橐䈁生噫气,能教满座凉。吹嘘夺真宰,旋转在中央。
橐䈁生噫气,能教满座凉。吹嘘夺真宰,旋转在中央。
天上南箕怨,人间造父良。愿言推此术,解愠遍穷乡。
天上南箕怨,人间造父良。愿言推此术,解愠遍穷乡。

xiāoxiàshénǒutóngxièxiōngshǒufēngchē--quánwàng

tuólúnshēngnéngjiàomǎnzuòliángchuīduózhēnzǎixuánzhuǎnzàizhōngyāng

tiānshàngnányuànrénjiānzàoliángyuànyántuīshùjiěyùnbiànqióngxiāng

全祖望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 7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有怅¹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²南浦(pǔ)。更吹起,霜条³孤影,还记得,南时飞絮(xù)。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qiáo)(cuì),尚有燕台佳句
译文: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注释:¹怅:失意,懊恼。²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³霜条:经霜的树枝条。⁴晚来:夜晚来临之际。⁵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⁶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春日酿(niàng)成秋日雨¹。念畴(chóu)²风流,暗伤如许³。纵饶有,绕堤(dī)画舸(gě),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¹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²畴昔:过去,以前。³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⁴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⁵忆从前:“忆”,回忆。此为回忆从前那些相恋的时光。⁶伊:彼,他或她。

  这首《金明池·咏寒柳》是柳如是的长调代表作,词中化用古人词意错综用典,足见其学问博洽。所谓的咏柳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抒发柳如是自己的身世之感,这寒柳飞絮似乎就是词人的化身。

  上阕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开篇两句便让人感觉到阴冷萧条的气息, “有怅”、 “无情”用在了“寒潮”、 “残照”上,实则是为这南浦的“寒柳”渲染处境,感慨自己的满怀凄凉。此词开头便把地点定在这样一个令人的情绪易较为之伤感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地点,又是一个这样的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一个“孤”字,更为这凄凉的环境平添一丝的无助、孤独——在这寒潮、残照中,秋风乍起,那本已萧条冷落的柳树枝条摇曳,在这摇曳中似乎还能看到当年柳絮纷飞、在春光中舞蹈的样子。词人的这一手法连悲秋带伤春一股脑儿地全写了出来,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之境,写尽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独、无奈的心境。词人用了“柳絮”这一意象,“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随意飘荡,多令人产生怜悯之情,因咏《燕台诗》而痴恋其人。此处的用典,言约而意丰,它既暗含了词人与陈子龙通过诗词唱和结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诗酒集会度过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

  “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诗人笔锋一转,借柳自嘲,感慨流年,其心中自有百无聊赖,欲诉未诉。因为这段生活曾给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仍不禁泪流涔涔。

  “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结句,又为下面的忆旧展开了铺垫。与陈子龙的短暂的相识、相恋给诗人暗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但这短暂的欢娱却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写尽了人生的变故。

  下阕主要是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词人想过去,痛惜今日,写尽相思之苦,画舸本是欢情之物,但即使拥有了它,自己依旧是先前的那个自己,或许更多了一点孤独、寂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情人的陪伴。此处词人化用汤显祖《紫钗记·折柳》中的唱词,表明了词人虽然身处烟花之地,却志向高洁,不愿折腰的心气。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这里的“东风”二字暗指昔目的恋人陈子龙,而“眉儿愁苦”则表现了词人怀念恋人,柔肠寸断的心绪,“虽知己而必别”,互为知己的爱人却注定无法终生厮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之事。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诗人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的故事来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迹,心中的无尽烦闷该如何得解,恐怕还要向知心人诉说个明白。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别是把自己和情人设想为剧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团圆,到那时“与伊深怜低语”。

  柳如是的词“浓纤婉丽,极哀艳之情”,以柳自喻,故而真切感人,凄楚动人。她以一个女子的细腻的感触来写自己的情感经历,表达对离人的思念与无法与爱人厮守的怅惘。她让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在困境中她对爱情的固贞、执守和对命运的不屈从。

参考资料:
1、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中国最美的100传世诗词: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10:218-219
2、 刘燕远.柳如是诗词评注: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01月第1版:276
3、 姬源,王宝麟.青楼诗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8:153
4、 钱仲联.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921

jīnmíngchí··yǒnghánliǔ--liǔshì

yǒuchàngháncháoqíngcánzhàozhèngshìxiāoxiāonángèngchuīshuāngtiáoyǐngháijiùshífēikuàngwǎnláiyānlàngxiéyángjiànxíngshòuyāozǒngzhǒngliángshífēnqiáocuìshàngyǒuyàntáijiā

chūnniàngchéngqiūniànchóufēngliúànshāngzòngráoyǒuràohuàlěngluòjǐnshuǐyúnyóucóngqiándiǎndōngfēngzhezhòngliánméiérchóudàiyuēméihúnhuánghūnyuèdànshēnlián

榴花五月眼边明。角簟流冰午梦清。江上扁舟停画桨,云间一笑濯尘缨。
榴花五月眼边明。角簟(diàn)¹流冰²午梦清。江上扁舟停画桨,云间一笑濯(zhuó)尘缨(yīng)³
注释:¹角簟:角蒿编成的席子。²流冰:形容角簟生凉。³濯尘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主人杯酒留连意,倦客关河去住情。都付驿亭今日水,伴人东去到江城。
主人杯酒留连意,倦客关河去住情。都付驿亭今日水,伴人东去到江城。
五月花明,午梦片刻,濯缨清流,情怀何等潇洒,胸襟又何等超脱。主人杯酒流连之意可感,倦客关河去住之情不堪。不言此日情怀难忘,而言遣流水载此情东去江城,委婉有味之至。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共有樽(zūn)中好(hào)¹,言²寻谷口³来。
译文: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
注释:¹樽中好:喜爱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²言:句首助词,无义,凑足音节。³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bì)¹²山径入,荷芰(jì)³水亭开。
译文:薜荔女萝伸向山上的的jì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
注释:¹薜: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莲、木馒头,茎蔓生,花小,果实形似莲房。²萝:女萝:地衣类植物,即松萝,常寄生松树上,丝状,蔓延下垂。晋后多以薜萝指隐士的服装。此用以赞美郑七归隐之志。³芰:菱角,两角者为菱,四角者为芰。此用其意,赞赏友人。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日气¹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译文:太阳尤散发着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
注释:¹日气:日光散发的热气。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洛阳¹钟鼓²至,车马系(xì)³迟回
译文: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清晰地传来,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
注释:¹洛阳:唐代东都。²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此指时近傍晚。³系:拴缚。⁴迟回:迟疑,徘徊。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图。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5页

xiàguòzhèngshānzhāi--shěnyán

gòngyǒuzūnzhōnghǎoyánxúnkǒulái

luóshānjìngshuǐtíngkāi

háncányúnyīnsòngwǎnléi

luòyángzhōngzhìchēchíhuí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枕障¹(xūn)²隔绣帷(wéi),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³始应知
译文:枕边薰炉的香烟在帐幕飘袅,两年来我整天苦苦地怀念你。明月和杏花明白我的心思。
注释:¹枕障:枕头和屏障。²薰炉:用来熏香或取暖的炉子。³杏花明月:杏花每年春天盛开,月亮每月一度圆缺,故以之拟指岁月时相。⁴始应知:才能知,或正可知。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天上人相¹何处去,旧欢新梦觉²来时,黄昏微雨画帘³(chuí)
译文:我为了寻你走遍天上人间,终于与你重新欢聚在一起,醒来才知道这又是在梦里。如今正是小雨纷飞的黄昏,画帘默默无声凄清地低垂。
注释:¹天上人相:天上和人相。²觉:醒。³画帘:精绣、垂彩之帘。

  词的上阕看似平淡,然而有些地方也颇见精巧。如首句的“隔”字,既交代了室内枕屏、薰炉与绣帷相的位置,更使人生出一种人去楼空、远隔天涯的联想。第三句,杏花明月用来作为春秋季节的特征,并且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感知,点明只有杏花明月深知作者的相思之苦。这样写,的确为词的意境增添了一分落寞与惆怅。

  词的下阕构意佳妙。代为设想爱姬已逝,却不愿信其逝,故着一问句,愈见其恍惚哀恸之态。下面两句更妙,旧日的欢情只有在新梦中重现,正当缠绵悱恻之际,忽然醒来,惟有“枕障薰炉隔绣帷”,此时的悲哀之情可想而知。但作者到此意犹未足,再着力添上一笔,醒来之时,正值黄昏,画帘低垂,雨声沥沥,真是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境界。古人曾说,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如这首词的结句,不仅为全词增添了画意诗情,并且给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想象余地,真是所谓词家本色,故能打动悼亡者之心。

  纵观全词,词的上片先写悼亡、相思之情,枕障、薰炉、绣帷依然如故,但物在人非。面对有情之物,悼亡之人仿佛看到了昔日爱姬。遐想当年,他与爱姬情之融融,爱之切切。深情所系,爱姬逝去的两年之中,每日情思袅袅,过往的回忆使他无法忘怀,不禁邀请春花、明月与之共语。因这情,花知、月知、天知、地知,如此深切的感情确实哀婉动人。下片写梦中相会,情到深处,悼亡人竟不信爱姬已逝,上天入地苦苦寻觅,但都成空,只好在梦乡重温旧情,而这往日的欢乐,又仿佛别添几分新鲜。这新鲜,是经年之后爱情的一种升华。全词写得真切、自然、哀婉动人。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huànshā··zhěnzhàngxūnxiùwéi--zhāngshǔ

zhěnzhàngxūnxiùwéièrniánzhōngxiāngxìnghuāmíngyuèshǐyīngzhī

tiānshàngrénjiānchùjiùhuānxīnmèngjuéláishíhuánghūnwēihuàliánchuí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桂布¹白似雪,吴绵²软于云。
译文: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注释:¹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²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布重绵且厚,为裘(qiú)有余温¹
译文: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注释:¹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朝拥¹重至暮,夜覆眠²达晨³
译文: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注释:¹拥:抱,指披在身上。²眠:睡。³达晨:到早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谁知严冬¹月,支体²暖如春。
译文: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注释:¹严冬:极冷的冬天。²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中夕¹忽有念,抚裘起逡(qūn)²
译文: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注释:¹中夕:半夜。²逡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丈夫贵兼济¹,岂独善²一身。
译文: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注释:¹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²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安得¹万里裘²,盖裹周³四垠
译文: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注释:¹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²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³周:遍。⁴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稳暖¹皆如我,天下²无寒人。
译文: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注释:¹稳暖:安稳和暖。²天下:全国。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xīnzhìqiú--bái

guìbáishìxuěmiánruǎnyún

zhòngmiánqiěhòuwèiqiúyǒuwēn

cháoyōngzuòzhìmiánchén

shuízhīyándōngyuèzhīnuǎnchūn

zhōngyǒuniànqiúqūnxún

zhàngguìjiānshànshēn

ānwànqiúgàiguǒzhōuyín

wěnnuǎnjiētiānxiàhá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