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掩荆扉,昏昏坐欲痴。
寂寞掩荆扉,昏昏坐欲痴。
事无前定处,愁有并来时。
事无前定处,愁有并来时。
日影才添线,鬓根已半丝。
日影才添线,鬓根已半丝。
明庭公正道,应许苦心知。
明庭公正道,应许苦心知。
裴说

裴说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诗句"避乱一身多"引起众人共鸣。自幼勤奋攻读。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天祐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 ▶ 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举手钓鳌(áo)¹,削迹²种瓜侯³。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来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máo)?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译文:我从前如李白是钓鳌的巨手,而今却如邵平成了隐居种瓜的园丁。三伏交秋的时节重来吴县,准能欣赏到太湖美秀丽的秋景。人世风波在耳边摇荡,千古功名在身外飘浮,何时能让我张开神弓射金兵?辜负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无奈何望着故园生愁发怔。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¹钓鳌客:谓人有大志。²削迹:屏迹,表示隐居。³种瓜侯:引召平种瓜事。⁴吴会:今江苏吴县。⁵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合称为三伏。俗谚:(第)三伏在秋。⁶五湖:此指太湖。⁷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此用旄头指金兵。⁸孤负:即辜负。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¹。元龙湖海豪气²,百尺卧高楼³。短发霜粘两鬓(bìn),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译文:我常梦见受敌人蹂躏的中原,老泪纵横挥洒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陈登志在天下的豪气,不似求田问舍的许汜。我有刘备忧国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楼上卧睡。头发已稀疏还加上几根银丝,喜听清凉夜的倾盆大雨,在屋顶瓦沟上哗啦鸣脆。雄心壮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阴白白地随百川向东流逝。
注释:¹南州:泛指南方。²豪气:豪迈的气概。³百尺卧高楼:引三国陈登斥许汜徒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事。⁴清夜:清静的夜晚。⁵瓦鸣沟:即瓦沟鸣。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⁶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⁷付与:拿出;交给。⁸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

  上片自写心境,构画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首二句就奠定了全词格调。“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皆以古人自比。钓鳌种瓜,本属隐居人的事,而皆有出典。

  从“重来吴会”两句看出作者是重游故地:“三伏”“五湖秋”,拈用前词“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字面,以点出时令,也不无上文“惟与渔椎为伴,回首得无忧”的那种互相倾轧的风气下暂得解脱的寓意。以下三句愤言国事,而自己功名未立,请缨无路。耳畔”、“身外”,皆切合不管事、无职司的人的情境。南宋爱国人士追求的功名就是恢复中原,如岳飞《小重山》词说的“白首为功名”。

  过片写远望故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梦可原”是由“怅望故园愁”所致。“挥老泪”湿襟可以,但不能“遍南州”。这是夸张,是受风雨入梦的影响。此句大有后来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慨。因在睡中,故不得“高卧”二字,联及平生志向,遂写出“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的壮语。借三国陈登事,以喻作者自己“豪气未除”(《三国志》许汜议陈登语)。可见作者闲游湖海,实际上并非情愿。以下“短发霜粘两鬓”从“老”字来,“清夜盆倾一雨”应“泪”字来,是写夜晚闻雨声而惊梦事。何以会“喜听瓦鸣沟”?这恰似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滂沱大雨倾泻于瓦沟,轰响有如戈鸣马嘶,可为“一洗中原膏血”的象征,此时僵卧而尚思报国的人听了怎能不激动了是的,自己“犹有壮心在”呢!壮心同雨水汇入百川,而归大海,是人心所向,故云“付与百川流”。

  全词处处交织在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之中,故悲愤而激昂,相应地,词笔亦极驰骋。从行迹写到内心,从现实写到梦境。又一气写成,从“钓鳌客”、“五湖秋”、“风波摇荡”、“湖海豪气”、“盆倾一雨”、“瓦鸣沟”到“百川流”,所有的景象似乎却汇合成一股汹涌的狂流,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湃,起伏万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词中屡借古人酒杯言有尽而意无穷,故豪放而不粗疏。词写风雨大作有感,笔下亦交响着急风骤雨的旋律。“芦川词,人称其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评说甚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1700-1702页

shuǐdiàotóu ·zhuī

zhāngyuángān sòngdài 

shǒudiàoáo xiāozhòngguāhóu chóngláihuì sānxíngjiànqiū ěrpànfēngyáodàng shēnwàigōngmíngpiāo shèmáotóu nánérzhì chàngwàngyuánchóu 
mèngzhōngyuán huīlǎolèi biànnánzhōu yuánlónghǎiháo bǎichǐgāolóu duǎnshuāngzhānliǎngbìn qīngpénqīng tīngmínggōu yóuyǒuzhuàngxīnzài bǎichuānliú 
柳思花情,湖山应怪,先生又来。想旧时谈舌,依然解使,六丁奔走,驱斥风雷。翠袖传觞,金貂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人间世,算谪仙去后,谁是天才。
柳思花情,湖山应怪,先生又来。想旧时谈舌,依然解使,六丁奔走,驱斥风雷。翠袖¹传觞(shāng)²,金貂(diāo)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人间世,算谪(zhé)仙去后,谁是天才。
译文:想要去寻花问柳感受湖上春意,假山可能要怪我,今天先生又来到此地和我一起游湖,回想当时我们一起谈论国家兴亡大事,现在我们像往常一样,依旧能使得神灵惊散,风雷涌动,快让侍女拿来酒杯,拿金貂裘换取上等的好酒,和同道之人喝酒,三百杯又怎么样呢?这人间,李青莲死后,谁才是真正的天才呢?
注释:¹翠袖:指女子。²传觞:传递酒杯。
碧窗画鼓船斋。胸次与乾坤一样开。试云间招手,下呼余子,逡巡去矣,但觉尘埃。若是花时,无风无雨,一日须来一百回。教人道。看玉山自倒,不用相推。
碧窗画鼓船斋(zhāi)。胸次¹与乾坤一样开。试云间招手,下呼余子,逡(qūn)²去矣,但觉尘埃。若是花时,无风无雨,一日须来一百回。教人道。看玉山自倒,不用相推。
译文:随着纱窗外港口画鼓声音阵阵,我的心也随着天地一起开阔,我要在白云间挥手,呼喊着其他同道,人生一刹那就消失了,不过和尘埃无别!要是花开时节,没有大风和暴雨,一天要来一百回才足够呀!告诉其他人,不用劝酒,我今天就在湖边烂醉。
注释:¹胸次:指胸怀。²逡巡:一刹那。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倚(yǐ)¹霜树²³,镜天无一毫
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登高望远,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注释:¹倚:靠着,倚立。²霜树:指深秋时节的树。³外:之外。指楼比“霜树”高。⁴镜天: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⁵无一毫:没有一丝云彩。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南山¹与秋色²,气势³两相高。
译文: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注释:¹南山: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²秋色:晴高气爽的天空。³气势:气概。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凋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外,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的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部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的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第三句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终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原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的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的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他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的表示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923-924

chángānqiūwàng

 tángdài 

lóushuāngshùwài jìngtiānháo 
nánshānqiū shìliǎngxiānggāo 
雕阴无树水南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雕阴¹无树水南流,雉(zhì)(dié)²连云古帝州。
译文:初秋雨歇的暮色中,我倚靠在绥州南城门楼上,面向南方的家古看着前头的雕山,城墙高耸与云相连,是那古帝州。
注释:绥州: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绥德。¹雕阴:隋大业初年改绥州为雕阴郡,因雕山在该郡西南,故名。²雉堞:指城上女墙。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带雨晚驼鸣远戍(shù)¹,望古孤客倚高楼。
译文:茫茫夜雨中,阒寂边塞上,驼队隐约可见,驼铃摇曳不绝。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只有我这个羁旅客独倚高楼望着故古。
注释:¹远戍:指兵士守卫的边地。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明妃¹去日花应笑,蔡琰(yǎn)²归时鬓(bìn)已秋。
译文:明妃出塞时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已秋霜。
注释:¹明妃:汉元帝官人王昭君,晋人避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又称明妃。²蔡琰:东汉蔡邕之女,字文姬,没于匈奴十二年,为曹操赎归。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一曲单(chán)¹暮烽起,扶苏城²上月如钩。
译文:无边的暮烟在升腾,凄清的单于之曲在暮烟中回响,扶苏城上弯月如钩。
注释:¹单于:曲调名。²扶苏城:绥州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上郡,即秦始皇太子扶苏曾监兵上郡处。

  第一、二两句写绥州城的自然状况。“雕阴”句描绘了边地荒凉。眼前是一片广漠的灰黄——黄土高原伸展到天边。这里树木不长,水土严重流失,到处是塬、峁、沟、壑,连水也不能畅流。原野多树,此地却“无”;水易流淌,这里却“难”。一“无”、一“难”,写尽了边地的荒凉、环境的艰苦。“雉堞”句写边防的严酷。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上,蜿蜒的城墙高耸天际。“连云”,写空间;“古”写时间。这句时空跨度极大,故蕴蓄丰厚,寓意深刻。以上两句从静的角度来写,用笔粗犷简括。说明了诗人是从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深邃的意境。

  第三、四两句写诗人形象、夜雨驼铃与倚楼怀古。诗人的形象是独倚高楼、引颈远望。“带雨”从动的角度写景,笔触转而工致。“望古孤客”既点明诗人的身份处境,又表现了他的动作行为。诗人的目的是“望古”,时已届晚,没有望到故古,却望见烟雨迷蒙的远方戍兵的身影,以及驼铃声中的骆驼在缓缓跋涉。给荒凉的旷野增添许多凄凉况味,充满鲜明的边地特色。同时也更加暗示出诗人所在之地与家古距离的遥远,突出了“孤客”之“孤”。

  第五、六两句是诗人所展开的联想。诗人望着眼前的路,引起内心的联想:这条连通内地边塞的路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汉元帝昭君出塞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她之后被曹操以匈奴赎归回汉时走的也是这条路。这两个历史人物一向被视为背井离古、沦落不偶的典型,在这里诗人也有将他们引以自况的意思在内。自己到处漂泊,前途茫茫,这种处境同当年的王昭君也有某种相似。即使以后倘或出现文姬归汉式的转机,个人也会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了,诗人借历史人物委婉的传达出自己的心曲,可谓别开生面。

  第七、八两句,写对边患的感慨,以景语出之。单于,曲名。属唐大角曲。单于又是匈奴的最高首领,故亦有相关义。边月如钩,月色凄冷,《单于》一曲,在夜空回荡,引起“孤客”对边患的联想,暮色中蓦地升起了报警的烽火,结句摇曳生姿,感慨蕴蓄在写景之中,神味飞逸于语言之外。“扶苏城上月如钩”一句诗还包含有许多意蕴,可看出诗人还意有未尽,但诗却戛然而止,给人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感觉。

  这首诗对边地景物的描写渲染笔酣墨饱,淋漓尽致。雉堞连云、鸣驼远戍、单于烽烟,都是诗人眼中望到的边塞景象。这些景象又被迷离的晚雨和朦胧的月光所笼罩,将分散的景物组接融和在一起,构成统一的格调氛围。这一切既是诗人眼中之景,又是诗人身处之境,情由境生,境真情切,透过诗人对绥州景物的描写,表现他郁塞悲苦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周蒙、冯宇主编.《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608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¹缘身在山中也。子瞻²于匡庐³道之矣。此亭不暱(nì)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yè)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shū)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líng)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dí)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yǔ)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译文: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注释:¹盖:大概。²子瞻:指苏轼。³匡庐:江西庐山。⁴暱:同昵,亲近之义。这里指挨近,靠拢。⁵掖:挽扶,挟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