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畦深处短墙西,中有茅亭客未知。
天许病身全得懒,日烘春困恰如痴。
壁间花影帘休隔,案上书篇燕莫窥。
更语东风轻过生,老夫假寐一些时。
菜畦深处短墙西,中有茅亭客未知。
天许病身全得懒,日烘春困恰如痴。
壁间花影帘休隔,案上书篇燕莫窥。
更语东风轻过生,老夫假寐一些时。
郑刚中

郑刚中

郑刚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5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yīngtáohuā--yuánzhěn

yīngtáohuāzhīliǎngzhīqiānwànduǒhuāzhuāncéngzhāihuārénluóqúnhóngshìhuǒ

水浴清蟾,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水浴清蟾(chán)¹,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²,笑扑流萤(yíng)³,惹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译文:圆圆的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像是在尽情沐浴。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街巷中车马不再喧闹。我和她悠闲地倚着井栏,她嬉笑着扑打飞来飞去的流萤,弄坏了轻罗画扇。夜已深,人已静,我久久地凭栏凝思,往昔的欢聚,如今的孤伶,更使我愁思绵绵,不想回房,也难以成眠,直站到更漏将残。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
注释:¹清蟾:明月。²露井:没有覆盖的井。³笑扑流萤:扑捉萤火虫。⁴画罗轻扇:用有画饰的丝织品做的扇子。⁵凭阑:凭栏,身倚栏杆。⁶更箭:计时的铜壶滴中标有时间刻度的浮尺。⁷梦沉:梦灭没而消逝。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空见说、鬓(bìn)怯琼梳¹,容销金镜²,渐懒趁时匀染³。梅风地溽(rù),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xún)。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译文:听说她相思恹恹,害怕玉梳将鬓发拢得稀散,面容消瘦而不照金镜,渐渐地懒于赶时髦梳妆打扮。眼前正是梅雨季节,潮风湿雨,青苔滋生,满架迎风摇动的蔷薇已由盛开时的艳红夺目,变得零落凋残。有谁会相信百无聊赖的我,像才尽的江淹,无心写诗赋词,又像是伤情的荀倩,哀伤不已,这一切都是由于对你热切的思念!举目望长空,只见银河茫茫,还有几颗稀疏的星星,点点闪闪。
注释:¹琼梳:饰以美玉的发梳。²金镜:铜镜。³趁时匀染:赶时髦而化妆打扮。⁴梅风:梅子成熟季节的风。⁵溽:湿润。⁶虹雨:初夏时节的雨。⁷舞红:指落花。⁸才减江淹:相传江淹少时梦人授五色笔而文思大进,而后梦郭璞取其笔,才思竭尽。即后世所称“江郎才尽”。⁹情伤荀倩:荀粲,字奉倩。

  此词通过现实、回忆、推测和憧憬等各种意意象的组合,抚今追昔,瞻念未来,浮想联翩,伤离痛别,极其感慨。词中忽景忽情,忽今忽昔,景未隐而情已生,情未逝而景又迁,最后情推出而景深入,给读者以无尽的审美愉悦。

  上片“人静夜久凭栏,愁不归眠,立残更箭”是全词的关键。这三句勾勒极妙,其上写现的句词,经此勾勒,变成了忆旧。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独倚阑干,凭高念远,离绪万端,难以归睡。由黄昏而至深夜,由深夜而至天将晓,耳听更鼓将歇,但他依旧倚栏望着,想着离别已久的情人。他慨叹着韶华易逝,人各一天,不要说音信稀少,就是梦也难做啊!

  他眼前浮现出去年夏天屋前场地上“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情景。黄昏之中,墙外的车马来往喧闹之声开始平息下来。天上的月儿投入墙内小溪中,仿佛水底沐浴荡漾。而树叶被风吹动,发出了带着凉意的声响。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幽静而富有诗情的夜晚。她井栏边,“笑扑流萤”,把手中的“画罗轻扇”都触破了。这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写活了当日的欢爱生活。

  下片写两地相思。“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是词人所闻有关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由于苦思苦念的折磨,鬓发渐少,容颜消瘦,持玉梳而怯发稀,对菱花而伤憔翠,“欲妆临镜慵”,活画出她别后生理上、心理上的变化。“渐”字、“趁时”二字写出了时间推移的过程。接着“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三句则由人事转向景物,叙眼前所见。梅雨季节,阴多晴少,地上潮湿,庭院中青苔滋生,这不仅由于风风雨雨,也由于人迹罕至。一架蔷薇,已由盛开时的鲜红夺目变得飘零憔悴了。这样,既写了季节的变迁,也兼写了他心理的消黯,景中寓情,刻画至深。“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这是词人对伊人的思念。先用“无聊”二字概括,而着重处尤“为伊”二字,因相思的痛苦,自己象江淹那样才华减退,因相思的折磨,自己象荀粲那样不言神伤。双方的相思,如此深挚,以至于他恨不能身生双翅,飞到她身旁,去安慰她,怜惜她。可是不能,所以说“空见说”。“谁信”二字则反映词人灵魂深处曲折细微的地方,把两人相思之苦进一步深化了。这些地方表现了周词的沉郁顿挫,笔力劲健。歇拍“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以见明河侵晓星稀,表出词人凭栏至晓,通宵未睡作结。通观全篇,是写词人“夜久凭栏”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前片“人静”三句,至此再得到照应。银河星点,加强了念旧伤今的感情色彩;如此以来,上下片所有情事尽纳其中。

  这首词,上片由秋夜景物,人的外部行为而及内感情郁结,点出“年华一瞬,人今千里”的深沉意绪,下片承此意绪加以铺陈。全词虚实相生,今昔相迭,时空、意象的交错组接跌宕多姿,空灵飞动,愈勾勒愈浑厚,具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8/11/1 : 第123-124页 .

guòqínlóu ·shí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shuǐqīngchán xuānliángchuī xiàngshēngchūduán xiánjǐng xiàoliúyíng huàluóqīngshàn rénjìngjiǔpínglán chóuguīmián cángēngjiàn tànniánhuáshùn rénjīnqiān mèngchénshūyuǎn 
kōngjiànshuō bìnqièqióngshū róngxiāojīnjìng jiànlǎnchènshíyúnrǎn méifēng hóngtái jiàhóngdōubiàn shuíxìnliáowèi cáijiǎnjiāngyān qíngshāngxúnqiàn dànmíngyǐngxià háikànxīngshùdiǎn 
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
杨花终日空飞舞,奈久长难驻。海潮虽是暂时来,却有个、堪凭处。
译文:丈夫如同杨花,很轻浮,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朝三暮四,就是不肯在家里久留。海潮虽然只是暂时到来,却好歹会来。
注释:一落索: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两阕平仄格式,各三仄韵。
紫府碧云为路。好相将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
紫府¹碧云为路。好相将²归去。肯如薄幸五更风,不解与、花为主。
译文:丈夫啊,我一直思量着,如果真的有仙宫的话,夫妻俩应是帮扶着赶向那里。谁知道你就像摧花的残风一样,那么薄幸,根本不懂得替我做主,我还有什么盼头呢?
注释:¹紫府:道家称仙人居所。²相将:相与,相共。

  这是一首闺怨词,重在对男子薄幸的怨怼不满,抒情婉转而造语浅近。上片以杨花的终日飞舞与海潮短暂回归作对照,用心不在前者的飞舞“终日”,看似长久,所取却在海潮回归虽然短暂,但去来有信,行动有期。四句歌词,却两用对比,前两句是用杨花的终日的“空飞舞”,与其无法长久留驻作对照,后两句则是用海潮的暂时回归,与其“堪凭处”作对比。词人选取这两组意象,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杨花终日飞舞,实指春景又至,春事再繁,实寓有美人迟暮之感和闺中寂寞之意。海潮的意象就更是含蕴丰富了。唐诗人李益有《江南曲》诗拟闺中怨妇云:“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里,词人实际上是翻用其诗意,以海潮虽短却有信,表达出对男子一去之后即杏无音讯的愤懑和不满。

  下片也是利用两组意象的对比来抒发词情:碧云有路可相将归去,五更风却不解与花为主。在这里,词人将女主人公的怨情推进了一层,从上片的单纯抱怨,发展到如今的殷切期盼。所谓恨之深,正是因为爱之挚。在对碧云归路的向往中,读者似乎可以感受到闺中人那炽烈迸发的情感热流,虽然置身孤独与寂寞之中,但她仍然憧憬着“相将归去”的美好生活。在对薄幸五更风的责难声中,我们又似乎可以体味到她对情有所归心有所属的人生的美好追求。特别是末句,用“不解与花为主”作为对薄幸人的抱怨之辞,很值得品昧。对于一个彻夜未眠的思妇而言,其心绪的烦乱,是可想而知的。这里,让闺中人把一腔的怨气发泄到五更风上,可以说是很切合人物心理的。更妙的是,这一声抱怨之中,还包含着她满腹的心思。此女以花自喻,以五更风不知护花惜花的薄幸行为,比拟男子的薄情寡义,词情含蓄蕴藉,造语又生新可喜,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妙句。

  整首词抒情流畅清新,布局工稳,针脚细密,其情感发展的脉络也是相当明晰的,“奈”、“却有”、“好”、“肯如”等虚词,将每句话的前一层意思都作了推进,从中可以体会到抒情主人公的怨情,由无奈到抱怨、到企盼、到最后失落和愤恨,在不断地向纵深推进或者说上升。但同时,在这种怨愤背后,又显然有一种殷切的热望在心头:对杨花飞舞难驻的无奈,正因为意在希望两情长久;对海潮虽说短暂却守信约的赞颂,用意正在强调彼此贞信的可贵;对紫府碧云相将归去的向往,无非意在期盼着两情依依;抱怨五更风的不解与花为主,又可以看出她对爱的渴望。就是这样,一取一舍,句意不断转换,在对反面做出否定的同时,又对正面作了更大程度的肯定,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彼此穿插、相互交织,用语虽简,而语意却丰。除此之外,词中实际上还暗含有一条更深的隐线,那就是时间线索。词以杨花飞舞的白昼开头,以夜深更残结束,中间作了大胆的省略,在形成前后呼应之时,也暗地里勾勒出闺中人日夜相思、苦自煎熬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第155页

luòsuǒ··yánghuāzhōngkōngfēi--qínguān

yánghuāzhōngkōngfēinàijiǔzhǎngnánzhùhǎicháosuīshìzànshíláiquèyǒukānpíngchù

yúnwèihǎoxiāngjiāngguīkěnbáoxìnggèngfēngjiěhuāwèizhǔ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素蘤(huā)¹多蒙别艳欺,此花²端合³在瑶池
译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注释:¹蘤:“花”的古体字。²此花:指白莲。³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⁴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duò)¹
译文: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¹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被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老人七十仍沽¹酒,千壶百瓮花门口²
译文:老人七十了还在卖酒,无数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
注释:¹沽:买或卖。首句的“沽”是卖的意思,末句的“沽”是买的意思。²花门口:指花门楼口。花门:即花门楼,凉州(今甘肃武威)馆舍名。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巧 一作:仍)
道傍榆(yú)(jiá)¹巧似钱,摘来沽(gū)酒君肯否。(巧 一作:仍)
译文:路旁的榆荚好似那成串的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注释:¹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榆树枝条间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生活抒情小诗。唐玄宗天宝十载(751)三月,诗人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蓦然领略了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亲见老人安然沽酒待客的诱人场面,他怎能不在酒店小住片刻,让醉人的酒香驱散旅途的疲劳,并欣赏这动人的春光呢?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的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境这可以算得上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做了铺垫。

  “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小诗的后两句是说,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这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的实写付钱买酒的全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问那位当垆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你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

  这首诗用口语化的生活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格调诙谐、幽默,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和平年代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这对于一个军旅诗人来说,更有切身的体会。在写法上,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的情趣,本诗语言具有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魅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8-619页 .

wènhuāménjiǔjiāwēng

cénshēn tángdài 

lǎorénshíréngjiǔ qiānbǎiwènghuāménkǒu 
dàopángjiáqiǎoqián zhāiláijiǔjūnkěnfǒu  (qiǎozuò réng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