敛版辞汉廷,进帆归楚幕。三江城上转,九里人家泊。
敛版辞汉廷,进帆归楚幕。三江城上转,九里人家泊。
好酒近宜城,能诗谢康乐。雨晴西山树,日出南昌郭。
好酒近宜城,能诗谢康乐。雨晴西山树,日出南昌郭。
竹露点衣巾,湖烟湿扃钥。主人苍玉佩,后骑黄金络。
竹露点衣巾,湖烟湿扃钥。主人苍玉佩,后骑黄金络。
高视领八州,相期同一鹗。行当报知己,从此飞寥廓。
高视领八州,相期同一鹗。行当报知己,从此飞寥廓。

sòngzhíjiāng西使shǐ--hánhóng

liǎnbǎnhàntíngjìnfānguīchǔsānjiāngchéngshàngzhuǎnjiǔrénjiā

hǎojiǔjìnchéngnéngshīxièkāngqíng西shānshùchūnánchāngguō

zhúdiǎnjīnyān湿shījiōngyàozhǔréncāngpèihòuhuángjīnluò

gāoshìlǐngzhōuxiāngtóngèxíngdāngbàozhīcóngfēiliáokuò

韩翃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 17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重峦俯渭水¹,碧嶂²插遥天。
译文:重叠的山峦俯瞰着渭水,青绿色的屏峰直插九天。
注释:终南山:秦岭主峰之一。在今西安市西南,是唐时隐居和游玩的名胜之地。¹渭水:即渭河,黄河的主要支流源出甘肃鸟鼠山,入陕,横贯渭河平原,至潼关,入黄河。(见《水经注·渭水》)²碧嶂: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出红扶¹岭日,入翠贮(zhù)²岩烟³
译文:云霞托红日从岭上升起,苍翠的山岩贮蓄着云烟。
注释:¹扶:托。²贮:储存、贮藏。³岩烟:深山的岩洞能生云烟。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诗,诗歌一开篇便透出一股帝王雄霸之气,收束由景入情。首联写总景,俯视滔滔渭水;翠峰直插云天;颔联写远景,写日出的壮美和岩烟的朦胧;颈联写近景,写山林的迷离昏暗,尾联收束发感慨,江山如此壮美,无须再去寻仙。此诗用词壮丽雄奇,庄重严整,音韵和谐,语势流畅。

  “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起笔豪雄,一个“俯”字,有居高临下之势;一个“插”字,有威猛挺拔之气。岭上彩霞,托出一轮红日;青翠深山,蓄积千重云烟。颔联“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二句写出了日出的壮美和岩烟的朦胧景象,尤显绚烂多彩。层层红林,雾气迷蒙,分不出早晚;重重远山,云烟遮蔽,似缺又似全。颈联“叠红朝若夜,复岫阙疑全”二句写远山近林的迷离昏暗,茫茫一片,透露出山林幽深、朦胧、神秘的特点。上面六句描写终南美景,笔触华美、壮丽、雄奇,虽平仄不合律,但以对句出之,尤显庄重、严整,使音韵和谐,语势流畅。尾联“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二句抒怀,直言面对美好的山水,将人生的烦恼和忧虑一扫而光,无须再去求访神仙了。

  此诗全用对句,首二句雄峻豪迈,显示了帝王的气象,末二句拒访神仙,有积极意义,十分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编著.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7.02:7
雪爪星眸世所稀,摩天专待振毛衣。
雪爪星眸¹世所稀,摩(mó)²专待振毛衣。
译文:鹰的爪子如雪般白亮,眼眸像星星闪耀,是世间少有的精英,等它羽翼丰满,就会张开翅膀,飞上蓝天。
注释:¹星眸:眸子如星光。²摩天:擦着天空,形容飞得极高。
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yú)¹莫谩(màn)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译文:劝告一些人不要张网捕鹰了,苍鹰是不肯在浅草平原间低飞的。
注释:¹虞人:又单称虞、山虞,古代官名。西周时开始设置,掌管山泽。作者将自己比喻为将要高飞的雄鹰,奉劝正在张开罗网企图猎鹰的人,你们不要白花力气了,雄鹰怎么会在浅草平原间低飞呢!

yǒngyīng

gāoyuè dài 

xuězhuǎxīngmóushìsuǒ tiānzhuāndàizhènmáo 
rénmánzhāngluówǎng wèikěnpíngyuánqiǎncǎofēi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¹江玩²秋水³,爱此红蕖(qú)鲜。
译文:划船到江中去荡漾秋天的江水,更喜爱这荷花的鲜艳。
注释:¹涉:本义是步行渡水,这里有泛舟游历之意。²玩:赏玩、欣赏。³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⁴红蕖:荷花盛开的样子。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攀荷弄¹其珠,荡漾(yàng)²不成圆。
译文:拨弄那荷叶上为水珠,滚动着却总不成圆。
注释:¹弄:有把玩、欣赏之意。²荡漾:水波微动。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佳人¹彩云里,欲赠隔远天²
译文:美好的佳人藏在荷云里,要想赠给她鲜花,又远在天际。
注释:¹佳人:美女。²远天:遥远的天宇,说明空间距离之远。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相思¹无因²见,怅(chàng)望凉风³前。
译文:苦苦相思而相见无期,惆怅遥望在凄凉的秋风里。
注释:¹相思: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²无因:没有门径,没有办法。³凉风:秋风。

  这首诗与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拟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期彩云重,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这或许是由于传抄之误的缘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芙蕖即荷花,所以《拟古》中又作“爱此荷花鲜”。秋高气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给人以清新、凉爽及高雅、纯洁之感。此时江上弄舟,领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够惬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胜、最逗人喜爱的,还是那婷婷玉立的鲜红的荷花。从字面上看,这是通过写景而点明了时间地点。但从诗歌意象的沉积所蕴含的内容看,这已不是单纯描景,而是暗含了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体貌及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发愤世忧国之情并表现其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这里虽无愤世忧国之意,但借以表现女子纯洁高雅,坚守贞操的品格和向往专一的爱情,也是未尝不可的。梁元帝《赋得涉江采芙蓉》诗云:“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孔德昭同上题诗云:“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辛德源《芙蓉》诗亦云:“涉江良自远,托意在无穷。”就都是借以表现女子对专一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当然,这一点还需结合下句的“爱此红蕖鲜”理解。梁吴均《拟古四首》其三《采莲曲》云:“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荷花鲜”,就已完全象征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及其纯洁坚贞的品性。可见李白《拟古》中作“爱此荷花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与上引吴均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整首诗的布局来看,首二句还只是兴起,但它在感情的抒发与意境的创造上,已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圆大的绿荷之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水珠,仔细把玩之中,才突然发现荡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圆的。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这两句诗巧妙地暗寓了这位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这里,既受到梁元帝“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的启发,同时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运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与双关的艺术手法,“荷”谐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双之意。“不成圆”的“圆”,又双关为团圆之圆。那么由“攀荷”到“不成圆”,已非简单的动作与物象描写,而是重在刻画这位女子由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而感发的焦虑与苦闷的心态。诗歌由开始轻松愉快的赏秋玩荷,到感物而发后的焦虑苦闷,这在意脉上是一次转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过渡到直抒对“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佳人彩云里”,可以说是受到《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启发。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彩云”,却带有一种虚无飘渺、行踪不定的意象,如其《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就有相似之处。“欲赠隔远天”,则更明显是受到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及吴均“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等诗的影响,借以表现对远方情人无限思念而又无可奈何的强烈情感。末二句是进一步抒发相思之苦与惆怅无奈的悲哀情思。“怅望凉风前”,不仅有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划,而且与首句“涉江玩秋水”遥相呼应,并与整首诗的情感、气氛相统一,这就使得诗歌意境自然浑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这首诗所受前人的影响是不小的,把它归入“拟古”之组诗,亦不无道理。但是,在完整、统一的意境创造上,这首诗却不为前人所囿,具有独自的风格特征。其一,诗歌虽然始终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写,但从诗歌意象及意脉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轻貌美的特征外,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执着的,其内心情感是细腻而又复杂的。其二,在诗歌意脉的变化上,由赏秋玩荷经情因物牵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过渡自然巧妙,毫无人工的痕迹。诗歌紧紧围绕“攀荷”这一短暂的细节,把女主人公由“爱此红蕖鲜”到“相思无因见”的整个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得一览无余。这与前人相比,就显得更为凝炼、更为集中。全诗运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85-892

zhéyǒuzèng

bái tángdài 

shèjiāngwánqiūshuǐ àihóngxiān 
pānnòngzhū dàngyàngchéngyuán 
jiāréncǎiyún zèngyuǎntiān 
xiāngyīnjiàn chàngwàngliángfēngqián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自有仙才¹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²
译文:自个儿有仙人的才分自己却竟然不知,十年来常在梦中采摘那名贵的灵芝。
注释:¹仙才:仙人的才分。²华芝:灵芝,仙药。又指华盖,高官显贵者所用。此处语意双关,以梦采仙药及望登进士第相关合。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首句即自嘲之词,说自己对自己有得道成仙之才分却竟然不自知。实在糊涂不该。这即是自嘲没有应世人仕之才却居然去应举,笑自己不安分,作了盲目的必然不能成功之事。自己只有得道求仙的才分,那么,还是有自知之明才好。次句,说十年来常在梦中采灵芝则是说的实际思想,意谓自己也确是早就有隐遁高蹈之心,由自嘲自我排解到说出自己本有的思想,真切地表现了复杂心理。因为用世和隐遁这两方面本来是当时知识分子经常普遍存在的心理。在自嘲之后又自我超脱出来,意谓:考试落选也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可难受的,不是早就梦想采摘灵芝的生活吗?考不中就回去学道不也很好吗?所以后二句即承此意说:还是回去吧,去找当年的宗师。不过,尽管如此,这种自我排解还是充满着愁郁。看第三句所写的景色的萧瑟,动地秋风,入暮黄云是那么凄清,还是可以充分见出诗人心情的无比低沉和郁闷,看来,诗人思想中最理想的还是渴望早日用世,而并不真正愿意隐遁求仙。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78-379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佳人自鞚(kòng)¹玉花骢(cōng),翩如惊燕蹋(tà)²飞龙³
译文: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飞龙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
注释:¹鞚:勒马的绳。玉花骢:唐玄宗的名马。²蹋:踏。³飞龙:特指唐代御厩中右膊印飞字、左项印龙形的马。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金鞭争道¹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²
译文: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
注释:¹金鞭争道:指杨家与广平公主争道西市门,杨家豪奴竟然挥鞭惊吓公主落马。²明光宫:汉代有明光殿,此处借指唐代宫殿。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宫中羯(jié)鼓催花柳¹,玉奴²弦索³花奴手。
译文:此时宫中正在演奏曾被附会为能催发杏柳开花的乐曲,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琎在敲击羯鼓。在羯鼓争催的情况下,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
注释:¹羯鼓催花柳:羯鼓,唐代由羯族传来的一种鼓,形如漆筒,音响急促高昂,故名羯鼓。²玉奴:杨贵妃的小名。³弦索:原指乐器上的弦,此指弦乐器。⁴花奴:汝阳王李琎的小名。李琏擅长演奏羯鼓,杨贵妃工弦索。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坐中八姨¹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译文: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素妆淡雅,乘车缓缓而行,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放慢,惊尘不动。
注释:¹八姨:即杨贵妃的八姐秦国夫人。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明眸(móu)(hào)齿谁复见¹,只有丹青²余泪痕。
译文: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
注释:¹明眸皓齿谁复见:此用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诗意。“明眸皓齿”连同上句的“走马”与下句的“丹青”,都指虢国夫人。²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借指绘画、图画。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¹路。
译文: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隋炀帝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
注释:¹吴公台、雷塘:都在扬州。吴公台因陈将吴明彻得名。隋炀帝死后,初葬吴公台下,后来迁葬雷塘。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当时亦笑张丽华¹,不知门外韩擒(qín)²
译文:可是当年他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
注释:¹张丽华: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宠妃,隋灭陈时,张丽华藏于胭脂井中,被隋将韩擒虎俘获,随后被杀。²门外韩擒虎:韩擒虎是隋初开国功臣,灭陈时领军为先锋。

  苏轼这首《虢国夫人夜游图》和杜甫的《丽人行》在题材和主旨上一脉相承,含有一定的讽谕意义。

  诗的起四句为第一段,渲染虢国夫人恃宠骄肆。前两句所描绘的形象,正是图中虢国夫人形象的再现。作者写这位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她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骏马骄驰在进宫的大道上,宛若游龙。美人名马,相互辉映;神采飞动,容光艳丽。《明皇杂录》记载:虢国夫人出入宫廷,常乘紫骢,使小黄门为御者。画和诗所绘写的都有所据。“金鞭争道”两句,写虢国夫人的骄纵,和杨家炙手可热的气焰。作者用“金鞭争道宝钗落”这句,再现了图中的情景。为了抢先进入明光宫,杨家豪奴,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据史载,某年正月十五日,杨家五宅夜游,与广平公主争道西市门,结果公主受惊落马。诗所写的,正是画意所在。

  诗的第二段是“宫中羯鼓催花柳”以下六句,写虢国夫人入宫和宫中的情事。此时宫中正作“羯鼓催花”之戏,贵妃亲自弹拨琵琶,汝阳王李琏在敲击羯鼓。在羯鼓争催的情况下,弦歌并起,舞姿柔曼,柳宠花娇。秦国夫人已经先期艳妆就座,打扮得非常娇贵。虢国夫人乘车缓缓而行,惊尘不动,素妆淡雅。入宫以后马的步子是放慢了。其是珠光宝气,人影衣香,花团锦簇,在不夜的宫廷里,一派欢乐情景,纷呈纸上。诗中叙玉奴和八姨作为衬映,而“自鞚玉花骢”的佳人,才是主体。画图是入神之画,诗是传神之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作者写诗至此,于欢情笑意中,陡作警醒之笔。作者说:这绝代的佳人,如今又在何处呢?她那明眸皓齿,除了画图之外,谁又曾见到过呢?当年的欢笑,似乎今天在丹青上只留下点点惨痛的泪痕了。陡转两句,笔力千钧。

  第三段是最后四句,紧承前文,作者在观图感叹之后,更对历史上一些回环往复的旧事,致以深沉的感慨。诗说:“吴公台下雷塘路,人间俯仰成今古。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历史上的隋炀帝,当年也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可是他后来也步陈叔宝的后尘,俯仰之间,身死人手,国破家亡,繁华成为尘土。言外之意,是说唐明皇、杨玉环、虢国夫人等,又重蹈了隋炀帝的覆辙。“吴公台下雷塘路”,葬埋了隋朝风流天子;“马嵬坡下泥土中”,也不仅仅只是留下杨玉环的血污,她的三姨虢国夫人也在那里被杀掉了。荒淫享乐者的下场,千古以来,如出一辙。昙花一现的恩宠,换来的仅仅是一幅供人凭吊的图画。

  全诗着意鲜明,前两段十句,全以画意为诗,笔墨酣畅。“明眸皓齿”两句转入主题,作轻微的感叹。末段四句,揭示意图,语意新警,亦讽亦慨,而千古恨事亦在其中,如此题图,大笔淋漓,有如史论,引人深思。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30-43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