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出乎震长六索,人生乎寅昭三微。先皇奎墨映星斗,元气淋漓露未晞。
帝出乎震长六索,人生乎寅昭三微。先皇奎墨映星斗,元气淋漓露未晞。

dōngxìngshīèr--quánwàng

chūzhènzhǎngliùsuǒrénshēngyínzhāosānwēixiānhuángkuíyìngxīngdòuyuánlínwèi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
日落泛澄(chéng)(yíng)¹,星罗²游轻桡(ráo)³
译文:夜泛舟湖中,船桨荡起了一片片的月光。
注释:¹澄瀛:即澄湖,水色清澈之湖。²星罗:星罗:像星群样罗列分布。³轻桡:借指小船。桡:小桨。
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
(qì)¹(xiè)²面曲汜(sì)³,临流对回潮
译文:游湖之后在水榭休息,面对曲汜坐看江潮回涌。
注释:¹憩:休息。²榭:供人游息的木构敞屋。建在水边的叫“水榭”,建在台上的叫“台榭”。³曲汜:犹曲岸回水。汜:指由主流分出而复汇合的河水。⁴回潮:江潮回涨。
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
(chuò)¹²榭骈筵(pián)³,并坐相招要
译文:楼上的座位彼此相联,大家放下拐杖。互相都邀约一番后,一起坐下来。
注释:¹辍:中止,停止。²策:古代的一种马鞭,头上有尖刺。³骈筵:并坐榭席。骈:两物并列,成双的,对偶的,本诗中指并排。筵:竹席。⁴招要:亦作“招邀”,邀请。要:同“邀”。
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
哀鸿鸣沙渚(zhǔ)¹,悲猿响山椒²
译文:鸿雁在沙州上哀鸣,猿猴在山顶悲呼。
注释:¹渚:小洲。²山椒:山顶。
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
亭亭¹映江月,浏浏²出谷飚(biāo)³
译文:高高的月几倒映在江中,疾风又从谷中吹来。
注释:¹亭亭:遥远的样子。²浏浏:一作“飀飀”,形容风疾劲。³飚:疾风。
斐斐气幂岫,泫泫露盈条。
斐斐¹气幂(mì)²(xiù)³,泫(xuàn)露盈条
译文:薄雾笼翠着峰峦,露珠挂满了枝头。
注释:¹斐斐:轻淡。²幂:覆盖。³岫:山洞。⁴泫泫:指水流动貌、水下滴貌或露珠晶莹貌。泫:水珠下滴的样子。⁵条:树枝。
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
近瞩¹²幽蕴³,远视荡喧嚣
译文:近看月光驱散了阴暗,远望一片宁静,荡涤尽白天的喧闹。
注释:¹瞩:注视。²祛:除去,驱散。³幽蕴:浓重的黑暗,指隐积在心中的烦愁。蕴:积。⁴荡:清除。⁵喧嚣:喧闹嘈杂之声。
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晤言¹不知罢(pí)²,从夕至清朝。
译文:众人边谈边赏月,毫不知倦,从夜直至第二日清晨。
注释:¹晤言:相对而言。²罢:通“疲”,疲倦。

  这首诗中所说的湖,《文选》李善注说是谢灵运始宁墅的大小巫湖,因此,此诗应是谢惠连在始宁时所作的。

  诗的开头两句:“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点出“泛湖”题意,写日落星出时湖中泛游情景,楚人称湖泊池沼为“瀛”,前面着一“澄”字,极写湖水的清澈。在太阳已落,夜色渐深,群星灿然,布列空际的时分,诗人乘坐着小船,轻摇着短桨,泛游湖中,景色清幽而心情悠然。在星光下,他和朋友们舍舟登岸,回到住处,这一层意思在诗中省去了,而直接以“憩榭面曲汜,临流对回潮。辍策共骈筵,并坐相招要”紧扣题意,写他们泛湖归来之后,游兴未尽,又踏着星光夜色出楼游览了。他们一会儿在台榭小憩,临流观景,赏爱着绕旋台前、分而复合的曲流回波。一会儿又丢下竹杖,纷纷呼朋邀友,摆设酒宴,将要连筵接席,共度良宵。

  正当诗人和友朋互相招邀而欢谈笑语时,蓦然传来哀鸿悲猿清异的叫声,引出另一番情趣。于是,诗人顺手拈出了“哀鸿鸣沙渚,悲猿响山椒”两句。沙洲空旷,山丘荒寂,忽有宿鸿哀鸣,夜猿悲啼,响彻空江深谷,显得格外凄清。乍看起来,这两句似乎只是闻之于耳而信手写来,其实它与上下文都有内在的关联,有一种人语惊猿狖,“月出惊山鸟”的意蕴。深夜里,万籁俱寂,洲上征鸿和山中群猿也早已睡去,是人声的喧哗使它们惊醒过来,因而哀鸣悲啼,一片骚动。此刻,恰好又是“亭亭映江月,飀飀出谷飚”(飀:应为“风旁加刘”),夜空远处,一轮明月映澈清江;而幽谷深处,忽然又刮来劲疾的大风。寂静的夜晚,在人语、鸿鸣、猿啼、风吼的交响中喧闹起来了。真有一响俱响、一动俱动之感。而此时此刻,那明月却依旧静静地照着水面,全不为一派喧闹声所动,显得孤高而又清真。此诗题为“玩月”,或许,诗人正是想从这月的品质中领悟一些什么。

  在皓月的映照下,一切景物都因银光素辉而显出清幽迷人的景色。映入诗人眼帘的是“斐斐气羃(mì,覆盖)岫,泫泫露盈条”,远处的夜雾云气,轻轻飘浮,像帷幕一样遮掩着峰峦,近处的露水如珠,清润晶莹,满满地挂在枝头。远看近看都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引起无限的清思,可以畅心怀、绝尘俗,祛除胸中的郁闷,荡涤人间的烦嚣,故而说:“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xuān,声音大而嘈杂)嚣。”这里所表现的不止是视觉感官的满足,而包含着面对清景,气清神清,自摅心愫的审美意向。诗的最后两句:“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晤言”,对言、交谈之意。在此清景面前,诗人和朋友们不禁逸兴遄飞,清言妙语纷涌吐出,不能自休。不觉中,东方既白,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了。这终夜的晤言,足证那高洁的湖上月色,对于诗人们心灵的澡涤,是何等的清畅,对于诗人们心灵的启迪,又是何等的深邃!

  这首诗以清凄的景象衬现诗人孤高的心境,是相当成功的,它是中华民族“境胜可以澡濯心灵”的传统审美意识的生动体现。另外,这首诗在叠字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以“亭亭”形容“月”,以“飀飀”(风声)形容“飚”,不仅语言上有音乐美,而且使月、风显得有声有色,气象阔大。陈祚明评此诗云:“甚得叠字法,清出有态。”(《采菽堂古诗选》卷十八)诚然也。

乱云扰扰水潺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桃源,人去隔仙凡。万壑千岩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
乱云扰扰水潺(chán)潺。笑溪山。几时闲。更觉桃源¹,人去隔仙凡。时壑千岩²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
注释:¹桃源:地方名。²时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
倦游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画图间。见说娇颦,拥髻待君看。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倦游回首且加餐。短篷寒。画图间。见说娇颦(pín)¹,拥髻(jì)²待君看。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注释:¹娇颦:谓蹙眉含愁的媚态。²拥髻:谓捧持发髻,话旧生哀。
作者送元济之归豫章的词有两首。除这首外,还有一首《鹧鸪天》。两相比较,似乎这首词更闲逸,更富有诗情画意。词的上片写送别之景。以“人去隔仙凡”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边三句写近景。言阵雨过后,天上乱云飞渡,扰扰攘攘;山涧溪水潺潺,淙淙作响,山下溪中,一派喧闹的景象。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幽闲一点。表现了对尘世纷扰的厌恶,对仙家清静的向往。作者自注说:“桃源乃王氏酒垆,与济之作别处”。“更觉”二句为过渡句。是说以此为界,近处,则尘世喧嚣纷扰;而远处,犹如人间仙境。从结尾三句看,作者送别元济元之的时间在农历二月,乍暖还寒时候,山上积雪未消。故“时壑”三句是说,酒楼之外,千岩时壑,为积雪所覆盖,“琼作树,玉为栏”,和瑶池一般,真乃人间仙境。为下片写“倦游回首”烘托了气氛。词的下片写送别之情。开头一句写殷勤送别之意。“倦游回首”言辞官归里;“且加餐”言心情虽然不好,还是要保重身体,多吃一点。“短篷寒,画图间”,写其归程。言乘坐小船,行进在寒烟之中,真像生活在画中一样,令人陶醉,心旷神怡。“见说”句写其归后家庭生活。言娇妻美妾正拥髻以待,向君倾诉衷肠。前着“见说”二字,化实为虚,虚虚实实,更灵动有趣。末后三句写其归游东湖。既照应词题,点出元济之归去的时间和地点,又描写了柳嫩梅残的初春景色,以景结情,潇洒有致。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
(chán)(chú)¹太清²,蚀(shí)此瑶台³月。
译文:蟾蜍吞食着瑶台上皎洁的月亮,天空一片昏暗,玉魄销蚀。
注释:¹薄:迫近。²太清:天空。³瑶台:神话传说神仙所居之地。此指月亮所处之地。
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
圆光¹²中天,金魄(pò)遂沦没(mò)³
译文:天空中月食开始,渐渐地圆月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注释:¹圆光、金魄:都指圆月。²亏:指月食开始。³沦没:指全食。魄:指各种形状的月相。
蝃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
(dì)(dōng)¹入紫微²,大明³(zhāo)晖。
译文:日晕浸入紫微星座,遮掩了太阳的光芒,世界一派阴霾。
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霏。
浮云隔两曜(yào)¹,万象²昏阴霏(fēi)³
译文:往日华丽喧闹的长门宫,如今一片凄凉惨彻。
注释:¹两曜:即日月。²万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景象。³阴霏:阴暗朦胧。
萧萧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萧萧¹长门宫,昔是今已非。
译文:就因为皇后不会生孩子,皇上就把她废黜!
注释:¹萧萧:头发稀短的样子。
桂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桂蠹(dù)¹花不实,天霜下严威。
译文:只因膝下无子,天子就怒下霜威!
注释:¹桂蠹:寄生在桂树上的害虫。
沉叹终永夕,感我涕沾衣。
沉叹终永夕¹,感我涕沾衣。
译文:我夜夜为此事思索,使我悲痛满怀,泪流满衣襟。
注释:¹永夕:长夜。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西风¹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译文:丝丝缕缕的萧瑟秋风从船窗吹拂进来,满满的酒也浇不尽送别亲人后的离愁别绪。
注释:¹西风:秋风。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要记此时分袂(mèi)¹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译文:要记得此时分别的地方,傍晚烟雾袅袅好似纷纷细雨从松江面飘过。
注释:¹分袂:指离别;分手。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青苔古木萧(xiāo)¹,苍云秋水迢(tiáo)²。红叶山斋(zhāi)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³过溪桥。
译文: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注释:鲁卿: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¹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²迢迢:高、远貌。³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69页

tiānjìngshā··qīngānzhōng--zhāngjiǔ

qīngtáixiāoxiāocāngyúnqiūshuǐtiáotiáohóngshānzhāixiǎoxiǎoyǒushuícéngdàotànméirénguò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