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相冠貂蝉,分忧统十联。火星当永日,云汉倬炎天。
亚相冠貂蝉,分忧统十联。火星当永日,云汉倬炎天。
斋祷期灵贶,精诚契昔贤。中宵出驺驭,清夜旅牲牷。
斋祷期灵贶,精诚契昔贤。中宵出驺驭,清夜旅牲牷。
触日看初起,随车应物先。雷音生绝巘,雨足晦平阡。
触日看初起,随车应物先。雷音生绝巘,雨足晦平阡。
潇洒四冥合,空濛万顷连。歌谣喧泽国,稼穑遍原田。
潇洒四冥合,空濛万顷连。歌谣喧泽国,稼穑遍原田。
故事三台盛,新文六义全。作霖应自此,天下待丰年。
故事三台盛,新文六义全。作霖应自此,天下待丰年。

西shānyīngǎnzhāngjiāngshìshíyùn--quán

xiāngguāndiāochánfēnyōutǒngshíliánhuǒxīngdāngyǒngyúnhànzhuōyántiān

zhāidǎolíngkuàngjīngchéngxiánzhōngxiāochūzōuqīngshēngquán

chùkànchūsuíchēyīngxiānléiyīnshēngjuéyǎnhuìpíngqiān

xiāomíngkōngméngwànqǐngliányáoxuānguójiàbiànyuántián

shìsāntáishèngxīnwénliùquánzuòlínyīngtiānxiàdàifēngnián

权德舆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 3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
译文:山谷淡淡云烟缭绕,待穿过林子时日已西斜。
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
岸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
译文:溪边岸崩路塌,只有迂回而过,这时已是秋天,树叶渐少,才看到前面人家。
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
野碓¹喧春迂,山桥枕浅沙。
译文:水碓正在咯吱咯吱的转动着,溪沙上的木桥静静伫立着。
注释:¹碓:迂碓,是脚踏碓机械化的结果。
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
前村乌桕¹熟,疑似早梅花。
译文:再往前走,就看到乌桕,看上去就好像梅花一样。
注释:¹乌桕:中药名。

  这是黄镇成游历浙江东阳时写的一首诗,一方面,作者用心观察途中美景,以轻快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如诗如画的山中景色,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山谷有淡淡云烟,待穿过林子,日已西斜,溪边岸崩路塌,只有迂回而过,这时已是秋天,树叶渐少,才看到前面人家,水碓(dui)在转,溪沙上有一条木桥,再往前走,就看到乌桕,看上去就好像梅花一样。

  作者的这首诗,描写的山景,似乎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差不多,先林后村,过后是花,这野碓,山桥,更显出与世隔绝之境。

  黄镇成一生不追逐名利,隐居不仕,好游山水,此诗的意境,淡泊而悠闲,这正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的,而“早梅花”一句,作者以梅花自比,独显其傲骨。

dōngyángdàoshàng--huángzhènchéng

shāncāngyānbáo穿chuānlínbáixié

bēngluòjiànrénjiā

duìxuānchūnshuǐshānqiáozhěnqiǎnshā

qiáncūnjiùshúshìzǎoméihuā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
(lǘ)¹称雄日,渔阳²适戍(shù)³人。
译文:贫民出身的陈胜起兵称雄的时候,不过是被遣发到渔阳守边的人。
注释:¹闾左:居住在里巷之左的贫民。²渔阳:古郡名,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³适戍:被发遣防守边疆。
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王侯宁¹有种?竿木²足亡秦。
译文:成为王侯难道需要王侯的苗裔吗?砍树木为兵器,举旗杆为旗帜,足可以消灭秦国。
注释:¹宁:岂。²竿木:指起义,语本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大义呼豪宁,先声仗¹鬼神。
译文:正义唤醒了陈胜这样豪宁,先制造声势,假托鬼神。
注释:¹仗:依仗。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驱除¹功第一,汉将可谁伦²
译文:为(汉高祖刘邦)扫清道路,陈胜居功第一位,汉朝的将领中有谁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呢?
注释:¹驱除:指为汉高祖的成功扫清了道路。语本《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²伦:比。
陈胜只是一个出身贫苦的普通百姓,贾谊说他是“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过秦论》),但他胸怀奇志,年轻时曾同一起耕地的雇工们说:“如果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人们嗤笑他,他却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所以他后来敢于对抗强秦,成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此诗的前四句就突出了他的这种精神,说他以一个闾左的平民而称雄天下,本来只是谪守边疆的戍卒,但起事时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他蔑视权威、主张平等的思想。正因为陈胜有这样的信念,所以他虽然手无寸铁,揭竿而起,却足以推翻强大的秦王朝。“大义呼豪杰”一句是指陈胜起义时托名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队。因公子扶苏本来是王位的继承者,被秦二世所篡杀;项燕则是楚国的宿将,在楚国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用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是符合大义的。“先声仗鬼神”即指陈胜、吴广起事前曾假托鬼神取信于民。他们在帛上用朱砂写上“陈胜王”三字,然后放置在鱼肚子里,人们买鱼烹食,发现了鱼腹中的字,即以为是上天的预示;又使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征戍的人听到后都以为是陈胜是应合天命,得鬼神获佑的,这就是“仗鬼神”的内容。最后两句说陈胜的起义,为汉高祖刘邦的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其首事之功不可没,所以论功的话,陈胜当为第一,汉朝的那些开国功臣是无法与他相比的。其实诗人的这种观点也来自《史记》,司马迁在《陈涉世家》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已隐约地肯定了他开启汉高祖帝业的功绩,而诗中“驱除”而据更加凝练而明晰地揭示出了这层意思。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chénshèngzhuàn

jūn míngdài 

zuǒchēngxióng yángshìshùrén 
wánghóunìngyǒuzhǒng gān竿wàngqín 
háojié xiānshēngzhàngguǐshén 
chúgōng hànjiāngshuīlún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东壁¹图书府²,西园³(hàn)墨林。
译文:东、壁二星掌管着天下的图书和文章,丽正殿书院人才济济,翰墨生香。
注释:¹东壁: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主管文章。因以称皇宫藏书之所。²图书府:国家藏书的地方。³西园:魏武帝建立西园,集文人于此赋诗。园:一作“垣”。这里的东壁与西园,皆代指丽正殿书院。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诵诗¹闻国政,讲易²见天心。
译文:诵读《诗经》能了解国家大事,讲习《易经》,可知道天道变数的本源。
注释:¹诗:即《诗经》。²易:即《易经》。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位窃和羹(gēng)¹,恩叨醉酒深²
译文:我忝为宰相,负有调理政治的重任,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
注释:¹位窃和羹重:我忝为宰相,负有调理政治的重任。窃,谦词,窃居。和羹,宰相的代称。²恩叨醉礼深: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叨,承受。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¹歌春兴曲,情竭(jié)为知音。
译文:心情激动,吟咏一支颂扬春和景明的乐曲;竭尽才智来依韵赋诗,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注释:¹缓:一作“载”。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意谓:丽正殿设了书院,成了文人学士聚会赋诗的地方。东、壁,传说是主管天下文人的两种星宿;西园则是三国时期曹植设置的招集文士的学苑。作者在此以一双典故入诗,极写修建书院之盛举德顺长明,甚合天地古今之道。这是一种铺叙,同时隐含着读书人的儒雅清高。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意思是:诵读《诗经》,能了解国家大事;讲习《易经》,可知道天道变数的本源。“颔联写书院传经释易,纵横捭阖,从国风雅颂到四象八卦,商讨经邦治国之道,探问宇宙自然之理,与首联的衔接极其自然。这里作者明写书院的重要作用,但也流露出读书人对博学多识的自负,暗示自己的鸿儒之志今日得成的欣愉。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礼深。”意思是说:我忝为宰相,负有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承蒙皇帝赐宴,不觉喝得酩酊大醉。诗至颈联一转,写自己蒙主重用,深被泽露,甚感知遇之恩,自当竭情而歌,尽忠以报。出句表现了对身居显职、重任在肩的自重与自矜,对句显出了对被泽承露的自得与陶然。

  “载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大意是:心情激动,吟咏一支颂扬春和景明的乐曲;竭尽才智来依韵赋诗,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这两句集“载道”与“言志”于一体,浑然无间。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73-375

ēnzhìshízhèngdiàn殿shūyuànyànlín

zhāngyuè tángdài 

dōngshū 西yuánhànlín 
sòngshīwénguòzhèng jiǎngjiàntiānxīn 
wèiqiègēngzhòng ēntāozuìjiǔshēn 
huǎnchūnxìng qíngjiéwèizhīyīn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谷雨¹春光晓,山川黛(dài)²青。
译文:谷雨时节,春天的光景,犹如破晓的太阳光;山岳江河,青翠的草木,好像披上一件青色的衣裳。
注释:¹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²黛色:青黑色。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叶间鸣戴胜¹,泽水长浮萍。
译文:树叶枝杈间,只见戴胜鸟“咕、咕、咕”叫个不停;积聚的湖水里,生长出许多水浮萍来。
注释:¹戴胜:亦作“戴鵀”﹑“戴任”﹑“戴纴”。鸟名。状似雀,头有冠,五色如方胜,故称。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暖屋生蚕蚁,喧风¹引麦葶(tíng)²
译文:温暖的小屋内,像蚂蚁一样的幼蚕,尽情咀嚼桑叶;和煦的春风下,像葶草黄花一样的麦田,不停摇摆。
注释:¹喧风:暖风,春风。²葶: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椭圆形。
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鸣鸠(jiū)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译文:一只鸠鸟空自掸拭自己的羽毛,仿佛在等待另一半;这事真可信,要不听它凄厉的叫声我怎会不忍心。

yǒng廿niànshīchūnguāngxiǎo--yuánzhěn

chūnguāngxiǎoshānchuāndàiqīngjiānmíngdàishèngshuǐzhǎngpíng

nuǎnshēngcánxuānfēngyǐnmàitíngmíngjiūxìnkāntīng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tiáo)(yáo)¹试一临,虏骑²³城阴
译文:当我登上城楼举日远眺,安庆绪的叛军已经迫近城北。
注释:¹岧峣: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²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³附:紧贴。⁴城阴:城北。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不辨风尘色¹,安知天地心²
译文:与外界隔绝无法了解敌情,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注释:¹风尘色:指敌情。²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译文:营门外星月低垂,连续苦战已被阵云笼罩。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译文: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隐约可以听到羌笛声声。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首联写孤城被围的紧张情形,颔联描绘浓郁的战斗气氛,颈联写战士们顽强的战斗精神,尾联则表现诗人忠贞不屈的崇高品格。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战斗的激烈和形势的险峻,表现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全诗语言洗炼,富有理性,沉郁苍凉。

  首联写登城俯瞰所见。和通常的登城览眺有别,作为守城的主帅,诗人的登临自是为了俯察敌情,故第二句即书即日所见敌军围城情景。着一“附”字,逼真地描绘出围城的叛军紧贴着城下的危困之状。诗人在守城后期与许远分城而守,他所分守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的主攻方向,“虏骑附城阴”正显示出叛军密匝匝地紧紧围住城北的态势,既显示出形势的危急,也透露出一种责任感。

  颔联写登临所感。“风尘”承“虏骑”,“不识” “安知”, 因果关系显然。这是诗人坚守危城经年所获得的深刻体验认识和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诗人与许远有兵六千八百人,而他们所抗击的安史叛军多达十三万。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大小四百余战,累计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如此巨大的战绩,如果主帅和将领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杰出的才能,如果没有广大士兵、民众的坚决支持,绝不可能支撑危局如此之久,更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战绩。这两句诗,正是诗人作为守城的主帅,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对“天地心”亦即天下民心向背所获得的深刻感受体验的艺术概括。它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而用“风尘色”来借指战争,则战尘弥漫的惨淡之色可见;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而天地之心与人心浑然一体。故两句虽出以议论,却毫无枯率之病,而是既生动形象,又沉着深刻;境界亦开阔舒展,毫无逼仄之感。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地处中原腹地,“营开”处本不会见“边月”,但如今虏骑长驱直入,睢阳已成抗击东线叛军的“边城”和主战场,起着屏蔽江淮、保卫唐王朝生命线的重要战略作用,故在作为军中主帅的作者眼中,营门之外的月亮也就成了“边月”。“近”字透露出边塞气氛的浓郁和守卫疆土的责任感。下句“战苦阵云深”则显示了战争的长久、艰苦、惨烈和战云弥漫层深的惨淡景象,“深”字同样透露出诗人心情的深沉凝重。

  尾联点明登楼闻笛,暗暗透露出以上三联所写的情景都是在登楼闻笛的过程中展现的。如果说“虏骑”句和颈联是写登楼所见,颔联是写登楼所感,则尾联便是写登楼所闻;点出“横笛”暗示系敌营胡兵所吹;说“旦夕”,则不只此日此夜,而是每天都能听到。这旦夕传来的胡兵吹笛声渲染出一种四面楚歌的气氛,“闻” 中自有所感,但诗人却只轻点即止,留下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体味。

  诗作于睢阳保卫战的后期,形势已经非常危急,这从“虏骑附城阴” “战苦阵云深”等诗句中可以看出。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镇定从容的气度,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危城将破时的悲伤绝望和惊惶失措,也没有剑拔弩张之态,这正是诗人人格力量和儒将风度的体现。全诗的艺术感染力也集中表现在这一点上。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 .唐诗选注评鉴 下卷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3.09 :第1215-121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