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寒尘妒尽秦王女,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寒尘妒尽秦王女,
凉殿恩随汉主妃。似月旧临红粉面,有风休动麝香衣。
凉殿恩随汉主妃。似月旧临红粉面,有风休动麝香衣。
千年萧瑟关人事,莫语当时掩泪归。
千年萧瑟关人事,莫语当时掩泪归。

shàn--xiàng

zuócáichéngduóxiàwēiféngqiūjié便biànxiāngwéihánchénjǐnqínwángliáng殿diànēnsuíhànzhǔfēishìyuèjiùlínhóngfěnmiànyǒufēngxiūdòngshèxiāngqiānniánxiāoguānrénshìdāngshíyǎnlèiguī

项斯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孙巨源¹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²,坐别坐景疏(shū)³上。既而与余会坐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坐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译文: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注释:¹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²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³景疏楼:在海州东北。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⁴润州:今江苏镇江。⁵楚州:今江苏淮安。孙巨源离海州后先南游江苏一带,坐十月间与离杭北赴密州的东坡会坐润州,东坡作《润州甘露书弹筝》诗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前录)。二人同游扬州等地,至楚州分手,继而,之后。⁶十一月十五日:当为十月十五日吗,“一”为后人误加,因为海州在密州南四百余里,而苏轼十一月三日已到密州任。参张志烈先生《苏轼由杭赴密词杂论》(载《东坡词论丛》)。⁷太守:汉时郡长名。宋时改郡为府、州,长官称知府、知州,但仍习惯称太守。此指继知海州的陈太守(名不传)。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¹,孤光²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³到明无寐(mèi)
译文: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注释:¹三度:指三度月圆。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至东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词,三见月圆。²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³伊:第三人称代词。指月。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今朝有客,来从濉(suī)¹上,能道使君²深意。凭仗³清淮(huái),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yuán)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译文: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注释:¹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²使君:指孙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旧职称之。以上三句谓客人带来孙巨源对自己的问候。³凭仗:凭借。⁴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⁵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⁶永:长。⁷露华:露水。⁸侵被:沾湿了被子。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发奇想。淮河发源坐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参考资料:
1、 邹同庆,王宗堂 .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131-133
2、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703-704

yǒng··zhǎngbiéshí--shì

sūnyuányuèshíhǎizhōuzuòbiéjǐngshūlóushàngérhuìrùnzhōuzhìchǔzhōunǎibiéshíyuèshízhìhǎizhōutàishǒuhuìjǐngshūlóushàngzuòyuán

zhǎngbiéshíjǐngshūlóushàngmíngyuèshuǐměijiǔqīngliúliánzhùyuèsuírénqiānbiéláisānguāngyòumǎnlěngluògòngshuítóngzuìjuǎnzhūliánrányǐnggòngdàomíngmèi

jīncháoyǒuláicóngsuīshàngnéngdào使shǐjūnshēnpíngzhàngqīnghuáifēnmíngdàohǎizhōngyǒuxiānglèiérjīnzài西yuánqīngjìnyǒnghuáqīnbèishíkànhuílángxiǎoyuèyīngàn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细草愁烟,幽花怯(qiè)¹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译文: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注释:¹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带缓¹罗衣,香残蕙²(zhù)³。天长不禁迢(tiáo)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译文: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注释:¹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²蕙:香草。³炷:燃烧。⁴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1、 顾青.《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中华书局,2005年4月21日:218-219

shāxíng··cǎochóuyān--yànshū

cǎochóuyānyōuhuāqièpínglánzǒngshìxiāohúnchùgāoshēnyuànjìngrénshíshíhǎiyànshuāngfēi

dàihuǎnluóxiāngcánhuìzhùtiānzhǎngjìntiáotiáochuíyángzhǐjiěchūnfēngcéngxíngrénzhù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译文:幽州的一位骑马的胡族壮士,长着一双碧眼,头戴虎皮之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gān)¹
译文:他善于施弓放箭,有万夫不当之勇。
注释:¹干:触犯,冒犯。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弯弓若转月¹,白雁落云端。
译文:只见他弯弓如满月,仰天一箭,便射中了云中的白雁。
注释:¹“弯弓”句:谓张弓射箭之快。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双双掉¹(biān)行,游猎向楼兰²
译文:他与同伴们成双结对地挥鞭纵马,前往楼兰的边塞之地游猎。
注释:¹掉:摇动。²楼兰:汉代西域城国,此泛指西北边疆地区。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译文:他们义无返顾地出门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天骄五单于,狼戾(lì)¹好凶残。
译文:人称天之骄子的匈奴,他们狼性凶残,生性好杀。
注释:¹狼戾:像狼一徉贪婪凶暴。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牛马散北海¹,割鲜²若虎餐。
译文:其牛马遍布北海,吃生肉如虎餐狼食。
注释:¹北海:湖名。即今贝加尔湖。这里泛指匈奴之地。²割鲜:谓割生肉而食。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虽居燕支山¹,不道朔雪寒。
译文:匈奴人虽然住在大漠之北的燕支山,却不畏朔风大雪之严寒。
注释:¹燕支山:山名。即焉支山、胭脂山,山下盛产胭脂。其地在今甘肃永昌、山丹二县之间。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chēng)¹玉盘。
译文:妇女骑在马上嘻笑,其面色如红玉盘一样红润。
注释:¹赪:红色。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译文:她们能像男儿一样在马上翻飞,射猎飞禽走兽。像男儿一样喝酒,醉后面如花月,依雕鞍而卧。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máo)¹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译文:胡星旄头四放光芒,匈奴又开始侵掠了。大汉与匈奴交兵,如两窝马蜂一样搅在一起。
注释:¹旄头:即髦头。星宿名,昴星。《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胡星。动摇若跳跃者,胡兵大起。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译文:双方兵士的刀枪上沾满了鲜血,大漠上的流沙都被血染红了。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译文:古时御敌名将是谁,将颓疲兵实在是令人慨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何时天狼灭¹?父子得安闲。
译文:时才能将天狼星射灭,使天下父子团聚过上太平的日子呢?
注释:¹“何时”句:谓何时平息贼寇。天狼,星名。

  此诗可分四段,旨在企盼如胡马客之名将,绥靖边患,生动刻画了边地民族的骁勇善战和风俗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诗的一开头就赞叹“幽州胡马客”的骠骑与威猛。所谓的“幽州胡马客”应该是指安禄山手下那些横行无忌的“壮士”,也就是安禄山私养的奴才。大多数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勇士,力大无穷,身怀绝技,被安禄山收为义子。因为多是胡人,所以就不乏有碧眼金发之辈。这些勇士带着用虎皮做的冠帽,笑拂着两只利箭,有万夫不当之勇。胡人张弓搭箭,弯弓如张满两,能把白雁射落在云端。胡人双双掉鞭而行,游猎驰向楼兰,胡人一出门就不顾身后之事,慷慨报国,义无反顾。可惜这些勇士选择安禄山为主子,所谓的报效国家恐怕也只是“幽燕”这个小朝廷。

  诗人在作这段描述时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任侠尚武的性格使诗人对这些年青勇士的高超武艺和绝技绝活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这些勇士报效主子的忠心也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是刚到幽州时李白对安禄山的野心认识还不足,有的学者说李白当初甚至有立功边疆思想,在边地习骑射,后发现安禄山野心,登黄金台痛哭,不久即离幽州南下。这样看起来李白说“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也就可以理解。可是另一方面,李白对这些勇士也有隐隐的担心,这些勇士愈健壮、武艺愈高、对主子愈忠诚,那么日后对李唐朝廷的威胁也就愈大。“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两句看似平常,其实也满含隐忧,游猎向楼兰是要经过中原腹地。而且“楼兰”一语暗指国都长安。

  接着诗人又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匈奴”犯边的故事来寓含对国家将或发生战乱的隐忧。所谓“天骄五单于”一般认为是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其实在这里,“五单于”是泛指匈奴各部首领。在冒顿单于的统领下,匈奴屡屡来犯,侵犯了今河北、山西、陕西及河套一带,不仅给刚刚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以莫大的威胁,而且严重破坏了中原的社会经济。由于汉初政权初建,国力较弱,不足以抵抗匈奴的侵扰,故只得采取消极的和亲政策,以公主嫁给单于,并岁给絮、缯、酒、米、食物,直至武帝即位,采纳抗战派的主张,发动正义的防御性战争,才把匈奴的侵扰势力击退。

  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在更早的时候,原属两氏和乌孙的游牧地区,后来两氏和乌孙先后西迁至今伊犁河流域,这一带才被浑邪王和休屠王占领。燕支山的草原上不仅水草丰美,据说还产一种花草:胭脂草,能作染料。《五代诗话·稗史汇编》说:“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故旧常以“北地胭脂”代指北方的美女。“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即是对此的生动写照。燕支山草原是浑邪王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和大本营,所以才有“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冰雪寒”的慨叹。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诗人还用惊秫的笔调描写了征服匈奴战争的惨烈和悲壮:“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雪白的锋刃上流洒着赤红的鲜血,连茫茫的流沙都被染红。“名将古谁是,疲兵良可叹”,诗人关注的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名将,而是那些被战争机器摧残的疲惫将士和因为战争而动荡和民不聊生的社会。

  尽管匈奴的战事业已久远,然而幽燕胡儿蠢蠢欲动、杀气腾腾,看来另一场严酷的杀戮恐怕在所难免。一旦战争再起,老百姓一定会再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所以李白在诗的结尾处说“何时天狼灭,父子得闲安”既表现出诗人对可能发生的叛乱的极大厌恶和对平叛的期望,同时也向朝廷和世人发出非常强烈的战争警醒。

参考资料:
1、 安旗 阎琦.李白诗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246-247
2、 易存国.文艺论丛(9).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01-304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东风吹绽¹红亭树²,独上高原愁日暮。
译文:东风吹裂了红亭旁的树木,我走上高原惆怅的远眺日薄西山。
注释:¹绽:裂开。²红亭树:红色亭子旁的树。
可怜骊马啼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可怜¹(lí)²蹄下尘,吹作游日眼中雾。
译文:只可惜当年骊马疾蹄下的尘土,都已经化作游日眼中的迷障。
注释:¹可怜:可惜。²骊马:纯黑色的马,一般为贵族所骑。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园冻雀一声啼。
译文:远处的青山渐渐凸显,高挂的太阳渐渐低垂,只听见荒园里冻雀的声声凄厉惨叫。
三归台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三归台¹(pàn)古碑没(mò),项羽坟头²石马³(sī)
译文:三归台边的古碑已经被时光湮没,只有项羽坟前的石雕马振古长嘶。
注释:¹三归台:古建筑物,相传是春秋时齐国上卿管仲所筑。²项羽坟头:《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葬于谷城。谷城为古邑名,在东阿县境内。³石马:坟前的石雕马。

  这首诗描写诗人登高远望,面对夕阳古道,荒草野冢时的所感所思。全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兼以联想,刻画出一个寂寞、寒荒、阴森的景象。这首诗表现出诗人虽有自卑,但至死也不甘雌伏的斗志。

  首联写作者看到的夜景及内心之愁。“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这两句具有象征意义。东风吹得红亭的树上绽开了花朵,这本是一种美丽的景色,但暗夜却已经要来到了。没有人感觉到这繁华中潜伏着的危机,只有他一个人为此而忧愁。为什么,就因为他远远高出于众人之上,他站在山顶。

  颔联写诗人对众人的轻蔑。“可怜骊马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他们只不过是一些在贵人所骑的骊马边讨生活的可怜虫,他们为骊马所扬起的灰尘迷住了眼睛,什么都看不见。而那些骑在骊马上的贵人呢,当然也都处于这位“独上高原”的诗人的脚下。他可怜这些卑贱的人物,他是高踞于他们之上的智者。不过,这同时也是写实,写出了他从高原往下望的感觉。

  颈联交代时间的流逝。“青山渐高日渐低”只是一般性的过渡。“荒园冻雀一声啼”则是点睛之笔。这句不仅极写景色的萧杀、荒凉,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个高出于众人的智者,在现实中却又是如此地遭到冷遇,如此凄凉,不过是荒园的一只冻雀,他的啼声虽然划过了垂暮的天空,引起闻者的战栗,但他的啼声又能传到多远,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这里,诗人从极度的自尊转到了极度的自卑,但在自卑中仍然显现出兀傲不平。

  尾联是作者的怀古联想。“三归台畔古碑没”极写荒凉,是“青山渐高日渐低”的引伸,下句进一步写至死不渝的兀傲、永不屈服的精神,是“荒园”句的引伸。石马的嘶鸣固然出于想像,但在这想象中却正显示了诗人至死也不甘雌伏的斗志,不过这同时又是绝望的挣扎,因为这到底只是一种没有现实性的想象。

  早在《庄子》或《楚辞》中就已第一次出现了高出于众人的独醒者的形象,但这首诗写出这样的自尊与自卑相混合的感情,反映出这样的绝望挣扎的心情,塑造出荒园冻雀、嘶鸣的坟间石马的尖锐形象,在我国诗歌史上却似尚属初见。因而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开创的性质。

参考资料:
1、 宫晓卫、朋星.中国历代诗歌精读:明清诗词卷.山东:济南出版社,1999:127
2、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273

dōngādàozhōngwǎnwàng--yuánhóngdào

dōngfēngchuīzhànhóngtíngshùshànggāoyuánchóuliánxiàchénchuīzuòyóurényǎnzhōng

qīngshānjiàngāojiànhuāngyuándòngquèshēngsānguītáipànbēiméixiàngféntóushí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故人¹不可见,汉水²日东流。
译文: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
注释:¹故人:老朋友。此诗指孟浩然。²汉水:中国中部的一条河,长江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南部米仓山,流经陕西南部及湖北,在武汉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借问¹(xiāng)阳老²,江山³蔡州
译文: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注释:¹借问:请问。²襄阳老:此处指孟浩然。³江山:江河山岳。⁴空:空寂无人。⁵蔡州:一作“蔡洲”。这里泛指孟浩然故乡一带。

  作者与孟浩然是老朋友了,如今老朋友永远离去了,因此诗一开头就说“故人不可见”。这是直抒胸臆,直抒对故人长逝的哀悼之意。对于老朋友的去世,作者无限悲痛,站在汉水边上,望着滔滔江水东流不胜悲伤。这第二句“汉水日东流”是借景抒情,借汉水日夜奔流不息抒发老朋友一去不复返,也是比喻自己的哀痛与思念之情就像东流之水绵绵不绝。“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两句,兼具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两种手法。上句可看作即景之语,下句景中含情,江山,景象广阔,著一“空”字,显示出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无限感慨和遗憾,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无限思念。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手法并用,使诗篇直中有曲,语短情深。故人长逝,悼惜深情与凄怆涕泪,随诗行奔迸而出。朋友已矣,如江水东流,唯能追寻遗踪以寄哀思。

  王孟为知交,王维是深知孟浩然的情意的。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句,正是王维这首诗所寄托的感慨。

  王维这首诗并无华辞丽藻,其动人心魄处全在于情深。诚如明末清初黄宗羲所言:“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mènghàorán--wángwéi

rénjiànhànshuǐdōngliú

jièwènxiāngyánglǎojiāngshānkōngcài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