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日漾清渊,沿沙暴玄甲。
爱尔千岁姿,藏身一莲叶。
映日漾清渊,沿沙暴玄甲。
爱尔千岁姿,藏身一莲叶。
张耒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19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洞庭西望楚江分¹,水尽南天不见云。
译文: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
注释:¹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日落长沙¹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²
译文: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注释:¹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²湘君:湘水之神。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南湖¹秋水夜无烟,耐可²乘流直上天。
译文: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注释:¹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²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¹就洞庭赊(shē)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注释:¹且:姑且。就,一作“问”。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洛阳才子¹(zhé)湘川²,元礼³同舟月下仙。
译文:贾至啊,汉朝著名的洛阳才子贾谊是你本家吧?都是被贬到湘江;李晔啊,你我的本家,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注释:¹洛阳才子:指贾谊。因贾至与贾谊同姓,又同为洛阳人,所以把贾至比作贾谊。²湘川:指湘江一带。³元礼:东汉李膺的字。这里是用李膺来比李晔。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¹
译文: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注释:¹西天:指长安。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¹飞。
译文: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
注释:¹鸿:鸿鹄,即天鹅。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醉客满船歌白苎(zhù)¹,不知霜露入秋衣。
译文: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
注释:¹白苎:歌曲名。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帝子¹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译文: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注释:¹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¹画出是君山²
译文: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注释:¹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即指图画。²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5-326

péishūxíngshìlángzhōngshūjiǎshèrénzhìyóudòngtíngshǒu

bái tángdài 

dòngtíng西wàngchǔjiāngfēn shuǐjìnnántiānjiànyún 
luòchángshāqiūyuǎn zhīchùdiàoxiāngjūn 

nánqiūshuǐyān nàichéngliúzhíshàngtiān 
qiějiùdòngtíngshēyuè jiāngchuánmǎijiǔbáiyúnbiān 

luòyángcáizhéxiāngchuān yuántóngzhōuyuèxiàxiān 
chángānháixiào zhīchùshì西tiān 

dòngtíng西qiūyuèhuī xiāoxiāngjiāngběizǎohóng鸿fēi 
zuìmǎnchuánbáizhù zhīshuāngqiū 

xiāoxiānghuán kōngqiūcǎodòngtíngjiān 
dànsǎomíngkāijìng dānqīnghuàchūshìjūnshān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tīng)¹无浪复无烟,楚客²相思益渺(miǎo)³
译文: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江面没有风浪也没有烟霭迷离;我这楚地客子的相思,就像江流浩渺无际。
注释:夏口:唐鄂州治,今属湖北武汉,在汉水入江处。汉水自沔阳以下称夏水,故汉水长江汇合处称夏口。鹦鹉洲:在长江中,正对黄鹤矶。唐以后渐渐西移,今与汉阳陆地相接。岳阳:今属湖南,滨临洞庭湖。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唐常代行御史大夫职务。¹汀洲:水中沙洲。指鹦鹉洲。²楚客:客居楚地之人。此为诗人自指,也暗指屈原。³渺然:遥远的样子。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¹夕阳斜渡鸟,洞庭²秋水远连天。
译文:夕阳斜照着汉口,飞鸟都纷纷归巢;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注释:¹汉口:即上夏口。这里指汉水入口处。²洞庭: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以南。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独树 一作:独戍)
孤城¹背岭寒吹角²,独树³临江夜泊(bó)船。(独树 一作:“戍”)
译文:背山的孤城响彻号角,一声声透出凄寒;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注释:¹孤城:指汉阳城。²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³树:一作“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贾谊上书¹忧汉室,长沙谪(zhé)²古今怜。
译文: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哀怜!
注释:¹贾谊上书:贾谊曾向汉文帝上《治安策》。²长沙谪去:指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谪去,一作“迁谪”。

  这首诗是遭贬后触景感怀之作。诗中对被贬于岳阳的源中丞,表示怀念和同情,也是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

  首联写诗人为身边景物所触动,而想到贬于洞庭湖畔岳阳城友人,通过写江上浪烟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中间两联写诗人由夏口至鹦鹉洲一路的所见所闻。尾联为劝慰元中丞语,忧愤之语倾泻而出,以同情友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境遇作结,也是作者自己人生遭际的写照。全诗语言圆熟,意境开阔,结构紧密,是艺术上较成熟的作品。

  首联写船到鹦鹉洲时所见江间水波不兴、烟霭一空的景象,并逗起诗人对远在洞庭瑚畔约源中丞的相思之情:鹦鹉洲所在的江面无风无浪又无云烟,我这个途经楚地的客子对你的相思渺然无边。上句是诗人灵想独辟出来约晶莹洁净的水界,也是诗人思念源中丞的一个绝美的环境。下句以正面抒情承之,直写勃然于心的相思之情比江水还要广阁。“益渺然”三字结合眼前景物,极为夸张地写出诗人的怀友之情与江水同趋合流的一种艺术妙境。行文亦作流水之势,一无挂碍。

  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拟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作者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在构图上更切近画理:颔联是工对,但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富于远势的图景,夕阳飞鸟着一“斜”字,画龙点睛,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顺着秋波,与洞庭相连,而一个“远”字更使那愁思由一点而荡溢为浩渺无际。一近景。一远景;一实写,一虚拟,创造了极富张力、饶有空间感的“形”。一个身在汀洲心驰洞庭的诗人形象隐约其间,他的心已由此地(鹦鹉洲)飞越到彼地(洞庭湖)了。笔力清爽,情思渺远。结构上,上下两句似无联系,但这种切割空间的手法正好造成诗人凝眸飞鸟、思接远方的艺术空白,诗人的相思之情充盈激荡于其中。

  颈联转折到眼前见闻口诗人在自家的小船上,怀思久之,不知不觉时间由夕阳西下推移到夜色沉沉的晚间。从与汀洲隔江相对背靠龟山的汉阳城里传来令人寒栗的号角声;一棵孤树下临大江,诗人的行船泊在沉沉夜色中,融没在浩渺的江面上。这一联因感情由上文的激扬陡转为低抑,所以这里所写的景物亦呈现出孤独凄寒的特征。城曰“孤”,角日“寒”,树日“独”,都是诗人特定心境物化出典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此次诗人被贬载痛南行的悲苦,置身异地的孤独情怀以及由号角传出的战乱气息,均借景物淡然映出口情景互藏其宅,是此联的妙处所在。

  尾联自然而然地结出诗旨,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示了对源中丞此贬的不平,而“古今怜”三字,更不仅表达了这事件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而且隐含了自己曾遭贬南巴的同病相怜之感。

  全诗是向友人遥寄相思和暗诉心中隐痛的,感情绵邀而凝重,语言整饰而流畅。特别是中间两联,落笔于景,而暗关乎情,情景融浃,相为珀芥,自是中国古典抒情诗的正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50-251页
2、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05-406
3、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4-235

xiàkǒuzhìyīngzhōuwàngyuèyángyuánzhōngchéng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tīngzhōulàngyān chǔxiāngmiǎorán 
hànkǒuyángxiéniǎo dòngtíngqiūshuǐyuǎnliántiān 
chéngbèilǐnghánchuījiǎo shùlínjiāngchuán  (shùzuò shù )
jiǎshàngshūyōuhànshì chángshāzhéjīnlián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¹
译文: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儿分隔两地很久很都无法见面。
注释:¹隔绝久: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¹
译文:今年夏天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注释:¹得西走: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译文: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朝廷愍(mǐn)生还,亲故¹伤老丑。
译文: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憔悴老丑。
注释:¹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涕泪受拾遗¹,流离主恩厚;
译文: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注释:¹涕泪受拾遗: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柴门¹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译文: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注释:¹“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寄书问三川¹,不知家在否。
译文: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是否还在。
注释:¹三川:县名,在鄜州。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比闻¹同罹(lí)²,杀戮(lù)到鸡狗。
译文:听说家乡一带也遭遇了祸患,疯狂杀戮连鸡狗都不留。
注释:¹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²罹祸:即遭难。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yǒu)
译文:山中的茅屋早已破败残漏,谁还能在家中留守?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摧颓¹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译文: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还未腐烂。
注释:¹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译文:能有几个人保全性命,一家人岂能相伴为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qīn)(cén)¹猛虎²场,郁结³回我首
译文:高山上有猛虎出没,心中郁结连连摇头叹气。
注释:¹嵚岑:山高峻貌。²猛虎:喻贼寇的残暴。³郁结:心上的疙瘩。⁴回我首:摇头叹气。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译文:自从寄出去书信后,至今已经有十个月了。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译文:反倒害怕消息传来,心中除此别无他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dān)¹
译文:国家命运刚要从衰微中复兴,年老后比平时更爱饮酒。
注释:¹耽酒:即嗜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¹
译文:想到日后欢聚的时候,恐怕我已经成为一个贫穷孤独的老叟。
注释:¹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在诗中简述了一年来的经历以及对家属的思念,用丰富的想象,把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全诗没有一句空闲之语,只是平铺直叙,却有声有泪,感人至深。

  这首诗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开头至“未忍即开口),抒写诗人初授拾遗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亲的矛盾心情。开篇两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关破”,点出国家残破、京都沦陷、战乱流离的大背景:“妻子隔绝久”,点明诗人与妻子儿女长久相互隔绝、不通音讯的事实。这两句为下面两段对家室的千回百转的忧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来两句从,写诗人从沦陷的长安城脱身西走,投奔唐肃宗。杜甫潜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时草木繁茂,可以隐蔽间道潜行的诗人,故说“脱身得西走”。与妻子儿女隔绝已久,但一有脱身机会,并不是先去探寻家室,而是投奔凤翔的唐肃宗,正见出先国后家是诗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段,写抵凤翔见唐肃宗得授拾遗的情景,描写得极朴质、真切、生动、细致。拜见唐肃宗时,脚上穿着麻鞋,破旧的衣袖露出两个胳臂肘,完全是间道逃奔途中的狼狈形象,可以想见麻鞋上还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处处留下荆棘的痕迹。这样不加任何整饰地去拜见唐肃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也透露出在非常时期君臣朝仪的草率不拘。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即用极朴质的原生态表达方式来呈现,收到的是极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时情景。细节传神,朴俗传真,正是这两句诗的魅力,也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共同的艺术取向。正因为狼狈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因此朝廷上下悯其幸得生还,而亲朋故旧则伤其形容憔悴,皇帝也为其忠诚所感动,亲授拾遗之职,诗人则深感在颠沛流离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泪交零。这四句写诗人在朝廷上下,亲朋故旧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样不加掩饰,不避“老丑”,真情所至,淋漓尽致。

  这六句乍看与忧念家室的主题似乎关系不大,实则正是由于诗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国家仍在危难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诗人无法开口要求告假探视家人。“未忍”二字中正含有忠于君国与忧念家室的内心矛盾,这才引出下面两段千回百转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书问三川”句至“心中郁结摇头”句),抒写对家室存亡未卜的忧念和悲慨。因未忍开口告假,故有“寄书问三川”之举,但由于久与家人隔绝,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还在不在三川。这两句是一层。“比闻”以下,因新近听到传言说,那一带的百姓因遭战祸,惨遭叛军杀戮,已经到了鸡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难逃此劫难。

  “山中”四句,便是对家室罹祸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风的茅屋里,此刻还能有谁在倚窗户而相望呢?也许都已惨遭杀戮,在摧折衰败的苍松之根,尸骨狼藉,地虽冷而骨尚未朽吧。“地冷”句,体贴入微而又沉痛彻骨。诗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尸骨一起感受到异乡土地的寒冷。但毕竟“杀戮到鸡狗”的景象只是出之传闻,因此诗人意中仍有所犹疑,“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二句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这种“杀戮到鸡狗”的情况下,很少有几个人能侥幸保全性命,就算有人侥幸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团聚,这虽是对情况的泛测,却也透露出诗人意中或存此想。虽然比全家尽遭劫难似乎好一点,但同样是家室残破的悲剧。这又是一层。

  叛军的杀戮使京城周边的大片地区成了险恶的猛虎肆虐的场所,诗人心情郁结,难以解释,只能频频回首了。从“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尽室岂相偶”,意凡三层,有转进,有曲折,充分表现出在音讯隔绝、只凭传闻的情况下诗人对家室存亡情况的种种预测与想象,语极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郁悲凉。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书问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与家人隔绝后音讯不通的情况,转出“反畏消息来”的心理和“恐作穷独叟”的深悲。在叛军肆行杀戮的战乱背景下,十个月来音讯不通,未接家书,诗人的心理便从长期的盼家书转为害怕有关家人消息的到来,生怕传来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难的噩耗。因为长期得不到家书的客观事实很可能预示着家人早已不在人间。这种不祥的预感随着时间的进程愈积愈强烈,愈执着,最后便由“切盼”演变为“反畏”。

  处于对立两极的心理这种出人意料的变化,却最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心理描写,确实非亲历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则将诗人“反畏消息来”时那种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盘托出。“汉运初中兴”,国运初显转机,这是值得庆幸和欣然的,但个人的命运却不可预料,只能借酒遣闷,沉思默想将来庆祝胜利欢会之时,诗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了。国家的中兴,将来的欢会,反而更衬托出了个人悲剧的命运。

  本首诗题为“述怀”,所述之“怀”虽主要是对家室存亡的忧怀,但由于处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的大背景下,这种家室之忧就和国家危难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出家室之忧的时代特殊性,并从一个侧面对战乱流离的时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内心情感的抒写,也是时代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 唐诗选注评鉴 上[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81-884.

shùhuái怀

 tángdài 

niántóngguān juéjiǔ 
jīnxiàcǎozhǎng tuōshēn西zǒu 
xiéjiàntiān xiùliǎngzhǒu 
cháotíngmǐnshēnghuán qīnshānglǎochǒu 
lèishòushí liúzhǔēnhòu 
cháiménsuī wèirěnkáikǒu 
shūwènsānchuān zhījiāzàifǒu 
wéntónghuò shādàogǒu 
shānzhōnglòumáo shuíyǒu 
cuītuícāngsōnggēn lěngwèixiǔ 
rénquánxìngmìng jìnshìxiāngǒu 
qīncénměngcháng jiéhuíshǒu 
fēngshū jīnshíyuèhòu 
fǎnwèixiāolái cùnxīnyǒu 
hànyùnchūzhōngxīng shēngpínglǎodānjiǔ 
chénhuānhuìchù kǒngzuòqióngsǒu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¹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
译文:看着那花儿像你,看着那柳枝也像你;正是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伤心的人儿不禁垂首默默流泪。
注释:¹花柳:花和柳。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yuān)(yāng)¹两处飞。相逢知几时²
译文:一个长江的东边,一个住在长江的西边,好似两岸的鸳鸯在两处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逢呢?
注释:¹鸳鸯:本鸟名,此比喻恩爱夫妻。²几时:什么时候。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作品。描写一对青春别离的夫妇,别后妻子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亟盼早日与丈夫相逢团聚。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词的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正是花繁柳茂的时节,花如人,柳如人,正在花柳最美的春天,人却要别离了。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伊人面若桃花眉似柳,正楚楚可怜地低头泣下,原来是因心上人即将离别而黯然神伤。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恋人被大江分隔,一个住长江头,一个在长江尾,仿佛是两岸的鸳鸯两处飞,相逢机会知道等到什么时候?这位“花柳青春”的妻子就只好“低头双泪垂”了。绵绵相思之情,尽在结句的设问之中。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参考资料:
1、 (宋) 欧阳修.《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235-237
2、 费振刚,陶尔夫,杨庆辰.《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6
3、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601

chángxiāng ·huā

ōuyángxiū sòngdài 

huā liǔ huāliǔqīngchūnrénbié tóushuānglèichuí 
chángjiāngdōng chángjiāng西 liǎngànyuānyāngliǎngchùfēi xiāngféngzhīshí 
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
独写菖(chāng)蒲竹叶杯,莲城¹芳草踏初回。
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注释:¹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情知不向瓯(ōu)¹死,舟楫(jí)何劳吊屈来。
译文: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注释:¹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午日处州禁竞渡》,主要是面对赛龙舟的情景,而生出对屈原的怀念。

  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据载,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因此诗中加以表露。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

chǔzhōujìnjìng

tāngxiǎn míngdài 

xiěchāngzhúbēi liánchéngfāngcǎochūhuí 
qíngzhīxiàngōujiāng zhōuláodiào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