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盘飞鸟外,衲衣犹带宕云寒。
豁开湖海烟波眼,枯木石头在雁山。
四十九盘飞鸟外,衲衣犹带宕云寒。
豁开湖海烟波眼,枯木石头在雁山。
释智朋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 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瘦竹¹藤斜挂,丛²花草乱生。
译文:瘦长的竹节上挂满了藤蔓,花草密集地生长在一起。
注释:¹瘦竹:形容竹节瘦长坚硬的样子。²丛:花草密集的样子。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林高风有态¹,苔滑水无声。
译文:由于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溪水从长满青苔的涧底流过,悄然无声。
注释:¹态:形状。这里指风吹林动的样子。

  这是写景之诗,而诗人很能捕住一系列富於特色的自然景物,把明丽而具动感的自然图景呈示读者眼前。

  首句写竹与藤,以“斜挂”两字把二者连在一起,竹为藤所绕,藤依竹而生,相依为命。次句写花草,一丛丛野花在幽僻的地方静静地开着,杂草亦随处乱生,花装点草,草映衬花。这二句,一个“瘦”字一个“幽”字,点出所在地的荒僻与恬静。一个“斜”字一个“乱”字则突显了山野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姿态。

  首二句是近景,三四句是远景。第三句写林与风,由於树高,山风吹来,摇曳多姿。末句写苔与水,由於青苔很滑,水从上面流过,了无声响,份外清幽。要是细察一下,这末二句写的景象都是以因果关系呈现的,而全诗四句是两两相对仗,十分工整!再说,诗人把八种自然景象通过有机的连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地写出山居的清幽环境,真是妙手。所以,不选金代绝句则已,若选,则此诗总会获选。

shānshī ·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shòuzhúténgxiéguà cónghuācǎoluànshēng 
língāofēngyǒutài táihuáshuǐshēng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初报边烽(fēng)¹照石头²,旋(xuán)³闻胡马集瓜州
译文:刚刚报传边地的烽火,已照亮了建康城头;不久又闻说金人的兵马,已集结在瓜州渡口。
注释:¹边烽:边界上报警的烽火。²石头:山名。在江苏江宁西,北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城在山后。六朝以来,皆守此为固。诸葛孔明所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者,即指此。³旋:很快,紧接着。⁴胡马:指金兵。⁵瓜州: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南,亦称瓜埠洲。当运河之口,与镇江斜值,为南北襟要处。
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诸公¹谁听刍(chú)(ráo)²,吾辈空怀畎(quǎn)亩忧³
译文:当权的衮衮诸公,有谁肯听听百姓的意见?我们在野的人呵,只能白白地为时局担忧。
注释:¹诸公:指当时在朝中掌权的人。²刍荛策:普通人的意见。这里谦指自己的政见。荛:刈草曰刍,析薪曰荛。指樵夫而言。³畎亩忧:指在野的人的忧虑。畎亩,田间。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¹望远涕俱流。
译文: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
注释:¹危楼:高楼。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岂知今日淮(huái)南路¹,乱絮(xù)飞花送客舟。
译文:又哪里想到呵,今日里、柳絮轻飘、乱红飞舞,送你的客船去往那,淮南东路的古城扬州!
注释:¹淮南路:宋代路名,辖淮河以南地区,后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沿扬州。

  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诗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诗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 “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诗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8-10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潘郎。
恩重娇多情易伤,漏更长,解鸳鸯¹。朱唇未动,先觉口脂²香。缓揭绣衾(qīn)抽皓(hào)腕,移凤枕³,枕潘郎
译文:情愈深,爱愈重,更容易使人无限感伤,慢慢长夜里更漏也显得缓慢绵长,我们解开了绣有鸳鸯的衣裳。红唇还未来得及张开,就已经先体味到了嘴角边的口脂香。(郎)缓缓地揭开了华丽的被褥,握住了我那雪白的手腕,(妾)赶忙把凤枕移走,枕在情郎的胳膊上。
注释:¹解鸳鸯:解开绣有鸳鸯的衣裳。²口脂:口红,唇上胭脂。³凤枕:绣有凤凰图案的枕头。⁴潘郎:本指潘岳。据《晋书·潘岳传》载: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也。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举秀才。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后来,就用“潘郎”,泛指少年俊美的男子。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松生数寸时,遂(suì)为草所没。
译文:一棵幼松刚刚出土,就被丛生的杂草埋住。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未见笼云心¹,谁知负霜骨²
译文:没能看到它那笼聚云气的心志,谁能知道它有不畏霜雪的傲骨。
注释:¹笼云心:指高远的志向。²负霜骨:指坚贞的品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弱干¹可摧残,纤(xiān)茎易陵忽²
译文:软弱的枝干随时可能遭受摧残,纤细的茎叶容易受到轻藐欺侮。
注释:¹弱干:都指松树幼小时的枝干。²陵忽:欺陵、忽视,也即是摧残的意思。
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何当¹数千尺,为君覆(fù)明月²
译文:应当让它长成参天大树,为你御寒遮暑。
注释:¹何当:何日。²覆明月:与前面“笼云”意思相似。笼云、覆月,都是指建大功立大业、能“遮天盖地”的意思。

  诗人在这首诗里咏叹的是松树,但它不是纯粹的咏物诗,而是借咏物抒情咏怀,明写松树,暗喻人才,句句写松,却句句落实到人。诗的前四句指出,松树在幼小时,并没有很特别的地方,它和其他小树苗一样,常常淹没在杂草丛中,不为人们所注意。人们不知道它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也不了解它的笼罩云气的壮志和傲霜斗雪的风骨。这既是诗人的自喻和自况,表明自己像松树那样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节操,是一个“好苗子”,但“为草所没”,未被发现和看重;同时也是要求当权者“慧眼识人”,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弱干见摧残,纤茎易陵忽”两句,指出松树的成长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特别在它幼小的时候,容易被摧残、被伤害,只有精心地培育它,爱护它、保护它,它才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这两句诗,有诗人寻求庇护的意图。诗人自荐多才,仕途不济,后因私撰《齐春秋》而遭受打击,长久失意,希望得到王桂阳的援助和保护。以上六句诗,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即不仅要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还要注意培养和爱护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不然的话,人才是很容易被埋没、被损害的。诗的最后两句,诗人保证说:当幼松一旦长成数千尺的大树,一定不会辜负主人的知遇之恩,要建功立业,庇护众生,有所作为。

  此诗通篇采用比体,情意委婉,笔意含蓄,与当时南朝华靡艳丽的诗风相比,此诗显得清新挺拔,别具一格。从结构上看,全篇首尾呼应,章法整饰,一气贯注,中两联为对仗,已有一些唐人律诗的体貌。

参考资料:
1、 孙鑫亭主编.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08:第45页

zèngwángguìyáng--jūn

sōngshēngshùcùnshísuìwèicǎosuǒméi

wèijiànlóngyúnxīnshuízhīshuāng

ruògàncuīcánxiānjīnglíng

dāngshùqiānchǐwèijūnmíngyuè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¹花信²。小雨一番寒。倚(yǐ)(lán)干。
译文:春天来临,南楼上的积雪已经化尽。春到来,元宵灯节期间群花也依次绽放。刚下过小雨仍有寒意,独自一人依靠着阑干思绪飘远。
注释:¹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²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译文:不要总是依靠在栏杆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汴梁在哪里呢?被黄昏时的云霞与雾气遮住了。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信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