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园开胜景,轩驾动宸衷。早荷承湛露,修竹引薰风。
梁园开胜景,轩驾动宸衷。早荷承湛露,修竹引薰风。
九酝倾钟石,百兽协丝桐。小臣陪宴镐,献寿奉维嵩。
九酝倾钟石,百兽协丝桐。小臣陪宴镐,献寿奉维嵩。

liángwángzháishìyànyīngzhìtóngyòngfēng--wéiānshí

liángyuánkāishèngjǐngxuānjiàdòngchénzhōngzǎochéngzhànxiūzhúyǐnxūnfēngjiǔyùnqīngzhōngshíbǎishòuxiétóngxiǎochénpéiyàngǎoxiàn寿shòufèngwéisōng

韦安石

韦安石

韦安石(651年-714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大司空韦孝宽曾孙。韦安石出身于京兆韦氏郧公房 ,早年以明经入仕,历任乾封县尉、膳部员外郎、并州司马、郑州刺史、文昌右丞、扬州长史、刑部尚书等职。他在武后、中宗、睿宗年间,四次被拜为宰相,官至尚书左仆射,阶至特进,爵至郇国公。后因罪贬为蒲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沔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死于贬所。 ▶ 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高松漏疏月¹,落影如画地。
译文:稀疏的月光透进了高耸的松林,松影投在地面,宛如一幅水墨画。
注释:¹疏月:稀疏的月光。疏:稀疏。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译文:我在林中月光下徘徊,被这夜景深深地迷住了,夜深了,还丝毫没有睡意。
怯风池荷卷,疾雨山果坠。
怯风池荷卷,疾雨山果坠。
译文:小池塘的荷花似乎对风感到害怕,卷起了肥大的绿叶;山果遭受雨的摧残,不时地摇落在地上。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¹
译文:有谁能陪伴我苦苦地吟诗?只有满林的络纬,不住地啼唱。
注释:¹络纬:“络丝娘”,即俗称纺织娘的一种草虫。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浴兰汤¹兮沐芳,华采²衣兮若英³
译文:在芳香的兰汤中沐浴,穿上五彩的衣服,带上杜若花。
注释:¹兰汤:兰草沁入其中而带有香味的热水。此下四句为祭巫所唱。²华采:使之华丽。³若英:古代神话中若木的花。杜若的花。王逸注:“衣五采华衣,饰以杜若之英。”一说,言衣华采繁丽如花也。参阅清王夫之《楚辞通释》。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¹连蜷(quán)²兮既留³,烂昭昭兮未央
译文:灵子盘旋起舞神灵仍然附身,他身上不断地放出闪闪神光。
注释:¹灵:灵子,祭祀中有神灵附身的巫觋。²连蜷:回环婉曲的样子,此处指舞蹈时身体婀娜摆动的姿态。³既留:已经留下来。⁴烂昭昭:光明灿烂的样子。烂:分散的光。⁵昭昭:小光(闻一多《九歌解诂》)。⁵央:尽。
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jiǎn)¹将憺(dàn)²兮寿宫³,与日月兮齐光。
译文:我将在寿宫逗留安乐宴享,与太阳和月亮一样放射光芒。
注释:¹蹇:发语词。²憺:安。³寿宫:供神之处。此下四句扮云中君的巫所唱。
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龙驾¹兮帝服²,聊³(áo)游兮周章
译文:乘驾龙车上插五方之帝的旌旗,姑且在人间遨游观览四方。
注释:¹龙驾:龙车。此指驾龙车。²帝服:指五方帝之服,言服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³聊:姑且。⁴周章:周游。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
¹皇皇²兮既降,猋(biāo)³远举兮云中。
译文:辉煌的云神已经降临,突然间像旋风一样升向云中。
注释:¹灵:此处指云中君。此下二句祭巫所唱。²皇皇:同“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³猋:形容词,疾速。⁴举:高飞。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¹冀州²兮有余,横³四海兮焉穷
译文:俯览中原我目光及于九州之外,横行四海我的踪迹无尽无穷。
注释:¹览:看。²冀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因此以代指全中国。此下二句云中君所唱。³横:横布或横行。⁴焉穷:无穷无尽。焉:怎么。穷:完,尽。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思夫君¹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译文:思念你云神啊我只有叹息,无比的愁思真让人忧心忡忡!
注释:¹君:云中君。此下二句祭巫所唱。

  《云中君》一篇按韵可分为两章,每一章都是对唱。开头四句先是祭巫唱,说她用香汤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团锦簇的衣服来迎神。灵子翩翩起舞,神灵尚英离去,身上隐隐放出神光。这是表现祭祀的虔诚和祭祀场面的。

  “蹇将憺兮寿宫”以下四句为云中君(充作云中君的灵子)所唱,表现出神的尊贵、排场与威严。由于群巫迎神、礼神、颂神,神乃安乐畅意、精神焕发、神采飞扬。“与日月兮齐光”六字,准确地道出了云的特征;就天空中而言,能同日月并列的唯有星和云,但星是在晴朗而没有日光时方能看见,如同时也没有月亮,则更见其明亮。惟云,是借日光而生辉,云团映日,放出银光,早晚霞光,散而成绮,所以说“与日月兮齐光”。这两句,上句是说明“神”的身份,下一句更表明“云神”的身份。“龙驾兮帝服”,是说出行至人间受享。“聊翱游兮周章”则表示不负人们祈祷祭祀之意,愿为了解下情。古人以为雨是云下的,云师有下雨的职责。“屏”是遮蔽的意思。“翳”,《离骚》王逸注:“蔽也。”《广雅·释诂二》:“障也。”则“屏翳”之名实表示了同“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一样的意思。周宣王祈雨之诗名曰《云汉》,贾谊悯旱之赋题曰《旱云》,俱可以看出古人对云和云神的看法。

  祭巫唱“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乃是说祭享结束之后云中君远离而去。“皇皇”是神附在巫身上的标志。神灵降临结束之后,则如狂飙一般上升而去。这里是表现云神的威严与不凡。“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则是云神升到高空后因眼底所见而言,表现了云高覆九州、广被四海的特征。末尾二句,是祭巫表示对神灵离去的惆怅与思念,表现出对云神的依赖情绪。祭云神是为了下雨,希望云行雨施,风调雨顺。

  《云中君》祭歌共十四句,在《九歌》中除去《礼魂》一首外,它算是最短的了。这十句的艺术特点归纳起来有三项:一是从云中君本身构画出云的神秘气氛;二是从云中君的审美咏叹中透露出对神的礼赞;三是从云的晕彩卷舒的阴柔美,翻入云的磅礴飞扬的阳刚美。这中间十句一共只用了五十九个字,就做得这么巧密贴切,天衣无缝。如果配合舞蹈,表演起来,将是令人俯仰周旋不能自已的。

  这中间十句的前六句,写的是停云状态,因为只有停云才能返照出日月的晕彩,这正是云中君的神性所在。其中“烂昭昭兮英央”一句以后,隔了一句,又配上“与日月兮齐光”一句遥相呼应。这“烂昭昭”和“与日月”是写其光彩,这“英央”与“齐光”,则着重写其永恒,让人自去联想这是在寿宫里对神的永恒的礼赞。但又暗示着人们内心里对长寿的祝祈,两者掩映得非常巧妙。

  然后再接上“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两句,使云中君这位“灵”的神彩在云光晕影的礼赞中,呈现出来,又以其俯仰周旋雍容华贵的气象,跟流云的神态配合得完全一致。这中间十句中的前六句,把舒卷的云、彩晕的云、旋动的云都写到点子上了,然后接下去四句重写云中君带着煌煌的光焰归去。它虽藉云的飞扬而飚举,但它之横览大地.却仍然像云那么纷披迷漫于天空,从而显示出云中君的俊爽雄伟,广大高超。这前六句以云写云中君,后四句又以云中君写云,都组织得工细熨贴。这是符合民间巫祠既要将神形象化,又要将神灵异化的要求的。如果说这前六句写停云,用的是细致刻划的手法;这后四句写飞云却用的是晕染逸彩的笔调,令人读之觉得有一股磅礴飞扬的气势,挟人腾空飞去,另有一番美的感受。

  至于这首祭歌前后各两句分写女巫,这女巫本是云中君的陪体,在祭歌里也只能作为衬笔了。开篇两句写女巫之华丽芬芳,正所以引出云中君的光彩灿烂。收篇两句写女巫之柔情缱绻,亦只为衬托出云中君的飘逸俊伟,在飞扬的气势后面,缀上一点缠绵的情韵.就足以留下一丝悠然不尽的回味。文中这“夫君”一唤,就具有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她是神妻,她能够传达神谕,这都无关诗歌情韵,自然歌辞里是无须说,也不用说的了。

参考资料:
1、 钱树棠著,钱树棠文集 九歌析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10,第21页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huán)(yíng)¹
译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注释:¹寰瀛:天下;全世界。晋崔棁《晋朝飨乐章·三举酒》:“朝野无事,寰瀛大康。”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暑退九霄¹净,秋澄²万景清。
译文: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色澄明,万物清丽。
注释:¹九霄:中国的一种传统说法,即天有九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表示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或极远的地方。²秋澄:谓秋日天空清澈明亮。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¹
译文:满天繁星的光彩都退给月色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
注释:¹晶英:耀人的光芒。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能变人间世,翛(xiāo)¹是玉京²
译文: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注释:¹翛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庄子·大宗师》:“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成玄英疏:“翛然,无系貌也。”²玉京:原指天外仙境,这里指月亮。

  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颈联中的“退”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退。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yuèshíwányuè--liú

tiānjiāngjīnyuèbiànhuányíng

shǔ退tuìjiǔxiāojìngqiūchéngwànjǐngqīng

xīngchénràngguāngcǎifēngjīngyīng

néngbiànrénjiānshìxiāoránshìjīng

非惟篇翰奇,吏道更深知。
非惟篇¹(hàn)²,吏(lì)道更深知。
译文:不只是文章辞采奇妙,更深知为官之道。
注释:¹篇:文章瀚:文辞,引申为文采。²奇:引申为美好。
山水六朝地,登临三考时。
山水六朝¹地,登临三考²时。
译文:六朝古都南京的山山水水,在经历了三次官吏考核之后登临游玩。
注释:¹六朝 :指南京。²三考:指古代官吏考绩之制。指经三次考核决定升降赏罚。
泥沙多旧物,风日少全碑。
泥沙¹多旧物²,风日³少全碑
译文:泥土砂石里水有先人留下的物品,风吹日晒中少有完整的石碑。
注释:¹泥沙:泥土砂石。²旧物:先人遗留下的物品。³风日:风吹日晒。⁴全碑:完整的石碑。
正属黄花发,愁闻有别离。
正属黄花¹发,愁闻有别离。
译文:正是菊花开放的时候,忧愁之中又听到别离的声音。
注释:¹黄花:菊花。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故乡杳(yǎo)¹无际²,日暮³且孤征
译文: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注释:¹杳:遥远。²际:边。³日暮:太阳将落山之时。⁴孤征:独自在旅途。孤,单独。征,征途。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川原¹迷旧国²,道路入边城³
译文: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
注释:¹川原:山川原野。²迷旧国:迷失了故乡。迷,迷失。旧国,故乡。³边城:边远的小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野戍(shù)¹荒烟²³,深山古木平
译文: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注释:¹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²荒烟:荒野的烟雾。³断:断绝,停止。⁴平: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如何¹此时恨²,噭(jiào)³夜猿鸣。
译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的鸣叫。
注释:¹如何:为何,为什么。²恨:惆怅之意。³噭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7-49

wǎnxiāngxiàn

chénáng tángdài 

xiāngyǎo qiězhēng 
chuānyuánjiùguó dàobiānchéng 
shùhuāngyānduàn shēnshānpíng 
shíhèn jiàojiàoyuán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