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水流年日并驰,年光客思两相随。咨嗟斑鬓今承弁,
去水流年日并驰,年光客思两相随。咨嗟斑鬓今承弁,
惭愧新荷又发池。杨柳逶迤愁远道,鹧鸪啁哳怨南枝。
惭愧新荷又发池。杨柳逶迤愁远道,鹧鸪啁哳怨南枝。
忆君何啻同琼树,但向春风送别离。
忆君何啻同琼树,但向春风送别离。

shāngchūnzèngyuǎn--

shuǐliúniánbìngchíniánguāngliǎngxiāngsuíjiēbānbìnjīnchéngbiàn

cánkuìxīnyòuchíyángliǔwēichóuyuǎndàozhèzhāozhāyuànnánzhī

jūnchìtóngqióngshùdànxiàngchūnfēngsòngbié

独孤及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 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¹上看,半壕(háo)²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看 一作:望)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注释:¹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²壕:护城河。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寒食¹后,酒醒却咨(zī)(jiē)²。休对故人思故国³,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¹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²咨嗟:叹息、慨叹。³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⁴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⁵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烟雨暗千家。”五句是说,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三个层次显示有一个特写镜头导入,再是大场面的铺叙,最后,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满城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上片,写春景。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从“春未老”说起,既是针对时令,谓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满春意,生机勃勃,同时也是针对自己老大无成而发的,所谓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见内心是不自在的。从这个意义上看,苏轼实际上并不真能超然,这种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苏轼精神世界的真实体现。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65-666 .
2、 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54-255 .

wàngjiāngnán ·chāorántáizuò

shì sòngdài 

chūnwèilǎo fēngliǔxiéxié shìshàngchāorántáishàngkàn bànháochūnshuǐchénghuā yānànqiānjiā  (kànzuò wàng )
hánshíhòu jiǔxǐngquèjiē xiūduìrénguó qiějiāngxīnhuǒshìxīnchá shījiǔchènniánhuá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
我不践¹斯境²,岁月好已积³
译文:未再踏上这片地,岁月层层已堆积。
注释:乙巳岁: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参军。建威将军为刘敬宣,时任江州刺史。¹践:踏,经由。²斯境:这个地方。³好已积:即“已好积”。好:甚。已积:已经很久。积:多。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¹如昔²
译文:早晨傍晚看山川,事事没变如往昔。
注释:¹悉:都。²如昔:如同昔日。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
微雨洗高林,清飙(biāo)¹²云翮(hé)³
译文:微雨洗尘林木爽,疾风吹鸟更高飞。
注释:¹飙:疾风,暴风。²矫:举起。这里指高飞。³云翮:云中的鸟儿。翮:鸟的翅膀,这里代指鸟。
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
(juàn)¹彼品物²存,义风³都未隔
译文:顾念山川万物茂,风雨适时不相违。
注释:¹眷:眷顾,顾念。²品物:指万类庶物。³义风:适宜的风,犹“和风”。⁴未隔:无所阻隔。谓风雨适时,万物并茂,无所阻隔。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
¹余何为²者,勉励³从兹役
译文:我今不知是为何,勤苦从事这差役?
注释:¹伊:语助词,无意义。²何为:为何,为什么。³勉励:这里有勤苦努力的意思。⁴兹役:这种差事。
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一形¹似有制²,素襟(jīn)³不可易
译文:身体好似受拘束,怀抱志向不可移。
注释:¹一形:一身,诗人自指。形:身体。²制:限制,约束。³素襟:平素的志向。襟:胸襟。⁴易:改变。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园田日¹梦想,安得久离析²
译文:日日梦想回田园,哪能如此久分离?
注释:¹日:每天。²离析:分开。
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
终怀在归舟¹,谅哉²³霜柏
译文:最终仍将归故里,霜中松柏自挺立。
注释:¹归舟:逯本作“壑舟”。壑(hè)舟:深谷激流中的小舟,喻流逝不停的时间。²谅哉:确实如此的意思。谅:诚。哉:句中语气助词。³宜:应该做。⁴霜柏:霜中的松柏。比喻坚贞的品行、节操。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开头他就说不到此地已是很久了,说明他很久以前曾到过钱溪。关于他到钱溪的时间,江西宜丰陶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条:“乙巳三月,公使都,经钱溪,复邦族……”说明他以前曾来钱溪,与这里的陶氏宗族有过应酬的事。不过这条记载是否可靠,与此诗关系不大,反正他过去来过此地就是了。关键是,旧地重游,他却说出“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这样的句子。这见出他多么喜爱这个地方,似乎看不够;当他将眼前所见与往日的印象进行对照时,又会感到多么亲切。因为前年岁暮桓玄篡位,去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现在战争基本结束。两三年的短暂时间里,世间发生这样剧烈的变化,而自然界的山川景物却“事事悉如昔”。话说得很平淡,但“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已经寄寓其中了。“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这是他看山川时的一个突出印象,写得清新、细致。“微雨”、“清飙”,透出春天美好的气息,高林经微雨一洗润,会越发青绿可爱,空中鸟的翅膀在清风的举托下,会盘旋得更加自如。这两句历来被看作是陶诗中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而达到情景交融境地的写景佳句。潘德舆说它“体物之妙,畴非化工兼画工都”?因此,诸如“从胸中自然流出”,“不烦绳削而自合”,“直写胸中天”等赞语也相次而出,不言陶诗有雕琢事。其实,“有时析之以炼字炼章,斯陶之手眼出矣”(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用这观点来赏析这两句诗,倒是非常恰切的。陶诗有许多写雨写风写园林写飞鸟的句子,但在陶渊明的笔下,无不赋有“为仁”的思想,因而在美的想象中便出现一个天机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这些自然景色同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后,能对现实社会起到批判作用。可以这样说:陶诗中这些兴象,是诗人艺术的化身,在一些天机和畅、静气流溢的描绘中,仿佛隐隐约约有一个陶渊明在,这两句也是如此。陶渊明是暮春三月经过钱溪的,这里的微雨,即“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微雨”;也即后来杜甫所写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好雨”。这种雨能起到滋润万物的作用。故句中的“洗”,不仅含有“洗净”的内含,而且兼有“润物细无声”,“夜雨瞒人去润花”的“润”的内含。这个“洗”字用得非常精当,实即后来诗评家所谓的“诗眼”。飙,一般解作暴风。在陶渊明的笔下的“飙”,却没有凶猛的气势,而有和畅的内涵,如《和郭主簿二首》中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的“回飙”就是,“清飙”与此同义。矫,也不宜解作“勇猛”,而
  有舒展自如的意思,如“矫若游龙”,并不取勇猛义。“云翮”,这里虽指飞鸟,但实有影射自己的意思。如《杂诗》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即同此意。故这句的意思是:“空中的鸟儿,也将因受到清爽的春风的鼓翼,而飞翔得更为舒展。”作者抓住在眼前呈现的天机和畅的自然景色,尤其把风、雨、林、鸟组合在一起,予以集中表现,就更能体现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故此两句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方面讲,都是不容忽视的两句。历来对“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两句有不同的解释和体会。有的把“品物”解作“景物”,“义风”解作“适宜的风”,认为这两句是说:“想到这些依然存在,和风没有同他们相隔”。有的把“品物”作“人品事物”讲;“义风”,解作“正义风尚”,认为两句是说:“喜爱此地人品事物还存在,正义风尚没有改变”。有的则认为“品物”,同于《易经·乾卦》中所说的“品物流形”。“品,众庶也”,见《说文·品部》。《说文解字注笺》补充说:“庶物谓之品物,引申之义也”。关于“流形”,与文天祥《正气歌》“杂然赋流形”同义。所以“品物”,有现在所谓的“生物”的含义。关于“义风”,应该看作是广义的,因为“义者,事之宜也”,既可用于自然方面,也可用于社会方面。作者对风常赋予一种化育的内涵,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春风化雨”;比如“泠风送余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凯风自南来,回飙开我襟”等。陶渊明喜把人、物、我视为能在一体同仁的状态中各徜徉自得的个体;上面说的是“品物”,便是选用了“义风”这个词,这样就“民胞物与”了。可见他在选用词语方面是精雕细琢的。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深情地看到这个地方仍然保存着一种天风和畅,万物得所的境界。”语意浑含,耐人寻味。儒家以为一切人群与一切万物都有血缘联系,都应该相爱,这种爱的表现就是“仁”。陶渊明是一个“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的人,当然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怀的人,于是他对风雷日月,雨露云烟,山川园林,众鸟新苗,田夫稚子,都表示一种亲切而冲和的爱意,上面的“品物”“义风”,正是这种爱意的表现。陶渊明是把自己纳入“品物”的范畴的,似乎自己已感到一种和乐相处的乐趣,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因而他退仕的决心就更大了。这样,便引出了后面言志的八句,显示题旨。

  后面八句大致的意思是,眼前虽然被迫行役,但归田适志的襟怀不变,要像霜后的柏树一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这里他自我责备起来了:我是干什么的,这样风尘仆仆奔走在道路上?这种自责是由钱溪这里江山之美、居人之乐引起的,转得虽陡,其实自然。“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一形”,指个人的形体,“有制”,受到牵制、约束。这里是说自己奔走道路是由于职任的制约。中间又用个“似”字。这不定之词表示出自己并不十分看重这官职,扔掉它并不困难。“素襟”,平素的怀抱,即归隐田园,他认为这是不可改变的。下面就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离析”,离开。陶渊明此次出仕时间很短,这里说“久”,日日梦想,见出他确实“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这两句是说:我一定要回到田园中去,这决心就像不怕冰霜的柏树那样坚定不移。这里暗用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话,这个誓愿是发得很重的。《饮酒》其十九有“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与这两句意思相似。下半这八句,头两句自责,后六句两句一层,反复表明自己的归耕之志,一层深似一层,而且用“似有”、“不可”、“安得”、“终怀”、“谅哉”这些词语进行呼应,把他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这首诗在构思上颇具特色。第一,它能显示作者的思想依时间的推移而出现的深度。他阻风于规林时,只是想到家乡美好的园林而不想从政(“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在夜行涂口时,只是想到一向爱好诗书,而园林中又没有世俗之情才不想从政(“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在经曲阿时,是看厌了异乡景象而不想从政(“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但在经钱溪时,却是看到钱溪品物美好而不想从政。这是作者采用“移就”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美移到钱溪来,并从根本思想写,集中笔墨写,就为退出仕途的决心增添了砝码。第二,诗的前半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示自己内心的意念,语言精到,形象深刻;后半则言明题旨所在,故它能在托物言志上做到章法均衡,过渡自然,显示了古典诗的整齐和谐美。第三,诗歌常讲求艺术容量,既用精炼的语言雕绘形象,又能于其中表达出丰富的思理,而这首诗就是这样的诗。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7-129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7-508
竹岛残阳映翠微,雪翎禽过碧潭飞。
竹岛残阳映翠微¹,雪翎(líng)²禽过碧潭飞。
译文: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注释:¹翠微:山色清翠缥缈。²雪翎:白色羽毛。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译文: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乔写的一首7言绝句。诗中写的是日暮时分,诗人在潭水旁所见所想。

  第一句,写了竹岛,残阳,翠微三种意象,但笔者认为,这句诗中还暗含了一个意象,那就是溪流,因为有水才有岛,古文言文中称之为汀,洲。而正是因为有水,才会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映照着翠微(青山)“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水中小岛上长满了竹子,夕阳照耀着溪水与竹林,掩映着旁边的青山。

  第二句,写了雪翎,白色羽毛的鹤,而鹤都是栖息在有水的沼泽地,同时本诗写的是潭,而有潭的地方必定有溪,有河流,正好验证了第一句的猜测,另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关潭与溪的描绘做作证。还写了潭边的走兽,诸如野兔之类。前两句写了潭边周围的动植物,景色,向我们描绘一幅清净优美的自然美景。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这是所有古诗中的常见的写作技巧,上两句写的幽静清冷的景色自然也就是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的。

  第三,四句,含义是人世间没有与我有关的事,每次来到这里(溪水旁潭水边),享受着这大自然的美景,我就不想回去。最后两句直接抒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间接抒发了对潭边美景的赞美,也由此产生了一种留恋忘返的心情,同时更能体现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
译文:我送你东归,相别之时,泪水沾湿了衣襟戍守天涯的人只我一个没有回归。
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将军初得罪,门客¹复何依?
译文:封将军兵败被削官,我又将依靠谁呢?
注释:¹门客:僚属,此处为诗人自指。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
梦去湖山阔,书¹停陇(lǒng)²稀。
译文:梦里来到一片湖水山光十分开阔之处,家书写好了,却难觅凭寄的大雁。
注释:¹书:书信。²陇雁: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相传大雁善传书信。典出《汉书·苏武传》。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
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fēi)¹
译文:幸好你我两家庭院邻近,你如今回去正好顺路帮我捎份家书。
注释:¹柴扉:柴门,这是岑参自指己家。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或756年(天宝十五年),封常清兵败削官之后,诗人感到更加孤单,无所依靠,因而诗中多漂泊之意。

  当时,安史之乱初起,天下为之骚动,边塞也不得安宁。在此人心惶惶之际,久居塞外的诗人自然黯然神伤,更兼送友东归,孑然自处,因此说“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诗人供职封常清幕府颇见任用,可是如今封常清兵败洛阳,被削去官职,诗人不由有物伤其类、痛失知己之感,故曰“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觉得无所依傍,孤单伶仃。“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稀。”意即路途遥远,信息难通,愁郁之情无可排遣。“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两句是诗人强自安慰之语,实则是心伤故人远去后,自己将更加孤独,思乡之情将更加浓烈。全诗言辞凝滞,愁肠百结。读来感人肺腑,令人满目凄然。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01-202页

sòngzhènxuēshìdōngguī--céncān

xiāngsònglèizhāntiānwèiguī

jiāngjūnchūzuìmén

mèngshānkuòshūtínglǒngyàn

yuánlínxìngjiējìnwèidàocháifēi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 遂考竟佗。至仓舒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史称华佗¹以恃(shì)能厌事²,为曹公所怒。荀文若³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以宥(yòu)。”曹公曰:“忧天下无术鼠辈(yé)!” 遂考竟¹⁰佗。至仓舒¹¹病且¹²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¹³见几¹⁴,然犹轻杀材能如是¹⁵。文若之智力地望¹⁶,以的然¹⁷之理攻¹⁸之,然犹不能返其恚(huì)¹⁹。执柄者²⁰之恚,真可畏诸²¹,亦可慎诸。
译文:史书上说华佗因依仗自己有才能而不肯待奉权贵,为曹操所恼恨。荀彧请求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这关系到人命,应该考虑他医术高明而赦免他的罪行。” 曹操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这样的鼠辈呢!”最终华佗因拷问死于狱中。直到曹操的爱子曹冲生病将死,他发现救治也挽救不了儿子性命的时候,才有后悔杀死华佗的叹息。唉,曹操有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的深明韬略,然而还是如此轻易地杀掉人才,荀彧有这样高的智谋、门第和名望,用十分明白的道理来责问他,然而还是不能使他的怒气平息。掌权者发怒,真害怕这样的事情啊,掌握权柄的人对这样的事情也要谨慎啊!
注释:¹华佗:东汉时期人,古代名医。曾为曹操针治头风,随手而愈,后因迟迟不肯奉召而被杀。²恃能厌事:指依仗自己有才能而不肯待奉权贵。³荀文若:即荀彧,曹操的谋臣。⁴请:请求。⁵议:考虑。⁶能:才能,指医术。⁷宥:赦罪。⁸鼠辈:蔑视他人之词。⁹邪:同“耶”。¹⁰考竟:拷问死于狱中。考,同“拷”。¹¹仓舒:曹操的爱子。即曹冲。¹²且:将。¹³明略:深明韬略。¹⁴见几:指事前能洞察事物细微的变化。¹⁵如是:如术。¹⁶地望:门第和名望。¹⁷的然:明白的样子。¹⁸攻:责问。¹⁹返其恚:使他的怒恨回心转意。恚,怒。²⁰执柄者:掌握权柄的人。²¹诸:“之乎”的合音,术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¹²史氏³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于理矣,或¹⁰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¹¹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¹²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rén)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译文:推究那些史学家在史册上记载这件事的原因,是为了使后人放宽对有才能的人的刑罚,采纳贤德的人的劝告,而惩戒残暴者的轻率杀戮。因此从华佗恃能到曹操后悔,全都详细地记载在史书上了。后来的糊涂人,又用这件事作为轻易杀人的借口,真是可悲啊!贤能的人不会没有过失,假如按法理处置,有的人一定会提出宽恕他的请求。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何必担忧天下没有人才呢!”竟不知道到了后悔之时,才会痛惜人才的不可多得。有人一定会发出惋惜人才的叹息。这时候,那些奸佞小人都会说:“假如他死了,又会怎么样?”竟不知道到了后悔的时候,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这能不说是极大的悲哀吗?
注释:¹原:推究本源。²夫:那。³史氏:指历史家。⁴谕:讽喻。⁵是:这。⁶夫:发语词。⁷苟:假如。⁸置:处置。⁹理:道理,法则。¹⁰或:有人。¹¹壬人:佞人,巧言谄媚的人。¹²曾:竟。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他人哉?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zhāo)昭然¹不可言也。独²³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术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焉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¹⁰。孙权则曰:“曹孟德¹¹杀孔文举矣,孤于虞(yú)¹²何如?”而孔融亦以应泰山¹³杀孝廉¹⁴自譬。仲谋¹⁵近霸者¹⁶,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¹⁷,矧(shěn)¹⁸他人哉?
译文:拿华佗不该杀来说,是十分明白而不用多说的。我只是担心那史书上的意义阐发不足,于是把这层意思推论而发挥罢了。我看自曹魏以来,那些掌握死生权柄的人,因一怒就杀掉人才的情况是很多的。我又何须写华佗的事呢?唉!不忘记以前的事情,是期望能收到劝善又惩恶的效果!但那些残暴者又拿这件事作借口来随心所欲地杀人。孙权就说过:“曹操杀死孔融了,我对于虞翻比他强多了,怎么能比呢?”而孔融也用应劭杀孝廉来与自己做比较。孙权是近于称霸的人物,孔融有高尚的美名,还都以应该惩杀为先例,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注释:¹昭昭然:明白的样子。²独:只。³病:不满。⁴是:因术。⁵用:因。⁶焉用:何用。⁷期:期望。⁸劝:劝善。⁹惩:惩恶。¹⁰快意:恣心所欲。¹¹曹孟德:曹操,字孟德。孔文举:孔融,字文举,“建安七子”之一。献帝时为北海太守。自恃高门世族,对曹操多所非议,后为操所杀。孤:孙权自称。¹²虞翻:吴国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争,获谴徙交州(今广州)。¹³应泰山:即应劭,曾任泰山太守,故称应泰山。¹⁴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被推举者称为孝廉。¹⁵仲谋:即孙权,字仲谋。¹⁶霸者:行霸道的人。“霸道”与奉行仁政的“王道”相对。指用暴力、刑罚治天下的政治措施。¹⁷故事:成例,旧日的典章制度。¹⁸矧:况且,何况。

huàtuólùn

liú tángdài 

    shǐchēnghuàtuóshìnéngyànshì wéicáogōngsuǒ xúnwénruòqǐngyuē  tuóshùshígōng rénmìngyān néngyòu  cáogōngyuē  yōutiānxiàshǔbèi  suìkǎojìngtuó zhìcāngshūbìngqiě jiànnéngshēng shǐyǒuhuǐzhīzhītàn jiē cāozhīmínglüèjiàn rányóuqīngshācáinéngshì wénruòzhīzhìwàng ránzhīgōngzhī rányóunéngfǎnhuì zhíbǐngzhězhīhuì zhēnwèizhū shènzhū 

    yuánshǐshìzhīshū shìshǐ使hòuzhīrénkuānnéngzhězhīxíng xiánzhězhī érchéngbàozhězhīqīngshā shìnéngzhìyǒuhuǐ shūyān hòuzhīhuòzhě yòngshìwéikǒushí bēizāi xiánnéngnéngguò gǒuzhì huòyǒukuānzhīzhīqǐng rénrénjiēyuē  yōutiānxiàcái  zēngzhīhuǐzhī fāngtòngcáizhīduō huòyǒuzhīzhītàn rénrénjiēyuē   jiāngruò  zēngzhīhuǐzhī fāngtòngshēngzhīzài wèiāi 

    tuózhīshā zhāozhāorányán bìngshǐshūzhī shìjiāngtuīérguǎng广ěr guāncáowèilái zhíshēngzhībǐngzhě yònghuìérshācáinéngzhòng yòuyānyòngshūtuózhīshìwéi  qiánshìzhīwàng yǒuquànqiěchéng érbàozhějièkǒukuài sūnquányuē  cáomèngshākǒngwén fān  érkǒngróngyìngtàishānshāxiàolián zhòngmóujìnzhě wényǒugāomíng yóuchéngwéishì shěnrénz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