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禹逊尧聪,巍巍盛此中。四隅咸启圣,万古赖成功。
禅禹逊尧聪,巍巍盛此中。四隅咸启圣,万古赖成功。
道德去弥远,山河势不穷。停车一再拜,帝业即今同。
道德去弥远,山河势不穷。停车一再拜,帝业即今同。

shùnchéng怀huái--xiàng

chánxùnyáocōngwēiwēishèngzhōngxiánshèngwànlàichénggōngdàoyuǎnshānshìqióngtíngchēzàibàijīntóng

项斯

项斯

项斯(唐约公元八三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人。 因受国子祭酒杨敬之的赏识而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卒于任所。项斯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就收录了一卷计88首,被列为唐朝百家之一。项斯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
拂波云色重,洒叶雨声繁。
译文:天空层层黑云低压着水面,又急又密的雨点敲打着叶片。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水鹭双飞起,风荷一向翻。
译文:两只水鹭被惊得振翼飞起,湖中荷叶被风吹得朝同一方向翻倒。
空濛连北岸,萧飒入东轩。
空濛连双岸,萧飒(sà)¹入东轩。
译文:雨色朦胧,双岸模模糊糊,东边的小阁雨声响作。
注释:¹萧飒:形容风雨吹打草木发出的声音。
或拟湖中宿,留船在寺门。
或拟¹湖中宿,留船在寺门。
译文:是以我打算留宿湖中,将船停泊在寺门口。
注释:¹拟:计划;准备。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底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风俗之厚薄¹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jí)²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³而受命底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产生自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普通百姓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一两位贤德有智慧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慧的人,拥戴他的人就会特别多。这一两个人的心倾向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追逐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是大势所趋向的,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注释:原:推究、探讨。¹厚薄:淳厚朴实与浮薄衰弱。²戢戢:聚集、众多貌。³君之:以之为君,尊敬他。⁴挠:搅动,动摇。⁵疾:急速、猛烈。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¹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²,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³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wèi)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chǒu),所从来久矣。
译文: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管权势,他们教化民众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一两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因此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而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燃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回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注释:¹风民:教育感化人民。²声气:声势,风气。³蒸:兴起,含渐成之意。⁴蔚:聚集。⁵雠:应答,响应。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zhé)曰天下无才,彼自尸¹于高明²之地,不克³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起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译文: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
注释:¹尸:主持,居于。²高明:地位尊贵。³克:能。⁴陶铸起:培养造就。⁵翻:反。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¹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²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译文: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如果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然而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注释:¹移:改变,影响。²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¹已。
译文:主宰国家行政的人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如果采取我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就会认真小心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稍有闪失,就会败坏风尚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注释:¹逆睹:预见。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niè)¹。拊(fǔ)²床而止³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tuó)中空。嘐(jiāo)嘐聱(áo),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jù)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duò)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译文: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注释:黠:狡猾。¹啮:咬。²拊:拍。³止:使……停止。⁴橐:袋子。⁵嘐嘐聱聱:这里是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⁶见闭:被关闭。见:被 。⁷发:打开。⁸索:搜索。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xiá)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¹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²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jiāo)³,登龟狩(shòu)(lín),役(yì)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译文: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注释:¹穴:咬洞,这里作动词用。²致:招引。³扰龙伐蛟:扰,驯服。伐,击,刺杀。此处指“擒”。⁴登龟狩麟:登,捉取。狩,狩猎。⁵君:统治,这里作动词用。⁶见使:被役使。⁷堕:陷入。⁸脱兔于处女: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使敌方不做防备)然后像逃跑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使对方来不及出击,这里指老鼠从静到动的突变。⁹乌:何,哪里。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坐而假寐(mèi),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fǔ),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chài)¹,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fǔ)²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译文:(我)坐下来,闭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对我说“你只是多学而记住一点知识,但还是离‘道’很远。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着笔,记下了我的文章。
注释:¹虿:蝎子。²俛:俯下身子。

  本文是苏轼少年时代写的一篇咏物赋。它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可以使读者于诙谐的叙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它就一只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诡计逃脱的事,说明一个道理: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黠鼠赋》,看其表面题旨当是通过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的日常小事,来说明人即使聪明,也须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否则将“烛使于一鼠”的道理。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将自身与自然万物合一,避免将两者区分开来,而游於万物之外。

  第一段叙黠鼠橐中啮咬及坠地逃走的始末。在这一段里,作者赋鼠之黠是虚实相因,老鼠出场不多,直赋其形的只是装死、逃跑,但是老鼠之黠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通过它的对立面——人来完成的。作者赋鼠之黠,穿插写人,不仅使文章生气勃勃,跌宕起伏,意趣横生,无呆板之迹,更重要的是为咏物寓理做了开拓。

  第二段通过分析老鼠骗人逃脱的伎俩,写作者悟出鼠的狡滑,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这一段于全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该文是蓄理于叙事之中,这一段则是由叙事转入说理的桥梁,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是由老鼠的行动推想它的动机,足以说明老鼠之“黠”;接着又从人能降四物,可烛人比老鼠要高明,但却遭到老鼠的暗算。这就不得不叫作者步水溯源,于是就自然地过渡到下面推原一段,而且显得天衣无缝。

  第三段写人为物所用的原因,在于志不凝,心不专。揭示中心:自己不能与自然万物合一,反而受外物左右,这是人被老鼠欺骗的真正原因。这一段是全篇重点之所在。也就是说,作者赋鼠的真正目的在于此。前人谈古文的写作时,谈到“小题大作法”。就以此篇为例,也正是因为一只老鼠引起了一番哲理的阐发。最后两句交待了 《黠鼠赋》的写作由来,是有感而发,即事成篇。在收笔之处,作者以平淡之语写来,虽语朴而情真,绾合叙事之始末。从文章布局来看,于人物也有必要的交代,显得特别严谨。结穴处,我们看到苏子、童子为黠鼠而忙碌,与题目 《黠鼠赋》 又息息相关。

  此赋文字简短,仅有二百八十余字。但却洋溢着浓厚的情趣,又渗透着深永的哲理。读之若身临其境,看到了老鼠的一次精彩表演,又好象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哲学课,真可谓“趣幽旨深”,蓄理在中,耐人寻味。就其思想内容来讲,已远远超出赋鼠本身。它借一只黠鼠利用人的疏忽,狡猾地逃脱的日常小事,引出了一番议论。从而 说明一个道理:最有智慧的人类,倘能精神集中,发挥智力,便能搏猛虎,役万物;如果精力分故,懈怠疏忽,就难免不”烛使一鼠“,变色于蜂虿。在艺术表现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趣幽旨深。读此赋,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很有情趣。既有如读寓言的一览欲尽的吸引力,又能启发一个人的推理动机。文章的布局结构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叙事与说理的密切结合,叙事为说理张本;其次是人、鼠活动穿插其间,使文情错落,不直不板。

参考资料:
1、 刘静.观察与思考,2008(03)
2、 王新勇.一篇寓哲理于趣味之中的咏物赋——读苏轼《黠鼠赋》[J].恩施师专学报,1982(2):39-42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绝域¹从军计惘(wǎng)²,东南³幽恨满词笺(jiān)
译文:从军疆场的壮志难酬令人怅惘,只能将对东南形势的忧虑情怀注满诗行。
注释:¹绝域:隔绝的地域,言其远。此指我国边疆。²惘然:失志的样子。指从军的愿望未能实现。³东南: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英、美、葡等国已开始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州、漳州(今属厦门)、宁波进行经济掠夺。⁴词笺:写诗词的纸,亦可作“诗词”看。笺,古代小幅而极精致的纸。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¹尽狂名十五年²
译文:赋诗抒怀和仗剑抗敌是我平生志愿,如今十五年过去,白白辜负了“狂士”声名。
注释:¹负:辜负。²十五年:诗人于嘉庆十四年(1809)十八岁时成人立志,在北京与被目为“狂士”的著名诗人王昙订为忘年交,当时已在社会上小有名气,从那时到此时,前后正好十五年。

  这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抒发了忧心国事,尤其是对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列强侵凌的深重忧患,表达了不畏宵小之徒的嘲笑,愿以文才武略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两句,感慨立功边塞之志不能如愿,只得借诗把闲散于东南的满腔幽恨抒发出来。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己亥杂诗》中曾有“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的愤慨,正可作这两句的注脚。立志革新的诗人,本想以“剑”与“箫”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而今写了一些满纸幽恨的词章,丝毫无助于补偏救弊,岂不是徒具狂名!

  全诗意境雄浑,感情奔放,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参考资料:
1、 姚立岩 王少阁 刘金城.历代绝句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

màng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juécóngjūnwǎngrán dōngnányōuhènmǎnjiān 
xiāojiànpíngshēng jìnkuángmíngshínián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朱泙(pēng)漫学屠龙于支离益¹,单(dān)²千金之家³。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译文: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宰龙的剑法、技术,耗尽了家里的大量钱财,三年之后学成了却没有龙可屠宰。因为龙根本就不存在啊!
注释:¹朱泙漫、支离益:可能都是庄子或庄子学派假设的人物。²单:通“殚”。尽,竭尽。³家:家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