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春病太咄咄,无处告诉但支离。偶然欠申不自觉,盲风间道窥心脾。
老夫春病太咄咄,无处告诉但支离。偶然欠申不自觉,盲风间道窥心脾。

bìngshényǒuzuò--quánwàng

lǎochūnbìngtàiduōduōchùgàodànzhīǒuránqiànshēnjuémángfēngjiāndàokuīxīn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yǒngshī--wángjiǎn

cóngfēnghuíxiùyìngzhuǎnhuādiàn

tóngqíngzhùgòngyǐngwēixián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玉雪¹(qiào)²(líng)(lóng)³,纷披绿映红。
译文:雪白玉润的莲藕,中间有精巧空明的窍孔,它的绿叶和红花铺散在水面上,互相映衬。
注释:¹玉雪:这里是形容莲藕雪白玉润的颜色。²窍:这里指莲藕中间的孔。³玲珑:这里形容莲藕精巧空明的样子。⁴纷披:这里形容莲叶莲花交错散铺在水面上的样子。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生生¹无限意²,只在苦心³中。
译文:莲藕的生命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莲籽的“苦心”当中。
注释:¹生生:指生命延续不断,富有生机的意思。²意:含有意趣的意味。³苦心:莲籽中间的绿心有苦味。这里是双关语,寓有刻苦、勤苦之意。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在一幅莲藕花叶图上题写的五言绝句。诗中借着对莲藕花叶的吟咏,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诗的大意说:白润如玉如雪的莲藕,中间有精巧透明的窍孔,玲珑可爱。它的绿叶和红花铺散在水面上,互相映衬。莲藕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莲籽的“苦心”当中。这里表面说莲心苦,但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让人联想到: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

liánǒuhuā--shīdào

xuěqiàolínglóngfēn绿yìnghóng

shēngshēngxiànzhǐzàixīnzhōng

妾似春蚕抽缕。君似筝弦移柱。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归去。归去。遥指乱云遮处。
妾似春蚕抽缕。君似筝弦移柱¹。无语结同心,满地落花飞絮(xù)。归去。归去。遥指乱云遮处。
译文:我就像春天的蚕一样,不断地吐丝纺织。而你却像筝弦一样离开了原来的筝柱。 我们默默无言地心心相印,像满地飘落的花朵和飞舞的絮雪。 如今我要归去。 我要归去。 遥望着那一片被乱云遮挡的地方。
注释: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以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¹柱:筝柱为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

mènglìng--wángsūn

qièshìchūncánchōujūnshìzhēngxiánzhùjiétóngxīnmǎnluòhuāfēi

guīguīyáozhǐluànyúnzhēchù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帏,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
昨夜秋风来万里。月上屏¹(wéi)²,冷透人衣袂(mèi)³。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长如岁
译文:昨夜的秋风好似从千里之外吹来。皎洁的月光爬上了寝息之所的帷帐,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难以入睡。哪里还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注释: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屏:屏风。²帏:床帐。³衣袂:衣袖。⁴衾:被子。⁵玉漏:古代计时器。⁶长如岁:度夜如年。
羁舍留连归计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jī)¹留连归计²未。梦断魂销,一枕相思泪。衣带渐宽³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译文: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梦里醒来凄绝伤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泪水。衣带渐渐宽松,不为别的什么。只为新到的书信,又平添了许多憔悴。
注释:¹羁舍:寄居之处。²归计:指回朝廷当官,一说指回归故里。³衣带渐宽:指人因忧愁而消瘦。⁴新书:新写的信。

  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气势磅礴。“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有难言之隐;词人“那堪玉漏长如岁”。“那堪”不是因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可谓人木三分。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梦停止了,人清醒过来了,痛苦啊,“魂销”魄散,肝肠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毖。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别赋》)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满是“相思泪”:问我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

  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参考资料:
1、 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下册):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12 第1版:第1319页
2、 程自信 许宗元主编.《宋词精华分类品汇》: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第888页
3、 吴企明著.《葑溪诗学丛稿初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157页
4、 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 中册:中国书店,2007:956-958

diéliànhuā ·zuóqiūfēngláiwàn

shì sòngdài 

zuóqiūfēngláiwàn yuèshàngpíngwéi lěngtòurénmèi yǒubàoqīnchóumèi kānlòuchángsuì 
shèliúliánguīwèi mèngduànhúnxiāo zhěnxiānglèi dàijiànkuānbié xīnshūbàotiānqiáocuì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落日五湖¹游,烟波处处愁。
译文:落日时分畅游于太湖之上,湖面烟波浩渺,让人觉得处处充满忧愁。
注释:¹五湖:指江苏的太湖。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浮沉¹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译文:千年以来的历史正如这湖中水浪一样浮浮沉沉,谁会关心那些繁冗沉寂的事情呢?
注释:¹浮沉:指国家的兴亡治乱。

  这是一首湖上怀古的作品,它反映出了一种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

  这首诗开头一句写出了诗人秋日泛舟闲游时间、地点,言简意赅;紧接着一句道出了太湖上的景致,同时也烘托出诗人的心境。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情由景生,景带情思,情景交融。尤其一个“愁”字,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抑郁的情怀。崔颢有诗《黄鹤楼》中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样是日薄西山,同样是迷离烟波,虽然诗人所想的不相同,但其心境是相同的。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两句是这首诗的题旨所在,意思是千百年不断发生的事都有随着太湖上的水面浮浮沉沉,俱随着湖水向东流去。太湖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此日的湖波依旧,往日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却是灰飞烟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名利争夺、打打杀杀都随着历史的车轮销为匿迹。唯一不变的,只是那一道江水,作为历史的见证,作者在这里告诫世人要跳出名利,淡漠名利,淡泊一生,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作者用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委婉地道出名利的虚无,既有了道家的出仕思想,又表达了作者的清风明月般的胸怀。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是相邻的两个诸侯国,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同太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诗人泛舟湖上,秋风萧瑟,落日烟波,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然身临此境,最易令人发生感慨的,自然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了。当时吴被灭亡而越称霸,都已成为往事陈迹,所以说是“浮沉千古事”,早已付诸东流,没有谁来问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心情。

  《秋日湖上》这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诗人既点出了世事如白驹过隙,变幻莫测的原理,也道出了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及探索。千百年来人们对它议论不一。此诗的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将今与古、虚与实、景与情融合起来,古今一概,寓虚于实,情景不分。

qiūshàng

xuēyíng tángdài 

luòyóu yānchùchùchóu 
chénqiānshì shuíwèndōng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