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劳人许息机,水云深处结柴扉。闲栽赤堇青棂遍,醉啖黄鱼白蟹肥。
何日劳人许息机,水云深处结柴扉。闲栽赤堇青棂遍,醉啖黄鱼白蟹肥。
户给不妨扶杖过,花开都插满头归。皋夔事业知难就,此乐谁教天亦违。
户给不妨扶杖过,花开都插满头归。皋夔事业知难就,此乐谁教天亦违。

mǎizhōujiāng--quánwàng

láorénshuǐyúnshēnchùjiécháifēixiánzāichìjǐnqīnglíngbiànzuìdànhuángbáixièféi

gěifángzhàngguòhuākāidōuchāmǎntóuguīgāokuíshìzhīnánjiùshuíjiàotiānwéi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九日驱驰¹一日闲²,寻君不遇又空还。
译文:这天正消闲,逢重阳我驱马驰向前,去小访你,没有遇到只得扑空。
注释:休暇日:即休假日。王侍御:不详,应是诗人同僚。¹九日驱驰:九天忙碌。²一日闲:一天休息。唐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怪来¹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²雪满山。
译文:怪不得你的诗作,清雅入骨思情深远,原来你家门就对浩然寒流白雪满山。
注释:¹怪来:难怪、怪不得。来,语助词。²寒流:指山溪。

  唐代文人大都喜欢广交天下同仁。他们最喜欢的是去拜访认识的老朋友,或慕名造访不认识的高人。有时朋友不在,不能见面,当然会惆怅万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那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不得一见的怅然与失落,千年之后还让人们回味无穷。访人不遇是很让人扫兴的,但也有一些诗人恰恰相反,能从中感受到独特的诗意。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虽然不见斯人,却能尽探访之兴,大有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高情逸致。韦应物这首诗也是此类,虽然没见到朋友,却有意外收获。

  诗人是在一个很特别的日子里去拜访朋友的,这个日子就是“休日”。九天之后,终于盼来了休息日,漫长等待之后的放松,让人欣喜兴奋。这里“九日”与“一日”、“驱驰”与“闲”对举,能够强烈的表达这个休息日的难能可贵,与诗人对这个日子的期盼与兴奋。

  难得的一个休假,诗人决定去拜访一下朋友,和朋友聊聊天,或许是最好的放松。然而,结果却是天公不作美,朋友不在,实在令人惆怅,这里加一又”字,更增添了这种失望与惆怅,原来诗人此前曾经来拜访过一次,没有见到,失望而归。这次,满心欢喜,满以为定不落空谁料想又一次落了个空。

  虽然朋友不在,他却恋恋不舍,久久不肯离去,是欣赏起朋友的住处来。诗人游目四顾,但见屋舍周围白雪皑皑,一片洁白。门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冬日更显得清冷绝俗。这真是一个不染人间烟火的所在。至此,诗人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哦,怪不得他的诗越来越清高脱俗,原来是雪山寒流陶冶的结果啊。这是一个独到的发现,但仔细一想,“门对寒流雪满山”并非“诗思清人骨”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门对寒流雪满山”并不一定就会导致“诗思清人骨”。因此诗人想说的仅仅是朋友“诗思清人骨”而已。至此,才明白原来诗人是在含蓄地赞美朋友的诗歌造诣。

  即便如此,也不难看出,诗人对“门对寒流雪满山”的欣赏与羡慕。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主编,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第270页
2、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368页

xiūxiáfǎng访wángshì

wéiyìng tángdài 

jiǔchíxián xúnjūnyòukōnghuán 
guàiláishīqīngrén ménduìhánliúxuěmǎnshān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 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
片风丝雨笼烟絮(xù)¹,玉点香球。玉点香球²,尽日东风不满楼³
译文:阵阵春风和丝丝细雨裏笼着如烟似雾的柳絮,柳絮落地,滚成球状,随风浮动,无休无依。整天吹着(不满楼的)微微的春风,却不见暴风骤雨!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这个词牌有许多异名,如《伴登临》《忍泪吟》《丑奴儿》《罗敷媚》等。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杨下采桑》,后人截取一“遍”单行,用为词牌,是双调小令,四十四字,前后阕句法字数相同,各三平韵,也有添字的,名《添字采桑子》,有的增至四十八字,有的增至五十四字,则是变体。¹烟絮:如烟似雾的柳絮。²玉点香球:玉点,形容雨点;香球,形容柳絮。柳絮落地,滚成球状。³“尽日”句:这句是说,整天吹着(不满楼的)微微的春风。尽日,整天。不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这里反用其意。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 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¹
译文:这亡国的伤心之事,没有人可以诉说,只能说给那东流的江水听。说给那东流的江水听,似乎连这万里长江,也在和我同愁苦。
注释:¹“诉与”二句: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化用其意。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台上有客¹吟秋风,悲声萧散²飘入空。台边游女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译文:竹山听马塞观风台上,有蜀将孟达在吟咏《秋风》,那悲壮的声音凄凉地飘入了天空。台边的歌女来偷听,想学《秋风》声音,声很像,但意思领悟不到。孟达君悲叹究竟为什么事?广袤土地的金城城池失落于刘封、申耽两人之手,作《上堵吟》。
注释:襄阳古乐府:曲牌名,苏轼作词牌用。上堵吟:《襄阳古乐府》中的子曲牌名。¹客:对于蜀帝刘备,孟达是政客。²萧散:凄凉。³游女:歌女。⁴窃听:偷听。⁵意不同:意思完全不同,领会不到。⁶千里:言广阔的地域。⁷金城:郡名,指金瓯城池新城,其治所房陵,今房县。三国魏合房陵、上庸两置郡,治所在房陵,辖境湖北保康、南漳、房县、竹溪、竹山等县。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听马为塞¹凤为关²,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biān)鱼冷难捕。悠悠³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译文:听马要塞与凤林关隘,山川要塞现在无一人防守,空自闲着。我悲叹也何苦呢?襄江水一到冬天就封冻,其色深沉,鳊鱼冻得难以捕捞。众多江上听《上堵吟》的人,体会不到我写此词的意思,只是空空悲叹,空空苦辛。
注释:¹听马为塞:即听马塞山,在竹山县西南三十五里。²凤林关:在襄阳岘(xiàn)山。³悠悠:众多。⁴不知:体会不到,领悟不到。⁵徒:空空。

  这首词先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后写眼前的景物,感叹历史终成陈迹。是苏轼按照孟达《所作上堵吟》的韵调,描写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让后人借历史深深反思现实。

  第一至第六句,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水经注》:堵阳县(竹山县),堵水出焉,有白马塞(台),孟达为新城守,登之而叹日:“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即苏轼所写“台上有客吟《秋风》”,亦是《上堵吟》的历史由来。为何“悲声萧散飘入空”?为何游女“欲学声同意不同”?两者答案是一个:“千里金城两稚子”,即“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的历史内容。苏轼借以暗示赵宋王朝要吸取的教训。“台”为历史陈迹见证之地,“悲声”,是指“哀切”,“有侧人心”(郦道元《水经注》)之音,“愤激,其哀思之音”。“欲学”,言《上堵吟》“今人仍传此声”(盛弘之《荆州记》)。“两稚子”,言刘封、申耽仍很稚嫩。

  第七句至第十三句,写苏轼转向眼前,感叹历史终成陈迹。忆往昔,“白马”山为“塞”,“凤林”为“关”。“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sǒu)。”(苏轼《岘山》诗)美丽的塞、关,历史千古的名字,如今是“山川无人空自闲”。俱往矣,让今人悲叹“亦何苦”?现实是无情的,“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百姓的衣食仍难以解决。这是苏轼欲言而未言的词作本意。最后两句,与开头照应,发出让人深思的历史回音。“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与“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相比,成为“声同意不同”的历史回声:“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

  全词,观历史陈迹,即物抒情,怀古叹今。步孟达《上堵吟》的韵调,追忆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天地有情,历史无情。昔日的白马要塞、凤林雄关而今也只是历史陈迹,“山川无人空自闲”,让后人借以去深深反思现实。苏轼的词作本意就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37-39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
烟树寒林¹半有无,野人²行李³更萧疏
译文:烟树寒林时隐又时现,我的行装轻便又简单。
注释:¹烟树寒林:笼罩在烟雾与微寒中的树林。²野人:在野之人,作者自指。³行李:即行装。⁴萧疏:稀稀落落,这里指行装轻便简单。
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鹧鸪。
(hòu)长堠短¹逢官马²,山北山南闻鹧(zhè)(gū)³
译文:到处都能遇到官家马,鹧鸪满山啼叫声不断。
注释:¹堠长堠短:指行程或长或短。堠,古代驿路旁边记里程的土堆。²逢官马:在路上常常遇到官马。³鹧鸪:鸟名,古人认为它的叫声很象“行不得也哥哥”,最容易引起旅人的愁思。
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
万里关河成传舍¹,五更²风雨忆呼卢³
译文:万里关河都是派行舍,呼卢之声好像响耳边。
注释:¹传舍:古时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²五更:古代记时制度,将一夜分为五更,这里泛指夜间。³呼卢:古代博戏的一种,又名“樗蒲”,博具为五木,类似后世的掷色子,用五个木制杏仁形之子,一面涂黑,一面涂白,掷出后,五子皆现黑,即为“卢”,是最高之采,掷子时,往往呼叫,希望得到全黑,所以名叫“呼卢”。
寂寥一点寒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
寂寥(liáo)¹一点寒²灯在,酒熟邻家许夜沽³
译文:深夜只有一盏寒灯在,盅盅美酒未把愁闷遣。
注释:¹寂寥:寂寞。²寒:指灯光带有寒意,形容环境的冷清。³沽:买。

  “烟树寒林半有无,野人行李更萧疏”两句为后文的以酒浇愁作了张本。先写这一笔,正是他写此诗的目的,既能够哄起读者的联想,又有助于文章主题的表现。当然,这里没有提到一个“愁”字,然而诗人巧用“半有无”“更萧疏”自然景物和行装的点染,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此时此地的心境,并为后句作了伏笔。这一笔虽很细小,而在结构上是十分关健的。其一是攀领全篇的点睛之笔,其二是理解全诗的要害之处。因此,作者于此是精力着著。

  第三句紧接首句,又作了环境氛围的补充:我为什么要长期离家不能归呢?因为“堠长季堠短逢官马”。这是一个意在言外之句。含蓄地点出了官差多,民役艰,百姓苦的现实。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很深,又很难排遣。第四句用“行不得哥哥”的鹧鸪声,思归不能归,想回又回不去,来烘托自己伤感的心情。他所见的都是官家的驿马,所闻的又偏偏是让他羁旅难过的鹧鸪声,以悲景衬悲情,更显见愁思的浓烈。

  接下来“万里关河成传舍”这句是写他自己足迹之广,聊寂情怀之深。他走过许多地方:陕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可见他离家的时间实在不短了。离家久远,又正逢季节变化,游子自然产生了归乡之念,何况又只有寂真陪伴自己。然而诗人没用更多的笔墨,只用追忆起当年与朋友博戏时的热闹生活场面,来反衬当前旅舍中的寂突。这里将过去热闹的“景”与现在寂宾的“情”联系起来,恰恰收到了相比一相衬的作用。诗人有意在追忆欢乐的场景中涂抹上与他当时感情并不太协调的色彩。本来写的“愁”,却故意把景写得“喜”,造成“景”和“情”的完全对立,在对立中构成情景间的一种特殊联系,其好处在于能使某种特定场合的特定情感,抒写得更加曲折和深刻,这正是王夫之提倡的以乐写悲的手法。

  末两句,用一盏寒灯为自己作伴,用饮酒来排忧解愁作结。当然,这也是作者的主旨所在,直抒了在百无聊赖的寂寥之中,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的情感。

  这首诗句式整齐,三、四两句“堠长堠短逢官马,山北山南闻鹤鸽”,五、六两句“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对仗工整。可见诗人遣词造句工夫之深,非同一般。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14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海上乘槎(chá)¹侣,仙人萼(è)绿华²。飞升元不用丹砂³。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译文: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飞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注释: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¹槎:木筏。²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³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雷辊(gǔn)¹夫差国,云翻海若家²。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³
译文:在夫差的故国,潮声如雷滚动;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腾。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¹雷辊:雷滚;雷鸣。²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³“坐中”二句:传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这首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作者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

  “海上乘槎侣”, 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

  “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着道家的道,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 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 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

  “雷辊夫差国, 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

  “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词人会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 苏轼词新释辑评[M]. 中国书店,2007 ,972-975.
2、 李文钰著. 宋词中的神话特质与运用[M].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006年,529.
3、 李兆禄编著. 苏轼诗词[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14 ,17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