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寻山客,还同慢世人。
虽是寻山客,还同慢世人。
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读书惟务静,无褐不忧贫。
野色春冬树,鸡声远近邻。
野色春冬树,鸡声远近邻。
郄公即吾友,合与尔相亲。
郄公即吾友,合与尔相亲。

sòngxuēxiùcái--huángrǎn

suīshìxúnshānháitóngmànshìrénshūwéijìngyōupín

chūndōngshùshēngyuǎnjìnlínqiègōngyǒuěrxiāngqīn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2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陶渊明¹以正月五日游斜川²,临流班坐³,顾瞻南阜(fù),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rén)(xū)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yì)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¹⁰,以《江城子》歌之。
注释:¹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²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³班坐:依次列坐。⁴南阜:南山,指庐山。⁵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⁶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⁷元丰壬戌之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季。⁸东坡:苏轼躬耕处。⁹挹:通“抑”,抑制。¹⁰长短句:词曲的别称。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梦中了了¹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²。走遍人间,依旧却³躬耕(gēng)。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译文: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注释:¹了了:明白,清楚。²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辈之意。³却:还。⁴躬耕:亲自耕种。乌鹊:喜鹊。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雪堂西畔(pàn)暗泉鸣。北山倾¹,小溪横。南望亭丘²,孤秀耸曾(zēng)³。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译文: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注释:¹倾:斜,此就山体形成的斜坡而言。²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³孤秀耸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耸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⁴余龄:余生。

  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甚为突兀,直以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他后来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序云:“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陶渊明好饮酒,自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二十首》序)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但他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逆境,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

  词的下片略叙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正如其《雪堂问潘邠老》所说:“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仅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意适于游,情寓于望”,超世遗物。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而不知是否也会像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那时王安石已罢政数年,章惇、蔡确等后期变法派执政,政治生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政局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故下笔从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从纵的方面看:醉醒连渊明,渊明连躬耕,躬耕连东坡,东坡连及雪堂与周围景物,景物连斜川,最后回应到陶渊明《游斜川》诗之“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迤逦写来,环环相扣,总不离于本题。从横的方面看:写周围景物,于所居之东坡则加细,说及一夜至晓的春雨、新晴;对西南诸景则只大略点出泉、溪、亭、丘,似零珠之散,合之则俨然是一幅东坡坐眺图,总归到“都是斜川当日景”之内,诚亦“至今使人想见其处”。以似斜川当日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对陶《游斜川》诗结尾所云“中觞纵遥怀,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当亦冥契于心。苏轼对付逆境有自己的特殊态度。他对生活有信心,善于从个人痛苦情绪中解脱出来,很快适应环境,将生活安排得很好,随遇而安。从这首词里也侧面反映了他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方式:躬耕东坡,自食其力,窃比渊明澹焉忘忧的风节,而且对谪居生活感到适意,怡然自乐,令政敌们对他无可奈何。苏轼有时难免有一点衰迟之感,却也留心着局势的变化,注意保存自己,不久神宗皇帝死后,哲宗即位,他又起复,积极从政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83-684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680-683
3、 朱靖华.苏东坡黄州名篇赏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9-132

jiāngchéngzi··mèngzhōnglelezuìzhōngxǐng--shì

táoyuānmíngzhèngyuèyóuxiéchuānlínliúbānzuòzhānnánàicéngchéngzhīxiùnǎizuòxiéchuānshīzhìjīn使shǐrénxiǎngjiànchùyuánfēngrénzhīchūngōnggēngdōngzhùxuětángzhīnánwàngtíngzhīhòuqiū西kòngběishānzhīwēiquánkǎiránértànxiéchuānzhīyóunǎizuòzhǎngduǎnjiāngchéngzizhī

mèngzhōnglelezuìzhōngxǐngzhǐyuānmíngshìqiánshēngzǒubiànrénjiānjiùquègōnggēngzuódōngchūnquèbàoxīnqíng

xuětáng西pànànquánmíngběishānqīngxiǎohéngnánwàngtíngqiūxiùsǒngcéngchéngdōushìxiéchuāndāngjǐnglǎolíng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译文:日落之后闲坐纳凉解衣临风,卧床靠近池水已经三次移动。
注释:简斋:即陈与义。陈与义在南渡之后,所写诗多为感愤时事之作。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未来。
¹沉北岭鱼方乐²,月过秋河³雁未来
译文:北斗低沉,夜深人静,鱼儿自得其乐,月亮渐渐转过银河,不见归雁来鸿。
注释:¹斗:指星斗。²鱼方乐:《庄子·秋水》:“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典故多用于别有会心,自得其乐。³河:指银河。⁴雁未来:时值初秋,北雁尚未南飞。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¹劝持杯。
译文:可供说话的是庭院里的绿树,还有那枝头的浅红花朵劝酒助兴。
注释:¹木末:树梢。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
明明独对苍华¹影,莫上睢(suī)²万死台。
译文:独自对着池水映出我满头白发,不能再像那张巡誓死守城。
注释:¹苍华:据《黄庭经》,发神为苍华,字太元。头发斑白,亦称苍华。²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援乏城陷,巡、远皆不屈死。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此诗前三联皆写诗人夏日纳凉时的闲适;尾联却笔锋陡转,情调变为悲愤,表达了当时忧国志士共同的悲苦无诉的心境。全诗饶有高雅情趣,颇具感染力。

  首两句:“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点明作者是在日落之后才来的,他解衣当风,移床临水,床的位置,不觉已换了三回了,可见追凉心切。

  第三四两句,写他乘凉直到深夜还未回去。星斗已经渐渐低沉了,池里的鱼儿,正在自得其乐,水面上不时可以听到鱼儿唼喋的声音。因为今晚是有月亮的,所以环境里所见的事物比较清晰。月亮渐渐地转到银三的西边了,可惜的是雁儿还没有飞来,这儿显得很静。

  第五六两句:“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池塘是和庭院靠近的,庭院里寂静无人,此时可供答话的,只有院子里稀疏的碧树了。在疏翠当中,还间有些浅红的花朵,想喝上点清酒,也只有这些花朵相劝持杯了。作者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不改居贫之乐,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结尾两句:“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万死台。”是由深夜纳凉,陡然兴起的感慨。作者和其兄朱松,都是主张坚决抗金的志士。此时已届老年,夜深的当儿,虽也萧然自适,但此刻对影清池,深感时光易逝,机会难来,自己已是苍颜华发了。可是国仇未报,抗金的意志虽未消失,而秦桧等投降派揽有大权,自己也便无门报国,不能像张巡那样登台誓师,万死不辞了。“莫上睢阳万死台”之句,正是在闲适中陡然产生的悲愤,而这种心境,又显示着当时忧国志士共同的悲哀而无处控诉。

参考资料:
1、 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948页
萱草栏干,榴花庭院。悄无人语重帘卷。屏山掩梦不多时,斜风雨细江南岸。
(xuān)¹栏干,榴花庭院。悄无人语重帘卷。屏(píng)²掩梦不多时,语风雨细江南岸。
注释:¹萱草:即黄花菜。夏秋开花。古人以为能使人忘忧。²屏山:画有山峦的屏风。
昼漏初传,林莺百啭。日长暗记残香篆。洞房消息有谁知,几回欲问梁间燕。
昼漏初传,林莺百啭(zhuàn)。日长暗记残香篆(zhuàn)¹。洞房消息²有谁知,几回欲问梁间燕。
注释:¹香篆:焚香出烟袅袅如篆字。²洞房消息:内室中的动静。
这首词写一侍女,夏梦片刻,醒后犹细味梦中江南游程,但漏传莺啭,不禁又挂念需在炉中添香。而主人室内动静如何,则颇费猜疑。全词表现人物内心的寂寞无聊,婉转含蓄,细致入微。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从军有苦乐¹,但问所从²谁。
译文:从军有苦有乐,要看随谁去出征。
注释:¹苦乐:《史记·李将军列传》载:程不识与李广俱戍边,二人治军严简不同,程军击刁斗、李军则不击。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士卒“咸乐为之死”。²从:跟随。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所从神且武¹,焉得久劳师²
译文:跟随智勇双全的主帅,哪里会有持久的战争。
注释:¹神且武:意为智勇双全。神:神机妙算,谓有韬略。武:勇敢。²劳师:让部队去打仗。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相公¹征关右²,赫(hè)³震天威
译文:我们主公征伐关西地,盛怒下奋起天朝威风。
注释:¹相公:指曹操,时任汉丞相,故称。²关右:古地名,即函谷关以西之地,古人以西为右。曹操在建安二十年(215)三月率兵出关征讨张鲁等割据势力。³赫怒:勃然震怒。⁴天威:天朝军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一举灭獯(xūn)¹,再举服羌(qiāng)²
译文:头一次降服那里部族,二次又迫使羌兵投诚。
注释:¹獯虏:对猃狁的蔑称。猃狁(xiǎn yǔn),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分布在陕、甘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此指曹操于建安二十年(215)龚屠氐(dī)王窦茂以下万余人之事。氐又称西戎,为猃狁的一支。²羌夷:对羌族的蔑称。此指建安二十年(215)九月巴族七姓夷王朴胡等举巴夷及賨(cóng)民归附曹操一事。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西收边地贼¹,忽²若俯³拾遗
译文:西征用兵神速,取胜像弯腰拾取东西一样容易。
注释:¹边地贼:指张鲁、韩遂等边关割据势力。此指西平、金城诸将麴演、蒋石等共斩叛将韩遂以献以及张鲁投降之事。²忽:犹如,好像。³俯:低下头。⁴拾遗:拾取东西。这里喻容易。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¹²越丘山,酒肉逾³(chí)
译文:犒赏丰盛,赏品堆积如山,酒肉漫过河流。
注释:¹陈:陈列。²赏:赏赐。³逾:超过。⁴川:河。⁵坻:水中的高地。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军中多饫(yù)¹,人马皆溢肥²
译文:军营里官兵酒足饭饱,人马更加壮实和勇猛。
注释:¹饫饶:饱食、富裕。²溢肥:指兵强马壮。溢:同“益”,更加。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徒行¹兼乘²还,空出有余资³
译文:徒步出征凯旋乘马归,去时空空回来财物丰。
注释:¹徒行:步行。²兼乘:两乘、两匹战马。³余资:丰裕的财物。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拓地¹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译文:开拓关西三千里地盘,往返神速犹如鸟飞腾。
注释:¹拓地:指通过战争而占领地盘。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歌舞入邺(yè)¹,所愿获无违。
译文:载歌载舞胜利回邺都,原有誓愿大功已告成。
注释:¹邺城: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昼日¹处大朝²,日暮薄言³归。
译文:白天大会群臣同庆贺,傍晚兴高采烈回家中。
注释:¹昼日:白天。昼,《文选》作“尽”。 ²大朝:天子大会诸侯群臣。³薄言:发语词。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译文:朝廷上参谋清明政治,回家里料理家事繁荣。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禽兽惮(dàn)¹为牺²,良苗³已挥
译文:禽兽怕做牺牲自断尾,我如良苗茁壮沐春风。
注释:¹惮:怕,畏惧。²为牺,意谓被捕捉杀死。牺:古代用来祭祀的牲畜。³良苗:指庄稼。⁴实:所结的果实。⁵挥:摇动。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¹慕负鼎翁²,愿厉³朽钝姿
译文:虽然力量有限,但是愿以伊尹为榜样,刻苦自勉为国尽力。
注释:¹窃:私下。²负鼎翁:指殷商时贤相伊尹。传说伊尹善于烹调,尝负鼎求见商汤。³厉:同“砺”,本指磨刀石,此为磨砺的意思。⁴朽钝姿:朽木、钝刀般的资质,为王粲自谦之词。姿:同“资”。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不能效¹(jǔ)²,相随把锄犂(lí)³
译文:不能学习长沮与桀溺,相互追随隐退将地耕。
注释:¹效:效仿,学习。²沮溺:指长沮、桀溺,是春秋时的两位隐士。³把锄犂:指耕种土地。把:拿着。犂:同“犁”。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孰览¹夫子²诗,信知所言³非。
译文:仔细阅读孔子隐居诗,确知夫子主张行不通。
注释:¹孰览:仔细观看。孰:同“熟”。²夫子:指孔子。³所言:指孔子主张归隐之言。

  词前十八句为第一段。首四句以议论开头,说明只要统帅神武,从军就无苦有乐。接着“相公征关右”以下六句,以曹操用兵的神武予以证明。诗中以“震天威”、“俯拾遗”、“一举”、“再举”等夸张之笔,写曹操用兵所向无敌的神武之态;以“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写曹军的兵强马壮、轻捷矫健;接着八句,以“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写军中饮食宴乐之盛和俘获物资之多。

  “歌舞入邺城”以下十四句为第二段,写班师凯旋,并述厉节入仕协理朝政的怡然自得。

  全诗语言明快,感情豪壮,专写从军之乐,极尽铺张扬厉,比喻夸张,与其它“愀怆之辞”(钟嵘《诗品》)迥然不同。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编选.《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04:第29-31页
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
玄武湖¹中玉漏催²,鸡鸣埭(dài)³口绣襦(rú)回。
译文:玄武湖中的玉漏声声,似乎催促早动身,在鸡鸣埭口宫女们身穿锦绣曲折环绕。
注释:¹玄武湖:在今江苏南京,南朝宋文帝时建成,后成为游览胜地。²玉漏催:指时间流逝。玉漏,古代计时器,靠壶水滴漏来测算时间。³鸡鸣埭:玄武湖北堤名。南朝齐武帝经常带宫嫔一早出游,到湖北堤时鸡才鸣叫,所以称“鸡鸣埭”。埭,堤坝。⁴绣襦:锦绣短袄,贵家妇女的装束,这里借指宫嫔。
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
谁言琼¹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²
译文:有谁说琼树一样的妃嫔天天都见面,步步都生出金莲来也远远比不上。
注释:¹琼:美玉,这里用作修饰语,如玉般美丽。²金莲步步来:南朝齐废帝曾用黄金制成莲花,贴放地上,让宠爱的潘妃在上面行走,说是“步步生莲花”。
敌国军营漂木杮,前朝神庙锁烟煤。
敌国¹军营漂(piāo)木杮(fèi)²,前朝神庙³锁烟煤。
译文:敌对国家的军营漂来了造船的木片,陈朝三祖的宗庙已被烟尘所封。
注释:¹敌国:指北方的隋朝。²木柿:从木头上削下的碎片。³前朝神庙:指陈皇室的祖庙。前朝,陈后主以前的几代皇帝。锁烟煤:被烟尘所封盖,意思是没有人打扫上祭。
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
满宫学士皆颜色¹,江令²当年只费才³
译文:陈朝宫中的嫔妃和女学士都姿容艳丽,江总在当年要描绘她们也费尽了才华。
注释:¹颜色:指姿容美丽的女子。²江令:指江总,在陈朝任尚书令(宰相)。³才:指文才。江总不理政务,专门用文才为陈后主游宴助兴,所以说“只费才”。

  这首诗题旨在于讽刺南朝君主的荒淫失政。

  首联“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点地纪游。这二句是说天未破晓,犹能听到静夜中玉漏一声声的滴响,而玄武湖中,鸡鸣埭口,绣襦宫人又已纷至沓来了。这一联的上句涉及宋(因玄武湖宋文帝时方建成,并改今名),下句用齐事,但实际上是泛咏南朝君主游幸频繁,不拘某一代。所谓“玄武开新花,龙舟宴幸频”(《陈后宫》),不言宋、齐、梁、陈,而自可包在其中了二再看一个“催”字,写其游幸之急之沉浸,南朝君主既如此沉于此、忙于此、醉于此,如果不失政,倒是咄咄怪事了。颔联“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这一联言陈后主荒淫比齐废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其中又寓荒淫相继,后代更胜前朝之意。“谁言”“不及”用反诘的语调加以嘲笑。诗人就是用最为跌宕的句法,由面及点,转入后半首对陈事的重点咏写,因此接着颈联说“敌国军营漂木柿,前朝神庙锁烟煤”,其谓隋军造战船的木片已经飘了过来,意谓隋军压境,形势已十分险恶,然而全无心肝的陈后主却依旧沉湎于女色,荒淫享乐,不祭祖庙,连祖宗也忘记了。这也就暗示着陈朝祖宗之统绪已绝,其覆亡的历史命运绝对是难以逃脱的。陈后主如此,其臣子又是如何:“满宫学士皆莲色,江令当年只费才”,这就是诗的尾联所告诉读者的:后主嫔妃、学士都姿容艳丽,使得当年江总为歌咏她们的姿容而费尽了才华。江总位当宰辅,充尚书令,却被当作“狎客”使用,可见后主荒淫、废弃政事到何种程度。而身为尚书令,位当宰辅的江总,其才华仅用于歌咏妇人容色,又是何等可悲。大小臣工甚众,仅一大市令吴兴章华出来极言强谏,他严正指出:“陛下即位于今五年,不思先帝之艰难,不知天命之可畏,溺于嬖宠,惑于酒色,祠七庙而不出,拜三妃而临轩。”这是内。而外他则说:“疆场日蹙,隋军压境。”这真是振聋发聩之忠良之声。然而这严峻存在的内忧外患却统统被陈叔宝这个昏君和江总这帮佞臣忘记得一干二净。陈叔宝与江总们在演戏,君臣都在串演陈朝亡国的悲剧,既毁灭了国家,也毁灭了自己。姚培谦说:“学士满宫,而狎客作相,所贵于才华者,乃只为覆亡之具也乎?”也看到了末联不只仅是讽刺,而是还含有深深的感慨。也正因此,讽刺之意义则更为深刻。

  这首诗前半通过典故串合,追括六代,后半专咏陈朝事。其构思以南朝为一整体,点面结合。叙次错综善变,寓讽意于叙述描写之中。清冯浩评曰:“案而不断,荒淫败亡,一一毕露。”诗人虽意在揭示南朝君主荒淫亡国的史实,也不啻是对晚唐统治者的一种严重警诫。

参考资料:
1、 安焕章.李商隐诗歌导读:广陵书社,2015:223-22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