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秋期南国身,重关烟月五溪云。
北阙秋期南国身,重关烟月五溪云。
风蝉已有数声急,赖在陶家柳下闻。
风蝉已有数声急,赖在陶家柳下闻。

sòngmíng--huángtāo

běiquēqiūnánguóshēnzhòngguānyānyuèyúnfēngchányǒushùshēnglàizàitáojiāliǔxiàwén

黄滔

黄滔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 18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久去¹山泽游²,浪莽(mǎng)³林野娱。
译文:离开山川湖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注释:¹去:离开。²游:游宦。这句是说离开山泽而去做官已经很久了。³浪莽:放荡、放旷。这句是说今天有广阔无边的林野乐趣。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¹携子侄辈,披榛(zhēn)²步荒墟³
译文: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访废墟。
注释:¹试:姑且。²榛:丛生的草木。³荒墟:废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徘徊丘垄(lǒng)¹间,依依²昔人居。
译文:我往返在荒野墓地之间,依稀地可认出往日旧居。
注释:¹丘垄:坟墓。²依依:思念的意思。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wū)¹株。
译文: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注释:¹杇: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借问采薪者,此人¹皆焉如²
译文:上前向在这里打柴的人打听:这里过去的居民迁往何处了?
注释:¹此人:此处之人,指曾在遗迹生活过的人。²焉如:何处去。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薪者向我言,死没(mò)¹无复余。
译文:砍柴之人对我说到:全都已经去世了再无后人。
注释:¹没:死。一作“殁”。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¹异朝市²,此语真不虚。
译文:三十年就改变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注释:¹一世:三十年为一世。²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这种地方为众人所注视,现在却改变了,所以说“异朝市”。。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人生似幻化¹,终当归空无。
译文: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注释:¹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归田园后偕同子侄、信步所之的一次漫游。

  首句“久去山泽游”,是对这组诗首篇所写“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的回顾。次句“浪莽林野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作者在脱离“尘网”、重回“故渊”,飞出“樊笼”、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这句中的“浪莽”二字,义同放浪,写作者此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身心状态;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释此二字为“形容林野的广大”,似误。句中的一个“娱”字,则表达了“性本爱丘山”的作者对自然的契合和爱赏。

  从第三句诗,则可见作者归田园后不仅有林野之娱,而且有“携子侄辈”同游的家人之乐。从第四句“披榛步荒墟”的描写,更可见其游兴之浓,而句末的“荒墟”二字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所见、所问、所感。

  陶诗大多即景就事,平铺直叙,在平淡中见深意、奇趣。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的第五到第八句“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紧承首段的末句,写“步荒墟”所见,是全诗的第二段。这四句诗与首篇中所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适成对照。这是生与死、今与昔的对照。既淡泊而又多情、既了悟人生而又热爱人生的作者,面对这世间的生与死、时间的今与昔问题,自有深刻的感受和无穷的悲慨。其在“丘垄间”如此流连徘徊、见“昔人居”如此依依眷念、对遗存的“井灶”和残杇的“桑竹”也如此深情地观察和描述的心情,是可以想象、耐人寻绎的。

  诗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是全诗的第三段。前两句写作者问;后两句写薪者答。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简朴。而简朴的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简朴的答话则如实地道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在它的背后是一个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哲人为之迷惘、思考并从各个角度寻求答案的人生问题。

  诗的第十三到第十六句“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是最后一段,写作者听薪者回答后的所感。这四句诗参破、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这样一个无可逃避的事物规律和自然法则。诗句看似平平淡淡,而所包含的感情容量极大,所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这正是所谓厚积而薄发,也是陶诗的难以企及之处。读陶诗,正应从中看到他内心的境界、智慧的灵光,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了悟。

  有些赏析文章认为作者此行是访故友,是听到故友“死没无复余”而感到悲哀。但从整首诗看,诗中并无追叙友情、忆念旧游的语句,似不必如此推测。而且,那样解释还缩小了这首诗的内涵。王国维曾说,诗人之观物是“通古今而观之”,不“域于一人一事”(《人间词话删稿》),其“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红楼梦评论·馀论》)。这首诗所写及其意义正如王国维所说。作者从“昔人居”、耕者言所兴发的悲慨、所领悟的哲理,固已超越了一人一事,不是个人的、偶然的,而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人间悲剧。

参考资料:
1、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43-54
2、 曹明纲.陶渊明鲍照谢灵运诗文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28
3、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523-532
4、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51-952

guīyuántián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iǔshānyóu làngmǎnglín 
shìxiézhíbèi zhēnhuāng 
páihuáiqiūlǒngjiān rén 
jǐngzàoyǒuchù sāngzhúcánzhū 
jièwèncǎixīnzhě rénjiēyān 
xīnzhěxiàngyán  
shìcháoshì zhēn 
rénshēnghuànhuà zhōngdāngguīkōng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故人¹赏我趣,挈(qiè)²相与至³
译文: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注释:¹故人:老朋友。²挈壶:提壶。壶指酒壶。³相与至:结伴而来。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班荆¹坐松下,数斟(zhēn)已复醉。
译文: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注释:¹班荆:铺荆于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父老杂乱言,觞(shāng)(zhuó)¹失行次²
译文:父老相荆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注释:¹觞酌:亦作“ 觞勺 ”、“ 觞杓 ”。饮酒器。也指饮酒。²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译文: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悠悠¹迷所留²,酒中有深味³
译文: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注释:¹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²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³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yǐnjiǔshí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rénshǎng qièxiāngzhì 
bānjīngzuòsōngxià shuòzhēnzuì 
lǎoluànyán shāngzhuóshīháng 
juézhīyǒu ānzhīwéiguì 
yōuyōusuǒliú jiǔzhōngyǒushēnwèi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禹治洪水,通轘(huán)(yuán)山,化为熊¹。谓涂山氏曰:“欲饷²,闻鼓声乃来。”禹山石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sōng)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
译文:禹治理洪水,要打通轩辕山。禹化作大熊开山,又怕妻子涂山氏看见,便嘱咐妻子:“要送饭,听我敲鼓再来。”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前来送饭。她见丈夫这副样子感到十分羞惭,于是逃开了,来到嵩高山脚下,化作一块大石。她此刻已经怀孕,就要临盆。禹赶来说:“把儿子还我!”大石朝北的一面应声破裂,禹的儿子——启诞生了。
注释:¹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的力量。²饷:送饭食给人叫“饷”。³山石:踏动石块。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吕氏春秋》
译文:禹巡视治水之事,途中娶涂山氏之女。禹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结婚典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于是作了一首歌,歌牢唱遭:“候望人啊”,这是最早的南方音乐。
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禹年三十未娶,行¹涂山,忍时暮失制,乃娶涂山女。《太平御览》
译文:禹治水,三十岁还没有娶亲,走到涂山,担心自己岁数太大失去礼制,就娶涂山女。
注释:¹行:走。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禹始纳涂山氏女,曰女娲,合婚于台桑,有白狐九尾之瑞,到至是为攸女。《帝王世纪》
译文:大禹娶涂山氏,叫作女娲,二人在台桑结婚,那天有白狐九尾祥瑞出现,因此被封为攸女。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大江¹歌罢掉头东,邃(suì)²群科³济世穷
译文:唱完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掉头东去日本留学,精深严密的多种科学能够救世上的穷困。
注释:¹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²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³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⁴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面壁¹十年图破壁²,难酬(chóu)³(dǎo)亦英雄。
译文:用了十年苦功,学成以后要回国干一番事业,挽救中国。假如这个志愿难以达到,即使像陈天华用投海而死来唤醒国人,也称得上是英雄。
注释:¹面壁:面对墙壁坐着。²破壁:这里表示学成之后,像破壁而飞的巨龙一样,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³难酬:难以实现,目的达不到。⁴蹈海:投海。

  “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大江歌罢”指刚唱罢令人豪情四起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开篇即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周恩来此处用此典,一是表明其志向的豪迈,二也是为了照应东渡日本横跨大洋江海的经历。“掉头东”,掉指船桨,则表明义无反顾的抉择。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时,曾有诗句曰:“前路蓬山一万重,掉头不顾吾其东!”梁启超表达的是离开中国而到日本寻求真理的决心,周恩来此诗句反映的也正是他1917年东渡时立志救国的抱负。

  “邃密群科济世穷”,说的是他到日本求学的目标,即细密地研究多门科学以拯救濒临绝境的中国。周恩来自中学始就具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所处的时代也正是国内掀起“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呼声高涨时期,留学潮中的中国青年大多抱有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故他在国内革命需要时可以放弃在日本的留学,又可以为了革命的需要于1920年到欧洲勤工俭学。

  “面壁十年图破壁”,借达摩面壁修禅的故事反映出诗人刻苦钻研欲达到的境界和追求。西来的达摩禅师从长江之南一苇渡江到达嵩山少林寺,在山洞里面壁十年默默修禅,终于将印度佛教成功传入中国,成为禅宗初祖。周恩来表示东渡留学也要有达摩面壁的精神,而且学成之后要达到如巨龙破壁腾飞的境地。“破壁”之说源自《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传说,说南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没有眼睛的龙,一经他点出龙的眼睛,巨龙则破壁而出腾空飞去。周恩来将“面壁”和“破壁”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在修辞手法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一种不同凡响的人生追求。

  “难酬蹈海亦英雄”,则表明他此次为了革命需要放弃留学的豪气。“难酬蹈海”即难酬蹈海之志的意思。“蹈海”可有两种理解,一是跳海殉身之意,如近人陈天华留学日本,为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毅然投海自杀,以示警醒;二是到了晚清时,出洋寻求真理亦称“蹈海”。此处我取第二意,恐更符合周恩来此诗的背景。

 ·jiāngdiàotóudōng

zhōuēnlái jìnxiàndài 

jiāngdiàotóudōng suìqúnshìqióng 
miànshínián nánchóudǎohǎiyīngxióng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译文:担子虽小却挑着无限风光,白白红红的花朵,每样花都很好。卖花人每日穿街过巷,巷东家、巷西家四处吆喝。
注释:昭君怨:本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第一、二、三句,正与﹝如梦令﹞句法相同;惟﹝如梦令﹞第三句不用韵,此则换用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协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鸦鬟(huán)¹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译文:帘外好声声高叫,帘内丫鬟进去禀报。询问着女主人:买梅花还是买桃花好?
注释:¹鸦鬟:丫环。

  上片以“担子挑春虽小“起笔,花担虽小.怕挑起的却是整个春天。接下来笔锋好转.不写春天.而把目光投向担子里的花儿,那白白红红的花就是春天的象征。第二句“卖过巷东家,巷西家”以不免重复的方式写出了卖花人走街串巷的情形,通过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卖花人那熟悉而又悠长的叫卖声在曲折而深幽的老巷里回荡。

  下片紧接着写这叫卖声穿帘入户’被帘里的丫环听到,问道小姐"买梅花?买桃花?”

  在春雨过后的早提,俏丽的小丫环倚在窗边等待着这卖花的好声声吆喝。此刻地正迫不及待的回报着主人:卖花的已在门外了。她们等的岂只是那些花,俨然是春天的到来。最后以"买梅花?买桃花?"这样好个菏单的问句收尾.既让我们再次回咏起担花郎担子中的白白红红的花,又让我们不禁去猜想,主人家到底是想要悔花还是桃花呢?没等揭晓答案.整首词就戛然而止了,留下好丝回味。

  整首词作并不长,却为我们描绘 了好个鲜活的情景剧:在好个春雨后的早晨,卖花郎挑着红红白白的好担花,就象挑起了按个春天好样.走街串巷。他悠长的叫卖声在深幽的空巷中起伏。然后镜头好转,好个俏丽活泼的丫环出现了,她迫不及待的问主人要梅花还是要桃花?还没等主人回答.幕布便拉上了。这其中有人物、有声音、有色彩、有对话,让人过目难忘。此外,全词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平实的生活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生活中最常见、最生动、最真实的好幕,因而显得明具好格。

zhāojūnyuàn··dānzitiāochūnsuīxiǎo--jiǎngjié

dānzitiāochūnsuīxiǎobáibáihónghóngdōuhǎomàiguòxiàngdōngjiāxiàng西jiā

liánwàishēngshēngjiàoliánhuánbàowèndàomǎiméihuāmǎitáo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