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驲驰天阙,飞文下玉除。
奎成苍颉字,龙受伏羲书。
功业升平外,文章妙绝初。
形声秦隶拙,点画蔡邕疏。
轴动星辰转,笔停风雨馀。
珍藏传万世,安敢比琼琚。
伏驲驰天阙,飞文下玉除。
奎成苍颉字,龙受伏羲书。
功业升平外,文章妙绝初。
形声秦隶拙,点画蔡邕疏。
轴动星辰转,笔停风雨馀。
珍藏传万世,安敢比琼琚。
郑獬

郑獬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人,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余读《东京梦华录》¹《武林旧事记》²,当时演史小说者³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译文:我读了《东亭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当时说书艺人多达数旧人。从那时以后,说书芑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仅在近几年人们才共同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注释:柳敬亭:名逢春,明末以说书负盛名的爱国艺人。¹《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著,10卷。宋南渡后,元老追忆昔日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繁华的景况而作此书。书中记叙当时汴京的城市面貌、物产、风土习俗等,具有史料价值。²《武林旧事记》:今通行本名《武林旧事》,南宋周密著,10卷。书为作者入元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旧事而作,其中对宫廷典型以及民俗、物产、说唱艺人等均有较详的记述。武林:西湖西北面的山名,过去常借代杭州。³演史小说者:说唱艺人。宋时民间文艺有说话(讲故事)包括小说、谈经、讲史、说浑话等,其中以小说、讲史二者影响较大。演:表演,说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柳敬亭者,扬¹之泰州²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³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¹⁰。”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gōu)性情¹¹,习方俗¹²,如优孟¹³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¹⁴。”敬亭退¹⁵而凝神¹⁶定气¹⁷,简练¹⁸揣摩¹⁹,期月²⁰而诣²¹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hāi)²²(wà)(jué)²³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²⁴涕泣²⁵矣。”又期月,生喟(kuì)²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²⁷具乎其前²⁸,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²⁹矣。”由是之扬,之杭³⁰,之金陵³¹,名³²³³于缙(jìn)(shēn)³⁴。华堂³⁵旅会³⁶,闲亭³⁷独坐,争³⁸³⁹之使奏⁴⁰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⁴¹也。
译文: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本姓曹。15岁时,因蛮狠凶悍强横刁钻,触犯刑法应判死刑,才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说书,那时已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后来,又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获得声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像优孟那样善于用隐言和歌唱进行讽谏,然后才能够有所成就。”柳敬亭回到家里就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思考,过了一个月就前往莫后光处。莫后光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快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赞叹地说:“你还没有说话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超过一般技艺了。”从此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金陵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上,在悠闲亭阁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延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
注释:¹扬:扬州府。府治在现在江苏扬州市。²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当时属扬州府。³犷悍:査狠四悍。⁴无赖:强横刁钻。⁵之盱眙市中:到盱眙街市里。之:往。盱眙:县名,在江苏西部(江北),东临洪泽湖。⁶倾动:倾倒打动。⁷过江:渡过长江到江南。⁸云间:松江府的别称。府治在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⁹机变:机智灵活。¹⁰以其技鸣:用他的演技获得声名。鸣:指传扬有名。¹¹句性情:勾画出所讲说人物的性格感情。句,同勾。¹²习方俗:研习各地方的风土人情。¹³优孟:优伶名孟,春秋时楚国人。楚国宰相孙叔敖死,其子穷,砍柴为生。优孟着孙叔敖衣冠,模仿其神态,潜心研习,用隐言和歌唱进行讽谏,向楚庄王祝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仍想请做宰相。优孟趁机述说孙叔敖之子生活贫困,使楚庄王感动而赏其封地。事见《史记·滑稽列传》。¹⁴得志:遂心,达到目的,此指有所成就。¹⁵退:退回来,此指回到家中。¹⁶凝神:聚精会神。¹⁷定气:专心致志。¹⁸简练:用心练习,勤学苦练。简,精心选择。¹⁹揣摩:用心探索,反复思考。²⁰期月:一整月,一个月。²¹诣:前往。²²欢咍:欢快。咍,喜悦。²³嗢噱:大笑不止。²⁴慷慨:感慨悲叹。²⁵涕泣:痛哭流涕。²⁶喟然:叹息的样子,此指赞叹不已。²⁷哀乐:哀伤欢乐。²⁸具乎其前:表现在发声之前。具,有,此指出现。²⁹进乎技:超过一般技艺,此指到了精妙的程度,达到神奇的境界。³⁰杭:杭州。³¹金陵:南京。³²名:声名。³³达:显扬。³⁴缙绅间:指达官贵人之中。³⁵华堂:豪华的大厅。³⁶旅会:盛大的集会。旅,众。³⁷闲亭:指悠闲的亭阁。³⁸争:争着。³⁹延:延请。⁴⁰奏:表演。⁴¹称善:称赞说好,满足赞好。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宁南¹南下,皖(wǎn)²欲结欢³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xí),幕下儒生设意修词¹⁰,援古证今¹¹,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piāo)口熟¹²,从委巷活套¹³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¹⁴,宰执¹⁵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¹⁶小人¹⁷昔与敬亭尔汝(rǔ)¹⁸者,从道旁私语:“此故¹⁹吾侪(chái)²⁰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译文:宁南候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杜宏域想结交左良玉,把柳敬亭介绍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便让柳亭参与决定军中机密大事。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幕下文人立意谋篇润色词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左良玉都不满意。可是柳亭常用耳朵听的嘴里说的,从斜陋里巷的俗语常谈中引来,没有不合左良玉的心意。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那时南明朝中群臣都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无不倾倒以恭之礼相待,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亭坐在向南的尊位,称呼他柳将军,敬亭也心安理得。那些街上往日和柳亭不分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如知此的富贵了!”
注释:¹宁南:左良玉,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先率军在宁东与清军作战,升总兵官。其后在河南一带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作战。南下驻武昌,封宁南伯。南明福王时晋封为宁南侯。²皖帅;指安徽提督杜宏域,和柳敬亭是故交。³结欢:交欢,结交。⁴致:送,此指介绍。⁵幕府:武将术门。军队出征用帐幕,故称将军的府署为幕府。⁶参机密:参与决定军中的秘密大事。⁷目:名词用作动词,看。⁸不知书: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⁹文檄:古代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¹⁰设意修词:立意谋篇,润色词句。¹¹援古证今:引用古事或古书,以证明当今的人事。¹²耳剽口熟:耳朵经常听到的,嘴里经常说的。¹³委巷活套:僻陋里巷里的俗语常谈。¹⁴加礼:以恭敬之礼接待。¹⁵宰执:掌政的大官。宰:宰相,明朝大学士为宰相职。执指掌管政务。¹⁶市井:街市。¹⁷小人:地位低下的人。¹⁸尔汝:亲呢不分被此,以你我相称。¹⁹故:过去。²⁰侪:辈。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亡何¹国变²,宁南死。敬亭丧失³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¹⁰,乡俗好尚¹¹,习见习闻¹²,每发一声¹³,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¹⁴,飒然¹⁵浮空¹⁶,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¹⁷,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¹⁸,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¹⁹矣。
译文: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也差不多花费光了,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在军中时间很长,那些强横狡诈不守法的人、杀人犯法逃亡在外的人、那些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的事、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经常看到听到的,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碰撞铁骑突围,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久雨泣诉,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其艺术造诣已不是莫后光的话所能说尽的了。
注释:¹亡何:同无何,不久。²国变:指明朝覆灭。³丧失:消耗。⁴略尽:差不多光了。⁵理其故业:重操旧业。⁶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⁷亡命:改换名姓,逃亡在外。⁸流离遇合:流离失所,悲欢离合。⁹五方:东西南北中,指各地。¹⁰土音:方言。¹¹好尚:指所爱好所崇尚。¹²习见习闻:经常看到和听到的。¹³一声:指一词一语。¹⁴如刀剑铁骑: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围,形容声调刚劲。¹⁵飒然:飒飒地作响。¹⁶浮空:腾空而起。¹⁷鸟悲兽骇:鸟鹊悲鸣,群兽惊骇。¹⁸檀板之声无色:指把伴奏的声音压下去,即听不清伴奏的乐声。檀板:檀木制的拍板,古代歌舞用以节乐,后来用为伴奏。¹⁹可尽者:指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文章的第一段概括交代柳敬亭说书技艺的精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第二段介绍柳敬亭走上说书道路的经过,以及演技提高的过程;第三段写柳敬亭为左良玉所赏识,倾动朝野;第四段写明亡后柳敬亭重操旧业,其说书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按理说,说书艺术家的音容笑貌是最生动,也最引人注目的。但文章一开始没有一言一语着眼于刻画柳敬亭的音容笑貌,而是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作宏观的考察。作者指出,两宋时说历史演义和小说者,见之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著录的就有数十人。此后数百年间,却寥寥无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以考信的笔法,确切的事实,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地位低微的说书艺人要走向社会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得到公众的肯定而名噪一时了。黄宗羲对柳敬亭的坎坷经历和曲折奋斗,只是一笔带过,说他年十五,就犯法当死,因而变姓柳,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语调平实,不事渲染。而吴传则说:“久之,渡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噫!吾今氏柳矣。’这就把柳敬亭的改姓传奇化了。也许,吴所写的传中有关这类描写,在黄宗羲看来,正是所谓“有失轻重”之处。其实,不过是黄、吴写传的主导思想不同罢了:一则重平实,一则重描写而已。

  柳敬亭从家乡泰州流浪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使听众动容,说明他在说书技艺方面有着极好的禀赋。但在柳敬亭的成才道路上,儒生莫后光的指点,似乎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莫后光关于“说书虽小技”一番话看似平常,含义则极其丰富。“句性情,习方俗”,可以说已经是说书艺术的高标准要求了,而“如优孟摇头而歌”,则更是说书艺术的典范。柳敬亭虚心接受名师教诲,为了追求说书艺术的更高境界,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和攀登。“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八个字,正是他悉心研求说书艺术,刻苦磨练说书技巧的真实写照。接着,黄宗羲又用对话的形式,把柳敬亭这种刻苦钻研精神分作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加以具体的描述。“期月”,“能使人欢咍嗢噱矣”,这是第一个阶段;“又期月”,“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这是第二个阶段;“又期月”,“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是第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写出莫后光循循善诱的有方教导,又写出了柳敬亭锐意奋进的精神和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态度。连莫后光也不得不赞叹说:“进乎技矣。”自此之后,柳敬亭在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献艺,无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至于“名达于缙绅间”。市井内外,朝野上下,无不为他说书艺术所达到的神化境界折服倾倒。

  关于柳敬亭“参宁南军事”,吴伟业连举六七件事,着重说明柳敬亭“平视卿相”的“侠骨”和他善于排难解纷的高士行为,而黄宗羲则重点记载两件事:一写那些幕府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煞费苦心所拟就的文檄,都使左良玉“不悦”;而柳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的言辞,却无不与左良玉“意合”。即使是写柳敬亭的军事才干,也仍然不离开说书艺人的当行本色。二写柳敬亭奉命至金陵,朝廷官吏从上到下,无不“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对于这种异乎寻常的礼遇和令人羡慕的显赫地位,柳敬亭仍然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处之泰然,毫不心动。这里,既反映出一个历经坎坷的说书艺人是怎样的玩世不恭,也透露出他敝屣功名利禄的态度。妙在文章处处要使人忘却柳敬亭是个说书艺人,正面描述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侧面烘托如同行们的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而客观效果则处处使人感到他依然是个说书艺人。

  正因为柳敬亭有处变而不惊的人生态度,所以,一旦明亡,左良玉病死,他丧失其资略尽”,也能“复上街头理其故业”而安之若素。作者尤其强调的是军中的生活经历,举凡“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一切包括国家兴亡,朝代更迭在内的风云际会,都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如果说这一切是他攀登说书艺术高峰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那么“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则又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表演艺术手段。而“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则是对柳敬亭说书的思想和艺术所作的高度赞誉,也是柳敬亭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最根本原因。而从文章写作来看,这两句正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叙述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又照顾到柳敬亭一生的行踪。对于柳敬亭说书技艺的描写,生动具体,绘声绘色。全文结构谨严,条理井然,取材精当,有详有略。语言简洁精炼,文字干净利落。

  由于柳敬亭的精湛技艺,明清笔记中为他立传的,还有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至于记载他的人品、技艺的那就更多了,较著名的有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书柳敬亭册子》、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夏荃《退庵笔记·柳敬亭》等。在所有这些传记材料中,黄宗羲改写的这篇《柳敬亭传》,取材精当,详略得宜,主旨明确,可谓落笔不群,出手不凡,应当说是写得最成功的一篇。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734-1736页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极目¹晴川展画屏(píng),地从桃塞²接蒲城。
译文:举目远眺,万里晴空下的渭南平原像一幅展开的画图,盘豆驿地处桃林塞与蒲城之间。
注释:盘豆驿(yì):古驿站,原址在陕西省渭南。¹极目:远望。²桃塞:桃林古塞,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以东、至河南省灵宝之间。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滩头鹭(lù)占清波立,原接¹人侵落照²耕。
译文:白鹭鸟站立在水边,太阳已经落山了,高原上农民还趁着余晖忙着耕地。
注释:¹原接:高地。²落照:夕阳。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译文:南去的飞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一片孤云在山间悠闲地升起。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凭轩¹尽日²不回首,楚水吴山³无限情。
译文:我在驿馆后轩整天依窗眺望,眼前的山山水水充满诗情画意。
注释:¹凭轩:依着窗子。²尽日:整天。³楚水吴山:泛指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这里指盘豆驿一带的山水。

  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宏阔的景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想起了漂泊生活的艰辛,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

  第一、二两句先诗人从总体接描写盘豆城。“极目晴川”,中原的天空晴明,地面平旷,看不透,望不尽,就如展开一架巨大的画屏似的,跟诗人久住大江南北所习见的“楚水吴山”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先写出这深刻印象。然后再交代出地理方位:“地从桃塞接蒲城”。盘豆城就处在河南陕西之间,东接中州,西通关中大道。“从”“棒”交代了诗人自东而西的行踪,可见诗人的行色匆匆。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在水馆后轩所看到的景象。诗人小憩于官驿里的水馆后轩,开窗远眺,首先扑人眼帘的是“滩头鹭占清波立”。原来这水馆的水另有源头,那里卓立着顾影的白鹭。一个“占”字。写出白鹭的形单影只,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感。而“原接人侵落照耕”,则状写平川与人们的农事,他们仍在辛勤地耕作,直至融入如火的晚霞。这两句都从平视角度写,接句写的是静态,用冷色调;下句写动态,用暖色调,相映成趣,写出了中原夏末秋初的清新气息,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异样的惊喜之情,晴川之接也有像江南一样的明丽景色。

  第五、六两句描写诗人在晴川所见以及流露出的感情。这两句诗人侧重于一个“晴”字,诗人改用仰视角度写晴空所见“去雁数行天际没”,从有到无,虽有雁南飞而不能传书,可见诗人内心的惆怅;“孤云一点净中生”,从无到有,虽是写景,也象征着诗人的孤寂,一种飘泊流离的感伤油然而生。

  第七、八两句则写出诗人的心绪。诗人靠在后轩窗棂接凝望晴川的景色,竟至长时间不肯回过头来,是因为这里的清波落照与“楚水吴山”有相类之处,韦庄曾客游江南十年,弟妹散居越中诸郡,晴川这种明净之美触发诗人对越中亲故的怀念。“无限情”三个字压尾,余音袅袅,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思。

  这首诗由“极目”起,至“凭轩”终,通篇无一字直言“愁思",结尾诗人指望着“楚水吴山无限情”,然而“尽日不回首”的身影始终笼罩着画面,“去雁”、“孤云"所带出的莫名惆怅和难言忧虑,增强深化了诗的主题,更有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59
2、 高峰编选.温庭筠 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80
3、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997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¹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²月明中。
译文: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你抹掉泪水,颤抖着依偎在我怀里。分别之后,你我承受着相同的凄凉痛楚。每逢月圆,便因不能团圆而倍感伤心。
注释:¹匀泪:拭泪。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²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不胜:承受不了。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半生已分(fèn)¹孤眠过,山枕²(tán)³(wò)。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译文: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回忆起你最让我心动的一刻,是你那堪称第一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色的罗裙。
注释:¹分:料想。²山枕:枕头。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³檀痕:浅红色的泪痕。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⁴涴:浸渍、染上。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⁵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⁶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⁷花样:供仿制的式样。⁸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由于作者的气质与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内容为艳情,词作也往往会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早期花间词不仅内容空虚、意境贫乏,而且多追求辞藻的雕琢与色彩的艳丽,虽然词人多为男子,但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却带着极浓重的脂粉气;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虽然也写男女幽会,却在暖昧、风流之外多了几分清朗与凉薄。

  发端二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很明显出自于李煜在《菩萨蛮》中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一句。小周后背着姐姐与后主在画堂南畔幽会,见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紧张、激动、兴奋之余难免娇躯微颤;纳兰词中的女子与情郎私会于“曲阑深处”,见面也拭泪啼哭。但是细细品味,后主所用的“颤”字更多展现的是小周后的娇态万种、俏皮可人,而纳兰这一“颤”字,写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戚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异,不可谓不妙。

  曲阑深处终于见到恋人,二人相偎而颤,四目相对竟不得“执手相看泪眼”,但接下来纳兰笔锋一转,这一幕原来只是回忆中的景象,现实中两个人早已“凄凉”作别,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难耐的凄清与幽怨。夜里孤枕难眠,只能暗自垂泪,忆往昔最令人销魂心荡的,莫属相伴之时,以折枝之法,依娇花之姿容,画罗裙之情事。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再现夫妻重聚时的情景,字句间一片春光凄凉。从词意上看,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与妻子相恋的情景,通篇皆作追忆的口吻。

  上片布景,展现相见之时及别离之后的情景。“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别后的凄凉,最难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读来令人摇心动魄。虽并非初次,却仍然有点紧张。暗地里,偷偷匀拭着眼泪,心潮激荡。回想起别后,两处相思,一样凄切悲凉。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

  下片说情,剖示当下的心境。“半生已分孤眠过”,紧承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凄怆词意并未因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结句处的“折枝花样画罗裙”,借物映人,含蓄委婉。

  布景与说情,尽管皆记忆中事,但其注重于捕捉当时的感觉和印象,却令得已经过去的景和情,鲜明生动地浮现目前。

  与很多花间词相比,李煜的艳词大多做到了艳而不俗,能将男女偷情幽会之词写得生动而不放荡。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这首词首尾两句都是追忆,首句写相会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间皆作情语,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尽而不尽之意,于凄凉清怨的氛围中叹流水落花易逝,孤清岁月无情,真是含婉动人,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17-18页

měirén ·lánshēnchùchóngxiāngjiàn

lánxìng qīngdài 

lánshēnchùchóngxiāngjiàn yúnlèiwēirénchàn liángbiéhòuliǎngyìngtóng zuìshìshèngqīngyuànyuèmíngzhōng 
bànshēngfēnmiánguò shānzhěntánhén láishìzuìxiāohún zhézhīhuāyànghuàluóqún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梅花南北路¹,风雨湿征衣。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注释:¹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如此 一作:如不)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如此 一作:如不)
译文: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译文: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wēi)¹
译文: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注释:¹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这首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站在岭上,遥望南安军的西华山,以及章江,慨叹青山与江河是永远存在的,而城郭则由出岭时的宋军城郭,变成元军所占领的城郭了,所悬之旗也将随之易帜了。这一句暗用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和丁令威的“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这句诗用了伯夷、叔齐故事,商朝亡国后,宗室伯夷、叔齐二人,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野菜充饥,终于饿死在山上。从广东开始,文天祥就开始绝食,准备饿死在家乡,绝食八日依然没事,就继续进食。 就在文天祥写《南安军》的同一年十月初一晚上,文天祥被押送到元大都,作了三年两个月零九天的囚徒后壮烈牺牲。

  这首诗化用杜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1361-1362 .

nánānjūn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méihuānánběi fēngshī湿zhēng 
chūlǐngtóngshuíchū guīxiāngguī  (zuò  )
shānqiānzài chéngguōshífēi 
è饿zhēnzhì mèngzhōngxíngcǎiwēi 
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
朝发¹宜都²(zhǔ)³,浩然思故乡。
译文:清早离开宜都江边,思绪飞荡想念家园。
注释:¹朝发:早上出发。²宜都:县名,今属湖北。³渚:水边。⁴浩然:形容广阔,盛大。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
译文:故乡可是无法看见,道路阻隔巫山之南。
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
巫山乡云没,高丘¹正微茫。
译文:巫山顶上彩云出没,高丘险阻模糊难辨。
注释:¹高丘:高山。
伫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zhù)¹望已久,涕(tì)²沾衣裳。
译文:独自站立遥望已久,珠泪滚落沾湿衣衫。
注释:¹伫立:长时间地站立。²落:一作“泪”。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
译文:难道只是离乡伤感,原来忆起襄王当年。
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朝云¹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译文:神女朝云飘无定所,楚国终也衰亡沦湮。
注释:¹朝云:巫山神女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