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伦论治道,盛诋习俗漓。郑公若砥柱,坐障狂澜驰。
封伦论治道,盛诋习俗漓。郑公若砥柱,坐障狂澜驰。
嗟此古遗直,磊落胸中奇。遭逢英明君,计画得小施。
嗟此古遗直,磊落胸中奇。遭逢英明君,计画得小施。
刘蕡岂不伟,结舌竟如痴。浚恒宁独然,天运固若斯。
刘蕡岂不伟,结舌竟如痴。浚恒宁独然,天运固若斯。
焰焰趋愈下,滔滔竟何之。万事吾不识,聊以善自持。
焰焰趋愈下,滔滔竟何之。万事吾不识,聊以善自持。

wángzhòngjìngǎn怀huáiyùnshíshǒujiānchéngzhāngtíngliù--fāngxiào

fēnglúnlùnzhìdàoshèngzhènggōngruòzhùzuòzhàngkuánglánchí

jiēzhílěiluòxiōngzhōngzāoféngyīngmíngjūnhuàxiǎoshī

liúfénwěijiéshéjìngchījùnhéngníngrántiānyùnruò

yànyànxiàtāotāojìngzhīwànshìshíliáoshànchí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3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¹尊酒里,谁与黄花²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译文:遥望秋色长空下孤帆远去,更添离愁无限,待到重阳夜明月当空,她又与谁共酌?风烟茫茫,一叶孤舟,今夜又将在哪里呢?自己还不如那江月,可以照着她,与之同行。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¹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²黄花,菊花,比喻李氏。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船过采石¹江边,望夫山²下,酌(zhuó)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jīng)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³(gāo)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译文:经过采石矶,望夫山下,是何等伤感。李氏与自己同甘共苦,自己虽得功名富贵,又怎忍抛弃糟糠之妻,只能在远方想象她的音容笑貌,想念着儿女。只希望桐乡君子不要斥责我负心,我亦为此感伤不已,憔悴至今。
注释:¹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²望夫山:望夫山有多处,这里指当涂采石矶边的望夫山。³衡:同“蘅”,杜蘅,香草名。⁴皋:江边高地。⁵桐乡:古国名,地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阙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下阙作者想象李氏孤单无依的悲惨境遇,感人至深。全词悲痛怅惘与悔恨无奈交织,读之颇感凄恻。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

  “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下阙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其悲苦。

  “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但不能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桐乡的君子,想到他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散的苦衷。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23页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好在¹湘江水,今朝又上来²
译文: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注释:¹好在:依旧,如故。²上来:逆水而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不知从此去,更遣(qiǎn)¹几年回。
译文:不知这次前去,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注释:¹遣:使。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贬所,度过了难熬的困顿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遥远偏僻的柳州任职,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负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绪万千.悲愁满腔,发出了“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的深沉慨叹。虽然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透露了虽一再被贬,仍斗争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参考资料:
1、 金涛 .《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229-230

zàishàngxiāngjiā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ǎozàixiāngjiāngshuǐ jīnzhāoyòushànglái 
zhīcóng gèngqiǎnniánhuí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抑抑¹威仪²,维德之隅(yú)³。人亦有言:靡(mǐ)靡不愚,庶(shù)人之愚,亦职维疾。靡人之愚,亦维斯戾(lì)
译文: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注释:¹抑抑:慎审貌,谦谨貌。一通“懿懿”,美好貌;轩昂貌。马瑞辰通释:“抑,通作‘懿’。”²威仪:仪表威武严肃,军容整齐。³隅:角,借指品行方正。⁴职:主。⁵戾:乖谬。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¹²维人³,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xū)定命,远犹(yóu)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译文: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注释:¹无:发语词。²竞:强盛。³维人:由于(贤)人。⁴训:顺从。⁵觉:正直。⁶訏谟:大谋。⁷命:政令。⁸犹:同“猷”,谋略。⁹辰:按时。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jué)德,荒湛(dān)¹于酒。女²³湛乐从,弗念厥绍。罔(wǎng)先王,克¹⁰明刑¹¹
译文: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注释:¹荒湛:沉迷。湛,同"耽"。²女:汝。³虽:惟。⁴从:通"纵",放纵。⁵绍:继承。⁶罔:不。⁷敷:广。⁸求:指求先王之道。⁹克:能。¹⁰共:通“拱”,执行,推行。¹¹刑:法。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sì)¹皇天弗尚²,如彼泉流,无沦胥(xū)³以亡。夙兴夜寐(mèi),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tì)蛮方
译文: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齐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注释:¹肆:于是。²尚:佑助。³沦胥:相率,沉没。⁴章:模范,准则。⁵戎兵:武器。⁶用:以。⁷作:起。⁸逷:通“剔”,治服。⁹蛮方:边远地区的民族部落。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¹尔人民,谨(jǐn)尔侯²度,用戒不虞(yú)³。慎(shèn)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diàn),不可为也!
译文: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注释:¹质:安定。²侯:语助词。³不虞:不测。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无易¹²言,无曰苟矣,莫扪³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chóu),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mǐn)(mǐn),万民靡不承
译文:不要随口把话吐,莫道"说话可马虎,没人把我舌头捂",一言既出难弥补。没有出言无反应,施德总能得福禄。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安抚。子子孙孙要谨慎,人民没有不顺服。
注释:¹易:轻易,轻率。²由:于。³扪:按住。⁴朕:我,秦时始作为皇帝专用的自称。⁵逝:追。⁶雠:反映。⁷绳绳:谨慎的样子。⁸承:接受。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视尔友¹君子,辑²柔尔颜,不遐³有愆(qiān)。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ɡòu)。神之格¹⁰,不可度(duó)¹¹思,矧(shěn)¹²可射(yì)¹³思!
译文:看你招待贵族们,和颜悦色笑盈盈,小心过失莫发生。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休道“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清。”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怎可厌倦自遭惩。
注释:¹友:指招待。²辑:和。³遐:何。⁴愆:过错。⁵相:察看。⁶屋漏:屋顶漏则见天光,暗中之事全现,喻神明监察。⁷云:语助词。⁸觏:遇见,此指看见。⁹格:至。¹⁰思:语助词。¹¹度:推测,估计。¹²矧:况且。¹³射:通“斁”,厌。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¹尔为德,俾臧俾嘉。淑²慎尔止³,不愆于仪。不僭(jiàn)不贼,鲜(xiǎn)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译文: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注释:¹辟:修明,一说训法。²淑:美好。³止:举止行为。⁴僭:超越本分。⁵贼:残害。⁶鲜:少。⁷则:法则。⁸童:雏,幼小。此指没角的小羊羔。⁹虹:同“讧”,溃乱。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rěn)¹柔木,言²(mín)³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靡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译文:又坚又韧好木料,制作琴瑟丝弦调。温和谨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奉告,马上实行当作宝。如果你是糊涂虫,反说我错不讨好,人心各异难诱导。
注释:¹荏染:坚韧。²言:语助词。³緍:给乐器安上弦。⁴话言:陈奂《诗毛氏传疏》:“话,当为‘诂’字之误也。《(经典)释文》引《说文》作‘告之诂言’,云:‘诂,故言也。’是陆(陆德明)所见《说文》,据诗作‘诂言’,可据以订正。”诂言,老古话。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wū)¹小子,未知臧(zāng)(pǐ)²。匪³手携之,言示之事。匪(fēi)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mù)成?
译文: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假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注释:¹於乎:叹词。²臧否:好恶。³匪:非。⁴示:指示。⁵面命:当面开导。⁶借曰:假如说。⁷盈:完满。⁸莫:同“暮”,晚。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méng)(méng)¹,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²。匪用为教,覆用为虐(xuè)³。借曰未知,亦聿(yù)既耄(mào)
译文: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看你那种糊涂样,我心烦闷又悲哀。反覆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如果说你不懂事,怎会骂我是老迈。
注释:¹梦梦:同“瞢瞢”,昏而不明。²藐藐:轻视的样子。³虐:“谑”的假借,戏谑。⁴聿:语助词。⁵耄:年老。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¹无大悔。天方艰难,曰²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tè)³。回遹(yù)其德,俾民大棘
译文:叹你少爷年幼王,听我告你旧典章,你若听用我主张,不致大错太荒唐。上天正把灾难降,只怕国家要灭亡。让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注释:¹庶:庶几。²曰:语助词。³忒:偏差。⁴回遹:邪僻。⁵棘:通“急”。

  《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但古人对此多有争议。《国语·楚语》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暬(xiè)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是以此诗为卫武公自儆之诗,而非剌诗。宋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观点,云:“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驳《毛诗序》道:“刺王则刺王,自警则自警,未有两事可夹杂为文者。”近人亦多以为此系刺诗而非自儆之诗。其实《毛诗序》之说并无大误,只是措辞有些欠妥,如说成“卫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圆通无碍了。因为自儆与刺王两事看似无关,实则“乃诗人之狡猾手法,恰当赅括在奴隶制社会诗人首创主文谲谏技巧之中”(陈子展《诗经直解》)。

  至于所刺的周王是否如《毛诗序》所说是周厉王,宋代以来学者对此考辨已详。宋戴埴《鼠璞》说:“武公之自警在于髦年,去厉王之世几九十载,谓诗为刺厉王,深所未晓。”清阎若璩《潜丘剳记》说:“卫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丑即位,上距厉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载,安有刺厉王之诗?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见在,始得出词,其人已逝,即当杜口,是也;《序》云刺厉王,非也。”他们都指出《抑》不可能是刺厉王。清魏源《诗古微》进一步分析说:“《抑》,卫武公作于为平王卿士之时,距幽(王)没三十余载,距厉(王)没八十余载。‘尔’、‘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词,而刺王室在其中矣。‘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冀复镐京之旧,而慨平王不能也。”魏氏认为此诗所刺的周王不是厉王也不是幽王,而是平王,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周平王就是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幽王昏庸残暴,宠爱褒姒,最后被来犯的西戎军队杀死在骊山。幽王死后,宜臼被拥立为王。公元前770年(平王二年),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护送平王到洛邑,东周从此开始。其时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平王施政不当,《王风·君子于役》、《王风·扬之水》就是刺平王使“君子行役无期度”,“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申国)”之作。而此诗作者卫武公则是周的元老,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平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败坏,政治黑暗,不禁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

  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是非常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的,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为王言之”(陈子展《诗经直解》),再转回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逷蛮方”两句,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伦理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之与《小雅·宾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句相提并论,说此诗“是无角者而言其有角”,《宾之初筵》是“有角者而欲其无角”,“二者相参,足见诗人寓言之妙”。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覆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平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緍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道理,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述,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高潮。“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今天的读者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不知当时周平王读此诗会有什么反应。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诗“千古箴铭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的地位当是无法动摇的。并且,除了从文学角度说《抑》自有其审美价值外,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此篇。

míng xiānqín 

wēi wéizhī rényǒuyán zhé shùrénzhī zhíwéi zhérénzhī wéi 

jìngwéirén fāngxùnzhī yǒujuéxíng guóshùnzhī dìngmìng yuǎnyóuchéngào jìngshènwēi wéimínzhī 

zàijīn xīngluànzhèng diānjué huāngdānjiǔ suīdānzóng niànjuéshào wǎngqiúxiānwáng gōngmíngxíng 

huángtiānshàng quánliú lúnwáng xīngmèi sǎotíngnèi wéimínzhīzhāng xiūěrchē gōngshǐróngbīng yòngjièróngzuò yòngmánfāng 

zhìěrrénmín jǐněrhóu yòngjiè shèněrchūhuà jìngěrwēi róujiā báiguīzhīdiàn shàng yánzhīdiàn wéi 

yóuyán yuēgǒu ménzhènshé yánshì yánchóu bào huìpéngyǒu shùmínxiǎo sūnmǐnmǐn wànmínchéng 

shìěryǒujūn róuěryán yǒuqiān xiàngzàiěrshì shàngkuìlòu yuēxiǎn yúngòu shénzhī duó shěn 

ěrwéi zāngjiā shūshèněrzhǐ qiān jiànzéi xiǎnwéi tóutáo bàozhī tóngérjiǎo shíhóngxiǎo 

rěnrǎnróu yánmínzhī wēnwēngōngrén wéizhī wéizhérén gàozhīhuàyán shùnzhīxíng wéirén wèijiàn mínyǒuxīn 

xiǎo wèizhīzāng fěishǒuxiézhī yánshìzhīshì fěimiànmìngzhī yáněr jièyuēwèizhī bào mínzhīyíng shuízhīérchéng 

hàotiānkǒngzhāo shēng shìěrméngméng xīncǎncǎn huìěrzhūnzhūn tīngmiǎomiǎo fěiyòngwéijiào yòngwéixuè jièyuēwèizhī mào 

xiǎo gàoěrjiùzhǐ tīngyòngmóu shùhuǐ tiānfāngjiānnán yuēsàngjuéguó yuǎn hàotiān huí mín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¹贮神仙。
译文:三十六座高峰直插天际,在上面有瑶池天台琼楼玉宇都住着神仙。
注释:¹琼宇:天宫。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嵩阳¹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译文:嵩阳如果和黄山并排起来比较,还是有一道灵砂泉水的差距。
注释:¹嵩阳:嵩山之南。

yóuhuángshān--zhūyàn

sānshíliùfēnggāochātiānyáotáiqióngzhùshénxiān

sōngyángruòhuángshānbìngyóuqiànlíngshādàoquán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秋日 一作:秋入)
古台摇落¹后,秋日望乡心。
译文: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注释:¹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野寺¹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译文: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注释:¹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夕阳依¹旧垒(lěi)²,寒磬(qìng)³满空林
译文: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注释:¹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²旧垒:指吴公台。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³寒磬:清冷的磬声。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天,故云“寒磬”。⁴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chóu)(chàng)¹南朝事²,长江独至今。
译文: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注释:¹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²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qiūdēnggōngtáishàngyuǎntiào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táiyáoluòhòu qiūwàngxiāngxīn  (qiūzuò qiū )
láirénshǎo yúnfēngshuǐshēn 
yángjiùlěi hánqìngmǎnkōnglín 
chóuchàngnáncháoshì chángjiāngzhì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