂作枕何妨道隆。
注释:¹居常待其尽:安于贫困,等待命终。²曲肱:“曲肱而枕之”的省略,即弯曲胳膊作枕头。³岂伤:哪里妨害。⁴冲:虚,淡泊,指道的最高境界。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迁化¹或夷²³,肆志无窊(wā)
译文:时运变化有顺有险,纵心任性没有穷通。
注释:¹迁化:指时运的变化。²夷:平坦。³险:险阻。⁴肆志:随心任性。肆,是放肆、放纵的意思。⁵窊隆:谓地形洼下和隆起,引申为起伏,高下。窊,是低洼、低下;隆,是隆起、突出。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即事¹如已高,何必升华嵩²
译文: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攀登嵩华高峰。
注释:¹即事:就事,对眼前事物的认识。²华嵩:华山和嵩山,传说为神仙所居之地。

  “虚舟纵逸棹”,纵是操纵,这里可以理解为是被动用法,被“逸棹”所操纵。逸棹,就是把船划得很快;结合前面的“虚舟”来理解:在轻舟上,飞快地划着船桨,说的是速度之快。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回复遂无穷”,回复,是说循环反复,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无尽。诸家注本都说,这里说的是时间,“时光不停,迅速流逝,四季循环,无穷无尽”。

  上面两句是虚写,写大的概念,时间流逝极快,且循环反复至于无穷。接着两句,具体地写。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天、一年年,很快就过去了。“发岁始俛仰”,发岁,是说一年刚开始;俛仰,通“俯仰”,俯是低头,仰是抬头,在这样的抬头与低头之间,一年才刚开始,马上就到五月了,马上就要过去半年了。“星纪奄将中”,星纪,简单的理解就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一年;奄,表示时间之快;将中,将到正中,指年中;在一俯一仰之间,马上就要到年中了。《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说的是时间匆匆而过,不为人们而停留,在眨眼之间,春天走了,秋天来了,循环反复。

  这首诗写的时间是五月。上面也说了,时间过的很快,俯仰之间,马上就到年中了,就到五月了。紧接着写的,就是在五月的时候,自然万物是什么样的情况。“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不论是南窗还是北林,花草树木都生机盎然。这里是互文。互文的特点,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比如这句,不能说南窗没有枯萎的花草,北边的树木很茂盛。不能这么分开说。它们是一个整体,是在描述这个季节的自然景象。这两句写树木,下面两句写风雨。“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萍”一作“渊”,意思是天渊。下大雨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望过去就好像是深渊一样,同时,它又是在天上的,天上的东西在古人看来,都是神灵一样的东西,都需要有敬畏之心,所以称为“神渊”。“写”通“泻”,和下面的“时雨”连起来理解,“时雨”是应时应季的雨。在五月份的时候,天上下着应时的雨。“晨色”是清晨的景色,清晨的时候,万物都很美好;在这时候,还伴随着五月的和暖的南风。此时正是五月份,又有温暖的南风吹过来,真是好时节。

  以上四句,花草树木也好,风和雨也罢,陶渊明在这里不只是要写大自然的这样一种美好,他是在说,什么样的季节,有什么样的自然景象,它们是应时而来的;季节一过,它们也就会消失了。“既来孰不去”,紧接着,他就说了,“既来”,南窗北林的那些花草树木,现在都生长的很茂盛,天上下着应时的雨,还有那温暖的南风,这些,在五月这样的季节,它们都来了,都应时地出现了,但是,“孰不去?”这是问句,其实是明知故问的,它们是肯定要去的,要离开的,这是自然规律,有来必有去。这样的道理,和人生是一样的,有生必有死。“人理固有终”,人这一辈子,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一样的道理,有繁盛美好的时候,也会有凋落的时候,“固有终”,本来就有终了的时候,就是“人固有一死”的意思,是不可抗拒的。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荣启期,他和孔子有过对话。有一回,孔子去泰山游玩,在路上碰到了荣启期。当时,荣启期穿的很破,书上说是“鹿裘带索”,裘是大衣,鹿裘不是说用鹿皮做的皮衣,而是指一种较为粗糙的外衣,古时候是丧服或者是隐士穿的衣服,“带索”,说的是在腰间随便用绳索系上。即使是这样穷苦,荣启期依然是“鼓琴而歌”,他一边弹琴一边快乐地吟唱着。孔子就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荣启期回答说,我高兴的原因有很多。然后他就列举了三方面的原因:天地之间,人为贵,而我是人,这是一乐;男尊女卑,世间以男为贵,而我是男的,这是第二乐;有的人没活几岁就夭折了,而我现在已经活到九十岁了,这是第三乐;这样,我还不应该高兴吗?说完这三乐,荣启期总结说,“贫者,士之常也”,穷苦是读书人经常会面对的;“死者,民之终也”,死亡的事情大家都一样,这是所有人最后的结局,那么,我现在,“居常以待终”,我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呢?这是荣启期的故事。

  前面说,“人理固有终”,人这一生,肯定是有终了的时候,所有人都一样,都会死的。那么人们能做的就是“居常待其尽”,就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吧,死亡是终究会来的。这个意思,和荣启期所说的“居常以待终”,意思是一样的。对于读书人来说,生活上的清贫是常事,人要坚守得住,不要因为生活贫困,就轻易改变人生准则,就去曲意逢迎或者自怜自哀;至于死亡,则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没什么值得害怕。那么,能够认清楚这一点,再苦的生活都不算什么,人照样可以每天快快乐乐的。安心处于平常状态,等待和大家都一样的结果,这有何不快乐?“曲肱岂伤冲”,有一个成语,叫“曲肱而枕”,把胳膊弯起来,枕着睡觉。《论语·述而》上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作枕头,这样的生活也很有乐趣的。陶渊明在这里说,这样的生活,“岂伤冲”,怎么会有损于“冲虚之道”呢?冲虚之道,简单地说,是那种淡泊的、恬淡的生活。另一层意思,这个“冲”、“虚”,是道教里经常出现的字眼。到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戴主簿大概是个学道求仙一类的人,而陶渊明写这首唱和诗,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时间循环反复至于无穷,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会终了的,那么就要“居常待其尽”,坦然地面对,安心地生活,即便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睡觉,也不失为人生乐事,不必去求长生、去求仙问道。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日月星辰是不断在变换的。大自然如此,人生也一样。在这样不断的迁移变化当中,总不免有顺利的时候、也会有艰难险阻的时候。这里的“或夷险”,是或夷或险,有时候平坦有时候艰难。人生是这样的,不会是一帆风顺。那么,“肆志”就好了,只要能做到纵心任性,能够保持心志的自由,那就无所谓“窊隆”了。说的是心灵要自由,不要总惦记着富贵,惦记着长生不老那些事情,那样心会被束缚住的。窊隆,这里引申为“穷通、贵贱”。心志只要是自由的,是纵心任性的,那么就无所谓穷通贵贱了。

  所以,最后陶渊明就说,“即事如以高”,对于这些事情,自然变化、生与死、穷困与富贵,等等这些,如果有很高明的,很通达的认识的话,那么,“何必升华嵩”,何必去寻仙,何必上华山、上嵩山去修炼呢?华山和嵩山,是人们寻道修佛的地方。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这首唱和诗,它所唱和的,大抵是戴主簿这个人,乐衷于寻仙访道,或者,彼此间有过类似的交流,在这里,陶渊明就用这首诗来阐述自己的人生观。这首诗的口气非常坚定,可以看得出来陶渊明归隐之后的决心。生与死、贫穷与富贵这些问题,他用平常心去对待,恬然自得。他就认定了人生应该这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7-79
2、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122-125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tà)¹彼殷武²,奋伐荆(jīng)³。深入其阻,裒(póu)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xù)
译文:殷王武丁神勇英武,是他兴师讨伐荆楚。王师深入敌方险阻,众多楚兵全被俘虏。扫荡荆楚统治领土,成汤子孙功业建树。
注释:¹挞:勇武貌。²殷武:即殷高宗武丁,殷朝的一位中兴之主,曾任用贤人傅说(yuè)为相,并不断对西北的贡方、土方、鬼方、羌、周族等用兵,在位五十九年。³荆楚:即荆州之楚国。⁴裒:“捊”之别体,通“俘”,俘获。⁵汤孙:指商汤的后代武丁。⁶绪:功业。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维女(rǔ)¹荆楚,居国南乡(xiàng)²。昔有成汤,自彼氐(dī)(qiāng)³,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译文:你这偏僻之地荆楚,长久居住中国南方。从前成汤建立殷商,那些远方民族氐羌,没人胆敢不来献享,没人胆敢不来朝王。殷王实为天下之长。
注释:¹女:同“汝”,你。²乡:通“向”。³自彼氐羌:自,犹“虽”;氐、羌,散居在今西北陕西、甘肃、青海一带的边远民族。⁴常:长。“常”是“尚声”字,与“长”字古音同部,故可释为“长”。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多辟(bì)¹,设都于禹之绩²。岁事来辟³,勿予祸适,稼穑(sè)匪解(xiè)
译文:上天命令诸侯注意,建都大禹治水之地。每年按时来朝来祭,不受责备不受鄙夷,好好去把农业管理。
注释:¹多辟:众多诸侯国君。²绩:通“迹”。³来辟:犹言“来王”、“来朝”。⁴祸适:读同“过谪”,义为谴责。⁵解:同“懈”。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yǎn)¹。不僭(jiàn)不滥²,不敢怠(dài)(huáng)。命于下国,封建厥(jué)福。
译文:上天命令殷王监视,下方人民恭谨从事。赏不越级罚不滥施,人人不敢怠慢度日。君王命令下达诸侯,四方封国有福享受。
注释:¹严:同“俨”,敬谨。²不僭不滥:毛传:“赏不僭、刑不滥也。”封:毛传:“大也。”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商邑(yì)¹翼翼²,四方之极³。赫(hè)赫厥(jué)声,濯(zhuó)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译文:殷商都城富丽堂皇,它是天下四方榜样。武丁有着赫赫声名,他的威灵光辉鲜明。既享长寿又得康宁,是他保佑我们后人。
注释:¹商邑:指商朝的国都西亳。²翼翼:都城盛大貌。³极:准则。⁴濯濯:形容威灵光辉鲜明。⁵后生:犹言后代子孙。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¹。是断是迁,方²(zhuó)³是虔(qián)。松桷(jué)有梴(chān)。旅(yíng)有闲,寝成孔¹⁰安。
译文: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把它砍断把它远搬,削枝刨皮加工完善。长长松木制成方椽,楹柱排列粗壮溜圆。寝庙落成神灵安恬。
注释:¹丸丸:形容松柏条直挺拔。²方:是,乃。³斫:砍。⁴虔: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为“削”。此指用刀削木。⁵桷:方形的椽子。⁶梴:木长貌。⁷旅:当依毛传释为“陈列”。⁸有闲:闲闲,大貌。⁹寝:此指为殷高宗所建的寝庙。古时的寝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牌位和先人遗物的地方叫“寝”,前面祭祀的地方叫“庙”。¹⁰孔:很。

  《商颂·殷武》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高宗寝庙落成举行的祭典,极力颂扬殷高宗继承成汤的事业所建树的中兴业绩。

  全诗共六章,一、四、五章每章六句,二、六章每章七句,三章五句。前五章写殷高宗武丁中兴之事,最后一章写高宗寝庙落成的情景。

  这首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各章都有它描写的侧重点。第一章言武丁伐楚之功。“挞彼殷武,奋伐荆楚”二句,表现了武丁对楚用兵的勇猛神速。“罙(深)入其阻,裒荆之旅”,写出武丁的军队是在突破险阻中取得节节胜利。“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特别点明武丁之所以能征服荆楚之地,那是因为他是成汤的后世子孙,理应有所作为。第二章写武丁对荆楚的训诫。“维女(汝)荆楚,居国南乡(向)”二句,从荆楚所处的地理位置,指出它理应俯首听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这是以成汤征服氐、羌的先例来告诫荆楚归服,可谓是“刚柔并举”。第三章只有五句,可能有脱文,是写四方诸侯来朝。说殷武丁秉承“天命”统治诸侯,因之诸侯入国朝见天子、在封地勤治农事,都是他们应尽的职守。第四章,进一步申述武丁是受“天命”的中兴之主,人民百姓只能安分守己,按商朝的政令行动。第五章,写商朝的国都西亳地处中心地带的盛况,这里曾是中兴之主殷武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地方,故特别用“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两句诗来渲染它,而武丁在位长达五十九年,说他“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并不过分。末章描写修建高宗寝庙的情景,用“陟彼景山,松柏丸丸”两句诗作比兴,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有象征意义,象征殷武丁的中兴业绩垂之不朽。

  这首诗在用韵上也有其特色。第一章句句用韵,“武”“楚”“阻”“旅”“所”“绪”同叶鱼部韵;第二章除“维女荆楚”一句不用韵,其余句句用韵,“乡”“汤”“羌”“享”“王”“常”同叶阳部韵;第三章句句用韵,“辟”“绩”“辟”“适(谪)”“解(懈)”是锡支通韵;第四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监”“严”“滥”“遑”是谈阳合韵,“国”“福”叶职部韵;第五章句句用韵,前后换韵,“翼”“极”叶职部韵,“声”“灵”“宁”“生”叶耕部韵;最后一章句句用韵,“山”“丸”“迁”“虔”“梃”“闲”“安”叶元部韵。由于末章用元韵一韵到底,颇能渲染出宗庙落成的喜庆气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29-732

yīn

míng xiānqín 

yīn fènjīngchǔ shēn póujīngzhī yǒujiésuǒ tāngsūnzhī 
wéijīngchǔ guónánxiāng yǒuchéngtāng qiāng gǎnláixiǎng gǎnláiwàng yuēshāngshìshàng 
tiānmìngduō shèzhī suìshìlái huòshì jiàfěixiè 
tiānmìngjiàngjiān xiàmínyǒuyán jiànlàn gǎndàihuáng mìngxiàguó fēngjiànjué 
shāng fāngzhī juéshēng zhuózhuójuélíng shòu寿kǎoqiěníng bǎohòushēng 
zhìjǐngshān sōngbǎiwánwán shìduànshìqiān fāngzhuóshìqián sōngjuéyǒuchān yíngyǒuxián qǐnchéngkǒngān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¹终欲付何人?
译文: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注释:¹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当时黮(dàn)¹犹承误²,末俗³纷纭更乱真。
译文: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付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注释:¹黮暗:蒙昧;湖涂。²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³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zāo)(pò)所传非粹美¹,丹青²难写是精神。
译文:低付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注释:¹粹美:指精华。²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区区¹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²
译文: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付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典籍当宝贝。
注释:¹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²尘:尘土,这里指典籍。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

shǐ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ōngmíngxīn xíngcángzhōngrén 
dāngshídànànyóuchéng fēnyúngèngluànzhēn 
zāosuǒchuánfēicuìměi dānqīngnánxiěshìjīngshén 
jìngāoxián shǒuqiānqiūzhǐshàngc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