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慵居竹里,凉冷卧池东。一霎芰荷雨,几回帘幕风。
乖慵居竹里,凉冷卧池东。一霎芰荷雨,几回帘幕风。
远僧来扣寂,小吏笑书空。衰鬓霜供白,愁颜酒借红。
远僧来扣寂,小吏笑书空。衰鬓霜供白,愁颜酒借红。
扇轻摇鹭羽,屏古画渔翁。自得无端趣,琴棋舫子中。
扇轻摇鹭羽,屏古画渔翁。自得无端趣,琴棋舫子中。

guāiyōng--zhèng

guāiyōngzhúliánglěngchídōngshàhuíliánfēng

yuǎnsēngláikòuxiǎoxiàoshūkōngshuāibìnshuānggōngbáichóuyánjiǔjièhóng

shànqīngyáopínghuàwēngduānqínfǎngzizhōng

郑谷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3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银钲 一作:银铮)
稚子¹金盆脱晓冰²,彩丝穿取当(dàng)银钲(zhēng)³。(银钲 一作:银铮)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注释:¹稚子:幼儿,小孩子。²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³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敲成玉磬(qìng)¹穿林响,忽作玻璃²碎地声。(玻璃 一作:玻瓈)
译文: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注释:¹磬: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²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童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磬(读qìng),乐器名,古时常用玉石雕成。悬于架上,以物敲击。这句详细描写儿童提着银锣似的冰块玩耍的情景。说他手提“银锣”在树林里边敲边跑,“银锣”发出玉磬般美妙的乐声。无疑,这声音清脆悦耳,传得很远。“穿”字,有人在林间奔跑的意思,也有声音的传播。诗句将儿童得到“银锣”,兴高采烈的情态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想见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诗的发展出现了波折。玻璃,古时指天然的玉类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儿童手里的冰块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儿童的心情怎样呢?诗人没有写,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遗憾,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着地上碎裂的冰块。几乎同时送到耳朵的声响竟是那样优美,又ー个意想不到,也许他会瞬间转忧为喜,高兴得又蹦又跳了。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块,用丝线提着,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冻得很硬,冰块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儿童不考虑这些,只顾高兴地跑呀,敲呀,结果摔碎了。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而且情趣横生,余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主编,杨万里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2,第95页
2、 邹德金主编,名家注评 全宋词 下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11,第419页

zhìnòngbīng

yángwàn sòngdài 

zhìjīnpéntuōxiǎobīng cǎichuān穿dàngyínzhēng  (yínzhēngzuò yínzhēng )
qiāochéngqìngchuān穿línxiǎng zuòsuìshēng  (zuò  )
宫北田塍晓气酣,黄桑饮露窣宫帘。
¹北田塍(chéng)晓气酣(hān),黄桑饮露窣(sū)²宫帘。
译文:连昌宫以北,田垅上的晓气浓酣,沾染露水的嫩桑碰着宫帘,窣窣有声。
注释:¹宫:昌谷东有福昌宫,隋时所建。²窣:黄桑触帘,窣窣有声也。
长腰健妇偷攀折,将餧吴王八茧蚕。
长腰健妇偷¹攀折,将餧(wèi)²吴王八茧蚕³
译文:身高体健的农妇偷偷树折取桑叶,去喂养年熟八次的吴地良蚕。
注释:¹偷:抽空。²餧:同“喂”。³八茧蚕:《六月记》云:“一岁凡八蚕,出日南国。”《海物异名记》云:“八蚕绵,乃八蚕共作一茧。”

nányuánshísānshǒu ·èr

 tángdài 

gōngběitiánchéngxiǎohān huángsāngyǐngōnglián 
chángyāojiàntōupānzhé jiāngwèiwángjiǎncán 
孤游万竹山中,闲门落叶,愁思黯然,因动《黍离》之感。时寓甬东积翠山舍。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¹约略²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³,相看烛影,拥衾(qīn)谁语?
译文:万里长空飘着孤云一片,清寂地浮游着渐飘渐远,故人呵到何处将你寻见?在寒窗里入梦酣然,旧思曾经走过的道路还能记忆。连昌宫的杨柳大概已所剩无几,最叫我难过的是,听着淅淅沥沥的夜雨。梦回惊醒,无端地到忧伤凄寂,面对着烛影摇曳,拥被孤眠谁与我倾心话语?
注释:¹连昌:唐宫名,高宗所置,在河南宜阳县西,多植柳,元稹有《连昌宫词》。²约略:大约。³凄悄:伤感寂寞。
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漫惊回凄悄,相看烛影,拥衾谁语?
张绪¹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lù)。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²,问杜曲³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yǐ)梅花那树。
译文:丰姿清雅的张绪为何迟迟不归去?断桥边鸥鹭相盟的伴侣,半已零落却仍然眷恋依依。我疲倦地颠簸于天涯羁旅,此思的心事实在痛苦悲凄。只怕重返临安故地,又重洒愁苦的泪滴,试问杭州故居的旧思人家,而今是否依旧在那里?恐怕她翠袖单薄,正当天寒日暮之际,还在梅花树旁斜倚。
注释:¹张绪:南齐吴郡人,字思曼,官至国子祭酒,少有文才。此处作者自比。²西州泪:指晋羊昙感旧兴悲哭悼舅谢安事。³杜曲:唐时杜氏世居于此,故名。这里指高门大族聚居的地方。⁴恐翠袖:以“翠袖佳人”比喻那些隐居不仕的南宋遗民逸士,即前面所提的“故人”。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张绪归何暮?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天涯倦旅,此时心事良苦。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南宋已亡,身怀家国之恨的张炎在甬东一带流寓。在孤游万竹山,幽清廖寂的环境并未使其淡忘。亡国之恨,反而愁思黯然。这首词的悲凉激楚,当为其心声之反映。

  起调令人凄怆渺茫:“万里孤云”。“孤云”,是词人的化身。孤云在诗词里喻人蕴含了特定的感伤。“清游渐远,故人何处。”漂泊的日子是那么凄凉,使人找不到方向。“故人何处?”这一声呼唤,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悲,一齐倾诉出来。日间无法排解,夜里还形于梦寐。“寒窗梦里,犹记经行旧时路”。梦中时景“连昌约略无多柳,第一是、难听夜雨”。用连昌来指代南宋故宫,透出铜驼荆棘的意思。此时梦想中,宫中的柳树仿佛已衰残无几,非复当年意态。而最难堪的是,还听着萧萧的夜雨。萧萧夜雨袭来,令人不堪忍受。不期然从梦中醒来,却是在异乡夜里。灯光摇曳中,谁能和自己共话?心绪的悲凉令人凄然。

  “张绪”,指词人以南齐张绪自况。以此比拟自己青年时的风度。但是此时的张绪也不像亡国前那样“风流可爱”,却是已衰落的蒲柳。“归何暮!迟暮之年还不能回乡呢?”半零落依依,断桥鸥鹭“。勾起作者无端心事。西湖断桥边的鸥鹭已零落过半,却是旧侣凋残,前盟难践。

  随之一转“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却是“西州泪”取不忍重经旧地之意。张炎的亡国破家之痛,远过羊昙生死知遇之悲。“杜曲”,指高门大族聚居的地方;“人家”,指张炎自己的家。据记载,张炎家世显耀,祖父时家境显赫。但元兵入临安后,祖父被杀家产被没。张炎心中留下了永远的创痛。家国之痛是忘不了的。煞尾又化用杜甫诗句,写道:“恐翠袖、正天寒,犹倚梅花那树。”

  这是张炎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在抒发亡国之悲时,运用了较为深刻和曲折的笔法。用典贴切、想象丰富、含蓄深厚,风格转为“清空”。以深邃的意境,而亡国之恨的痛烈心境楮墨内外。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309-2310页
2、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329-331页

yuèxià ·wànyún

zhāngyán sòngdài 

yóuwànzhúshānzhōng xiánménluò chóuànrán yīndòng shǔ zhīgǎn shíyǒngdōngcuìshānshè 

wànyún qīngyóujiànyuǎn rénchù hánchuāngmèng yóujīngxíngjiùshí liánchāngyuēlüèduōliǔ shìnántīng mànjīnghuíqiǎo xiāngkànzhúyǐng yōngqīnshuí 
zhāngguī bànlíngluò duànqiáoōu tiānjuàn shíxīnshìliáng zhǐchóuchóng西zhōulèi wènrénjiāzàifǒu kǒngcuìxiùzhèngtiānhán yóuméihuāshù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霜黄¹碧梧²白鹤栖,城上击柝(tuò)³复乌啼。
译文:秋霜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注释:¹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²梧:梧桐。³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客子¹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²风凄凄。
译文: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注释:¹客子:作者自谓。²捣练:捣洗白绸。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南渡桂水¹(quē)²舟楫(jí),北归秦川³多鼓鼙(pí)
译文: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注释:¹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²阙:缺。³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⁴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年过半百不称意¹,明日看云还杖²(lí)³
译文: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¹不称意:不如意。²杖:拄(杖)。³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2、 杜甫 等.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22

guī

 tángdài 

shuānghuángbái chéngshàngtuò 
ményuèjiǎojiǎo shuíjiādǎoliànfēng 
nánguìshuǐquēzhōu běiguīqínchuānduō 
niánguòbànbǎichèn míngkànyúnháizhàng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池上无风有落晖(huī)¹,杨花²晴后自飞飞。
译文:池塘上没有什么风,只有那落日的余辉,杨花在天晴后又各自从池塘上飞起来了。
注释:¹晖:日光。²杨花:即柳絮。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为将纤(xiān)¹²清镜³,湿却无穷不得归。
译文:柳絮为了依靠它的纤质越过这清镜似的池塘,却满身湿透而不能够归去了。
注释:¹纤质:谓纤小的身躯。²凌:渡过,逾越。³清镜:指池水。⁴湿却:湿了。

  这是韩愈一首描写柳絮的诗。微风不兴,柳絮满天,夕阳之下,诗人坐在明澈如镜的池塘岸上,静心地看着柳絮怎样轻轻地飘落在水中,那纤细的绒毛又是怎样被水一点一点地润湿而再也不能飞起。这样的观察和描绘,说明诗人对大好春光是有无限情趣的。

  此诗通过对夕阳湖畔柳絮满天,杨花飘落水面,被水浸湿再也不能飞起来这个细节的描绘,体现出作者陶醉于旖旎的大自然风光的情趣。作品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比拟,堪称鞭辟入里之作。

  此诗前以写景起兴,后转比拟。意在杨花不过为了飞到水面上照下自己,便落入水中,无复飞扬了。当然有昌黎自况。“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穹不得归.”一句抓住在池边欣赏柳絮的情景。杨花飞飞,装点暮春,时节必然,为何又要临水自照呢?人莫不如此,一身于天地间,自然有命,却偏要通过荣誉、权力、财富自见。郭象注《庄子》曰,圣人不对物。“不对物”则无我,无我则无须自见。

chíshàng

hán tángdài 

chíshàngfēngyǒuluòhuī yánghuāqínghòufēifēi 
wèijiāngxiānzhìlíngqīngjìng shī湿quèqióng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