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¹青鸦嘴²
译文: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用尽力气才刚刚冒出新芽。
注释:¹努:用力冒出。²青鸦嘴:桑芽。
侵晨¹采桑谁家女,手挽²长条泪如雨。
译文: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就起来采桑呀?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
注释:¹侵晨:凌晨。²挽:攀着。
去岁¹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²叶放迟。
译文: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
注释:¹岁:年。²春寒:指春天倒寒。
愁听门外催里胥(xū)¹,官家二月收新丝。
译文: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注释:¹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30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的寒风吹打着细如蚂蚁的蚕,桑树用尽力气才刚刚冒出新芽。

是谁家的女子在凌晨就起来采桑呀?手攀着柔长的桑条眼泪犹如下雨。

去年幼蚕初眠就正是在这个时候,今年春天倒寒使得树叶生长延迟。

听见门外里胥的催逼而感到愁苦,还在二月官家就已经来征收新丝。

注释

努:用力冒出。

青鸦嘴:桑芽。

侵晨:凌晨。

挽:攀着。

岁:年。

春寒:指春天倒寒。

里胥:古代的一种官职。

赏析

  据《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官家在二月征收新丝。这是多么蛮横无理!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不着一字议论,而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先“画龙”后“点睛”,是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诗人先写蚕子细小,继写无桑叶可采,接着通过采桑女的泪眼愁思,写出今年蚕事不如去年。这些描写,抓住了“有包孕”的片刻,含意丰富,暗示性很强,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蚕细”可能会因“春寒”而冻死;无桑叶,蚕子可能会饿死;即使蚕子成活下来,但距离吐丝、结茧的日子还很远。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这期间,不知采桑女还要花费多少艰难辛苦的劳动。可是,就在这蚕细如蚁,初眠尚未进行,丝茧收成难卜的时候,里胥就上门催逼。这一点睛之笔,力重千钧,点出了采桑女下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此诗语言质朴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用拟人手法当即就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委会.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307页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六月的一项制命说:“诸县夏税折纳绫、绢、絁、绸、丝、绵等”,搜刮的名目可谓繁多,但也明文规定了征税的时间是在夏季。因为只有夏收后,老百姓才有丝织品可交。可是到了唐末,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了。这首诗即侧面体现了这个制度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
唐彦谦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 14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pín)笑语和。
译文: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月殿(diàn)影开闻夜漏(lòu)¹,水晶帘卷近秋河²
译文: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注释:¹闻夜漏:这里指夜深。²秋河:指银河。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别处的笙歌笑语,相形到自己这里的寂寞;第三句是夜深听漏难以入眠,最后一句写自己独自卷帘看天上的银河,极言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于言外。

gōngshǒu ·èr

kuàng tángdài 

lóutiānbànshēng fēngsònggōngpínxiào 
yuèdiàn殿yǐngkāiwénlòu shuǐjīngliánjuànjìnqiū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七千里外二毛人¹,十八滩²头一叶身。
译文:从七千里外贬谪来的毛发斑白之人,如一叶孤舟在险恶的十八滩头飘零。
注释:¹二毛人:黑白头发兼杂的老年人。²十八滩:在赣江险处,惶恐滩即其中之一。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¹
译文:思念故乡山水使我忧思成梦,地名叫惶恐滩更让我忧伤。
注释:¹孤臣:失势无援之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
长风送客添帆腹¹,积雨浮舟减石鳞(lín)²
译文:长帆受风,如大腹鼓起,雨水暴涨,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
注释:¹帆腹:帆受风,鼓起像肚腹,故称“帆腹”。²石鳞,像鱼鳞一样的石头。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地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¹
译文:我应当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我一生经历的风浪实在太多太多。
注释:¹知津:《论语·微子》:“使子路间津焉。”问津,本义为询问渡口,后人常借用作请求指点。这里“问津’即识途,语意双关。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当时极其艰难危险的处境,在远离京都七千里外,水流湍急的险恶的惶恐滩上,诗人仿佛像一叶小舟,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巧妙的数字,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将诗人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生动展示在读者面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这一名对大概是受苏轼这联诗的启发才写出来的,而两人的心情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苏轼绝没有柳宗元“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那么凄惨,毕竟还有家乡的“远梦”,这喜欢虽是淡淡的,却可抵销一些孤臣的惶恐。谐音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许多机趣,一语双意,并蒂同枝,妙合无垠,令读者产生无穷的兴味。

  颈联两句所写不只是行船的情境描写,又有象征的暗示,轻快旋律,恰好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诗上半篇的低沉凄凉一扫而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的诗句浮上诗人的脑海,虽然此时他没有李白那么充满信心,却也不乏坦然自适,不乏达观豪放。

  尾联苏轼充满自信地说:“我一生长途行船,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岂止是知道几个渡口而已。”所以,诗人没有愁眉苦脸,却有诙谐和幽默,说自己可以为官家当“水手”,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娴熟在心,还要向谁去问津。蔑视与嘲笑到此融为一炉,真是嬉怒笑骂皆成诗。倘若苏轼能过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样,早早就成为水手长──宰相,恐怕宋徽宗、宋钦宗也不至“坐井观天”于异域他乡。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自己被政敌迫害、晚年被贬谪的凄凉情况,格调低沉。接下来的四句描写行船的情境,格调也有凄苦转为豪放,沉重转为轻快。因为,苏轼是一个性格坚韧、胸襟开阔的诗人和哲人,面对再次降临的人生劫难,他以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去面对。

参考资料:
1、 李炳海编著.春梦秋云:历代诗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01月:147-149

yuèchūgànguòhuángkǒngtān

shì sòngdài 

qiānwàièrmáorén shítāntóushēn 
shānhuānláoyuǎnmèng mínghuángkǒngchén 
chángfēngsòngtiānfān zhōujiǎnshílín 
biàn便guānchōngshuǐshǒu shēngzhǐèzhījīn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夫自炫¹自媒²者,士女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tāo),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shū)忽比之白驹(jū),寄寓谓之逆¹⁰,宜乎与大块¹¹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¹²劳于忧畏,汲(jí)¹³役于人间!
译文:炫耀卖弄自己,想娶自嫁,是没有教养的男女的丑陋行为;不嫉妒不贪求的人,他们的心光明通达。所以说圣人隐藏声名才华,贤人躲避俗世。什么原因?怀藏道德的很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
注释:¹自炫:夸耀卖弄。²媒:谋也。谋合二姓。³士女:旧指男女或未婚男女。⁴不忮不求:不妒忌,不贪求。⁵韬光:比喻隐藏声名才华。⁶含德:怀藏道德。⁷百龄:犹百年。指长久的岁月。亦指人的一生。⁸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白驹过隙: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⁹逆:古语中为“迎接”。¹⁰旅:旅人、行者;“逆旅”引申即为旅店的意思。¹¹大块:大自然;大地。《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亦自然之称也。”¹²戚戚:心动的样子。¹³汲汲: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
齐讴赵女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齐讴(ōu)赵女¹之娱,八珍²九鼎³之食,结驷(sì)连镳(biāo)之荣,侈(chǐ)(mèi)执圭(guī)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yuān)(chī)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
译文:即使有善于歌舞白齐僮赵女供怡乐,有各种珍稀的美食,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转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被发现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宁愿在东海边贩卖药草(安期生的典故),有人宁愿在江南用鸟兽的落毛织衣服(老莱子的典故)。就像鸳雏的那样的瑞鸟,怎么会和鸢鸱争夺腐肉吃;就像那区区海鸟,怎么配获得臧文仲的祭祀呢!
注释:¹讴赵女:张衡《南都赋》:“于是齐僮唱兮列赵女”,齐、赵,二国名也。²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³九鼎:《周礼》,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⁴袂:衣袖。⁵圭: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⁶倚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⁷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说文》)⁸尾闾:《文选·嵇康(养生论)》注引司马彪云:“尾闾,水之从海水出者也,一名沃燋,在东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称尾;闾者,聚也,水聚族之处,故称闾也杂县:海鸟名,亦名爰居。《尔雅·释鸟》:“爰居,杂县。”。⁹文仲:即臧文仲,春秋时鲁国正卿。牲: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周礼·庖人》注)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¹,苏秦、卫鞅之匹²,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³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cān),祸起于负芒。饕(tāo)(tiè)之徒,其流甚众。
译文:至于子常、宁喜之辈,苏秦、卫鞅这类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犹豫,沉迷于它从不后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岂不令人痛心!又楚庄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被王孙满羞辱;霍光官虽是汉武帝亲信,因为锋芒太露而导致身后灾祸。贪婪的人,非常的多。
注释:¹伦:辈也。²匹:同类。³主父偃: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⁴王孙满:春秋时周大夫。楚庄王八年(前),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效。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劳军。楚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⁵霍侯骖乘:霍光年轻时曾负责保卫汉武帝的安全,所谓“出则奉车,入侍左右”。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 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¹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xǐ),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²而谒帝³, 或披褐而负薪,鼓楫(jí)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译文: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不在乎,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怀揣治国安邦之策拜见皇帝。也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有人在清静的湖上悠闲地摇动船桨,他们放弃钻营的心计去汉水幽深之处。他的本性不在从政,把别人干公事的心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注释:¹子晋:王子乔的字。神话人物。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升仙。²怀釐:怀着求福的愿望。釐,通“禧”,福。³谒帝:谒见皇帝。⁴褐:粗布或粗布衣服。⁵机:心计。⁶曲:指幽深之处。⁷众事:公事。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¹,跌宕昭彰²,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³。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译文: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他本意却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尔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比大气的。如宽广的白色的波浪顺流东去,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而又引人深思;论抱负则旷达而率真。加上贞洁的志向从不放弃,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亲自耕耘为耻,不因穷困而苦恼。如果不是圣贤,拥有坚定的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谁能达到这种境界?
注释:¹拔:突出、超出。²昭彰:昭著;显著。³京:大、盛。例:莫之与京。(《左传·庄公二十二年》)。⁴病:苦恼,困恼。⁵污隆:升与降。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者,惟在 《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白璧微瑕(xiá)者,惟在 《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译文:这就是大家爱不释手的原因。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类编目(结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在他的《闲情赋》里却始终没有讽谏的意思,哪里值得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小集子里。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¹,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译文: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名得逐利的欲念就会消除,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去掉,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岂只仁义之道可以遵循,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也不必远游西岳华山,去像老子一样成仙成道。那么,这个小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注释:¹太华:西岳华山。柱史:“柱下史”的省称,代指老子。《后汉书·张衡传》:“庶前训之可钻,聊朝隐乎柱史。”清康乃心《送李虞臣任宝昌令》诗:“华狱仙人地,函关柱史家。”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天上低昂(áng)¹似旧,人间儿女成狂²。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译文: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着新装的人们,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
注释:¹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变化。²成狂:指欢度七夕的景象。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bìn)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¹。阅²尽银河³风浪。
译文: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注释:¹“梦从”句: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变化很大。²阅:经历。³银河: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鹊桥相会。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狂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狂”七夕情景。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狂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狂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狂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狂天上。”“处处试新妆”原是当时七夕风习,也是上文所说“儿女成狂”的一种突出表现。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为人狂的天堂了。正如上文“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狂天上”也含有讽刺意味。“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狂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时狂飞逝,不经意狂,感到新秋凉意,原来夜深了。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上句写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狂飞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结拍写七夕之梦。上句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却,双眉敛(liǎn)恨春山¹远。
译文: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注释:蝶恋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鹊踏枝》。晏殊词改今名。调名取梁简文帝萧纲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中的三字。双调,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¹春山:指美人眉色。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蜡烛泪¹流羌(qiāng)笛怨²,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lǎn)。醉里不辞金爵(jué)³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译文: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
注释:¹烛泪:烛油下流如泪也。²羌笛怨:羌人吹笛往往引起戍边者思归之情,故日“羌笛怨”。³金爵:饮器也。爵,雀也,刻其形于器上,故名饮器为爵。⁴阳关: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上片写情侣相逢和追忆,用了几个大起大落的顿挫转折,将当前和往昔的时间线纠结成一团乱麻。“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而“低语”的,虽是“前欢”,但看到的却是昔日爱侣由于情感复杂而“频转面”,由于喜中含悲而“双眉敛恨春山远”。难忘的旧情,离别的痛苦、长久的思念,意外的重逢,这些复杂的经历和情感在某个时间地点如果突然交织在一起,自然会触发情感的猛烈撞击和引起思维的纷繁扰乱,词中出现的忽今忽昔,忽喜忽悲的跌宕起伏,正是体现了这种极度的复杂和矛盾情感。

  下片写短暂相逢后的再别之痛。在蜡泪频流的烛光下,在羌笛声声的怨曲中,她情知将别,“偷整罗衣”,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慌乱,想说出自己的心思,又因为大庭广众之中,难于启齿,索性装出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以掩盖内心的矛盾;而他什么话也无法说,只是“醉里不辞金爵满”,毫不推辞地一杯接着一杯。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时,酒宴上奏起了离歌《阳关三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令他肝肠寸断。

diéliànhuā··fènglóutóngyǐnyàn--féngyán

fènglóutóngyǐnyànxiāngféngquèshèngdāngshíjiànqiánhuānpínzhuǎnmiànshuāngméiliǎnhènchūnshānyuǎn

zhúlèiliúqiāngyuàntōuzhěngluóchàngqíngyóulǎnzuìjīnjuémǎnyángguānchángqiāndu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