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
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
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
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
流水君恩共不回,杏花争忍扫成堆。
流水君恩共不回,杏花争忍扫成堆。
残春未必多烟雨,泪滴闲阶长绿苔。
残春未必多烟雨,泪滴闲阶长绿苔。

xiāngzhǎngményuànèrshǒu--zhèng

xiánluófènghuángxiāncháocéngjiàoshang

chūnláiquèxiàntínghuāluòzhúqíngfēngchūjìnqiáng

liúshuǐjūnēngònghuíxìnghuāzhēngrěnsǎochéngduī

cánchūnwèiduōyānlèixiánjiēzhǎng绿tái

郑谷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 3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种豆南山¹下,草盛豆苗稀²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注释:¹南山:指庐山。²稀:稀少。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¹理荒秽(huì)²,带月荷锄(chú)³归。
译文: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注释:¹兴:起床。²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³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狭¹草木长(cháng)²,夕露³我衣。
译文:山径狭窄草木丛生,夜间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注释:¹狭:狭窄。²草木长:草木生长茂盛。³夕露:傍晚的露水。⁴沾:露水打湿。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沾不足¹惜,但使愿无违²
译文: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注释:¹足:值得。²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违:违背。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豆及豆子的生长情况。“草盛豆苗稀”这句:说明庄稼的长势并不是很好,而主人也没有刻意经营,没有认真除草,表明作者并不是为了生计耕种;侧面表现出他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反映出他不追求所谓“正道”而追求自然的无拘无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苦,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洒。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著,韵语品汇.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40-241
2、 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编, .中国古代文学题解大全:第三编名篇名句简析:湖南教育学院函授处,不祥:49

guīyuántián ·sān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zhòngdòunánshānxià cǎoshèngdòumiáo 
chénxīnghuānghuì dàiyuèchúguī 
dàoxiácǎocháng zhān 
zhān dànshǐ使yuànwéi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chuò)¹新妆玉有辉,素娥²千队雪成围。
译文:新开的玉兰花洁白优雅,仿佛绰约多姿的美人刚刚妆点过雪白的面容,焕发着美玉一般的辉光。远看时,满树的花朵仿佛无数仙女,聚集起来像雪花一样轻盈起舞,美不胜收。
注释:¹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²素娥: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仙女的常用名字。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¹(ní)(cháng)试羽衣。
译文:我想玉兰花一定是来自姑射山的仙子,上天才会赐予她这样飘飘欲仙的霓成羽衣。
注释:¹遣:派。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译文:到了晚上,婆娑花影映照空阶,让人不忍践踏。仰看洁白花朵沐浴在淡淡新月光辉中,圣洁而静谧。晚风轻拂,清香四溢,哪怕院落重重,也阻隔不了这淡雅的花香。
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玉环飞燕¹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译文:玉兰花兼具丰腴秾丽和轻盈飘逸之美,环肥燕瘦集于一身,也只有杨玉环和赵飞燕两位美人的名气可以与之匹敌。即使骂过杨玉环是肥婢的梅妃江采萍,看到玉兰花的风姿,也得心服口服。
注释:¹玉环飞燕:杨玉环和赵飞燕。

lánhuā--wénzhēngmíng

chuòyuēxīnzhuāngyǒuhuīéqiānduìxuěchéngwéizhīshèzhēnxiānzitiānqiǎnshangshì

yǐngluòkōngjiēchūyuèlěngxiāngshēngbiéyuànwǎnfēngwēihuánfēiyànyuánxiāngxiàojiāngméihènféi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玉帛(bó)¹朝回²望帝乡³,乌孙归去不称王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注释:¹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²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³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帝乡:京城。⁴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⁵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xiāo)为日月光¹
译文: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¹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sàixiàshǒu ·

chángjiàn tángdài 

zhāohuíwàngxiāng sūnguīchēngwáng 
tiānjìngchùzhēngzhàn bīngxiāowéiyuèguāng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译文:曹军刚攻破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一鼓作气行至夏口气势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千艘已共长江崄¹,百胜安知赤壁焚(fén)
译文:千艘战船相连共抗长江天险,百战百胜哪知会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
注释:¹崄:地势险恶。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zuǐ)¹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译文:战斗的武器强大正要决战,但是君臣已定天下势必三分。
注释:¹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古来伐国须观衅(xìn)¹,意突成功所未闻。
译文:自古以来讨伐别国必须看准时机,想要突然成功,闻所未闻,是不可能的。
注释:¹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jīng)¹石险人兢(jīng)²,终岁³不闻倾覆人。
译文: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注释:¹泾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²兢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³终岁:整年。⁴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却是平流¹无石处²,时时闻³说有沉沦。
译文: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注释:¹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²处:地方。³闻:说,听说。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警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弹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汉人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分裂。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操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操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军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安乐对人性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安乐。”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性与人性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jīng

xún tángdài 

jīngshíxiǎnrénjīngshèn zhōngsuìwénqīngrén 
quèshìpíngliúshíchù shíshíwénshuōyǒuchénl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