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鞍息马夜将深,倦兴贪眠辄废灯。感物忽惊尘世事,谈真却忆旧山僧。
解鞍息马夜将深,倦兴贪眠辄废灯。感物忽惊尘世事,谈真却忆旧山僧。
当峰豹寝方潜雾,隔涧狐鸣若渡冰。此处不唯饶物怪,从来歧路险层层。
当峰豹寝方潜雾,隔涧狐鸣若渡冰。此处不唯饶物怪,从来歧路险层层。
徐积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君不见孤雁关外发,酸嘶度扬越。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空城客子心肠断,幽闺思妇气欲绝。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夜夜遥遥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行路难,行路难,夜闻南城汉使度,使我流泪忆长安!

  《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可见《行路难》词多悲哀之音。

  此诗由三个层次构成。首四句为第一层,写游子思妇,两个方面同时着笔,而以秋夜闻雁声贯串。以孤雁哀鸣写游子思妇,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如曹丕《杂诗》:“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又说:“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此诗颇有化用曹诗的地方,而曹诗又是从借鉴《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来。诗的首句以“君不见”起,是《行路难》乐府题的常格。从孤雁发于“关外”,远度“扬越”,由北而南,知此时正是深秋节令。“孤雁”一语虽已成为这类题材的凝固意念,但它对游子或思妇说来,仍是一种心理反射。而“酸嘶”与之呼应,也是从人即游子、思妇的感受说起。第三句“空城客子心肠断”,第四句“幽闺思妇气欲绝”,都从夜闻“孤雁”而来;一个“心肠断”,一个“气欲绝”,一种相思,两处相关,而雁声则为传情之物。

  以下两层分写思妇、游子。第五句至第十句写思妇。思妇因怀人夜不能寐,一个人孤独地在庭前踱着步,不知不觉,已过了深夜。忽然低头看见罗衣上已结满霜华,便用衣袖轻轻拂了几下,可是仍无意回房。她抬眼望望天空,许久天上连一颗星星也看不见,这工夫却见浮云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一轮满月,洒下遍地清辉。人说月圆是亲人团聚的吉兆,以前她自己也总是盼望月圆时,可是月亮一次次圆了又缺了,征人却始终未归;多少年过去了,“夜夜遥遥徒相思”。尽管如此,思妇的一片痴情终不歇。“望望”,是望了又望,望了又望,望穿双眼。此篇写思妇怀人之苦,情境、意蕴并没有什么特别。它与传统不同的地方,在于表现技巧。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其意象有某种集合性,其表情方式也基本是直接抒发,不假缘饰。此篇则有所不同。其情感则是从景物的变化及人的具体行为中见出。此种情况,以“凝霜夜下拂罗衣,浮云中断开明月”为特著。这样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更含蓄蕴藉。第九句和第十句“寄我匣中青铜镜,倩人为君除白发”,更显得情意深长。青铜镜在匣中珍藏多年,本是为待游子的归来,可是游子总不见归来,这青铜镜留在匣中就没有什么作用。青铜镜本是为照青鬓朱颜,可如今,他大约已添了白发了,于是想到寄镜。不言悲凉之意,自是悲从中来。“倩人为君除白发”,表现思妇对游子的体谅之情,细意委曲。这两句诗意紧扣上句的“情不歇”三字。

  第十一句至第十四句为第三层,写游子。“行路难”三字,用乐府点题之法;重复之,加重感情的抒发。“行路难,行路难”,如一声声悲怆的叹息。以下二句是“行路难”一语的落脚点。“夜闻”“汉使度”,表明游子流落胡中。因多年羁留异国他乡不得回归故土,闻汉使而遽兴故国之悲思。结尾句著“忆长安”一语,与第二层呼应,以见出两情如一,上扣第一层闻鸿“肠断”、“气绝”。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94-895页

xíngnán--shìbǎoyuè

jūnjiànyànguānwàisuānyángyuè

kōngchéngzixīnchángduànyōuguījué

níngshuāngxiàluóyúnzhōngduànkāimíngyuè

yáoyáoxiāngniánniánwàngwàngqíngxiē

xiázhōngqīngtóngjìngqiànrénwèijūnchúbái

xíngnánxíngnánwénnánchénghàn使shǐ使shǐliúlèizhǎngān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子房未虎啸¹,破产不为家。
译文:张良少年未能得志如虎啸时,为求刺客而不顾破产败家。
注释:¹虎啸:喻英雄得志。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沧海得壮士,椎(zhuī)秦博浪沙¹
译文:从沧海公那里得到一名壮士,用金椎狙击秦始皇在博浪沙。
注释:¹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译文:这次刺秦报仇行动虽未成功,而其名声却因此震动天下。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潜匿(nì)游下邳(pī)¹,岂曰非智勇?
译文:其逃匿追捕曾经过下邳,怎能说他在智勇双全上稍差?
注释:¹下邳:古县名,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邳州界。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我来圯(yí)¹上,怀古钦英风。
译文:今天我怀古来到圯桥上,更加钦羡张良的雄姿英发。
注释:¹圯桥:古桥名,遗址在今睢宁县北古下邳城东南小沂水上。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¹
译文:圯桥下只有碧绿的流水,而不知道黄石公如今在哪?
注释:¹黄石公:秦时隐士。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¹空。
译文:我站在桥上叹息张良逝去,徐泗两州从此便变得萧条空乏。
注释:¹徐泗:徐州与泗州。

  此诗起句“虎啸”二字,即指张良跟随汉高祖以后,其叱咤风云的业绩。但诗却用“未”字一笔撇开,只从张良发迹前写起。张良的祖父和父亲曾相继为韩国宰相,秦灭韩后,立志报仇,“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皇”(《史记·留侯世家》)。“破产不为家”五字,点出了张良素来就是一个豪侠仗义、不同寻常的人物。后两句写其椎击秦始皇的壮举。据《史记》记载,张良后来“东见沧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诗人把这一小节熔铸成十个字:“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以上四句直叙之后,第五句一折,“报韩虽不成”,惋惜力士椎击秦始皇时误中副车。秦皇帝为之寒栗,赶紧“大索天下”,而张良的英雄胆略,遂使“天地皆振动”。七、八两句“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写张良“更姓名潜匿下邳”,而把圯桥进履,受黄石公书一段略去不写,只用一个“智”字暗点,暗度到三句以后的“曾无黄石公”。“岂曰非智勇?”不以陈述句法正叙,而改用反问之笔,使文气跌宕,不致于平铺直叙。后人评此诗,说它句句有飞腾之势,说得未免抽象,其实所谓“飞腾之势”,就是第五句的“虽”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岂”字一宕所构成。

  以上八句夹叙夹议,全都针对张良,李白本人还没有插身其中。九、十两句“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这才通过长存的圯桥古迹,把今人、古人结合起来了。诗人“怀古钦英风”,其着眼点还是在现实:“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这两句,句法有似五律中的流水对。上句切合圯桥,桥下流水,清澈碧绿,一如张良当时。岁月无常,回黄转绿,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下句应该说是不见张良了,可是偏偏越过张良,而说不见张良的恩师黄石公。诗人的用意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未尝没有如张良一般具有英风的人,只是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人,加以识拔,传以太公兵法,造就“为王者师”的人才罢了。表面上是“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实际上,这里是以曲笔自抒抱负。《孟子·尽心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表面上孟子是喟叹世无孔子,实质上是隐隐地以孔子的继承人自负。李白在这里用笔正和孟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谁说‘萧条徐泗空’,继张良而起,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诗人在《扶风豪士歌》的结尾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是这首诗末两句的注脚。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42-343

jīngxiàqiáohuái怀zhāngfáng

bái tángdài 

fángwèixiào chǎnwèijiā 
cānghǎizhuàngshì chuíqínlàngshā 
bàohánsuīchéng tiānjiēzhèndōng 
qiányóuxià yuēfēizhìyǒng 
láiqiáoshàng huái怀qīnyīngfēng 
wéijiànliúshuǐ zēnghuángshígōng 
tànrén xiāotiáokōng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¹进士韩愈,谨(jǐn)再拜言相公²阁下:
译文: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
注释:¹乡贡:唐代由州县考试合格后推选出来贡到尚书省参加进士考试的叫做“乡贡进士”。²相公:对宰相的称呼,“公”是推尊之辞。亦说官至宰相,必然封为“公”,故称“相公”。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¹上书及所著²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dùn,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译文: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并向您请教。
注释:¹向:以前,此指上次、前次(韩愈曾在十九天前的正月二十七日第一次上书宰相)。²著:作、写。待命:等待指示。³逃遁:逃走,此指离开。⁴不知所为:不知道该怎么办。⁵复:再,又一次。⁶自纳:自己招惹。⁷不测之诛:不可测度的责罚。诛:责备、责罚。⁸毕:完毕,尽。⁹左右:写信时对对方的尊称。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
愈闻之:蹈(dǎo)水火¹者之求免²于人也,不惟³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¹⁰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¹¹,濡(rú)¹²手足,焦¹³毛发,救之而不辞¹⁴也。若是¹⁵者何哉?其势¹⁶诚急而其情诚¹⁷可悲也。
译文: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边的人,即使与自己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声赶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义。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声和看见这种情形,也不会因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与他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拼命跑去用尽力气,弄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躲避。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那情形确实危急,他的心情确实叫人可怜。
注释:¹蹈水火:遭遇到水灾、火灾。蹈:践踏,此指遭遇。²免:免除灾害。³惟:只,仅仅。⁴将:表示假设之词。⁵介于其侧:处在或接近他身旁。介:处于,接近。⁶苟:假如。⁷疾呼:急速地喊叫。⁸仁:作动词,施以仁爱。⁹彼:那个。¹⁰往而全之:上前搭救保全他。¹¹狂奔尽气:快步奔跑使尽力气。¹²濡:沾湿,润泽。¹³焦:烧焦,被火烧。¹⁴辞:推卸。¹⁵是:这,这样。¹⁶势:形势、趋势。¹⁷诚:实在,的确。
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愈之强学力行¹有年²矣。愚不惟³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jì)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yú)?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ruò)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¹⁰以为仁人¹¹乎哉?不然,若¹²愈者,亦君子之所宜¹³动心者也。
译文:我努力学习,并且身体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没有考虑道路的艰险和平坦,一直前行没有停止过,以至于陷于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中,那种情形既危险又急迫,我已经大声赶快呼喊了,阁下大概也听见和看见了,您是前来救我呢?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救呢?有人向您说:“有人看见被水淹和被火烧的人,虽然有可以救人的办法却始终没有去救。”阁下您认为他是个仁义君子吗?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也就是君子应该动心同情的了。
注释:¹强学力行:奋发学习,努力实践。²有年:多年。³惟:想,考虑。⁴险夷:危险和安全。这句话的意思是,愚笨从不考虑道路的危险和平安。⁵息:停止。⁶既:已经。⁷亟:急迫。⁸爇:点燃,焚烧。⁹道:办法,能力。¹⁰且:将。¹¹仁人:仁爱的人。¹²若:如,像。¹³宜:应当。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
或谓愈:“子¹言则然²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³?”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¹⁰有自布衣¹¹蒙抽擢(zhuó)¹²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¹³、观察使¹⁴及防御¹⁵营田诸¹⁶小使¹⁷等,尚得自举判官¹⁸,无间¹⁹于已仕²⁰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²¹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²²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²³。今布衣虽贱²⁴,犹足以方²⁵乎此。情隘(ài)²⁶辞蹙(cù)²⁷,不知所裁,亦惟²⁸少垂怜²⁹焉。
译文: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对的,宰相是了解你的,只是时机不许可,怎么办呢?”我认为他不会讲话,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们贤明宰相的推荐罢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时,宰相向上推荐,尚且有从平民中提拔的,这和今天难道时机不同吗?况且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还能够自己荐举判官,而没有区分他已经做过官还是没有做过官的。何况是宰相,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却能说“不可”吗?古时候推荐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推荐。今天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贱,但还是足够和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况窘迫,言辞急切,不知道怎样斟酌才合适,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爱惜人才的心。
注释:¹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此指韩愈。²然:对,正确。³时不可:时机不允许。⁴何:奈何,怎么办。⁵窃:私自。⁶不知言者:不了解情况的人,不懂情况的人。⁷材:同“才”。⁸固:本来。⁹荐闻:向上推荐。闻:奏闻。¹⁰尚:且。¹¹布衣:平民。¹²抽擢:选拔提升,提拔。¹³节度:节度使,掌管边疆地区军务、财政的大臣。¹⁴观察使:掌管州县官吏政绩、兼管民事的长官。¹⁵防御:防御使,掌管军事的长官,多有当地刺史兼任。¹⁶营田使:掌管军队屯垦的官员。¹⁷小使:与节度使、观察使相比较,地位、权力都小得多的官员,此指防御使、营田等。¹⁸判官: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的属官。¹⁹间:区别。²⁰仕:做官。²¹君:皇帝。²²进人:推荐人才。进:举荐,推荐。²³管库:管理仓库的人。《礼记·檀弓》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赵文子在管仓库的人中提拔了七十多名人才。²⁴贱:卑贱、低下。²⁵方:比,比拟。²⁶隘:窘迫。²⁷蹙:紧迫、急促。²⁸惟:希望。²⁹垂怜:加以怜惜。
愈再拜。
愈再拜。
译文:韩愈再拜。

  在古代,一个地位低下的读书人,为了能进入仕途、获取更大的现实利益,有时必须走攀附权贵之路。年轻时候的韩愈中进士四年却一直不得仕进,所以他给当时的宰相写信,想以文章打动宰相,以求取到宰相的引荐和提拔。《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写给宰相的第二封信,信中以动人之笔,比喻自己处境艰难如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试图以此来打动宰相。文章紧扣“势”、“ 时”着笔,运用比喻、设问、反驳等手法,将个人的思想写得振振有辞,跌宕起伏。作者很讲究行文变化,尤其恳切的言辞将其迫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既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扼制人才的社会环境和人情冷暖,同时也展现了封建文人乞求仕进的窘态。

参考资料:
1、 吴乘权(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浙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卷八-第六篇次

hòushíjiǔshàngzǎixiàngshū

hán tángdài 

    èryuèshíliù qiánxiānggòngjìnshìhán jǐnzàibàiyánxiànggōngxià 

    xiàngshàngshūsuǒzhùwénhòu dàimìngfánshíyòujiǔ mìng kǒnggǎntáodùn zhīsuǒwéi nǎigǎnzhīzhū qiúshuō érqǐngmìngzuǒyòu 

    wénzhī dǎoshuǐhuǒzhězhīqiúmiǎnrén wéixiōngzhīài ránhòuérwàngzhī jiāngyòujièzhě suīsuǒzēngyuàn gǒuzhìzhě jiāngshēngérwàngrénzhī jièzhě wénshēngérjiànshì wéixiōngzhīài ránhòuwǎngérquánzhī suīyòusuǒzēngyuàn gǒuzhìzhě jiāngkuángbēnjìn shǒu jiāomáo jiùzhīér ruòshìzhězāi shìchéngérqíngchéngbēi 

    zhīqiǎngxuéxíngyòunián wéidàozhīxiǎn xíngqiě dǎoqióngè饿zhīshuǐhuǒ wēiqiě shēngér xiàwénérjiànzhī jiāngwǎngérquánzhī jiāngānérjiù yòuláiyánxiàzhěyuē  yòuguānshuǐérruòhuǒzhě yòujiùzhīdào érzhōngzhījiù  xiàqiěwéirénrénzāi rán ruòzhě jūnzhīsuǒdòngxīnzhě 

    huòwèi  yánrán zǎixiàngzhī shí  qièwèizhīzhīyánzhě chéngcáinéngdāngxiánxiàngzhīěr ruòsuǒwèishízhě zàishàngwèizhězhīwéiěr fēitiānzhīsuǒwéi qiánliùniánshí zǎixiàngjiànwén shàngyòuméngchōuzhuózhě jīnshízāi qiějīnjié guāncháshǐ使fángyíngtiánzhūxiǎoshǐ使děng shàngpànguān jiànshìwèishìzhě kuàngzàizǎixiàng jūnsuǒzūnjìngzhě éryuē zhījìnrénzhě huòdào huòguǎn jīnsuījiàn yóufāng qíngài zhīsuǒcái wéishǎochuíliányān 

    zàibài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万点 一作:数点)
山抹微云,天连¹衰草,画角声断谯(qiáo)²。暂停征棹(zhào),聊共引³离尊。多少蓬(péng)(lái)旧事,空回首、烟霭(ǎi)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万点 一作:数点)
译文: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般;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注释:¹连:一作“黏”,即“粘”。²谯门:城门。³引:举。⁴尊:酒杯。⁵蓬莱旧事:男女爱情的往事。⁶烟霭:指云雾。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销魂¹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màn)²赢得、青楼薄幸³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译文: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注释:¹销魂: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²谩:徒然。³薄幸:薄情。

  这首《满庭芳》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的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可见作者是有意将绘画笔法写入诗词的。少游这个“抹”字上极享盛名,婿宴席前遭了冷眼时,便“遽起,叉手而对曰:‘某乃山抹微云女婿也!’”以至于其虽是笑谈,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作者炼字之功的赞许。山抹微云,非写其高,概写其远。它与“天连衰草”,同是极目天涯的意思:一个山被云遮,便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一个衰草连天,便点明了暮冬景色惨淡的气象。全篇情怀,皆由此八个字里而透发。

  “画角”一句,点明具体时间。古代傍晚,城楼吹角,所以报时,正如姜白石所谓“渐黄昏,清角吹寒,都空城”,正写具体时间。“暂停”两句,点出赋别、饯送之本事。词笔至此,便有回首前尘、低回往事的三句,稍稍控提,微微唱叹。妙“烟霭纷纷”四字,虚实双关,前后相顾。“纷纷”之烟霭,直承“微云”,脉络清晰,是实写;而昨日前欢,此时却忆,则也正如烟云暮霭,分明如,而又迷茫怅惘,此乃虚写。

  接下来只将极目天涯的情怀,放眼前景色之间,又引出了那三句使千古读者叹为绝唱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于是这三句可参看元人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抓住典型意象,巧用画笔点染,非大手不能为也。少游写此,全神理,谓天色既暮,归禽思宿,却流水孤村,如此便将一身微官濩落,去国离群的游子之恨以“无言”之笔言说得淋漓尽致。词人此际心情十分痛苦,他不去刻画这一痛苦的心情,却将它写成了一种极美的境界,难怪令人称奇叫绝。

  下片中“青楼薄幸”亦值得玩味。此是用“杜郎俊赏”的典故:杜牧之,官满十年,弃而自便,一身轻净,亦万分感慨,不屑正笔稍涉宦郴字,只借“闲情”写下了那篇有名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其词意怨愤谑静。而后人不解,竟以小杜为“冶游子”。少游之感慨,又过乎牧之之感慨。

  结尾“高城望断”。“望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

  这首词笔法高超还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也。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6-831

mǎntíngfāng ·shānwēiyún

qínguān sòngdài 

shānwēiyún tiānliánshuāicǎo huàjiǎoshēngduànqiáomén zàntíngzhēngzhào liáogòngyǐnzūn duōshǎopéngláijiùshì kōnghuíshǒu yānǎifēnfēn xiéyángwài hánwàndiǎn liúshuǐràocūn  (wàndiǎnzuò shùdiǎn )
xiāohúndāng xiāngnángànjiě luódàiqīngfēn mányíng qīnglóuxìngmíngcún shíjiàn jīnxiùshàng kōnghén shāngqíngchù gāochéngwàngduàn dēnghuǒhuánghūn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水风凉。
一点露珠凝冷¹,波影,满池塘。绿茎(jīng)红艳两相乱²,肠断³,水风凉。
译文:清晨湖面水波平如镜,荷叶上露珠滚滚,呆呆的看着湖面中的倒影。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让人分辨不清。冷风吹、水浸骨,心中苦闷愁断肠。
注释:¹凝冷:凝聚着清冷。²“绿茎”句:绿色的枝干,红色的花朵,杂在一处,月色下分辨不清。这里指荷池晓景。³肠断:这里是魂断之意,形容神情入迷。

  调名《荷叶杯》,是因为作品写的这段生活发生在莲塘里,故而有意选用了切“荷”的调名(古时词牌其实也就是题目),也许是借这个调名,用以创造出一个波寒浪静的凄迷意境以寄托他惜别之思。这二者都有可能。但不论是实是虚,都表现了一种惜别的凄苦之情,在给人以影响的艺术效果上却是一致的。

  词的开头说,清晨,荷叶上还凝聚着清亮的露珠。“凝冷”,这是感情的色彩,则船上的他俩相对之情可知。通过人物对于客观环境的感受,读者就能体会到他此时的心境,也就暗示了人物在这种心境下可能有的行动。既是一种“寒”的冷遇,则无幸福之可言为可知。

  “波影”,这是一个视线的角度,它使读者能得以从这一视线回溯到呆呆地看着水面的他。因此,它证实着“凝冷”正是他自己心理的写照。本是不忍相对,所以移目于波。但在水波里见到的竟是“满池塘”的“绿茎红艳两相乱”。“满”在这里非常传神,非常有气魄,正如一幅巨大的画。画面满是绿的荷叶,红的莲花,不仅立于水面,亦且倒映于水中,形成了巨大的夹角。在这一巨大的夹角处,着一小小的呆望的他,还有低泣的她——那凝冷的露珠,怎知又不是写她的清泪的呢?这是多么巨大的压迫人的孤独之感。似乎这幸福的倚红偎绿的暖色,直把她俩挤了出来,或紧紧地钳住。而这也正是此时人物的心理写照。

  “绿茎红艳两相乱”中的这个“乱”字用得艳极。乱是迷离相交的状态,特别是它承上“满”字而来,只觉得满世界尽是亲昵地偎在一起的美丽的情侣,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而一想到离别,是以肠断,这是心境,花叶相乱,本属无情,只是一种自然形态,境由心生,这虽是唯心的,然而并不能否定心境之可以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一事实。正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这满世界都是相依相偎之情,不能不产生唯独自己不幸的巨大悲哀。只是他这里外界的实物不是实物,而是自己的感情,如杜甫写的这样,而是人物自己的感受,有如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把自己心境完全揉合到客观世界中去了的情景。

  水风凉,当然也是实的,其实也是心境的感受。绿满逼人,水风浸骨,是爱情的,其实也是社会的。使爱情遭受如此折磨的,当然是由于社会的逼迫,正是只有他俩却要离开这一点相似之处,又可以引导人着眼于社会的逼迫。而如果抽去了或者隐去了本来是隐射或借喻的爱情之说,则就只剩下社会的逼迫了。这就是诗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伎。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