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上闲城却下迟,秋山惨惨冢累累。
独上闲城却下迟,秋山惨惨冢累累。
当时还有登城者,荒草如今知是谁。
当时还有登城者,荒草如今知是谁。

dēngchéng--

shàngxiánchéngquèxiàchíqiūshāncǎncǎnzhǒnglèilèidāngshíháiyǒudēngchéngzhěhuāngcǎojīnzhīshìshuí

于鹄

于鹄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 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bān)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²欲听瑶瑟³怨,潇(xiāo)(xiāng)深夜月明时。
译文: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注释:¹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²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³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⁴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湖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29-30 .
2、 徐培均评注 .唐宋词小令精华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08 :15页 .
3、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12-13 .
4、 徐庆宜选析 .唐宋词三百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页 .

xiāoxiāngshén ·bānzhúzhī

liú tángdài 

bānzhúzhī bānzhúzhī lèihéndiǎndiǎnxiāng chǔtīngyáoyuàn xiāoxiāngshēnyuèmíngshí 
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
薄宦(huàn)¹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自离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自。
译文:为了这卑微官职,都不得不各奔东西。如烟往事随着岁月的风雨渐渐逝去,离别的歌曲已经不忍再听,何况又遇上百花凋谢的暮春天气?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¹薄宦:谓官职卑微,仕途不甚得意。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¹去。君向潇湘²我向秦³,后会知何处。
译文:愁情啊,就像纷纷凋零的落花那样多。朋友啊,就要追随着鸿雁远去。你向湖南,我向覃北即将出发,谁知以后相会在哪里?
注释:¹征鸿:远行的大雁。²潇湘:即潇水和湘水,均在湖南境内。这里是代指湖南一带。³秦:今陕西一带。

  上片以“薄宦各东西”句开篇,交代了兄弟分离的情况。“薄宦”在这里非谦词,更多的是一种解嘲。朝廷软弱无力,官职空有其名。纵有鸿鹄之志,终也壮志难酬。自己宏图难展,只有“薄宦”小衔而已,虚幻如烟。“各东西”表示他们虽满腹不平,却也要为官出世,颠沛辗转,远行天际。这次分别,他们从此天各一方,纵使亲情再深,也徒有念牵而已。“往事随风雨”句写得比较隐晦,大有往事堪哀不可回首之意。“往事”既有他们相处的时光,更包含他们宦海沉浮的遭际以及北宋倾覆、南宋偏安的全部心酸历史。无论如何,这些都已随雨打风吹去,现实依旧如此。“先自离歌不忍闻”承接黄童的“别泪多于雨”一句而来,季弟的和章写得荡气回肠,直入词人心扉。其中有分别的泪水,有肺腑“四十秋”的情深,有西出阳关的凄凉,有处处思兄的伤心。如此离歌,难怪词人不忍再听。词人与从弟分别却这般凄怆,毫无男子的爽朗、豪迈是时代给他们内心划下的伤痕。身逢乱世,太多坎坷,他们所有的不满、所有的怨怼都无可排遣,只有两兄弟心有灵犀,倾吐高山流水之音,任世事变迁,有兄弟的鼓励安慰就是仅剩的温存。而现在连这亲情之梦部归于破碎,心中所剩的也只有伤感悲愤了。从此以往,他们只能独自承担生活的压抑,怨受着时间无情的流逝。“又何况,春将自。”再次给这凄楚的氛围平添伤感的色彩。

  下片承春自而抒离愁。”愁共落花多”一语双关,既是分离的忧愁,又是人生的困顿。无论哪般,都已是郁结绵长,比落红还要多几分。“人逐征鸿去”,在孤单中渐行渐远,唯余词人一人承受着悲凉,生发“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的感喟。这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句,“潇湘”在南方,而秦属北地。这犹言兄弟南北分离,天地相隔,再相会不知其期。全词在低婉徘徊中收笔,其中浓浓的愁思依旧飘摇不断。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送别词之写景抒情,而以情带景,景物全是由离愁引出,又为离愁所包容。词人以浑厚的笔力将手足之情和分离之谊刻画得深沉、浓重,其字里行间也镌刻上时代的痕迹。既是送别的离曲,也是乱世的挽歌。全词抒情真率深切,笔力也清劲挺拔,语言质朴,格凋幽婉。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808页

bosuànzi··báohuàndōng西--huánggōng

báohuàndōng西wǎngshìsuífēngxiānrěnwényòukuàngchūnjiāng

chóugòngluòhuāduōrénzhúzhēng鸿hóngjūnxiàngxiāoxiāngxiàngqínhòuhuìzhīchù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幕府¹文书鸟羽轻²,敝³(qiú)(léi)马月三更(gēng)
译文:幕府中急送来征召文书,就好似飞鸟般快捷轻盈,披上破旧裘衣,骑上瘦马,我趁着月照三更匆匆赶路。
注释:被檄(xí):接到征召的羽檄。邓州:中原南北交通要冲,南宋和金曾在此激战。¹幕府:古时军队出征,施用帐幕,因此把将帅办公的地方称为幕府。²鸟羽轻:在这里一语双关,既是指征召文书上插有轻细的鸟羽,也是指文书传递迅速,如飞鸟展翅般的轻捷。古时的军事文书,凡上插鸟羽的,表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送,因此称为“羽书”“羽檄”。³敝:破旧。⁴裘:毛皮的衣服。⁵羸:瘦弱。⁶三更:夜晚十二时左右,或以为即指子时(夜间十一时至隔日凌晨一时),此泛指半夜。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未能免俗¹私自笑,岂不怀归²官有程³
译文:脱月了俗例,自觉好笑,怎会月想回家,只是担心耽误赴官的期程。
注释:¹未能免俗:据《世说新语·任诞》说,古时的习俗,在七月七日晒衣,富人都在庭院中晒满了绫罗绸缎。阮咸家里贫穷,没有什么衣物可晒,便用竹竿把粗布短裤挂晒在院中,并自称是因为“未能免俗”。后来这句话成为一句常用熟语,意思是没能摆脱社会惯例,仍按习俗行事。元好问在诗中用这一熟语,大概是指他正迷沉于田园生活之时,一旦接到官府文书,便也同普通人一样,急急赴命如火,因此不禁自觉好笑,有自我嘲讽之意。²怀归:想回家。³程:程限,期限。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十里陂(bēi)¹春鸭闹,一川桑柘(zhè)²晚烟平。
译文:一路上,十里陂塘涟漪泛起,群群春鸭嬉戏闹腾,川原上棵棵桑柘遍地铺翠,袅袅晚烟无风自平。
注释:¹陂塘:池塘。²桑柘:桑树和柘树。柘,就是黄桑,叶可喂蚕。在北方农村中多见。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此生只合¹田间老²,谁遣春官³识姓名
译文:这一生只应该在田里耕作到老,是谁让春官知道了我的姓名?
注释:¹合:应该。²田间老:在田里耕作到老。³春官:古代以春、夏、秋、冬四季设官。据叙述古代官制的《周礼》一书所说,春官是掌管国家典礼的,因此,后世便把春官作为礼部的通称。⁴识姓名:知道我的姓名。

  该诗首联写接文书的情况;颔联写诗人的心情;颈联写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尾联写诗人自己只适合在农村躬耕自食。全诗通过对一次征召赴任行程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为国事奔忙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对于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该诗未脱宋人以散文为诗的风气,但有所创新,平淡清远,饶有风趣。

  首联扣题,写“被檄夜赴邓州幕府”的情景。当时金朝北拒蒙古,南防南宋,国势日危,所以曾下诏,凡事关军国,七品官职以上者,虽在丁忧,亦在征调之列。故“幕府文书”四字下笔沉重,它不仅说明下发文书机构的权威之重,而且还意味着这是军令如山,不能抗拒。下继“鸟羽轻”三字以进一步说明所见文书的紧急。此处“轻”字一语双关,既指鸟羽之轻,也指传送之捷。“敝裘羸马月三更”,当诗人接到幕府的紧急文书后,一刻也不敢迟延,立即连夜动身赴召。三更半夜,春寒料峭,月色凄迷,世人这时都在温暖的梦乡中,而诗人却因为身在仕籍,“被檄”告别妻子儿女,孤零零地一个人夜踏征程。再看看身上披的“敝裘”,坐下骑的“羸马”,不明言怨而怨气已九曲回肠。

  颔联接写“夜赴邓州”的感想。诗人向以归隐为超凡脱俗,而今虽在丁忧,仍不免被征为官,难以脱卸世事,故联想起“未能免俗”的典故来,不禁自觉好笑。“岂不怀归”亦是古诗成句。诗人由被迫赴征进而联想到此诗,说明自己并非留恋官职而甘于抛妻别子,而是因为军令如山,期程紧急,无可奈何,迫不得已。此二句沿用成语,以故为新,用典属事,极为精当贴切。且多为虚字,前果后因,勾连呼应,构成乍看不似对句而实则字字工对给人以气韵活脱、动宕流走的流水对,这种散文式的句法,来源于杜甫,极见诗人的功力。

  颈联转写次日白天路上所见之景。诗人整个白天骑马赶路,所行路程很长,所见事物景观也必很多,但他只用这两句诗来突出总括其沿路所见。诗中出句是点的描绘,侧重于听觉;对句是面的概括,侧重于视觉。前者像幅浓抹重染的工笔画,后者像是简约疏淡的写意画。二句合力构成一幅春光明媚、气象升平的农村乡野图。按说当时金朝土地日缩,战争频繁,所需开支,皆赖河南一地供给,征敛无度,河南农村绝不会有如此升平祥和的繁荣景象,诗所描绘的多有诗人理想化的成分,表现出对农村闲适生活的追味和怀恋。

  尾联“此生只合田间老”,紧承颈联。诗人见景生情,认为自己生性闲淡疏放,这陂塘春鸭、桑柘晚烟,景色如画,正是自己向往依居、终老天年的理想所在。“谁遣春官识姓名”,从反面着笔,遥应诗题,回合全诗。诗人三十二岁时中进士第,曾得礼部尚书赵秉文等的鼎力推荐。如今被迫应征,不得归隐田园,全怪当年误人仕籍,追思起来,悔恨之余,进而怪罪“究竟是谁遣使礼官赏识我的姓名呢?”因疏放之才而得名,现在又反被名所累,逼迫俯仰官场,诗人由事及理,感慨深长,有“篇终接混茫”之致。

  出仕与归隐,是长期困扰诗人的心理矛盾。诗人被迫应征,触事感怀,欲隐不得的遗憾遂占据心头。该诗在开始描述军令如山,不可违逆及半夜赶路、衣单形只之后,又从正面着笔,倾诉此事所直接导致的空持清高而“未能免俗”和亲人难聚、有家难在的感叹;接着再从反面着笔,通过对途中景物的理想式的描绘,反映出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深切向往;最后通过对仕隐矛盾的对比观照,深切地认定自己人生旨趣的归宿所在,对从前误入仕途而如今为名所累的行迹懊悔不已,怨恨再三。诗人就是这样围绕出仕在心中引起的波澜,从正反两方面往返曲折,纵深发展,“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在语言方面,诗人活用典故,以故为新,句法冲折拗峭,明显接受了黄庭坚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18-120页

bèidèngzhōu--yuánhǎowèn

wénshūniǎoqīngqiúléiyuèsāngèng

wèinéngmiǎnxiào怀huáiguīguānyǒuchéngshíbēitángchūnnàochuānsāngzhèwǎnyānpíng

shēngzhǐtiánjiānlǎoshuíqiǎnchūnguānshíxìngmíng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¹?凭阑(lán)袖拂杨花雪²。溪又斜³,山又遮,人去也!
译文: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注释:¹绝:断。²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³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用代言体写男女离别相思,从语言、结构到音情都有值得称道之处。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自从送别以后,心中万分难舍,一点相思之情,绵绵不断,不知何时能停止?作者以主人公——一名与爱人分离的女子口吻写来,直抒其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曲从别后说起,口气虽平易,然送别的当时,既觉“难舍”,过后思量,心绪自然无法平静。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这就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起强调别情沉重的那一面,似乎更合情理,此即所谓藕断丝连。“一点相思几时绝”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也使前三句显得十分形象。

  “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二重意味:首先点明季节为暮春(杨花如雪)时候,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句中或许还含有“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苏轼《少年游》)那种暗示别离情景的意味;二是点明处所系有阑干处,当是高楼;与此同时也就点明了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她在楼上站了很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袖拂”。

  末尾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分明是别时景象,它与前数句的关系不甚确定。可有多种解会。可作顺承看,女主人公既在“凭阑”,不免由望情人的去路而引起神伤,“人去也”是痛定思痛的口吻。另一种是作逆挽看,可认为作者在章法上作了倒叙腾挪,近乎小山词所谓“从别后,忆相逢”(晏几道《鹧鸪天》)的写法。两种解读都可以,就造就了作品的多义性和启发性,体现了作品之妙。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3-64

kuài··biéqíng--guānhànqīng

sòngbiéxīnnánshědiǎnxiāngshíjuépínglánxiùyánghuāxuěyòuxiéshānyòuzhērén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南歧¹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²而不良,凡饮之者辄(zhé)³病瘿(yǐng),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地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¹⁰!”外方人曰:“尔之垒然¹¹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¹²药去¹³尔病,反以¹⁴吾颈为焦耶¹⁵?”地者曰:“吾乡之人皆然¹⁶,焉¹⁷用去乎哉!” 终¹⁸¹⁹知其为丑。
译文:南歧在秦蜀一带的山谷之中,那里的水味道甘甜,但水质不好,凡是喝了这种水的人都生颈瘤病,所以那里的居民没有一个不患有颈瘤病。到了(他们)见到外地人来的时候,一些见识浅陋的人和妇人们一起涌去围观,还嘲笑外地人说:“这人的脖子真奇怪!细细瘦瘦和我们的不一样。”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颈瘤病,你们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认为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吗?”嘲笑(外人)的人大笑道:“我们这地方的人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啊。”他们自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注释:¹南岐:地名,在当时秦蜀一带。²甘:甜。³辄:就,总是。⁴瘿:颈瘤病,俗称大脖子病,医学称之为甲状腺肿瘤。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⁵故:所以。⁶及:到了……的时候。⁷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⁸聚:聚拢。⁹焦:通“憔”,细瘦。¹⁰吾类:像我们;类:像。¹¹垒然:高起的样子,像垒砌一样,指加粗了。¹²善:好。¹³去:去除。¹⁴以:认为。¹⁵耶:吗。¹⁶然:代词,这个样子。¹⁷焉:哪里,为什么。¹⁸终:自始至终。¹⁹莫:没有。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