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笛临吹发晓军,元戎幢节拂寒云。搜山羽骑乘风引,
横笛临吹发晓军,元戎幢节拂寒云。搜山羽骑乘风引,
下濑楼船背水分。天际兽旗摇火焰,日前鱼甲动金文。
下濑楼船背水分。天际兽旗摇火焰,日前鱼甲动金文。
马毛不汗东方靖,行见萧何第一勋。
马毛不汗东方靖,行见萧何第一勋。

huáinánxiānggōngjiǎnpíngqīnghuíjūnzhīzuò--bàoróng

hénglínchuīxiǎojūnyuánróngchuángjiéhányúnsōushānchéngfēngyǐnxiàlàilóuchuánbèishuǐfēntiānshòuyáohuǒyànqiánjiǎdòngjīnwénmáohàndōngfāngjìngxíngjiànxiāoxūn

鲍溶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 1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密锁重关掩绿苔¹,廊深阁迥(jiǒng)此徘徊。
译文:重门紧锁,庭院深深,小径上长满了青苔,游廊幽曲,小阁萦回我独此寂寞地徘徊。
注释:¹掩绿苔:指庭中小径久无人行,长满苔藓。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先知风起月含晕¹,尚自露寒花未开。
译文:看月色含晕迷蒙,可预知明晨定要起风,夜露是这般清寒,春花何时才能盛开。
注释:¹月含晕:《广韵》:“月晕则多风。”王褒《关山月》:“风多晕更生。”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biān)拂帘旌(jīng)¹终展转,鼠翻窗网²小惊猜。
译文:蝙蝠来回飞串拂着帘旌,通宵辗转难以入睡,老鼠也翻动窗网,让人一阵阵吃惊疑猜。
注释:¹帘旌:即帘箔,布门帘,像旌旗,故称。²窗网:即纱。朱注引程大昌曰:“网户刻为连文,递相属,其形如网。后世有遂直织丝网张之檐窗以网鸟雀者。”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背灯¹独共馀(yú)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²
译文:背着灯光独坐,像在与亡妻共语,不知不觉间低声唱起了《起夜来》。
注释:¹背灯:用后背对着灯光。²起夜来:古曲名。

  首联写崇让宅荒凉景象。崇让宅有过繁华的、令诗人感到无限温馨的过去。这里有亭台池榭、桃竹荷花的美丽景色,更有水亭月幌、夫妇联袂吟诗的亲切记忆。而今重来旧地,但见重门紧锁,青苔掩地,如同废宅,往日热闹的回廊楼阁,由于空寂无人,显得特别深远。诗人不但用密、掩、深、迥等字重叠渲染,着意表现荒寂凄凉之感,而且在联末缀以“此徘徊”三字,传达一种寻寻觅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情绪。往日的繁华温馨与今日的凄凉冷落的强烈对照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喟,也统于无语徘徊中包蕴。

  颔联写室外景象。月亮朦胧含晕,预示明天又是风天;庭花怯于夜露,犹此瑟缩未开。“花未开”,切题内“正月”。花与月这两种通常以恬美明丽之感的景物,如今都笼罩着一层朦胧黯淡、凄寒惨淡的色调,表现出诗人“风露花月,不堪愁对”的心态。“先知”、“尚此”二语,尤见作意,暗透出畏惧风寒而风寒频仍、盼望温煦而温煦迟迟的凄寒心理。这种心理与其悲剧性与诗人一直穷愁潦倒,生计艰辛的遭遇有潜在的联系。

  颈联由室外而室内,选择两种最能显示宅室空寂荒凉的事物——蝙蝠与老鼠,写它们的动态,以及诗人的反应。蝙蝠飞旋,掠动门帘上端的横沿(帘旌);老鼠窜走,翻动窗檐下的丝网。这一片空寂荒凉中不见阳光的蝙、鼠的动态,反过来更衬出了宅室的荒寂。诗人栖宿如此空寂的室内,既思虑万千,又心存怵惕,在沉思默想中听到蝙、鼠的声响,不觉惊疑怔惧,更加辗转难寐。“小”字形容心中微微一怔,措词极有分寸。一“惊”、一“猜”,连下两个动词,体物精细入微。这两句以动写静,因为如果在风雨喧嚣的不宁静的夜里,是不会觉察出“蝙拂帘旌”、“鼠翻窗网”这样微细的声响的。而夜愈是寂静,愈是感到寂寞孤独,愈是加深加重对亡妻的忆念,因而才“展转”、“惊猜”,终夜不能成眠。

  尾联由“惊猜”进入恍惚的状态。在黯淡朦胧的环境中,诗人的精神状态更加恍惚迷幻。衾枕之间,竟似还残存着妻子的一缕余香,宛然伊人犹在,遂情不此禁地与“余香”共语,并在不知不觉中轻声唱起《起夜来》的歌声。《乐府解题》:“《起夜来》,其辞意犹念畴昔思君之来也。”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此诗不说此己忆念妻子,却说亡妻思念此己,这样从对方来说,其言更加沉痛,更见出作者的忆念之深沉,思情之惨苦。

  这首诗的前三联写崇让宅荒凉景象和诗人极清寂的心情,在悼亡妻子的同时,又隐约透露崇让宅兴衰荒败的时世交故之痛。尾联将极端痛苦的感情化为绮罗香泽的欢喜,写出了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以痴情写悲痛,更觉凄惨。情节上层层推进,环环相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全诗从白天到夜晚,由门外到宅内,再到室中,通过种种环境的层层描写,衬托出诗人悼念妻子的悲痛心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整首诗歌神韵凄婉,迷离冷清,情景交织,富有意境。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28-1229页
2、 刘学锴.唐诗名篇鉴赏.合肥市:黄山书社,2008年:367-368页
3、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323-324页

zhèngyuèchóngràngzhái--shāngyǐn

suǒzhòngguānyǎn绿táilángshēnjiǒngpáihuái

xiānzhīfēngyuèhányūnshànghánhuāwèikāi

biānliánjīngzhōngzhǎnzhuǎnshǔfānchuāngwǎngxiǎojīngcāi

bèidēnggòngxiāngjuéyóulái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¹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qióng)²
译文: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时,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注释:¹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²琼枝:竹枝因雪覆盖而似白玉一般。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qí)¹
译文: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注释:¹恶路岐:险恶的岔路。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洁白,诗人希望白雪能掩盖住世上一切丑恶,让世界变得与雪一样洁白美好。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的感慨与不平。

duìxuě

gāopián tángdài 

liùchūfēihuāshí zuòkànqīngzhúbiànqióngzhī 
jīnhàoshànggāolóuwàng gàijìnrénjiànè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¹新春与垂柳。细腰肢自有入格²风流,仍更是、骨体³清英雅秀。
译文:江南的腊月将尽了,早梅的花瓣已然凋落,刚刚到来的春天,只能寄托到垂柳的身上。它如小蛮一般的枝干,纤细柔美,自有为称道的风流之处。可它最美好的地方,莫过于骨格体态上的清新、俊雅、娟秀无双。
注释: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¹分付:付托,寄意。²格:格调。³骨体:骨架躯体。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永丰坊(fāng)¹那畔(pàn),尽日²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zhòu)?断肠³是飞絮(xù)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译文:在永丰坊的一角,终日无人驻足,更无人会看顾留怜于它披拂摇缀的柔丝。最令伤神的就是暮春时节,柳絮漫天,而它披上了清减的绿叶。虽然只有柳絮飘零,再无别事,却让它显得日渐削瘦了。恐怕只有春天里随着它到来的和风,可以吹开紧蹙的柳叶蛾眉吧。
注释:¹永丰坊:地名。在洛阳。²尽日:一整天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³断肠:秋海棠花的别。⁴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⁵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这首词上片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韵之美。起拍说腊尽梅凋,既点明节令,且借宾唤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紧承“腊尽”,写腊月已尽,新春来临,早梅开过,杨柳萌发。柳丝弄碧,是春意繁闹的表征,故说“分付新春与垂柳”。“分付”,交付之意,着“分付”一词,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娆,均凝集于垂柳一身,从而突出了柳的形象,赞美了柳的体态。柳枝婀娜,别有一种风流,很似少女的细腰。杜甫《绝句漫兴》早有“隔户杨柳弱袅袅,恰如十五女儿腰”之句。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称颂她有合格入流的独特风韵,并进而用“清英秀雅”四字来品评其骨相。这就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见出她与浓艳富丽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质特色,从她的体态美,进而刻画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叹。换头三句,写垂柳境况清寂、丽姿无主。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明媚春光中修饰姿容,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杨柳枝词》,据唐人孟棨《本事诗》载:白居易有妾名小蛮,善舞,白氏比为杨柳,有“杨柳小蛮腰”之句。白居易年事高迈,小蛮还很年轻,“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后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作者在这里化用乐天诗意,略无痕迹,但平易晓扬的语句中,却藏有探沉的含义。”断肠“四句,紧承上文,写垂柳的凄苦身世,说:一到晚春,绿叶虽繁,柳絮飘零,她更将百无聊赖,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减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东风的吹拂,足可消愁释怨,使蛾眉般的弯弯柳叶,得以应时舒展。正如宋初诗人幸夤逊《柳》诗听说:“既待和风始展眉。”这微茫的希望的霞光在何处,“又莫是”便是严峻而无情的回答。

  全章用拟人法写柳,垂柳是词中的“主人公”。它身段苗条。体态轻盈,仪容秀雅。然而却寂寞无主,被禁锢在园林的一角。感受不到春光的温暖,也看不到改变命运的希望。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词中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至少可以说,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饱和感情的笔墨,描写了一位品格清淑呵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对之倾注了同情。

  宋代词论家彭孙说:“咏物词极不易下,要须字字刻画,字字天然。方为上乘。”(《金粟词话》)咏物含瘟深湛,在于寄托,“贵有不枯不脱之妙。”(《莲子居词话》)苏轼此词正具有这些优点。它句句刻画垂柳,清圆流杨,形神兼到,熨贴自然。并借柳喻人,把人的品格与身世融入对柳的形神描幕之中。物中有人,亦物亦人,既不粘滞于物,也不脱离听咏课题。就风格而论,此词缠绵幽怨,娴雅婉丽,曲尽垂柳风神,天然秀美处有似次韵章质夫的《杨花词》,而又别具一段倾城之姿。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72-674

dòngxiān ·yǒngliǔ

shì sòngdài 

jiāngnánjìn zǎoméihuākāihòu fēnxīnchūnchuíliǔ yāozhīyǒufēngliú rénggèngshì qīngyīngxiù 
yǒngfēngfāngpàn jìnrén shuíjiànjīnnòngqíngzhòu duànchángshìfēishí 绿chéngyīn shì chéngxiāoshòu yòushìdōngfēngzhújūnlái biàn便chuīsànméijiāndiǎnchūnzhòu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南京¹久客²(gēng)南亩³,北望伤神北窗。
译文: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地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
注释:¹南京:指当时的成都,而非“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²客:杜甫到成都是避难和谋生兼而有之,也非情愿,所以自称为“客”。³南亩: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⁴北望: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北。⁵伤神:伤心。⁶坐:一作“卧”。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昼引老妻乘小艇(tǐng),晴看稚(zhì)¹浴清江²
译文: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注释:¹稚子:幼子;小孩。²清江:水色清澄的江。南朝梁何逊《初发新林》诗:“铙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俱飞蛱(jiá)¹²相逐,并蒂(dì)³芙蓉本自双。
译文: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般,并蒂双双。
注释:¹蛱蝶:蝴蝶。²元:犹“原”,本来。³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⁴芙蓉:荷花的别名。也指刚开放的荷花。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míng)¹蔗浆²携所有,瓷罂(yīng)³无谢玉为缸。
译文: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注释:¹茗饮:指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²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³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⁴无谢:犹不让,不亚。

  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此联对仗极工,“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 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情此景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茗饮”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荆巴一带(今湖北、四川交界一带)把茶汤称作“茗饮”,而且煮饮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另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菰稗为饭,茗饮为浆”,“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茶”字最早首见于唐显庆中(656~661年)苏恭的《本草》中,距离杜甫写此诗的时代已有百余年,而成都位于巴蜀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饮茶成风,这在张载的“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白菟楼》)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诗中用“茗饮”而不用“茶”,足见他移风易俗,受当地饮茶习俗影响颇深。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22-123

jìntǐng--

nánjīngjiǔgēngnánběiwàngshāngshénzuòběichuāng

zhòuyǐnlǎochéngxiǎotǐngqíngkànzhìziqīngjiāng

fēijiádiéyuánxiāngzhúbìngróngběnshuāng

míngyǐnzhèjiāngxiésuǒyǒuyīngxièwèigāng

浙江秋,吴山夜。
浙江¹秋,吴山²夜。
译文:钱塘江边,吴山脚下,正值清秋之夜。
注释:¹浙江:即钱塘江。为兰溪与新安江在建德会合后经杭州入海的一段。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²吴山:山名,也叫胥山,在今杭州市钱塘江北岸。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译文:离愁随江奔涌去,别恨似吴山重重叠叠。
寒雁来,芙蓉谢。
寒雁(yàn)¹来,芙蓉谢。
译文:北雁南来,荷花凋谢。
注释:¹寒雁:秋分后从塞北飞到南方来过冬的大雁。
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冷雨青灯¹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
译文:清冷的秋雨,灯盏的青光,更增添了书斋的凄凉、寂寞,怕离别却又这么早就离别。
注释:¹青灯:即油灯。因发光微青,故名。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今宵(xiāo)醉也,明朝去也,宁奈(nài)¹些些(sā)²
译文:今晚且图一醉,既然明朝终将离去,还是忍耐一些。
注释:来宁奈:忍耐。²些些:即一些儿。后一个“些”,语尾助词。

  姚燧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之作。周德清将它选入《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题作“别友”。可见,当时就已脍炙人口。

  此曲大半篇幅极写愁恨,雅致精丽,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旷达放逸之本色,此是元代曲家与前代词人不同之处。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18-219页

tiān··zhèjiāngqiū--yáosuì

zhèjiāngqiūshān

chóusuícháohènshāndié

hányànláiróngxiè

lěngqīngdēngshūshěbiéyòuzǎobié

jīnxiāozuìmíngcháoníngnàixiēx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