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墓馂已毕,放棹沿流泉。聊以补上巳,兼之访隐仙。
省墓馂已毕,放棹沿流泉。聊以补上巳,兼之访隐仙。
何来瑶光星,散落亿万千。朗然自高洁,白云巢其颠。
何来瑶光星,散落亿万千。朗然自高洁,白云巢其颠。
桃花如妖女,特以浓见怜。李花如静女,乃以淡更妍。
桃花如妖女,特以浓见怜。李花如静女,乃以淡更妍。
是中分雅俗,不为肉眼传。溯昔长溪屐,蹉跎且廿年。
是中分雅俗,不为肉眼传。溯昔长溪屐,蹉跎且廿年。
故人化异物,春露委荒阡。浩歌感禊事,碧水生寒烟。
故人化异物,春露委荒阡。浩歌感禊事,碧水生寒烟。

zhǎnzhòngsāncóngxiāngōngxiàguīdàochūzhòngxiàhuāshèngkāi--quánwàng

shěngjùnfàngzhào沿yánliúquánliáoshàngjiānzhī访fǎngyǐnxiān

láiyáoguāngxīngsànluò亿wànqiānlǎngrángāojiébáiyúncháodiān

táohuāyāonóngjiànliánhuājìngnǎidàngèngyán

shìzhōngfēnwèiròuyǎnchuánzhǎngcuōtuóqiě廿niànnián

rénhuàchūnwěihuāngqiānhàogǎnshìshuǐshēnghányān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魏王¹欲攻邯(hán)(dān),季梁²闻之,中道³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¹⁰,告臣曰:‘我欲之¹¹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¹²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¹³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¹⁴欲成霸王¹⁵,举¹⁶欲信¹⁷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¹⁸,王之动愈数(shuò)¹⁹,而离王(wàng)²⁰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魏王想要攻打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注释:¹魏王:魏惠王。²季梁:魏臣。³中道:半路。⁴反:通返。⁵焦:皱折。⁶申:伸展,拉平。⁷大行:大道。⁸方:正。⁹北面:向北方。¹⁰驾:指马车。 ¹¹之:往。¹²奚为:为什么。¹³用:资金,路费。¹⁴动:行动。¹⁵霸王:指霸主之业。¹⁶举:举动。¹⁷信:取信。¹⁸广地尊名:使土地扩大,使名声抬高。¹⁹数:频繁,次数多。²⁰王:成就王业。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娇鬟(huán)¹堆枕钗(chāi)横凤²,溶溶春水杨花梦³。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译文:美丽的环状发髻慵懒地披散在枕头上,凤钗斜斜地别在发髻上。沉沉地坠入春水荡漾,杨花飞舞的迷幻梦境中。红烛流着血色的红泪,翠屏上的画烟波浩渺泛着丝丝寒意。
注释:¹娇鬟:柔美的发髻,这里指头发。²钗横凤:即凤钗横。³杨花梦:春梦、美梦。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锦壶催画箭¹,玉佩天涯远²。和泪试严妆³,落梅飞晓霜。
译文:时光渐渐流逝,心上人远在天涯。清晨,我独自噙着泪水梳洗着新式妆容,只见窗外梅花一片片飘落在染满寒霜的大地上。
注释:¹锦壶催画箭:喻指时光流逝。²玉佩天涯远:意思是佩玉之人(即思念之人、心上人)远在天涯。³严妆:浓丽整齐的装束。

  这是一首写怨妇思远之作的闺怨词。

  女主人公因相思坠入了恍惚迷离的梦境,在最后,她仍然“和泪试严妆”,噙着泪水梳洗着新式妆容,只因为心中还有一份念想:她希望她的心上人能早日归来,让他看见她美丽的模样。只可惜她等来的却是音信杳无的绝望。

  “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两句是写女主人公酣睡情态及甜蜜梦境——春水溶溶,魂梦悠扬。“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两句则是写午夜梦回所见的实景,与前句虚实映射、悲欢相衬。

  过片点明缘由,之所以梦醒再难入眠,苦捱更漏,原是分离已久,人在天涯啊;最后两句则是写天亮时情景,人在极度孤寂中和着泪水梳妆打扮,只有霜雾里飞落的片片梅花知我悲苦。该词用语洗炼,意蕴绵长,很能代表冯延巳词的特点。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馈岁
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佐。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别岁
别岁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人行犹可复,岁行那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守岁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这三首诗是苏轼在1062年(嘉祐七年)冬末写的组诗。组诗的原题邀:“岁晚相与馈问,邀‘馈岁’;酒食相邀,呼邀‘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邀‘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邀此三诗以寄子由。”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知府宋选对苏轼十分关心爱护。苏轼公事之暇,纵观附近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写了这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

  《馈岁》全诗十六句,可以分邀三节。前四句邀第一节,交代馈岁风俗的依据。一年的农事中,大家互相帮助,大功已成,终年劳苦,岁暮的余暇稍纵即逝,所以不计较物品,以物相赠,以免造成“邀欢无及”的遗憾。这几句交代背景,点明题目。“邀欢恐无及”五字,直贯三首。“假物不论货”紧起下文八句。第二节八句,举出馈岁之礼,人们各随各自的财力。两句总领下六句,下六句分说,“置盘”二句承接上文,“富人”四句是就贫富而言。盘鲤、笼兔,富家的彩绣耀眼,贫家的“微挚”(“挚”同“赞”,礼品)是“舂磨”(指粮食加工的粉糕之类),使人如同置身于络绎往来的岁暮馈送队伍中,这是一幅精彩的风俗画。作者未着议论,自有赞美故乡风俗醇厚的意味。最后四句邀一节,将内容引到写诗的当前。乡风(对照“官居”)二字总束前文,又联系下面两首。“独唱”句又呼应“官居”二句。不言思家,而在佳节期间,歌颂故乡习俗,叹无人共举乡风,一种无法遏止的思念家乡、思念亲戚之情流于言外。

  这首诗着重对比以见意抒情。前面十二句乡风之淳美,和后四句官居之冷落是一大对比,中间山川、鲤兔、彩绣、舂磨是贫富的对比。语句既形象又凝炼,除给尾两句外,全邀对偶句,在苏轼早期的五古中,这是精心刻画之作。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来可似接着写风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月之别写得如此感慨深沉,又邀下节正面写“别岁”时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面写别岁欢饮的场面。东邻、西舍、酒熟、豕(猪)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邀欢恐无及”呼应。第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回到上两节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果是一般文人,这一节多半要着力铺写,而作者却只用两组对句带过。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轼诗后来的一大特色。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些评论都较中肯。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风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最后一首《守岁》也是十六句,可以分邀三节。前六句联系上一首《别岁》,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与前二首又别。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以蛇来比“岁”,又是泛泛设喻。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尽,和《别岁》紧密呼应,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虽然字面上用的是《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邀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尾巴梢,不可能系得住。诗人以这样六句开头,表面是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先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中间六句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格外亲切。最后四句邀一节,与篇首第一节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十字,字面上虽然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但意在勉励弟弟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言外有互勉之意。赵克宜评此十字说:“一结‘守’字,精神迸出,非徒作无聊自慰语也。”意思就是说,这个结尾,有积极奋发的意味在内,使全诗精神斗然振起,不是诗人无可奈何聊以自慰。这个评语是有见地的。

  三首诗是一组,每首也都是十六句。古人讲究章法,写组诗既要注意各首间的有机联系,又要注意几首的写法不可雷同,要各有不同的入题、展开、收束的方式。杜甫的《羌村三首》就是范例。这三首诗虽然都是八韵,都写岁暮乡俗,但虚实开合,变化各异。第一首全用赋体,对比见意。语句凝炼,多用偶句,实写多,虚写少。第二首先用故人之别衬出别岁之情,一变《馈岁》中的对偶,而多化用成句,散行见意。从题前写到题后,由旧岁引到新岁,正面占的比例少,是虚多实少。第三首先用六句以比喻反面入题,和前两首都不相同。中段用六句正面实写守岁情景,虚实相间。末四句大起大落,收束全诗。

  苏轼的七言古诗才气横溢,早年的五言古诗也法度谨严,语言洗炼,不枝不蔓。这三首诗可以作邀苏轼早年短篇古体诗的代表。

kuìsuì

shì sòngdài 

suìwǎnxiāngkuìwènwéikuìsuìjiǔshíxiāngyāowéibiésuìzhìchúdànmiánwéishǒusuìshǔzhīfēngshìguānxiàsuìguīérwéisānshīyóu

kuìsuì
nónggōngshōu suìshìxiāngzuǒ 
wéihuānkǒng jiǎlùnhuò 
shānchuānsuíchūchǎn pínchēngxiǎo 
zhìpánhéng lóngshuāng 
rénshìhuá cǎixiùguāngfānzuò 
pínzhěkuìnéng wēizhìchūchōng 
guānrénshǎo xiàngjiājiéguò 
xiāngfēng chàngrén 

biésuì
rénshìqiān línbiéshàngchíchí 
rénxíngyóu suìxíngzhuī 
wènsuìānsuǒzhī yuǎnzàitiān 
zhúdōngliúshuǐ hǎiguīshí 
dōnglínjiǔchūshú 西shèshǐféi 
qiěwéihuān wèiqióngniánbēi 
jiējiùsuìbié xíngxīnsuì 
huí huánjūnlǎoshuāi 

shǒusuì
zhīchuíjìnsuì yǒushé 
xiūlínbàn shuínéngzhē 
kuàngwěi suīqínzhīnài 
értóngqiǎngshuì xiāngshǒuhuānhuá 
chénqiěchàng gēngwèitiānzhuā 
zuòjiǔdēngjìnluò kànběidǒuxié 
míngniánnián xīnshìkǒngcuōtuó 
jìnjīn shǎoniányóukuā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长安¹甲第²高入云,谁家³居住霍将军。
译文:京城长安豪门贵族的宅邸高入云端,昔日霍光的宅邸不知道现在居住着谁家。
注释:¹长安:长安城。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²甲第:甲等府第。豪门贵族的宅第。³谁家:哪一家。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日晚¹朝回²拥宾从³,路霍拜揖(yī)何纷纷。
译文:他们出入都是宾仆簇拥,声势吓人,长安道上随处可见他们相互作揖打躬乱纷纷的景象。
注释:¹日晚:每日晚上。²朝回:上朝回来。³拥宾从:簇拥着宾客随从。前呼后拥。⁴路霍:路旁。⁵揖拜:作揖叩拜。揖,古代的拱手礼。拜,叩头礼。何:何其。多么。纷纷:多而杂乱。众多貌。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¹(zhì)²手可热,须臾³火尽灰亦灭。
译文:别看他们这些权贵现在繁华鼎盛、炙手可热,可能要不了多久也会像烟消火尽灰亦灭一样。
注释:¹莫言:不要言语。别说。²炙手:炙热烫手。比喻权势炽盛。³须臾:顷刻。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莫言贫贱¹²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译文:不要说贫贱就可以随意欺负,要知人生的贫富自有定时,一时贫贱也只是尚未到来而已。
注释:¹贫贱:贫穷卑贱。²即:就。便。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一朝¹天子²赐颜色³,世上悠悠应始知。
译文:说不定哪一天皇帝就赐给你高位权势,世事悠悠,现在应该知晓!
注释:¹一朝:一天早晨。一旦。²天子:古以君权为天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³颜色:颜面和脸色。⁴世上:世界上。人世间。⁵悠悠:辽阔无际;遥远。指世俗之人,众人。引申为庸俗,荒谬。

qín ·huòjiāngjūn

cuīhào tángdài 

chángānjiǎgāoyún shuíjiāzhùhuòjiāngjūn 
wǎnzhāohuíyōngbīncóng bàngbàifēnfēn 
yánzhìshǒushǒu huǒjìnhuīmiè 
yánpínjiàn rénshēngguìyǒushí 
zhāotiānyán shìshàngyōuyōuyīngshǐzhī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yú)¹渡。
译文:雨后初晴想到远处的江边散步,日落西山独自走向愚溪渡口。
注释:¹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渡头水落村径¹²,撩(liáo)³浮槎(chá)在高树。
译文:只见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
注释:¹村径:乡村小路。²成:显现。³撩乱:搅乱的意思。⁴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初读起来好像很容易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独自到江边散步。后两句写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见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连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没了。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冲散了,有的高挂在岸边的树枝上。说明这场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时间太长了。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边来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压抑的心情。第二句中有一个“独”字,用得非常巧妙,不仅是写实,也是写虚。写实,是指他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写虚,是指当年一起参加“永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都被发配到偏远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来到永州,势单力薄,难以再成气候。第四句中有一个“在”字,用得鲜活。因为木筏所处的位置,应该漂浮“在水中”,此刻却被漫天洪水冲到岸边的树上,“在高树”三字,让人叹然思然,不胜感慨。真是几多凄凉,几许伤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两季,雨水格外繁多。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舜庙祈晴文》,其中有几句的大意是:“浓云密布,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不仅河岸崩塌,而且冲断河堤,淹没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灾,苦不堪言”。因此,祈盼舜帝体恤民情,赶快诛杀妖龙,驱散云雾,使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让雨水危害百姓。结合这篇文章,再读《雨晴至江渡》,反复咀嚼,诗人久雨蛰居之苦、远谪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忧患意识、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显出来。诗人采用了小中见大、平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写作手法,从表面上看来,四句都是写景,其实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柳宗元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绝诗,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如,有的注“槎”为“折、木筏子”,视该诗为一首闲散诗(《柳宗元诗文选注》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3 月版),有的注“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视该诗为“渡口退潮之景”、“偶然景”(《柳宗元诗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有的不作任何注释只是笼统地视该诗为“抒写孤寂忧愤的心境”(《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诸多的解析给读者带来了诸多的疑窦:“槎”究竟是什么意思?诗的旨趣究竟何在?等等。笔者带着这些问题,怀揣有关资料,凭着世居愚溪之源和长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条件,一脚踏进柳宗元溪居遗址,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实地进行了连续几个暑假的细致考察,经过一番贴近生活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们从柳子的《愚溪诗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园林群景。由于柳子诗文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这群景点对当时人来说就根本不晓得,因而也就没有认传下来。加之后代人们未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关键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个谜。这了解开这个谜,永州学人做了大量的考寻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有专家考证,发现柳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之间的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笔者曾反复实地察看,看那“八愚”各景点方位与《愚溪诗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亭”,但见得“愚亭”所在位置正处于愚溪北滨,其址是一座用青石方料铺筑起来的呈圆形(直径约 五米 )的码头——但决不是什么码头。因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连小舟也进不去的愚溪,当地老百姓不会也没有财力去砌这样一座规模甚大的码头闲置在那里或专作洗衣用。笔者认为,它是“愚亭”基址无疑。想必是筑在这个位置上的三面环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罢了(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冲毁了呢?有没有被洪水冲毁的事呢?请看下面的分析。“愚池”正北约 十米 远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 120 号至 126 号街道靠北)建有一个当地人们世代相称的“十五亭”,据 张绪伯 先生考证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何以知之为柳子重建?从其命名以知之。因为柳子有“以数代名”的习惯。例如他称刘禹锡为刘二十八,称周韶州为周二十二,称娄图南为类二十四等。“愚”乃十三点画,怎么用“十五”称之? 张绪伯 先生说,柳子写有《永字八法颂》(《外集补遗》)。同朝文人卢肇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翰林禁经》亦云:“八法者,永字八画也……古人用笔之术,多于永字取法。以其八法之势,可通一切字也”(注④)。由此可见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点画的。这样看来,“十五亭”即“愚亭”之别称无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无疑。而柳子把当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迁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无可辩驳地说明了:其亭的确被大水冲毁了,毁于哪年夏天,我们不得而知,但毁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无疑。

  研究家们认为,《雨晴至江渡》诗大致写于元和六年的夏天,即是说,谁也无法知晓其诗的准确写作时间,但写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间则是可靠的。那么,“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冲毁可能就成了《雨晴至江渡》诗的写作背景。

  依据这样的情境,再来品读柳宗元这首七绝,我们就不难理解其内容了。“江南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你看,“江雨初晴”,诗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经到了“日西”时分,诗人却还“独”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潇水处)走去。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大雨初停,时近黄昏)出去?一个“思”字,表现出作者心中有一桩难以割舍的心事。什么事?且看后面的诗句:“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诗人踏着刚露出水面的泥泞小路,艰难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见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经“撩乱”变成“浮槎”并挂在愚溪两岸的高树上!原来,诗人是寻找因下大雨涨大水而被冲毁的“愚亭”来了!愚溪“幽邃浅狭”,“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诗序》),小舟也不能进,无运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诗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冲毁后散落的那些“木头和草料”。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这首七绝既非“闲散诗”,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写孤寂忧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兴怀诗,它记叙了“愚亭”被大水冲毁瞬间瓦解的真实怀景,流露出一种对“愚亭”被毁的十分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实质上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求。

  柳宗元诗的总特色可概括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谓“秾秾纤简淡、清峭森严”的说法),这是诗人谪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观心绪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诗中的必然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每一首诗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水诗中,也有一些写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体诗《渔翁》和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绝句就是这样,它文笔简淡却描写传神,画面清幽而意境深远,给读者以广阔的空间想象美而绝无丝毫森严峻峭之感。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雨晴至江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