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送远客,车马正纷纷。旧识张京兆,新随刘领军。
东门送远客,车马正纷纷。旧识张京兆,新随刘领军。
行骢看暮雨,归雁踏青云。一去丛台北,佳声几日闻。
行骢看暮雨,归雁踏青云。一去丛台北,佳声几日闻。

sòngshēnzhōuguī使shǐ--hánhóng

dōngménsòngyuǎnchēzhèngfēnfēnjiùshízhāngjīngzhàoxīnsuíliúlǐngjūn

xíngcōngkànguīyànqīngyúncóngtáiběijiāshēngwén

韩翃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 1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周氏夫妇,以渔为生,日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相谓曰:“伺周之市,但留其妇时,吾可攫其金也。”于是窥周出。周既去,二豪贼持刀近船。周畜一犬,见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上船,出刃胁之。犬啮贼,以故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一贼河中。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跪而谢。是时夫方归,见状,即缚二豪贼至官。
周氏夫妇,以¹渔为生,日²出没风波。一日,二豪贼³相谓曰:“伺周之⁵市,但⁶留其妇时,吾可攫(jué)⁷其金也。”于是窥(kuī)周出。周既¹⁰,二豪贼持刀近船。周畜¹¹一犬,见之,狂吠。妇闻声而出。二贼跃¹²上船,出刃¹³胁之。犬啮(niè)¹⁴贼,以故¹⁵贼不得脱身。妇乘其无备,推堕(duò)一贼河中。一贼为犬所啮,痛甚。妇举刀欲劈之,贼色挠¹⁶,跪而谢¹⁷。是时夫方¹⁸归,见状,即缚(fù)二豪贼至官¹⁹
译文:一对姓周的夫妇,以捕鱼为生,每天都在风浪里工作。一天,两个大强盗互相说:“等到姓周的丈夫到市场去,只留下妇人时,我们可以抢夺他们的钱财。”于是强盗等候着姓周的丈夫离开。姓周的丈夫一离去,两个大强盗(就)拿着刀靠近船。周氏夫妇养了一条狗,(狗)看到了强盗,就狂叫着。周夫人听到了声音就出来了。两个强盗跳上船,拿出刀要胁迫她(把钱给他们),(其中的一个)强盗被狗咬住,因此无法脱身。周夫人趁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把一个强盗推入河中。一个强盗被狗咬着,非常痛。周夫人拿着刀想要砍向他,强盗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跪下来认罪,这时姓周的丈夫正巧回来了,看到这情况,就绑着这两个强盗去报官。
注释:¹以:以......为生。²日:每天。³贼:强盗。⁴伺:等候。⁵之:即“至,到”。⁶但:只。⁷攫:抢夺。⁸窥:暗中察看。⁹既:(去)以后。¹⁰去:离开。¹¹畜:畜养。¹²跃:跳上。¹³刃:刀。¹⁴啮:咬。¹⁵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因此。¹⁶色挠:脸上显出屈服的样子。¹⁷谢:认罪。¹⁸方:正巧。¹⁹官:官府。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译文: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就是父母的爱,子女身上流着父母的血。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dān)(jié)¹心力终为子,可怜²天下父母心!
译文:竭尽心力只是为了孩子过得好,最应该珍惜的就是父母的爱子之心啊!
注释:¹殚竭:用尽;竭尽。²怜:珍惜。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世传公冶长¹能解²百禽语。一日,有鸱³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zhāng)!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chī)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译文:世上流传公冶长这个人懂得天上百禽的语言。一天,有一只鹞鹰来报告公冶长,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一只死獐,你去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答应后就前往了,果然找到一只獐,然而他并没有想把肠子喂给鹞鹰吃的意思。鹞鹰因此抱怨他。
注释:¹公冶长:孔子的学生。²解:理解,懂得。³鸱:鹞鹰。⁴食:喂。⁵应:答应。⁶是以:这是。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¹无何²,鸱(chī)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huá)。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³一死人。众遂逮长见邑(yì)。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译文:没多久,鹞鹰又来向公冶长报告,公冶长又前往。远远看去,有很多人都围着一个东西在喧哗。公冶长以为它是一只死獐,怕别人夺走它,远远地呼喊道:“我打死的!我打死的!”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一个死人。众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去拜见县官。县令审问他,公冶长再三辩解,县令说:“你刚才自己说‘我打死的’,难道是欺骗(我的话)吗?”公冶长没有话可以应答。
注释:¹居 :过了。²无何:不久。³乃:于是。⁴宰:县官。⁵对:回答。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8,多乐居焉。
关中¹风土²完厚,人质直³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kāng)(kǎi),且有义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译文: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淳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注释:引:古代文体,与序同,也称赠序。¹关中:潼关以西,今陕西境内。²风土:社会环境与地理条件的总称。³质直:质朴爽直。⁴尚义:崇尚义气。⁵风声习气:风教习俗。⁶慷慨:意气激昂。指义腔高亢而嘹亮。⁷义汉之旧:义汉时的遗风。⁸游观:游览。⁹有四方之志者:有经略天下雄心的人。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¹,以秋试²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wán)(qǐ)³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义人游益多,知义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yì),及蓝田、鄠(hù)、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¹⁰间。二三君¹¹多义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¹²,寻一牛田¹³,营五亩之宅¹⁴,如举子¹⁵结夏课¹⁶时,聚书深读,时时酿(niàng)酒为具¹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xǐ)世事¹⁸,览山川之胜概¹⁹,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sōng)²⁰,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biān),先我就道,矫(jiǎo)²¹西望,长吁青云。
译文: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就不禁露出跃跃欲往的喜色。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注释:¹侍先人官略阳:先人指元好问继父元格。略阳:地名,今甘肃义安东北。²秋试:秋季举行的乡试,每三年一次。³纨绮气:富贵人家子弟的习气。纨绮:丝织品,富家子弟用作衣料。⁴沉涵:沉湎、沉溺。⁵周、汉都邑:周都镐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汉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⁶蓝田:今陕西蓝田,以产玉知名。⁷鄠:今陕西户县。⁸杜: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汉宣帝筑陵于此。⁹津津然:高兴的样子。¹⁰颜:额,引申为面容。¹¹二三君:指“义中诸人”。¹²南山:终南山。¹³一牛田:一条牛所能耕种的土地。¹⁴营五亩之宅:经营五亩的田园。¹⁵举子:参加考试的文人。¹⁶结夏课:夏季邀集同辈,温习诗文,以备秋试。¹⁷为具:整理饮食器具。¹⁸脱屣世事:如同脱鞋一样摆脱世事。¹⁹胜概:美丽的景物。²⁰嵩前:嵩山之前。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好问移家河南登封,距嵩山不远。²¹矫首:举头。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今夫世俗惬(qiè)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zī)、华屋¹,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²之所甚靳(jìn)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wǎng)之上矣。
译文: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干青云。现在世俗中称心满意的事情,像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注释:¹高赀华屋:富足的钱财和华美的房屋。²造物者:指上天。³靳:吝惜。⁴方之外:世外。⁵辋川:水名,今陕西蓝田南,唐诗人王维于此筑别墅闲居,吟咏甚多。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fú)¹(yī)²在泾³,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yáo)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¹⁰
译文:野鸭鸥鸟河中央,公尸赴宴多安详。你的美酒清又醇,你的菜肴味道香。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大大为你降。
注释:¹凫:野鸭。²鹥:沙鸥。³泾:径直前流之水。⁴公尸:古代天子祭祀﹐代被祭者的神灵而受祭的活人。由于以卿为尸﹐故称公尸。尸:神主。⁵燕:通“宴”,宴饮。⁶宁:享安宁。⁷尔:指主祭者,即周王。⁸肴:古同“肴”,菜肴。⁹馨:香气。¹⁰来成:成,成就,成全。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沙¹,公尸来燕来宜²。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³
译文:野鸭鸥鸟沙滩上,公尸赴宴来歆享。你的美酒好又多,你的菜肴美又香。公尸赴宴来品尝,助你福禄长安康。
注释:¹沙:水边沙滩。²宜:顺,安享。³为:帮助。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渚(zhǔ)¹,公尸来燕来处²。尔酒既湑(xū)³,尔肴伊(fǔ)。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译文:野鸭鸥鸟在洲诸,公尸赴宴来居住。你的美酒已滤清,你的菜肴有干脯。公尸赴宴来品尝,为你降下大福禄。
注释:¹渚:河流湖泊中的沙洲。²处:安乐。这里指坐。³湑:指酒过滤去滓。酒去滓后则变清,故有清意。⁴伊:语助词。⁵脯:肉干。《说文·肉部》:“脯,干肉也。”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潀(cóng)¹,公尸来燕来宗²,既燕于宗³,福禄攸(yōu)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译文:野鸭鸥鸟港汊中,公尸赴宴位居尊。已在亲庙设酒席,福禄降临你家门。公尸赴宴来品尝,福禄不断降你身。
注释:¹潨:港汊,水流会合之处。²宗:借为“悰(cóng)”,快乐。一解为尊敬,尊崇。³宗:宗庙,祭祀祖先的庙。⁴崇:高,此作动词,加高,增加。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凫鹥在亹(mén)¹,公尸来止熏熏²。旨³酒欣欣,燔(fán)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译文:野鸭鸥鸟在峡门,公尸赴宴醉醺醺。美酒饮来欣欣乐,烧肉烤肉香喷喷。公尸赴宴来品尝,从此太平无艰辛。
注释:¹亹:峡中两岸对峙如门的地方。²熏熏:同“薰薰”,香味四传。一解为和悦的样子。³旨:甘美。⁴燔炙:指烧烤肉。燔,本义是焚烧,引申为烧烤。⁵芬芬:肉味香浓貌。⁶艰:灾难,不幸。

  此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在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大雅·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大雅·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大雅·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

  此诗分五章,,每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人们答谢公尸,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希望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并祈求神灵赐福。

  此诗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诗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65-567

shījīng··shēngmínzhīshí xiānqín 

zàijīng gōngshīláiyànláiníng ěrjiǔqīng ěryáoxīn gōngshīyànyǐn láichéng 

zàishā gōngshīláiyànlái ěrjiǔduō ěryáojiā gōngshīyànyǐn láiwèi 

zàizhǔ gōngshīláiyànláichǔ ěrjiǔ ěryáo gōngshīyànyǐn láixià 

zàizōng gōngshīláiyànláizōng yànzōng yōujiàng gōngshīyànyǐn láichóng 

zàimén gōngshīláizhǐxūnxūn zhǐjiǔxīnxīn fánzhìfēnfēn gōngshīyànyǐn yǒuhòuj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