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好,竹暗小堂东。积润乍过梅子寸,醒松又起稻苗风。
归去好,竹暗小堂东。积润乍过梅子寸,醒松又起稻苗风。
花放晚林红。
花放晚林红。
尘梦断,心与海鸥同。短袂竹冠乔木下,窄衫草屦秘流中。
尘梦断,心与海鸥同。短袂竹冠乔木下,窄衫草屦秘流中。
人事不相通。
人事不相通。
高士奇

高士奇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高士奇早年家贫,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 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谥文恪。他平生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等。 ▶ 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宿昔¹朱颜²成暮齿³,须臾(yú)白发变垂髫(tiáo)
译文: 以前红润美好的容颜已经变成了牙齿松动脱落的老年模样,似乎是片刻间,儿童时的髫发就变成了银丝。
注释:¹宿昔:以往,以前。²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这里指青春年少。³暮齿:指晚年。⁴垂髫: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¹何处销。
译文:一生有多少伤心事啊,不向佛法中寻求解脱,又如何消解?
注释:¹空门:大乘佛法以观空为入门。《大智度论·释初品》:“空门者,生空、法空。”后来以“空门”代指佛寺或泛指佛法。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zhēng)(róng)¹赤云西²,日脚下平地。
译文: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注释:¹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²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柴门鸟雀噪(zào),归客千里至。
译文: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妻孥(nú)¹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译文: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¹
译文: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注释:¹遂:是如愿以偿。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xū)(xī)¹
译文: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注释:¹歔欷: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夜阑(lán)¹更秉烛,相对如梦寐(mèi)
译文: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注释: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晚岁¹迫偷生²,还家少欢趣³
译文: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注释:¹晚岁:即老年。²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³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译文: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忆昔¹好追凉²,故绕池边树。
译文: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注释:¹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²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xiāo)¹北风劲,抚²事煎百虑。
译文: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注释:¹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¹知禾黍(shǔ)收,已觉糟(zāo)²³
译文: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注释:¹“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²糟床:即酒醡。³注:流也,指酒。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如今足斟(zhēn)(zhuó)¹,且用慰迟暮²
译文: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注释:¹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²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译文: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kòu)柴荆(jīng)¹
译文: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注释:¹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父老四五人,问¹我久远行。
译文: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注释:¹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手中各有携,倾榼(kē)¹浊复清²
译文: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注释:¹榼:酒器。²浊清:指酒的颜色。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莫辞酒味薄¹,黍地无人耕。
译文: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注释:¹莫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苦辞,一作“莫辞”。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兵戈¹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译文: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注释:¹兵戈:一作“兵革”,指战争。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请为父老歌¹,艰难愧深情。
译文: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注释:¹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译文: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这三首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从左拾遗任上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关于这组诗,《古唐诗合解》这样评说:“三首哀思苦语,凄恻动人。总之,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实境实情,一语足抵人数语。”足见这组诗所蕴含的社会现实内容。

  第一首着重写诗人刚到家时合家欢聚惊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战乱时期出现的特有心理。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薄暮时分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羌村。天边的夕阳也急于躲到地平线下休息,柴门前的树梢上有几只鸟儿鸣叫不停,这喧宾夺主的声浪反衬出那个特殊岁月乡村生活的萧索荒凉。即便如此,鸟雀的鸣叫声,也增添了“归客千里至”的喜悦气氛,带有喜迎归者之意。诗人的归来连鸟雀都为之欢欣,更何况诗人的妻子和儿女。这首诗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为下文的叙事抒情渲染了气氛。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此二句诗人逼真地将战乱时期亲人突然相逢时产生的复杂情感传达了出来。诗人多年来只身一人在外颠沛流离,又加上兵连祸结,战乱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无从知晓,常年不归,加之音讯全无,家人早已抱着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诗人平安归来。今日亲人杜甫骤然而归,实出家人意料,所以会产生“怪我在”的心理。“惊定还拭泪”,妻子在惊讶、惊奇、惊喜之后,眼中蓄满了泪水,泪水中有太多复杂的情感因素:辛酸、惊喜、埋怨、感伤等等。这次重逢来得太珍贵了,它是用长久别离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换来的,在那个烽火不息,哀鸿遍野,白骨随处可见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样幸运地生还。于是,诗人发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从诗人幸存的“偶然”,读者可以体会到悲哀的“必然”。杜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能使读者在读后惊心动魄,其秘密就在于它绝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诗人生还的喜讯很快传遍了羌村,乡邻们带着惊喜的心情纷纷赶来探望。“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邻里们十分知趣地隔墙观望,不忍破坏诗人一家团圆的喜庆气氛,看着诗人劫后余生,乡邻们情不自禁地为之感叹,为之唏嘘。而在这种感叹和唏嘘中,又含有诗人自家的伤痛。“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难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骤然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幕降临,灶台上燃起昏黄的烛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朦胧的灯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让诗人觉得犹如在梦境中一样。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

  第二首,写诗人得还家以后的苦闷和矛盾心情,表达出作者身处乱世有心报国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态。

  对于一个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来说,相逢时的喜悦是短暂的。“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居定之后,诗人的报国壮志重新高涨,对大唐江山的忧患渐渐冲淡了相逢的喜悦。正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之际,诗人却守着一方小家庭,诗人意识到这种现状无异于苟且偷生。作者曾经豪情满志地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铁马、烽火狼烟中淹没,壮志未酬的苦闷使诗人的脸庞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连孩子也察觉父亲的变化。“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看着父亲日渐愁苦的脸,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又在操虑国事了,担心父亲为了理想再度离家而去,于是,孩子们每日守护在父亲左右,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诗人用今昔对比来寄托胸中苦闷,叙事中穿插写景。“萧萧北风”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围,也强化了“百虑”的深沉,其中一个“煎”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文人,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法解决时,诗人内心开始变得极度焦灼不安,诗人需要寻求一个突破口来倾泄胸中郁结的情绪。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中,杜甫也不约而同地发出感慨:“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诗人名在写酒,实为说愁。它是诗人百般无奈下的愤激之辞,迟暮之年,壮志难伸,激愤难谴,“且用”二字将诗人有千万般无奈与痛楚要急于倾泻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这正应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群鸡的争斗乱叫也是暗喻时世的动荡纷乱,同时,这样的画面也是乡村特有的。正是鸡叫声招来了诗人出门驱赶群鸡、迎接邻里的举动,“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位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由于拿不出好酒,乡亲们再三地表示歉意,并说明原因: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连年战祸,年轻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线,由此体现出战乱的危害,短短四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乱”的全貌,这首诗也由此表现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后四句写诗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父老乡邻的关怀慰问令诗人万分感动,为表示自己的谢意,诗人即兴作诗,以歌作答。“愧”字含义丰富,既有“惭愧”意,又有“感激”、“感谢”意,而“惭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对淳朴诚实的父老乡亲,诗人深感时局危难,生活艰困,可又未能为国家为乡亲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惭愧。结局两句将诗情推向极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长歌当哭,义愤填膺,悲怆感慨之情骤然高涨。“百虑”化作长歌咏叹,这一声长叹意味深长,饱含无奈和痛楚,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让四座乡邻大受感染,产生共鸣,举座皆是涕泪纵横。听者与歌者所悲感者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乱引发。诗人的情感思绪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它能代表千千万万黎民苍生、爱国志士的心声。杜甫的诗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经由“小我”升华为“大我”,“纵横”之泪是感时局伤乱世之泪,是悲国破悼家亡之泪,组诗潜藏着的情感暗流在结尾处如破堤之水奔涌而出,悲怆之情推倒了最高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与“三吏”、“三别”等代表作一样,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虽然作品讲述的只是诗人乱后回乡的个人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亲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只是诗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经历,它具有普遍意义。这组诗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的部分社会现实:世乱飘荡,兵革未息,儿童东征,妻离子散,具有浓烈的“诗史”意味。

  在艺术上,诗人熔叙事、抒情、写景于一炉,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运用今昔对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集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三章诗不仅在形式上连绵一体,而且很好地引导读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得这组诗的意蕴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显得丰富深厚。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诗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反映出安史之乱的严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文功底。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463-465页

qiāngcūnsānshǒu

 tángdài 

zhēngróngchìyún西 jiǎoxiàpíng 
cháiménniǎoquèzào guīqiānzhì 
guàizài jīngdìngháishìlèi 
shìluànzāopiāodàng shēngháiǒuránsuì 
línrénmǎnqiángtóu gǎntàn 
lángēngbǐngzhú xiāngduìmèngmèi 

wǎnsuìtōushēng háijiāshǎohuān 
jiāoér wèiquè 
hàozhuīliáng ràochíbiānshù 
xiāoxiāoběifēngjìn shìjiānbǎi 
làizhīshǔshōu juézāochuángzhù 
jīnzhēnzhuó qiěyòngwèichí 

qúnzhèngluànjiào zhídǒuzhēng 
shàngshù shǐwénkòucháijīng 
lǎorén wènjiǔyuǎnxíng 
shǒuzhōngyǒuxié qīngzhuóqīng 
jiǔwèi shǔréngēng 
bīngwèi értóngjìndōngzhēng 
qǐngwèilǎo jiānnánkuìshēnqíng 
yǎngtiāntàn zuòlèizònghéng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pó)(suō)¹偏恃(shì)²。香檀(tán)敲缓玉纤³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译文:虫娘举止温润。但一跳起舞来就变得自恃舞技出众。随着檀板缓缓敲响,纤纤玉指欢欢举起;带有花纹的鼓一敲响,她的舞步便紧紧地跟随其后。
注释:¹婆娑:舞蹈。²恃俊:对自己相当自信。³玉纤:纤纤玉指。⁴画鼓:有彩绘装饰的鼓。
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贪为¹顾盼²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luán)家远近。
译文:想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就要展现个人的风韵。往往一曲结束,还沉浸在情意中。坐在场中的青年门悄自陶醉其中,争相探询虫娘的出身背景。
注释:¹贪为:贪图。²顾盼:指人们的注视。

lánhuāzhīsān··línzhōngshāng--liǔyǒng

chóngniángcuòjiēwēnrùnměidàosuōpiānshìjùnxiāngtánqiāohuǎnxiānchíhuàshēngcuīliánjǐntānwèipànkuāfēngyùnwǎngwǎngzhōngqíngwèijǐnzuòzhōngniánshǎoànxiāohúnzhēngwènqīngluánjiāyuǎnjìn

别业临青甸,鸣銮降紫霄。
别业¹临青甸(diàn),鸣銮(luán)³降紫霄。
译文:公主的别墅临跨着青绿的郊野,君主的銮驾常常到这仙宫天阙。
注释:长宁公主:唐中宗李显的女儿,韦后所生。东庄:唐中宗为长宁公主建造的别墅,唐中宗和韦后曾数度临幸。¹别业:别墅。²青甸:绿色的郊野。甸:京城的近郊。³鸣銮: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此处借指皇帝的车驾。
长筵鹓鹭集,仙管凤凰调。
长筵(yán)¹(yuān)²集,仙管凤凰调。
译文:百官们列队迎候着降驾的天子,管弦吹奏着凤凰和鸣般的声乐。
注释:¹长筵:指排成长列的宴饮席位。²鹓鹭:两种鸟,它们群飞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
树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遥。
树接南山¹近,烟含北渚(zhǔ)²遥。
译文:树接南山,南山离东庄这么近,烟漫北渚,北渚离这儿如此远。
注释:¹南山:指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²北渚:北面的水涯。此指渭河。
承恩咸已醉,恋赏未还镳。
承恩¹咸已醉,恋赏未还镳(biāo
译文:承赐盛宴啊,群臣们早成醉颜,恋赏花美的东庄,忘却了回还。
注释:¹承恩:蒙受恩泽。²还镳:犹回马。镳:马嚼子,代指乘骑,此处指皇帝的车驾。

  此诗第一句交代宴饮的地点,为下文的展开写出了规定的场景。第二联把大臣们写得不同凡俗,更恰到好处地吹捧了皇帝。第三联突然笔锋一转,由宴会写到了东庄周围的环境。最后归结到宴会上来,收住上文,把宴会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全诗用比喻、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来介绍长宁公主的别墅,虽然辞藻过于华丽,但是皇家庄严肃穆的一面描绘得很具体,使人对皇帝家那种威严奢华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宰相,李峤写出如此的文章似乎很天经地义,这是政治和文学的结合,李峤既将政治目的融到了诗里,又严格按照五言律诗原有的体裁来编辑词汇。不管读者是否喜欢花团锦簇般的修辞堆在那里,皇家的气派似乎只有用这样的辞藻方能说明。大多数应制诗、侍筵诗都是如此。此诗俗处在于空泛,这也是大多数此类诗词很难跳出的套路。

  这首作品是典型的侍筵诗。侍宴写的诗,多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少酸甜苦辣的隽永名言,这样的诗其实流传不广,因为没有什么用,充其量记录一些生活片段,玩一下生涩怪癖的文词,应景显才之为而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70-372

shìyànchángnínggōngzhǔdōngzhuāngyìngzhì

qiáo tángdài 

biélínqīngdiàn míngluánjiàngxiāo 
chángyányuān xiānguǎnfènghuángtiáo 
shùjiēnánshānjìn yānhánběizhǔyáo 
chéngēnxiánzuì liànshǎngwèihuánbiāo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译文:广阔的沙漠平展浩远,一片荒芜的景象,夕阳已在西方缓缓下落,陇山上闪烁的明星从高慢慢地降下。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pí)¹
译文: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战士们的帐篷一个连一个准备着闻鼓而战。
注释:¹鼓鼙:亦作“ 鼓鞞 ”。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

  这首诗,《乐府诗集》收入卷七十九,作《近代曲辞》;《万首唐人绝句》卷五十八作《乐府辞》;《全唐诗》卷二十七作《杂曲歌辞》,都未著作者姓名。“水调歌”,古代乐曲名。《全唐诗》题下注:“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本篇即歌的第一叠。它是按照“水调歌”的曲谱填写的歌词,因此在声韵上不大符合一般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这首诗写的是驻守在西域边境荒野上的连营军士,闻警候令待征的情景。诗的首二句,就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着笔,起得平缓。“平沙落日大荒西”一句,写出地面的辽阔荒远,描绘出落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缓缓西沉的景象。“陇上明星高复低”一句接写夜景。日落而星出,一切景物都销声匿迹,只见陇山之上明星闪烁,则夜静可知。“高复低”三字,又状出星空夜转的景象,说明时间在缓移,静夜在加深。诗从日落写到星出星移,在时间进程上和诗的结构、语势上,都给人一种悠缓的感觉,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读者逐步进入诗人在这两句诗里着意表现的静谧境界。

  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古代边防地带,隔一段距离就于高处设一烽火台,贮狼粪于其上,一旦发现敌情,则燃火示警。“孤山几处看烽火”,是说原野上连营驻守的军士,突然看到几处孤山上燃起的报警的烽火。烽火起于幽深的静夜,划破沉寂的夜空,已使人触目而心惊。又曰“孤山几处”,则又见警报由远及近向军营飞速递传而来。极力写出军情的紧急,一下子扣紧读者的心弦。这一句在结构、语势上,以及它所描述的情事,都恰好与前二句相反,给人以一种突兀、紧迫之感。同时,由于前二句的铺叙及环境气氛的渲染,更易于从悠缓宁静中见突然、危迫与紧张。故前二句乃是欲张先弛,以收取以平显兀、以缓显迫、以静显动的艺术效果,而成为本句的绝好衬垫。

  第四句接写敌情传来后军营的反应。安扎在原野上的座座军营,连成一片,故曰“连营”,关顾首句“大荒”,也点出军势之盛。警报传来,连营军士临危而不乱,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容就绪,单等军令下达,鼙鼓擂响,即出战迎敌。“壮士连营候鼓鼙”,“候”字下得极妙。有的选本改“候”为“听”,不仅没有可靠的版本依据,而且使韵味顿损。“候”者,待令以出征,动在令先,则连营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军容之整肃可见;“听”却不同了,闻令而未动,则行动之迟缓、军容之涣散可知。第三句极写军情的紧急,造成紧张危迫的气氛,又正好是本句所叙写的情事的绝好衬垫,突现出连营将士大敌当前而无所畏惧、从容以待敌的气概和风度。这首诗全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丝毫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但是由于它采用层层渲染烘托衬垫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再配以结构、语势上的起伏跌宕,故仍能紧紧抓住读者,扣人心弦。

shuǐdiào--míng

píngshāluòhuāng西lǒngshàngmíngxīnggāoshānchùkànfēnghuǒzhuàngshìliányínghò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