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译文: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译文: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译文: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译文: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译文: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译文: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译文: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译文: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译文: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译文: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瓦官阁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位于南京。此诗明显不是战乱年代所作,估计作于中年。

  此诗流畅明快,一路对仗下来,可见李白的感动心情。几乎不用典故,明了清晰,白描风韵。

译文

译文

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

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

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

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简析

  瓦官阁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位于南京。此诗明显不是战乱年代所作,估计作于中年。

  此诗流畅明快,一路对仗下来,可见李白的感动心情。几乎不用典故,明了清晰,白描风韵。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 11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有为¹神农之言²者许行³,自楚之滕(téng),踵(zhǒng)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méng)。”文公与之处¹⁰,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jù)¹¹、织席以为食。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注释:¹为:治,指信奉。²神农之言:神农的学说。战国时的农家学派,假托神农以宣扬自己的主张,故称为“神农之言”。神农,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教民耕稼。³许行:战国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遗事迹不多,只是在本篇中可以约略地看出他的主张。⁴滕:春秋战国时的小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山东滕县境。⁵踵门:亲自登门。⁶文公:滕文公,定公之子。⁷受:得到。⁸廛:古代一个成年男子所有之地。⁹氓:民,偏远之民。一说指自他处归附的民众称氓。这是许行自谦的说法。¹⁰处:居处,指田地房舍等。¹¹捆屦:指做麻鞋。做麻鞋时要不断敲打使之致密,故称为捆。捆,敲打。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良¹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lěi)(sì)²而自宋³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译文: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注释:¹陈良:楚国的有名儒者。²耒耜:古时的两种农具。³宋: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后为齐所灭。故治在今河南商邱境。⁴“尽弃”句:完全抛弃了原来学习的儒家学说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ōng)(sūn)而治¹。今也滕有仓廪²府库³,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译文: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
注释:¹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是与民众共同耕种,自食其力,亲自执炊做饭,并且还要管理国家。饔飧:熟食,早餐为饔,晚餐为飧。在这里作动词用,做饭。治:治国。²仓廪:谷仓。谷藏曰仓,米藏曰廪。³府库:贮存财物之所。⁴厉民:虐待百姓。厉:病,虐害。⁵恶:何,怎么。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孟子曰:“许子必¹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²乎?”曰:“冠。”曰:“奚³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zèng)(cuàn),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注释:¹必:必定,一定。²冠: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指戴帽子。³奚:何,什么。⁴素:未着色的绢。这里指用生绢做成的帽子。⁵害:危害,妨碍。⁶釜甑:炊具。釜:锅一类炊具。甑:瓦制蒸器,后代用竹木做成,即蒸笼一类炊具。⁷爨:烧火煮饭。⁸铁:指铁制农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¹;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²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³?何为 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dàn)烦?”
译文: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
注释:¹陶冶:制陶和冶炼。这里指从事制陶和冶炼铁器的手工业者。²为:做,从事。³“舍皆”句:意思是什么东西都从家里面拿来用呢?舍,通“啥”,什么。宫,住所。战国时代,一般人的住处都可称宫。⁴纷纷然:杂乱的样子,这里指频繁。⁵百工:泛指各种工匠。⁶惮:害怕。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¹。且一人之身²而百工之所为备³,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又种地又兼着干。”孟子说;“这样说来,那末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又种地又兼着干吗?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当百姓的人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注释:¹“有大人”两句:意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情。大人:这里指在上位的人,即统治者。《孟子》中常常以“大人”与“小人”、或“君子”与“小人”对举,“大人”、“君子”常指在上位的人或有德者,而小人则指民众。²一人之身:指一个人的需要。身,自身,此指自身之需。³备:具备。⁴率:导,引导。⁵路:通“露”,败坏,穷困。⁶食:动词,供养。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¹,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², 禽兽繁殖,五谷不登³,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¹⁰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¹¹,瀹(yuè)¹²济漯(tà)¹³而注¹⁴¹⁵海,决汝汉,排淮泗(sì)而注之江¹⁶,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让它们流入海中;掘通汝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让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
注释:¹平:平安,安定。²畅茂:繁茂。³登:成熟。⁴中国:古时指中原地区。⁵举:举拔,选拔。⁶敷治:普遍治理。敷:遍。⁷益:传说是舜时主持火政的官。⁸掌火:主持火政。⁹烈:火势猛烈。这里用作动词,指点燃大火。¹⁰焚:烧。¹¹九河:指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据记载,这九条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鉤盘、鬲津。¹²瀹:疏导。¹³济、漯:济水和漯水。济水故道今为黄河夺占,漯水湮没。¹⁴注:灌注,流入。¹⁵诸:之于。¹⁶“决汝”二句:极言禹疏导江、淮流域水道之功。决,开挖、加宽。汝,汝水。汉,汉水。排,疏通壅塞。淮,淮河。泗,泗水。今只有汉水入长江,其他三水都不入长江。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¹教民稼穑(sè)²,树艺³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¹⁰,教以人伦¹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¹²,朋友有信¹³。放勋¹⁴曰:‘劳之来之¹⁵,匡之直之¹⁶,辅¹⁷之翼¹⁸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¹⁹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xiá)耕乎?
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使百姓勤劳,使他们归附,使他们正直,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
注释:¹后稷:传说中周人的始祖,名弃,曾为帝尧的农师,教人耕作,所以称“稷”。²稼穑: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获。³树艺:种植。⁴五谷:古代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⁵人之有道:意指做人的道理。⁶逸居:过安逸的生活。⁷教:教化,教育。⁸有:又。⁹契:传说中商人的祖先,帝喾之子,曾为舜的司徒。¹⁰司徒:古代官名,掌人伦教化。¹¹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原则,即下文的“父子有亲”等等。伦:常。¹²叙:同“序”,次序。¹³信:诚信。¹⁴放勋:传说为帝尧之号,一作帝尧之名。¹⁵劳之来之:指劝勉抚慰人民。来,作“”,慰勉。之,代词,指民众。下同。¹⁶“匡之”句:意思是纠正他们的邪僻之心。匡,正。¹⁷辅:帮助。¹⁸翼:卫护。¹⁹振德:救助并施以恩德。振,通“赈”。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gāo)(yáo)¹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²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 为天下得人³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 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wēi)巍乎有天下而不与¹⁰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 心哉?亦¹¹不用于耕耳。
译文:“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注释:¹皋陶:人名,舜的贤臣,主管司法。²易:治。³为天下得人:求得能治理天下的人。⁴与:给与,传给。⁵易:容易。⁶“惟天”两句:意思是只有上天是大公无私的,只有尧能效法它。大,无私。则,取则,效法。⁷荡荡乎:广大的样子。⁸无能名:不能称说。指尧的恩德广被,不能用言语来表达。⁹巍巍乎:盛大的样子。¹⁰与:参与。以上孔子的几句话见《论语·泰伯》,文字、内容与孟子所引皆有不同。¹¹亦:只是。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吾闻用夏变夷¹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²也,悦³周公、 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¹⁰于子贡¹¹,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¹²,筑室于场¹³,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¹⁴以有若¹⁵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¹⁶曾子¹⁷。曾子曰:‘不可;江汉¹⁸以濯¹⁹之,秋阳²⁰以暴²¹之,皜皜²²乎不可尚²³已。’今也南蛮²⁴(jué)²⁵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吾闻出于幽谷²⁶迁于乔木²⁷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 ‘戎狄²⁸是膺(yīng)²⁹,荆³⁰³¹是惩³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³³,亦为不善变矣。”
译文:“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礼义改变夷族的风俗,没有听说过中原被夷族改变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秋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幽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注释:¹用夏变夷:用华夏族的礼义改变夷族的风俗。夏,诸夏,指华夏族。夷,华夏族称居住在东方的少数部族为夷,也泛指外族。²楚产:生于楚,意思是楚国人。³悦:悦慕,喜爱。⁴周公:西周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周文王子,武王弟,名旦。武王死,辅佐成王安定周初天下,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封于鲁。⁵“北学”句:意思是,向北方的中原地区学习。⁶或之先:或先之,指有人能超过他。之,代陈良。⁷事:侍奉,指跟从学习。⁸倍:通“背”,背叛。⁹治任:整理行装。任,抱,载,指行装之类。¹⁰揖:拱手礼,是古时朋友见面或分别时的常礼。¹¹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¹²反:同“返”。¹³场:墓前平地,供祭祀时用。传说孔子死后,子贡设篷帐守墓三年。¹⁴“子夏”句:诸人皆是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¹⁵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似,貌似。圣人,指孔子。¹⁶强:勉强。¹⁷曾子:姓曾名参(shen),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道著名。¹⁸江、汉:长江,汉水。¹⁹濯:洗濯。²⁰秋阳:秋天的太阳。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周之七八月正是夏正五六月,正是阳光最强的时候。²¹暴:同“曝”,晒。²²皜皜:光明的样子。²³尚:上。这句意思是说孔子的盛德光明,不是江、汉,秋阳的作用可以比得上的。以喻不能拿有若和孔子相比。²⁴南蛮:对楚人的贬称,这里指许行。²⁵鴃舌:比喻难听的语言,如同鸟叫。,伯劳鸟。“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见《诗经·小雅·伐木》篇。²⁶幽谷:深谷。²⁷乔木:高大的树木。《鲁颂》:《诗经》中的一部分。此处所引见《诗经·鲁颂·閟宫》篇。²⁸戎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两个少数部族。²⁹膺:打击。³⁰荆:楚国。³¹舒:春秋时南方的一个小国,为楚的盟国。³²惩:惩罚。³³子是之学:意思是你却去学这些。是,代词,此、这。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¹不贰,国中无伪²,虽使五尺之童适市, 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³;麻缕丝絮(xù)轻重同,则贾相若; 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jù)大小同,则贾相若。”
译文: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价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注释:¹贾:通“价”。²伪:作伪,欺诈。³相若:相同,一样。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曰:“夫物之不齐¹,物之情²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³。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译文: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注释:¹齐:同,一样。²情:实情,常情。³“或相”三句: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倍,一倍。蓰,五倍。⁴比而同之:指同等看待。比,并列。⁵巨屦小屦:制造粗糙的麻鞋和制造精细的麻鞋。一说指大小不同的麻鞋,亦通。⁶相率:相互引导。率:率领,引导。

yǒuwéishénnóngzhīyánzhěxíng

mèng xiānqín 

    yǒuwéishénnóngzhīyánzhěxíng chǔzhīténg zhǒngménérgàowéngōngyuē  yuǎnfāngzhīrénwénjūnxíngrénzhèng yuànshòuchánérwéiméng  wéngōngzhīchǔ shùshírén jiē kǔn zhīwéishí 

    chénliángzhīchénxiàngxīn lěiérsòngzhīténg yuē  wénjūnxíngshèngrénzhīzhèng shìshèngrén yuànwéishèngrénméng  chénxiàngjiànxíngéryuè jìnxuéérxuéyān 

    chénxiàngjiànmèng dàoxíngzhīyányuē  téngjūnchéngxiánjūn suīrán wèiwéndào xiánzhěmínbìnggēngérshí yōngsūnérzhì jīnténgyǒucānglǐn shìmínéryǎng xián  

    mèngyuē  zhòngérhòushí  yuē  rán   zhīérhòu  yuē  fǒu    guàn  yuē  guàn  yuē  guàn  yuē  guàn  yuē  zhīzhī  yuē  fǒu zhī  yuē  wéizhī  yuē  hàigēng  yuē  zèngcuàn tiěgēng  yuē  rán   wéizhī  yuē  fǒu zhī  

     xièzhě wéitáo táoxièzhě wéinóngzāi qiěwéitáo shějiēzhūgōngzhōngéryòngzhī wéifēnfēnránbǎigōngjiāo zhīdànfán  

    yuē  bǎigōngzhīshìgēngqiěwéi   ránzhìtiānxiàgēngqiěwéi yǒurénzhīshì yǒuxiǎorénzhīshì qiěrénzhīshēnérbǎigōngzhīsuǒwéibèi wéiérhòuyòngzhī shìshuàitiānxiàér yuē huòláoxīn huòláo láoxīnzhězhìrén láozhězhìrén zhìrénzhěshírén zhìrénzhěshírén tiānxiàzhītōng 

     dāngyáozhīshí tiānxiàyóuwèipíng hóngshuǐhéngliú fànlàntiānxià cǎochàngmào qínshòufánzhí dēng qínshòurén shòuniǎozhīdàojiāozhōngguó yáoyōuzhī shùnérzhìyān shùnshǐ使zhǎnghuǒ lièshānérfénzhī qínshòutáo shūjiǔ yuèérzhùzhūhǎi juéhàn páihuáiérzhùzhījiāng ránhòuzhōngguóérshí dāngshìshí niánwài sānguòménér suīgēng  

     hòujiàomínjià shù shúérmínrén rénzhīyǒudào bǎoshí nuǎn érjiào jìnqínshòu shèngrényǒuyōuzhī shǐ使xièwéi jiàorénlún yǒuqīn jūnchényǒu yǒubié zhǎngyòuyǒu péngyǒuyǒuxìn fàngxūnyuē  láozhīláizhī kuāngzhīzhízhī zhīzhī shǐ使zhī yòucóngérzhènzhī  shèngrénzhīyōumín érxiágēng 

     yáoshùnwéiyōu shùn gāotáowéiyōu bǎizhīwéiyōuzhě nóng fēnréncáiwèizhīhuì jiàorénshànwèizhīzhōng wéitiānxiàrénzhěwèizhīrén shìtiānxiàrén wéitiānxiàrénnán kǒngyuē  zāiyáozhīwéijūn wéitiānwéi wéiyáozhī dàngdàngmínnéngmíngyān jūnzāishùn wēiwēiyǒutiānxiàéryān  yáoshùnzhīzhìtiānxià suǒyòngxīnzāi yònggēngěr 

     wényòngxiàbiànzhě wèiwénbiànzhě chénliáng chǔchǎn yuèzhōugōng zhòngzhīdào běixuézhōngguó běifāngzhīxuézhě wèinénghuòzhīxiān suǒwèiháojiézhīshì zhīxiōngshìzhīshùshínián shīérsuìbèizhī zhěkǒng sānniánzhīwài ménrénzhìrènjiāngguī gòng xiàngxiàngér jiēshīshēng ránhòuguī gòngfǎn zhùshìcháng sānnián ránhòuguī  xià zhāng yóuyǒuruòshèngrén suǒshìkǒngshìzhī qiǎngzēng zēngyuē   jiānghànzhuózhī qiūyángzhī hàohàoshàng  jīnnánmánjuéshézhīrén fēixiānwángzhīdào bèizhīshīérxuézhī zēng wénchūyōuqiānqiáozhě wèiwénxiàqiáoéryōuzhě  sòng yuē  róngshìyīng jīngshūshìchéng  zhōugōngfāngqiěyīngzhī shìzhīxué wéishànbiàn  

     cóngzhīdào shìjiǎèr guózhōngwěi suīshǐ使chǐzhītóngshìshì zhīhuò zhǎngduǎntóng jiǎxiàngruò qīngzhòngtóng jiǎxiàngruò duōguǎtóng jiǎxiàngruò xiǎotóng jiǎxiàngruò  

    yuē  zhī zhīqíng huòxiàngbèi huòxiàngshíbǎi huòxiàngqiānwàn értóngzhī shìluàntiānxià xiǎotóngjiǎ rénwéizhīzāi cóngzhīdào xiàngshuàiérwéiwěizhě néngzhìguójiā  

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
新歌细字写冰纨(wán)¹,小部²君王带笑看。
译文:阮大铖用小字把新歌恭录素绢上,福王带着微笑观赏精彩的歌舞。
注释:¹冰纨:洁白的细绢。²小部: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
千载秦淮呜咽水,不应仍恨孔都官¹
译文:千百年来秦淮河流淌着呜咽的流水,不应再恨孔范还有人比他更突出。
注释:¹孔都官:南朝陈孔范,陈后主时任都官尚书,对后主文过饰非,阿谀奉承。借指阿谀奉迎之臣。

  顺治十八年,王士祯至南京,居住秦淮河畔,念秦淮旧事,赋《秦淮杂诗十四首》,以抒兴亡之感。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八首,讽刺南明王朝昏君佞臣沉溺声色,荒淫误国。

  前两句记阮大铖进献《燕子笺》诸剧,由戏班演出,引得“君王带笑看”,讽刺南明君臣寻欢作乐,沉迷酒色,必然招致覆亡的下场。后两句意谓秦淮河的流水呜咽悲愤,应该憎恨阮大铖的误国,不宜再怨恨陈朝的孔范了;南明的阮大铖不又是一个孔范吗?

  诗人伤时吊古,流露出一种盛衰易代之感。这种诗情意绪似乎并不新鲜,但诗人不将其底蕴和盘托出,而诉诸意象的提炼,这样就自然地造成一种冲淡典雅,清新温婉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秦淮杂诗·其八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huàn)¹山市²,邑(yì)³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yǔ)与同年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¹⁰近中无此禅院¹¹。无何¹²,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¹³,始悟¹⁴为山市。未几¹⁵,高垣(yuán)(pì)(nì)¹⁶,连亘¹⁷六七里,居然城郭¹⁸矣。中有楼若者¹⁹,堂若者²⁰,坊若者²¹,历历在目²²,以²³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²⁴,城市依稀²⁵而已。既而²⁶风定天清,一切乌有²⁷,惟危楼²⁸一座,直接²⁹(xiāo)³⁰。楼五架,窗扉³¹³²洞开³³;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注释:¹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²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³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⁴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⁵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⁶同年:共事的年或志同道合的友年。⁷饮:喝酒。⁸青冥: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⁹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¹⁰念:想。¹¹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¹²无何:不久,不一会儿。¹³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¹⁴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¹⁵未几: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¹⁶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¹⁷连亘:连绵不断。¹⁸居然城郭: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¹⁹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²⁰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²¹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²²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²³以:用。²⁴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²⁵依稀:隐隐约约。²⁶既而:不久。²⁷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²⁸危楼:高楼。危,高。²⁹直接:连接。³⁰霄汉:云霄与天河。³¹窗扉:窗户。³²皆:都。³³洞开:敞开。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¹。又其上,则黯然缥(piāo)(miǎo)²,不可计其层次矣。而³楼上年往来屑(xiè),或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如拳如豆,遂¹⁰不可见。
译文: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仅仅如星星一般大小;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注释:¹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²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³而:然后。⁴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⁵或:有的年。⁶凭:靠着。⁷不一状:形态不一。⁸逾时:过了一会儿。⁹倏忽:突然。¹⁰遂:终于。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年烟市肆¹,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¹年烟市肆:年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四个阶段。

  初生阶段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时间的变化: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

  景致的变化: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消退阶段

  景象全部消失,山市景象结束。作者的最后一句话和第一句话相呼应,给山市增加了神秘感。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1、悬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ruǐ)¹无限当山额²,宿妆³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译文:宿妆的蕊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蒙的纱窗又将你的笑容隐去。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又匆匆别离。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¹蕊黄:即额黄。因色似花蕊,故名。²山额:旧称眉为远山眉,眉上额间故称山额。或解为额间的高处。³宿妆:隔夜的妆饰,残妆。⁴隐笑:浅笑。⁵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即暮春三月。⁶暂:刚,表示时间短。吴本《花间集》作“新”。⁷还:迅速,立即。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翠钗(chāi)¹金作股²,钗上蝶双舞³。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译文:玉钗上配有金股的装饰,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黄花满枝。欲问明月和黄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注释:¹翠钗:镶嵌了翠玉的金钗,一种插于发髻的精美首饰。²股:钗的组成部分,俗称钗脚。³蝶双舞:钗头所饰双蝶舞形。

  这首词写思妇离情,为怀旧思远之作表现她对相聚时短,相别时速的无限怨恨之情。这种怨恨之情贯穿全篇。

  上片写人、记事。开头即写初次相会时的突出印象,旨句“蕊黄无限当山额”,先从女主人公的额妆入笔,写出唐时流行的妇女妆饰美,由妆饰美,映托出女性形象美。下接次句,“宿妆隐笑纱窗隔”,写美人慵懒、怨淡的情态。此处“宿妆”,是在昭示女主人公晨起未理新妆,一副无情无绪的慵懒之状。“隐笑”二字,指笑意收敛、隐褪不显,表达一种忧苦、怨淡的表情。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二句,叙写相见旋别情事,有“相见何迟,相别何速”之意,点到“离情”的题上来。”相逢牡丹时”一语双关,牡丹既是说花,也是说人,都是最美的青春时节。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词人借用一个“暂”字,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相见”时间之短暂;紧接又着一“还”字,表明离去匆匆。而在此之前“相见牡丹时”的欢笑与种种美好的情事,伴随着“暂来还别离”的词句倏然远去,引起后面无限的伤感。

  下片写饰物、写美景,烘托“别离”的情思。女主人公头饰非常美,翠钗闪烁着金黄碧绿的光泽,且以金作股,可见其贵重。钗由两股组成,古代情侣分别时常常掰钗为二,二人分执一股,以表相思,盼望重合。词人以重笔描摹“金作股”的妇女头钗,不单单是追求词句精致的装饰美,其深层的意蕴还在于以金钗暗示二人“似金钿坚”的爱情,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持守的坚定。蝶双舞,这是借助钗上装饰的双飞蝶,象征美女的脉脉芳心,同时也反衬她孤独的心境。从翠钗上双双蝶舞,感伤别后的情难再遇,勾起无限心事重重,不得平复。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二句倒装,意谓对着当头明月的满枝繁花,也无从诉说她的心事。“心事”二字,承“暂来还别离”而来:女主人公因追忆往日爱情的欢乐,而更加剧对离人的相思之情,“竟谁知”三字透露着女主人公深深的叹惋。词情至此,已趋整合,这种无人知晓又难与人说的情感,再怎么表达也只能沉默。所以,最后一句,“月明花满枝”,表面上看,是在描写明月朗照、鲜花满枝春夜美景,而进一层,则是女子在夜深人静之时,只能对着空中明月和园中花枝,无声苦相思,良辰美景徒然虚设。以淡语收煞,融怀人的情思于眼前之景,意境凄迷。

  这首词的创作,很典型地体现温庭筠追求一种隐约含蓄之美。作者选择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的“妆”与“饰”,来表达人物内心深隐情思。全词惟有结句一句是写景,也是以美景隐悲情,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张 红.温庭筠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9-21
2、 吴熊和 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4:45-46
3、 王克俭.温庭筠 晏殊诗词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13:24

mán ·ruǐhuángxiàndāngshāné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ruǐhuángxiàndāngshāné 宿zhuāngyǐnxiàoshāchuāng xiāngjiàndānshí zànláiháibié 
cuìchāijīnzuò chāishàngdiéshuāng xīnshìjìngshuízhī yuèmínghuāmǎnzhī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中山孺(rú)¹倚新妆,郑女燕姬(jī)²独擅(shàn)³
译文:中山来的戏子服饰鲜丽,郑燕来的的女姬则各有高超的技艺。
注释:¹中山孺子:泛指中原地区的青年。中山,古国名,在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后被赵武灵王所灭。²郑女燕姬:泛指北方少女。燕、郑。皆春秋战国时国名。燕的辖境在今河北省北部,郑的辖境在今河南省郑州一带。³擅场:压倒全场,指技艺高超出众。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齐唱宪(xiàn)¹春乐府,金梁桥²外月如霜。
译文:他们一同表演着周宪王朱有炖的杂剧,而金梁桥外皓月洁白如霜。
注释:¹宪王:指周宪王朱有炖(1379-1439),周定王朱捕的长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精通音律,号诚斋,自称全阳子、老狂生、锦窝老人,所作杂剧《曲江池》、《义勇辞金》等三十一种.今俱存。²金梁桥:汴梁桥名。

  这首诗是作者在汴京观看元宵佳节的盛况时所作。诗人通过对中山孺子、郑女燕姬精彩演出场景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一幅元宵节月光下许多台杂剧争妍斗丽的画面,反映了汴京元夕戏剧演唱的热闹景况。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先从来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场写起。先写北方的男性青年——“中山孺子”,这些挑选出来参加歌唱的男青年本来就已经标致,再穿上入时的新装,打扮起来,变得更加帅气。再写北方女子——“郑女燕姬”,这些参加演唱的女子当然也是挑选出来的美女,她们胜过众人,压倒全场。中山少男、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

  开始这两句虽然旨在点明演唱的人员,但又并非是纯乎客观的介绍,诗中“倚新妆”、“独擅场”应是互文见义,“倚新妆”的“倚”字,“独擅场”的“独”字,都暗含着一种互相比赛,争妍斗艳之意,男女的情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那种热烈、欢乐而又兴奋的场面,也凸现出来。这时虽然还没有写到他们的歌唱,但人们可以想见,这些英俊的男子、漂亮的女子的歌声,应该十分美妙。而少年男女争扮周宪王剧中人物,也使读者对当时剧界的风气颇有所领会。从侧面反映了汴京作为古时都会,在历受金元劫难之后,经明初的休养生息而恢复生机,重现繁华,其民俗风情,也通过这两句表露出来。

  “齐唱宪王春乐府”作为全诗的中心,终于写到了歌唱,主要表现男女声齐唱时的情形。不过诗句中也并没有写到歌声如何,只点明歌唱的形式是“齐唱”,歌唱的内容是“宪王”的“春乐府”。

  据《明史·诸王传》,宪王即朱有墩,世称周宪王。他能诗善画,谙晓音律,是明初影响较大的散曲、杂剧作家,剧作达三十一种,总名《诚斋乐府》,这里演唱的是他的乐府中的一种。地位这样显赫、成就又很高的人物的乐府,自然是十分美妙的了。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来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雄浑中有清脆。“齐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舞台上伶人的演唱与舞台下观众的和唱一起进行,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这里仍然只是暗示,没有正面去写歌声,但却使人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金梁桥外月如霜”不仅没有写到歌声,反而宕开笔端,写起了戏曲表演场地旁金梁桥外的夜景和天上的月色。“金梁桥”在汴京,从桥上望过去,那一轮明月正遥挂天际,洒下如霜的清光,给整个汴京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全城变得朦胧、幽邃,更加显示出动人的韵致。“月如霜”之清冷幽静,与前面所描绘的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以淡墨衬浓彩,余韵宛转,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此时,那男女齐唱“春乐府”的歌声,不仅响彻全城,而且在月光中也更加清亮,仿佛从地上直飘向月宫。

  这一句,作者是以景衬声,在诉诸视觉的月色中,暗暗包含了诉诸听觉的歌声,这样一衬,歌声似乎显得“形象化”了,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作者巧妙的安排,使得诗歌最后更加耐人含咀,神味隽永,情韵不匮。

  《汴京元夕》寥寥四句,再现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戏曲时演员擅场,众人齐唱的欢乐场面。流畅自然,清丽可喜,颇有唐竹枝民歌风味,为其集中七绝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303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37
3、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106

biànjīngyuán

mèngyáng míngdài 

zhōngshānxīnzhuāng zhèngyānshàncháng 
chàngxiànwángchūnyuè jīnliángqiáowàiyuèshu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